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建筑双层外窗复合传热过程交叉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不可逆热力学分析并实验测试了双层窗的复合传热过程 ,得出 :在不考虑日射得热的条件下 ,自然对流换热及其对辐射换热的交叉效应是传热过程的主要因素 ,说明降低窗间气体的自然对流将是提高外窗的绝热性能的主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2.
本通过应用不可逆热力学分析和实验测试双层窗的复合传热过程,得出在不考虑日射得热的条件下,自然对流换热及其对辐射换热的交叉效应是传热过程的主要因素,说明降低窗间气体的自然对流将是提高外窗的绝热性能的主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3.
 根据原地浸出过程中裂隙岩块中对流传热过程受地电场作用的特点,建立地电场作用下裂隙岩块中的对流传热模型,并通过电场作用下岩芯中的对流传热实验,研究地电场作用对裂隙岩块中溶液对流传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地电场作用对裂隙岩块中对流传热的影响非常明显,其影响程度同热流密度、流体渗流速度以及流体性质等因素相关;对流换热系数总体上随正向电场电压升高而增强,随反向电场电压升高而降低;地电场作用下,低热流密度时对流换热系数的变化幅度明显高于高热流密度下换热系数幅度的变化;地电场作用对裂隙岩块中对流传热的影响随着溶液渗流速度的增加逐渐减弱;裂隙岩块中溶液矿化度越高,地电场对对流传热的影响越明显。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11)
在美国TMI-2发生严重事故时,反应堆下封头内累积了大量的熔融物,经过一段时间观察,下封头未被熔融物熔穿。因此提出了一些可能的冷却机理,其中间隙冷却机理被认为是最有可能的一种。本文进行了窄通道流动换热与冷却能力的试验,旨在探索窄缝的传热机理和冷却能力。试验中半球形采用向下加热,并观察流动换热现象。在分组试验过程中窄缝间隙选取为2mm和4mm两种,采用不同的加热功率对铜球进行加热。试验结果表明:在窄通道试验中,冷却过程与壁面加热、间隙大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壁面温度对窄通道冷却有着较大的影响;在窄通道流动换热与冷却过程中,对于单相对流换热,强制对流冷却的效果大于自然对流的冷却效果;对于多相对流换热,强制对流的冷却效果也大于自然对流的冷却效果。  相似文献   

5.
外窗是住宅最重要的构件之一,窗户对建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建筑能耗,特别是采暖能耗,60%是从窗户流失的。当代在很多自己开发的项目里,都做了长期的跟踪研究检测,检测的数据也支持刚才林院长说的情况。确实从外窗流失的能源超过60%,但是这种流失不仅是窗的传热、辐射传热、对流传热,还包括传导传热,也包括窗的气密性达不到设计要求,或者有开窗通风的要求,开窗的时候造成能源的流失。但开窗是必须的,因为室内需要新鲜空气。怎么解决这些问题,还是要靠门窗企业的聪明才智来解决。  相似文献   

6.
针对扁管换热元件,从提高换热面积和增强流体湍流程度两方面,通过横截面积对比和对管内流体流动状态进行模拟分析,对其强化传热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扁管与传统圆管相比可以提高传热面积,换热器壳径相同时,扁管布管比圆管多,大大提高了壳程空间的利用率,并且相同管内流量的情况下管内流速增加,增大了管内流体的湍动程度,有利于促进热量的传递,扁管的管内对流传热要好于圆管。  相似文献   

7.
随着能源优化配置和清洁供热的需求越来越高,提高固液相变蓄热的换热效率成为相变蓄热中的重要问题,特别是自然对流影响。本文运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水平单管管壳式的Ba(OH)2·8H2O蓄热装置中自然对流与无对流对其熔融过程的影响,对熔融过程相界面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结果表明,在熔融过程中,对流传热在5min~30min内成为传热主导方式,较高温度的液相材料上升,而较低温度的液相材料下降,从而产生循环对流,使上部区域相较于换热管下部区域先熔融,自然对流加速换热管中上部区域换热效率,但对下部区域换热效率影响较小。总体来说,自然对流使相变材料熔融时间缩短19.23%。  相似文献   

8.
对由重庆大学研制开发的新型三维外肋管的自然对流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Rα=2000—10000范围内,自然对流换热条件下三维外肋管试件1、试件2的换热系数分别是光管的1.3—1.6倍和1.5—2倍。对实验数据进行逐步回归,得出了实验条件下自然对流换热准则关系式,并对肋几何参数对换热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三维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混合对流作用下U型管管内的换热特性,分析了管内截面自然对流对管内层流换热的影响及主流速度、壁面热流密度和U型管倾角等参数对管内混合对流换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纯强制对流相比混合对流作用下其管内换热系数显著增大;在混合对流作用下,随壁面热流密度增大,管内换热增强,但随进口流速或U型管倾角的增大时,管内换热减弱.  相似文献   

10.
基于流固耦合解析地下建筑动态传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固耦合是地下建筑内空气与壁面的换热特性,空气温度和壁面温度互为热传导和对流换热的边界条件。本文解析了地下建筑内空气与壁面的传热特性,建立了深埋地下建筑动态换热的数学物理模型,引入单位脉冲反应系数,编制了计算机程序,应用程序对某地下建筑的动态换热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通风量、进风温度和建筑形状对壁面传热的因素,结果对地下建筑通风空调设计提供了一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1.
In this article, a simplified model is developed to predict the radiative and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in a complex fenestration system consisting of a Venetian blind located adjacent to an indoor window glazing. Empirical correlations for natural convection in an asymmetrically heated channel and an isolated flat plate are used in this one-dimensional simplified model. In this simplified model, an energy balance is performed at the blind surface using a mean blind temperature. The radiative heat exchange between the blind, window and room is calculated using a four surface grey-diffuse model, which is coupled to the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The simplified model has been developed using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data from the literature. Sample results are presented that illustrate the effect of blind slat angle, blind-to-window spacing and absorbed solar heat flux on the heat transfer at the window surface.  相似文献   

12.
双向通风窗具有特殊的三层玻璃系统,在不通风工况下,玻璃间隙空气层的传热方式包括对流传热。提出了三层玻璃系统传热系数的计算方法,通过实验测量了玻璃间隙空气层厚度为20mm时三层玻璃系统的传热系数,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误差很小,计算方法准确性较高。计算了玻璃间隙空气层厚度对传热系数的影响,得到间隙空气层厚度为40mm时,传热系数最小,双向通风窗在不通风工况下绝热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强化相变蓄热器的换热情况,搭建了矩形腔体内填充泡沫金属/石蜡的实验台,在恒壁温条件下,进行了泡沫金属/石蜡复合相变材料的融化蓄热实验.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不同加热温度下石蜡内部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分析了腔体内自然对流对温度分布的影响、传热温差对蓄热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泡沫金属的高导热性能强化了石蜡在腔体内的融化...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建筑外窗的外遮阳传热特点,建立带有外遮阳结构的建筑外窗多场(导热、自然对流和辐射)耦合传热模型,利用CFD软件对其传热过程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无遮阳的建筑外窗温度场梯度分布变化非常剧烈,而外遮阳使其玻璃温度场梯度分布较均匀。  相似文献   

15.
针对分体式空气源热泵逆循环除霜的特点,对其除霜能量来源特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各部分能量的计算方法做了介绍,分析表明空气源热泵除霜时压缩机作功、室内侧换热器翅片管贮存的热量、翅片管与室内环境自然对流换热吸热等三部分为除霜能量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6.
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以及深埋隧道的发展,高地温地下空间热害问题日益突出,研究如何控制围岩散热在其热害治理中具有重要意义。结合空气夹层在建筑围护结构中保温隔热的作用,提出应用封闭空气夹层控制围岩散热量的隔热方法。利用FLUNET建模分析了巷道为不同截面形状时相应封闭空气夹层结构内的自然对流换热特性,拟合了不同形状巷道的空气夹层内平均自然对流强化系数的计算式Kave=f(Ra,2δ2/d3)。得到以下结论:(1)不同形状巷道的自然对流强化情况不同,差异产生的原因是空气夹层顶部对流换热强度不同;(2)空气夹层隔热方法可有效降低巷道壁面的总放热量;(3)空气层厚度对岩壁散热量影响不显著,但巷道底部宽度对总放热量有明显影响,最佳空气层厚度为8 cm左右。  相似文献   

17.
采用多层板壁热力系统的反应系数法分析计算了典型气象条件下4个典型房间各围护结构的逐时传热量及其在房间得热量中所占比例。结果显示,在夏季典型气候条件下,单位面积围护结构对房间得热量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外窗太阳辐射、外窗传热、屋顶传热、东西墙传热、南墙传热;白天由太阳辐射引起的得热量一直是房间得热量的主要部分;随着西向窗墙面积比的增大,西窗逐时传热得热量和辐射得热量呈线性显著增加;在夏热冬冷地区,必须提高窗户的遮阳性能,并降低窗户的传热系数,适当控制南向窗户面积,严格控制东西向窗墙面积比,建议西向窗墙面积比不大于0.2。  相似文献   

18.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onvective and radiativ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s of the human body, while focusing on the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area of the human body. Thermal sensors directly measuring the total heat flux and radiative heat flux were employed. The mannequin was placed in seven postures as follows: standing (exposed to the atmosphere, floor contact); chair sitting (exposed to the atmosphere, contact with seat, chair back, and floor); cross-legged sitting (floor contact); legs-out sitting (floor contact); and supine (floor contact). The radiativ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was determined for each posture, and empirical formulas were proposed for the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the entire human body under natural convection, driven b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ir temperature and mean skin temperature corrected using the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ar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