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运动想象训练结合头皮针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60例)及治疗组(6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头皮针治疗(头皮针治疗区域为偏瘫侧对侧的顶颞前、后斜线部位),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3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组患者在上述干预基础上辅以运动想象训练,每次治疗持续25min,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3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步态时间-空间参数(包括10m MWS、跨步长和步频)、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部分(FMA-L)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量表(FAC)对2组患者下肢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6周治疗后,治疗组10m MWS、跨步长及步频分别为(0.52±0.19)m/s,(78.85±20.64)cm和(78.08±13.56)步/min,FMA-L评分及FAC评分分别为(24.15±5.75)分 和(3.61±0.31)分,对照组10m MWS、跨步长及步频分别为(0.43±0.14)m/s,(69.95±17.22)cm和(71.45±8.93)步/min,FMA-L评分及FAC评分分别为(20.58±4.75)分和(2.92±0.87)分,2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并且上述指标改善幅度均以治疗组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运动想象训练结合头皮针治疗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其疗效优于单纯头皮针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运动想象疗法联合头皮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头皮针组、运动想象组及综合治疗组,每组4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及康复训练,头皮针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头皮针治疗,运动想象组辅以运动想象疗法,综合治疗组在头皮针组基础上增加运动想象疗法。治疗前、治疗6周后对患者进行10m最大步行速度(10m MWS)、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量表(FAC)、“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评分。 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10m MWS、BBS、FAC评分、TUGT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经6周治疗后,3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综合治疗组10m MWS[(0.67±0.23)m/s]、BBS评分[(46.03±7.38)分]、FAC评分[(4.00±0.96)分]、TUGT[(16.73±7.62)s]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头皮针组及运动想象组(P<0.05)。 结论运动想象疗法联合头皮针治疗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且其疗效优于单纯头皮针治疗及运动想象疗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基于虚拟游戏的下肢运动控制训练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及核心稳定性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基于虚拟游戏的下肢运动控制训练。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Barthel指数(MBI)、功能性步行分级(FAC)及10m最大步行速度(MWS)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MA、BBS、MBI评分、MWS及FAC分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分别经8周治疗后,发现观察组患者FMA评分[(27.81±4.52)分]、BBS评分[(49.08±5.15)分]、MBI评分[(70.64±16.15)分]、MWS[(45.33±13.27)m/min]及FAC分级(评级达4~5级者共有25例,占83.3%)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 结论基于虚拟游戏的下肢运动控制训练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治疗师徒手辅助下肢步行训练,观察组则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简式Fugl-Meyer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功能性步行分级(FAC)及10m最大步行速度(10m MWS)对2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BBS、FMA评分及FAC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患者BBS评分[(45.00±4.47)分]、FMA评分[(28.67±3.66)分]、FAC分级[(3.55±0.94)级]及10m MWS[(0.83±0.23)m/s]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MBI评分(除大便控制以外)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观察组患者如厕评分[(7.50±2.02)分]、转移评分[(13.06±1.65)分]、步行评分[(12.55±2.04)分]、上楼梯评分[(8.20±1.48)分]及MBI总分[(74.60±7.74)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悬吊运动疗法结合Bobath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悬吊组20例、联合组20例、对照组2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悬吊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悬吊运动疗法,联合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悬吊运动疗法和Bobath疗法。3组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进行评估,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法(FMA)、功能性步行量表(FAC)、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10m MWS)评估治疗效果。 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下肢FMA、FAC、10m MW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下肢FMA、FAC、10m MWS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后,悬吊组、联合组下肢FMA、FAC、10m MWS均较对照组改善,且联合组下肢FMA[(28.35±3.69)分]、FAC[(4.25±0.55)分]、10m MWS[(0.60±0.15)m/s]改善优于悬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悬吊运动疗法结合Bobath疗法可以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高压氧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Bobath创立的神经发育疗法进行常规物理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高压氧治疗。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下肢部分)及最大步行速度(MWS)对治疗组及对照组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NIHSS评分、FMA评分及MWS分别为(4.17±1.4)分、(31.2±3.3)分和(54.3±16.2)m/min,对照组则分别为(6.81±1.2)分、(26.2±2.2)分和(45.6±18.3)m/min,2组各项指标与组内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FMA评分及MWS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步频、步幅、患侧步长、步态周期、双腿支撑期分别为(98.97±10.11)步/min、(106.46±11.64)cm、(55.29±7.71)cm、(1.58±0.44)s、(39.16±10.61)%,对照组的步频、步幅、患侧步长、步态周期、双腿支撑期分别为(95.63±10.70)步/min、(100.58±12.66)cm、(51.49±7.87)cm、(1.39±0.45)s、(43.22±11.0)%,2组各项指标与组内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各项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高压氧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局部振动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肌电生物反馈组、联合治疗组,对照组采用Bobath、运动再学习等常规康复治疗技术,肌电生物反馈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局部振动结合肌电生物反馈的治疗方法,共治疗8周。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FMA)、功能性步行量表(FAC)、10m最大步行速度(10m MWS)、步频、步幅对3组患者的步行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FMA、FAC、10m MWS、步频、步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FMA、FAC、10m MWS、步频、步幅均较为优异(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指标比较,肌电生物反馈组和联合治疗组FMA、FAC、10m MWS、步频、步幅均较为优异(P<0.05),且联合治疗组治疗后FMA[(25.78±4.73)分]、FAC[(3.03±0.91)分]、10m MWS[(58.89±18.19)m/min]、步频[(45.91±18.53)step/min]、步幅[(48.28±14.79)cm]优于肌电生物反馈组(P<0.05)。 结论 局部振动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卒后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结合音乐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治疗组、运动想象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40例。各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护理,待生命体征平稳后给予康复治疗,常规治疗组采用基本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运动想象组采用运动想象疗法进行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及运动想象组基础上加用音乐治疗。治疗前、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量表(FMA)上肢部分、Barthel指数(BI)对各组患者的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各组患者FMA上肢部分评分、BI评分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后FMA上肢部分评分、BI评分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比较,运动想象组、联合治疗组FMA上肢部分评分、BI评分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运动想象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治疗后FMA上肢部分评分[(47.45±5.27)分]较高(P<0.05),其BI评分[(75.30±3.60)分]虽高于运动想象组BI评分[(73.05±3.72)分],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运动想象疗法和音乐治疗均有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但音乐疗法在提高患者上肢功能方面具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强化训练时间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脑卒中偏瘫住院患者3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每日训练时间的不同分为40 min训练组、80 min训练组和120 min训练组,每组12例,因失访3例,3组最终完成本研究样本数分别为12、11和10例。各组均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下肢功能训练,训练时间分别为每日40、80和120 min,每周5 d,共训练4周。在治疗前及治疗2周和4周后,分别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和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FMA)进行功能评定,并分别分析和比较强化训练前后3组患者FAC分级、FMA评分及独立步行情况。 结果强化训练前,40 min训练组、80 min训练组和120 min训练组三组患者的FAC分别为(1.83±0.94)、(1.73±1.01)和(1.80±1.03)级,FMA分别为(19.17±5.52)、(23.00±4.71)和(19.40±7.90)分;治疗2周后,120 min训练组患者的FAC为(3.30±0.48)级较40 min训练组[(2.17±0.94)级]明显提高(P<0.05)。治疗4周后, 120 min训练组的FAC为(3.80±0.42)级,与80 min训练组[(3.18±0.60)级]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0 min训练组的FAC与40 min训练组[(2.67±0.65)级]同时间点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40 min训练组、80 min训练组和120 min训练组三组患者的FMA分别为(25.08±4.46)、(28.64±3.56)和(25.90±5.19)分,分别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强化训练2周和4周后,3组之间FMA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强化训练前,40 min训练组、80 min训练组和120 min训练组三组患者中达到独立步行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16.67%、18.18%和20.00%;治疗2周后,40 min训练组、80 min训练组和120 min训练组三组患者中达到独立步行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33.33%、36.36%和100%,120 min训练组分别较40 min训练组和80 min训练组均有明显提高(P<0.05),但40 min训练组与80 min训练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4周后,40 min训练组、80 min训练组和120 min训练组三组患者中达到独立步行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58.33%、90.91%和100.00%,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20 min训练组独立步行功能改善的效果较40 min训练组更为明显(P<0.05),但40 min训练组和120 min训练组分别与80 min训练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强化训练可促进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恢复,且训练时间越长,治疗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功率自行车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功率自行车运动训练,每次10~20 min,每周6次,共6周。于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采用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FAC)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下肢FMA评分、FAC分级及MB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2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功率自行车运动训练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闭链运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5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采用不稳定平面(球、平衡垫、平衡板等)结合闭链运动方式进行非稳态下的躯干控制性训练。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进行偏瘫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平衡功能评定(FMB)、步行能力评定(FAC)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MBI)。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各项指标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治疗组患者的FMB评分、FAC分级及MBI评分分别为(12.13±1.89)分、(4.29±1.08)级和(55.90±13.41)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闭链运动能够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膝踝足矫形器(KAFO)训练联合外周磁刺激对脑卒中重度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下肢严重瘫痪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基于运动再学习技术)及KAFO训练,治疗组则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针对偏瘫侧髂腰肌进行磁刺激治疗,2组患者均持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下肢功能量表(FMA-LE)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对患者平衡功能进行评定,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AC)对患者步行功能进行评定,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经8周治疗后,发现治疗组患者FMA-LE、BBS、MBI评分分别由治疗前(7.50±2.16)分、(5.57±1.91)分和(21.77±5.50)分提高至(13.63±3.13)分、(19.63±2.91)分和(51.10±9.09)分;对照组上述指标则分别由治疗前(7.53±2.05)分、(5.87±1.43)分和(21.53±5.44)分提高至(11.30±2.49)分、(15.50±2.90)分和(42.97±6.24)分;并且治疗组患者上述疗效指标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FAC分级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FAC分级改善幅度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KAFO训练联合外周磁刺激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重度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ADL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摇头刺激结合体位旋转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5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治疗组采用摇头刺激、体位旋转训练及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2组均每天训练1次,每次40 min,每周训练5次,共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和Barthel指数(BI)评定2组患者平衡功能、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 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BBS、FAC、FMA及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训练4周后治疗组的BBS、FAC、FMA、BI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的BBS、FAC、FMA及BI较治疗前亦有改善(P<0.05),治疗后2组间BBS、FAC、FMA及B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摇头刺激结合体位旋转训练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系列髋关节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疗效。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患者4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运动再学习技术、Bobath技术等常规康复训练,每次训练60 min。治疗组采用与对照组相同的治疗方案,但每次训练40 min后再进行20 min的系列髋关节强化训练。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步行能力分级和10 m步行时间来评定患者的下肢运动能力、平衡能力和步行能力。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各项指标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FMA评分、BBS评分、Holden步行能力分级和10 m步行时间分别为(23.18±3.77)分、(39.49±8.39)分、(2.97±0.63)级和(104.30±42.75)s,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系列髋关节强化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梗死早期患者偏瘫下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例脑梗死早期患者分为电刺激组和安慰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基本康复训练,电刺激组同时辅以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FES治疗;安慰组电极放置与电刺激组相同,但治疗期间无电流输出。2组患者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 d。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下肢部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Berg平衡量表(BBS)、步行功能分级(FAC)、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 结果经3周治疗后,发现电刺激组FMA、PASS、BBS、MBI评分分别由治疗前(13.0±1.9)分、(19.5±2.4)分、(14.1±4.0)分和(43.2±5.2)分提高至(23.4±1.8)分、(30.1±1.0)分、(35.7±4.9)分和(83.4±3.8)分;安慰组上述指标则分别由治疗前(10.3±2.6)分、(16.4±3.5)分、(12.7±5.2)分和(40.4±7.2)分提高至(16.2±2.6)分、(24.3±2.8)分、(24.2±6.9)分和(66.8±7.0)分;并且电刺激组上述各指标的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安慰组(均P<0.05)。治疗后2组患者步行FAC分级也有明显改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入选患者FMA、PASS、BBS评分与MBI评分均具有显著相关性(r值分别为0.890、0.644和0.917,均P<0.05)。 结论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FES治疗可显著改善脑梗死早期患者偏瘫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对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足底脱敏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站立平衡和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采用足底脱敏的运动训练。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采用Berg平衡评分量表(BBS)和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进行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评定,同时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评定患侧踝关节的运动功能,采用足印分析法测量并记录步行时的时间距离参数的变化,分析步态的改善情况。 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患者各项指标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个月后各项指标[BBS评分为(37.41±8.14)分,FAC分级为(3.91±0.92)级,FMA评分为(6.42±1.12)分,步长为(42.99±7.21)cm,步宽为(10.26±1.05)cm,步速为(0.44±0.05)m/s]与对照组治疗1个月后[BBS评分为(31.31±8.83)分,FAC分级为(2.96±1.16)级,FMA评分为(4.23±1.01)分,步长为(39.76±6.45)cm,步宽为(9.88±1.75)cm,步速为(0.41±0.06)m/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足底脱敏运动疗法可通过动态接触影响脑卒中患者的本体感觉控制能力达到脱敏的目的,使其足部适应周围的环境,重新获得生理性支撑面,促进踝关节运动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站立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病程<12周)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干预,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下肢康复机器人步行训练,每天治疗1次,共连续治疗6周。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下肢评分及上田敏式偏瘫下肢功能量表对2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同时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评价2组患者步行能力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下肢FMA评分、上田敏式分级及FAC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发现2组患者下肢FMA评分、上田敏式分级及FAC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患者下肢FMA评分[(28.14±3.37)分]、上田敏式分级[(10.29±1.69)级]及FAC评分[(3.86±0.77)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分别为(24.62±3.69)分、(8.85±1.73)级和(2.92±0.86)分],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下肢康复机器人步行训练,能进一步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VR)技术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3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对照组给予运动想象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VR技术,每次30min,每周6次,共8周。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采用上肢Fugl-Meyer评分(FMA)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采用肌电图仪测定患者偏瘫侧上肢相关肌肉的肌电积分(iEMG)。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及患侧上肢肌肉iEMG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8周后,2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FMA评分[(32.7±5.5)分]、MBI评分[(59.6±10.1)分]、三角肌iEMG值[(52.4±11.6)μV]、肱三头肌iEMG值[(38.6±7.3)μV]、前臂伸肌肌群iEMG值[(29.4±5.7)μV]的改善幅度均较对照组显著(P<0.05)。 结论VR技术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可更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4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每次10~20 min,每周6次,共8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采用Rivermead运动指数(RM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以及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评定患者步行能力,并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MA、BBS和RMI评分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2组患者FMA、BBS和RMI评分均优于组内治疗前水平(P<0.05),且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能独立步行(FAC分级≥3级)的患者分别为5例(23.8%)和8例(38.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独立步行患者分别增加到12例(57.1%)和18例(85.7%),经统计学分析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步行功能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步行功能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P<0.05)。 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可进一步改善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运动想象下行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则采用运动想象的方法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进行简式Fugly-Meyer评定(FMA下肢运动功能部分)、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功能步行分级(FAC)和6min步行测试(6MWT)。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FMA、BBS、FAC、6MWT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FMA、BBS、FAC、6MWT分别为(29.12±1.33)分、(28.68±1.25)分、(4.67±0.28)级、(305.25±7.98)米,分别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另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采用运动想象的方法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能够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