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马婕 《编辑之友》2011,(4):64-65
"把关人"理论是传播学的基要原理,又称"守门人"理论。然而,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更新换代,媒体及传播渠道的日益多元化,使得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媒介受到冲击。特别是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如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的频繁使用,传统媒介的受众群有了一定的分散。传统媒介把关人理论面对新的挑战,在新的媒介与传统媒介相互交融又相互竞争的环境下,如何对传统把关人角色进行重新审视,是新媒体时代带给传统媒体的新问题。一传统把关人理论"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卢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网络直播定义和特征的介绍,结合"议程设置"理论,"把关人"理论分析网络直播新媒体形式对传统传播理论造成的冲击,旨在从不同角度解读这一新兴的媒体形式,希望能够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4,(16):59-63
新媒体的兴起使企业危机公关环境变得日益复杂:网络手机媒体及时性与开放性特点使危机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新媒体"去中心化"的特性使信息传授角色模糊,危机信息高度共享;新媒体"把关人"角色的弱化使危机信息传播失真,引发更大的危机。本文从功能主义视角出发,分析企业与媒体之间的"使用与满足"关系,提出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危机公关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需求和地位、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均发生了变化,对广播主持人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与新媒体的融合中,主持人不仅是传播内容的把关人、传播渠道的把控者,也是节目制作的参与者,应练好内功,丰富"语智",提高"语技",借助"微"力,提高媒体与自身的品牌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若干年前,人们带着好奇心和新鲜感接近互联网,就像"吃完"主流媒体的"正餐"后,享用一下互联网"佐餐".如今许多人虽然不再把互联网等新媒体及新媒体形式当作"佐餐",但对其中一些粗制滥造的东西,常常嗤之以鼻,对它们传播的某些信息,常常投以怀疑的目光,对"无错不成网"已见怪不怪.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主要是新媒体及新媒体形式超常发展所带来的.这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新媒体的"把关人"--编辑.  相似文献   

6.
微博带来了高度的"信息自由",却也为虚假信息的传播添上了翅膀,加大了谣言传播的可能性。从微博谣言传播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欠缺"把关人"的媒体环境存在很多隐患,尤其是危机事件爆发时,言论失控或许会走向极端。作为新媒体平台,微博省略掉的"把关人"功能,不是不需要,而是需要一个更适合微博传播模式的特殊"把关人"将这个漏洞补上。因此,微博时代需要既可靠又有公信力的微博"把关人",而微博运营方有对海量信息进行把关的责任,于是微博辟谣账户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7.
媒介融合时代,信息传播日益碎片化、去中心化。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和"把关人"地位逐渐被新媒体消解。网络舆情呈现出许多新的状态,舆情爆发更加隐蔽,线上线下互动紧密,推动舆情传播的手段更加多样化,且越来越多地投射出社会心态。在互联网语境中引导网络舆情,要从民众、媒体和政府三方面入手,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构建公信力、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旧媒体融合互动趋势的加速,网络以前所未有形式渗透进入传统媒体,同时也对传媒的把关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媒体的出现赋予把关人角色以新的使命。面对无序的网络信息,传统媒体除了传播信息之外,仍须担负把关人的社会责任。传统媒体作为网络的重要监督力量,必须未雨绸缪,进一步加强把关人的功能,积极防范网络给传媒带来的负面效应,趋利避害,使新媒体真正成为传统媒体发展的助推器,为营造理性的舆论氛围、构建和谐社会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李京明 《传媒》2014,(9):26-27
正在网络信息泛滥、新媒体"把关人"缺失的情形下,充分发挥报刊在主流文化传播和舆论导向中的重要作用,就显得格外紧迫。其中,报刊"把关人"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领域的先驱卢因在其《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管道。这一理论后经怀特、麦克内利等众多学者的深入挖掘研究,又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中的把关模式,最终成为传播学控制分析领域最具科学性的理论之一。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播形态和模式的变化带来了把关主体和手段的变化,传统的把关人理论受到挑战.本文着眼于把关理论,分析了传统媒体中把关人存在的环境基础、新媒介生态下把关人角色缺失的现实原因及其危害,认为"把关"一词并不是传统媒体身上的陈旧标签,在新的媒介生态下,新闻"把关人"仍然是媒体最该坚守的传统,我们应该重新认识与确立把关工作的重要地位,媒体内部、外部监管部门和广大受众应该形成合力,共同把关,促进互联网信息空间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融合媒介"(Convergence Media)是在新媒体技术环境下,各类媒体为争取受众市场而主动采取的技术融合基础上的新媒体形式,这些新媒体形式适用于各类传统与新技术媒体的内容传播。Brightcove就是2004年以后产生开发的一种融合媒体的新形式,目前已经有3500家美国媒体购买Brightcove的使用权传播原有媒体内容。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大部分受众的认可,但是,现今很多人喜欢拿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比较,却鲜有人研究将多种传播媒介相融合,从而产生一种新的传播形式,称为"融媒体",继承传统媒体传播的"质",发扬快速高效的新型传播的"量",在给受众提供方便的同时,也能使媒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核心职能,最重要的是摆脱传统媒体刻板、效率低、新兴媒体传播"短保质期"的尴尬局面。本文提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创新与融合的发展方式,形成传播速度快,内容互动性强,范围广,低成本"融媒体"会成为多种媒体传播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信息网络化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的媒体形式逐渐发展变化,我国逐渐步入了新媒体时代。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媒体传播形式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而报纸新闻传播形式是其中受冲击最大的。那么,为了能够实现在新媒体环境下发展,就需要我国的报纸新闻传播深度分析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变化与发展趋势,从而让报纸新闻传播能够更好地把握住新媒体的优势,更好地实现传播形式的转变,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融媒体大环境下,新技术手段的出现不断丰富新闻的传播方式,并对传播学经典的"把关人"理论提出了挑战.文章以抖音新闻类短视频的发展现状作为一个切面,深入分析融媒体背景下"把关人"理论对新闻行业现状未来融合趋势的影响,提出"算法把关"等智能化发展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新闻类短视频在嬗变后的"把关人"理论指导下健康发展的对策,以促进优质新闻信息的及时高效优质传播.  相似文献   

15.
李静 《东南传播》2014,(8):72-73
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和强势发展,促使媒介生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特别是网络媒体门槛的降低,使信息传播者呈现多元化态势,导致拥有信息准入权的"把关人"发生变化,传统媒介生态环境下专业传播组织的"话语霸权"被释放,同时媒介信息的真实性受到质疑。本文旨在通过对新媒体环境下"把关人"现状的分析,强调对"把关人"缺失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4,(13):55-58
新兴媒体日益壮大的时代背景,微信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媒介异军突起,其传播具有综合性、实时性、相对聚合性特征,如何运用微信这种新媒体形式引导舆论,成为当下研究热点。现实中,重大事件中微信传播舆论引导存在引导主体不明确、引导信息源真实性不确定、引导内容冗余性以及引导有效性欠缺等问题,我们应不断净化媒介生态;健全微信传播的舆论把关机制;主流媒体巧借新媒体平台引导舆论;政务微信树立微信舆论引导的"领地意识",加强微信"意见领袖"的自律与他律来强化微信传播的舆论引导力。  相似文献   

17.
在现如今新媒体这个大背景下,消息的传播变得越来越迅速,传播的途径也变得越来越广泛,通过互联网,每个人都能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大大增加了人们的方便,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所以,广播电视媒体想在媒体行业站住脚,就需要从新闻的报道内容开始,严格地把关.本文通过对新闻采访的现状进行分析,讨论新媒体背景下一些新闻采访时需要注意的技巧,并且提出有效的创新改变策略.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媒体产生的影响力日益强大,也由此衍生出新媒体传播及其管理、舆沦引导、监督与当代中国社会的问题。新媒体的不断壮大,也改变了媒体生态,新媒体在相当程度上缺乏把关人的状态,也使得公众对媒体的社会责任更为关切。而我国新旧媒体比肩发展的格局,离不开文化体制改革的大环境。  相似文献   

19.
学者对"把关人"的研究多停留在新闻选择和加工环节的分析以及起到的效果和作用方面。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普及,研究"把关人"在新媒体中的适应性等内容也是方兴未艾。但是很少有学者关注到受众对"把关人"的反馈机制,也鲜有人从心理学层面进行剖析。本文试着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受众对"把关人"的反馈,通过分析受众对"把关人"逆反心理的产生、产生的原因以及消除逆反心理的措施这些方面,希望得出一些有用的结论,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20.
叶元元 《今传媒》2014,(5):16-16
正主持人语: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崛起,传媒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这种环境下,组织传播环境也相应地发生新的变化。在组织传播形式不断创新、传播渠道不断多样化的今天,信息传播者和发布者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媒介素养,增强对信息的选择、理解、判断及评估的能力,扮演好"把关人"角色,以承担文化传播的历史使命,实现传媒的社会价值。本期"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