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季是职业性中暑和职业中毒多发季节,各地曾多次在夏季发生职业性中暑死亡和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高温天气不断增多,在露天环境下作业的环卫工人职业性中暑时有发生,严重威胁到他们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为引起全社会对环卫工人职业健康的高度关注,通过对2例环卫工人发生职业性中暑的病例分析,提出可能导致其发生职业性中暑并进行性加重的危险因素,强调应重视对环卫工人的职业健康监护,采取综合措施改善其工作、居住条件,并在中暑发生后及早开展有效的治疗措施,以降低该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分析一例职业性重症中暑的起因、经过、职业病诊断和鉴定过程并提出防治措施。依据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作业场所职业卫生调查结果及职业病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劳动者接触高温导致职业性重症中暑热衰竭,并伴有心肌损害。应采取综合性的职业病防治措施防止高温中暑的发生,在职业性中暑职业病诊断过程中应注意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职业性重症中暑的诊断并分析其成因,为预防职业性中暑提出相应对策。
方法 结合9例申请职业性中暑诊断患者所提交的相关资料,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应职业病诊断标准,对职业性中暑的诊断加以总结。
结果 调查发现,9例患者于高温环境工作时突然倒地,意识障碍呈昏迷状态并伴高热,体温39~42℃。3例属于室内作业,6例为室外作业,分别发病于7、8月份,当日气温均≥ 35℃,在从事高温天气作业2~8 h后发病。5例留有后遗症,2例死亡。患者均被诊断为“职业性重症中暑(热射病)”。
结论 用人单位应重视职业性中暑的综合防控措施,有效预防控制职业性重症中暑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对我院2003—2014年受理诊断的42例职业性中暑病例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中暑的发病机制进行讨论。预防职业性中暑需从源头抓起,采取综合措施,预防与治疗双管齐下。  相似文献   

6.
报道3例职业性重症中暑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提示用人单位应加大监测、宣传及防治力度,预防职业性重症中暑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日前,国家4部委联合修订《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并向社会征求意见,新办法规定,劳动者因高温天气作业引起中暑的,可以申请工伤认定;经诊断为职业病、认定为工伤的,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一时间,中暑、职业病又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职业性中暑50年前就是职业病职业性中暑是在高温作业环境下,  相似文献   

8.
对4例高温天气作业引起的职业性重症中暑病例的临床资料及职业病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揭示用人单位对高温天气作业危害认识严重不足, 并缺乏应对高温环境的职业卫生措施, 且劳动者无基本的防中暑知识。提示用人单位要认真执行《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中的各项规定, 做好高温作业人员的健康体检,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 切实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9.
通过江苏省职业病诊断网络报告系统,收集省内2022年1-12月确诊的职业性中暑病例。结果显示,2022年江苏省累计诊断职业性中暑117例,死亡10例(占8.55%),男性为主(占86.32%)。以诊断人数由高到低排序,地区前三位依次是苏州市(占23.08%)、无锡市(占22.22%)、常州和扬州市(各占10.26%);经济类型前三位依次是私营企业(占78.63%)、国有企业(占11.97%)、中外合资企业(占5.13%);企业规模以小型企业为主(占58.97%);行业类别前三位依次是制造业(占43.5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17.95%)、建筑业(占16.24%);年龄主要为45~59岁(占72.65%);工龄以<1年为主(占62.39%)。2022年江苏省职业性中暑确诊高峰为9月份(35.04%),全年确诊时间主要集中于8-11月份(占93.16%)。提示,需重视夏季苏南地区的小型私营企业的高温职业危害监测工作,做好接触高温职业危害的相关重点行业中高危人群的高温防护和职业健康监护工作。  相似文献   

10.
陶瓷行业工人因职业关系,经常接触粉尘、噪声、高温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发生尘肺、噪声聋、职业性中暑等常见职业病的可能性较大,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往往对接触重金属等化学物质毒性的了解和重视不够。本文通过对1例职业性慢性中度铅中毒、职业性慢性轻度镉中毒病例的发病及诊断经过的回顾调查,旨在引起劳动者、企业、医疗机构对陶瓷行业工人化学物中毒的重视,加强企业职工的健康体检工作,尤其应重视体检中的必检项目缺漏情况,防范职业性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总结职业性重症中暑(热射病)的成因及职业病诊断。方法对近2年接受诊断的热射病7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对热射病的诊断进行探讨。结果 7例临床诊断为热射病,高温环境作业4.3~9.0h后突发意识障碍,中深度昏迷,送当地医院急救,死亡3例。患者均为农民工,22~55岁。职业卫生调查:患者均为体力劳动(Ⅲ级6例),工龄26~152d,发病月份6~8月,5例在≥35℃的户外作业,2例户内作业现场检测WBGT指数超过职业限值。职业病诊断:根据患者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史、作业场所的危害因素检测、作业时的气象条件及现场调查结果,结合相关国标规定,明确判定7名劳动者属于高温作业,患者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均符合"职业性重症中暑(热射病)"的诊断。结论职业病诊断结论应科学分析,综合判定。用人单位应采取综合性防护措施,预防职业性重症中暑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中暑导致的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早期症状隐匿,临床表现复杂,易被误诊.本文报道一例在高温季节,因无防护措施持续户外作业而引起职业性重症中暑(热射病),12h后出现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表现;并分析其临床特点、积极有效的救治策略、经验教训及预防措施.旨在提高对职业性重症中暑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认识及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14例因高温气候所致的职业性中暑病例分析,探讨中暑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提示对于该类疾病加强预防与治疗双管齐下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职业性中暑是在高温作业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循环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1 诊断原则 根据高温作业人员的职业史(主要指工作时的气象条件)及体温升高、肌痉挛或晕厥等主要临床表  相似文献   

15.
<正>现发布《职业性接触性皮炎的诊断》等5项强制性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编号和名称如下:GBZ 20-2019职业性接触性皮炎的诊断(代替GBZ 20-2002);GBZ 41-2019职业性中暑的诊断(代替GBZ 41-2002);GBZ 57-2019职业性哮喘的诊断(代替GBZ 57-2008);GBZ 77-2019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诊断(代替GBZ 77-2002);GBZ 324-2019职业性莱姆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2例职业性重症中暑患者工作环境、发病过程及诊疗经过的分析,阐明重症中暑的发病机制,提示在救治过程中应注意保护患者脑组织等重要脏器功能。对高温作业者需加强防护,患者出现中暑先兆应立即脱离高温环境,及时就医,避免更严重后果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物理性职业危害现状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促进开展物理性职业危害防治工作。[方法]综合分析全省物理因素职业卫生监测与职业病报告数据以及专项调查资料。[结果]全省物理性职业危害因素的超标率1999年为27.3%,1985-1999年累计发病973例,噪声聋、局部振动病、减压病、高频与微波损害和职业性中暑等物理因素职业病均不同程度威胁作业工人的健康。[结论]我省物理性职业危害不可忽视,应加强防治,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掌握某ABS树脂项目职业病危害状况,从源头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为采取科学合理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对项目工程分析、现场调查和检测检验方法,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分布及浓度(强度),确定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结果 ABS生产过程复杂,存在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乙苯、二甲基甲酰胺和氨等多种化学性职业病危害因素,以及噪声和高温热辐射等物理性危害因素,可致职业性中毒、职业性中暑和职业性噪声听力损伤等多种职业病。结论该项目大部分岗位接触混合毒物,多个岗位地点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超标。应进一步采取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加强职业卫生管理,应特别注意防范混合毒物的职业危害。  相似文献   

19.
2013年夏,全国很多地方出现了罕见的持续性高温天气。受其影响,南通市2013年中暑病人多于往年,现将我中心(南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诊断的1例职业性重症中暑(热射病)死亡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该文报道一例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因无防护措施而引起职业性重症中暑的病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