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位研究分子生物学的奠基人与美国分子生物学的重要倡导者,詹姆士·迪威·沃生(James Dewey Watson),在指挥现代科学最为惊人的工程35年多的时间里,以他的科学天才,完全合乎伦理标准的品行以及闯劲,给同伴与外行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他最初在20岁出头时曾想当一名鸟类学家,但却把精力投入到解释脱氧核糖核酸(DNA)结构的工作上,他和其他一些科学家认为:在所有细胞中发现的这种分子恰恰是“生命物质”,正是决定所有生命形式  相似文献   

2.
前些时候,英国广播公司播出的电视系列片《列奥纳多》披露了一个惊人的内幕:世界上最伟大的天才艺术家、发明家、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列奥纳多·达·芬奇很可能在他的许多发明中,故意加入一系列“人为缺陷”,目的是为了避免它们被用作战争目的!  相似文献   

3.
在“9·11”劫机犯阿塔登上他要劫持的飞机,将飞机撞向世贸双塔前,他的面孔曾在机场的摄影机里一闪而过。就在这一闪的空隙,摄影机有没有可能认出这个似曾相识的可疑面孔呢? “9·11”之前,答案是:不可能。但如今,一对以色列天才双胞胎兄弟迈克尔·布隆斯蒂恩和亚力克斯·布隆斯蒂恩为世人解  相似文献   

4.
英国著名地质学家查尔斯·赖尔(CharlesLyell,1797~1875)是地质科学的主要奠基者之一。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曾称誉道:“只有赖尔才第一次把理性带进地质学中,因为他以地球的缓慢的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代替了由造物主的一时兴发所引起的突然革命。”  相似文献   

5.
王麟 《科学之友》2003,(2):24-24
在吴宇森1997年执导的动作片《变脸》中,约翰·特拉沃尔塔扮演的洛杉矶警探肖恩·阿彻要追捕制造了一种毁灭性生物武器的恶棍卡斯托·特洛伊(尼古拉斯·凯奇扮演)。阿彻对凶残的特洛伊了如指掌,惟独不知道他研制成的武器藏在哪里。为了找到武器的下落,阿彻意识到他必须“变成”自己的对手特洛伊。为此一队便衣警察抓获了特洛伊并且利用一种实验性的外科技术把他的脸移植给了阿彻。  相似文献   

6.
“公开密码”是1976年由斯坦福大学的马丁·赫尔曼(MartinHellman)与他的两个学生惠特菲尔德·迪费(Whitfield Diffie)和拉尔夫·默克尔(Ralph Merkle)提出的一类完全新式的密码.这类密码曾被誉为“密码方面的最新革命”,据称是破译不了的.但最近,这类密码中的一种所谓“背包码”为韦茨曼(Weizmann)学院的艾迪·沙米尔(Adi Shamir)所破译.  相似文献   

7.
谷风即焚风     
《诗经》中的“谷风”,解释很多。有的解作“暴风”(袁愈荌、唐莫尧《诗经全译》1981年版),有的释为“山谷吹来的风”(高亨《诗经今注》1980年版作“山谷中的风”)。传统的说法,谷风是东风。《尔雅·释天》明确写道:“东风谓之谷风。”《气象学辞典》也袭此说。还有说谷风是“生长之风”的(见《诗三家义集疏》)。这些说  相似文献   

8.
·神经科学·解密大脑  演绎着学习、情感和运动机能控制等奇迹的人脑 ,一直被认为是一个难于测知的“黑箱” ,如今 ,我们获得了开启这一黑箱的钥匙蒙娜·丽莎的微笑“如果你能像我回想‘蒙娜·丽莎’那样把我脑海里正在发生的活动描绘出来 ,我立马走人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家埃里克·坎德尔 (EricKandel)说 ,“我会认为记忆问题差不多解决了。”坎德尔作为其研究领域的领导者 ,深知他的职位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还是无人能够动摇的。确实 ,我们在记忆的分子基础方面所获得的知识 ,有许多是源自他数十年来对一种具…  相似文献   

9.
199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几乎是毫无争议地颁给了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化学物理专家艾哈迈德·泽维尔(Ahmed H.Zewail)。艾哈迈德·泽维尔于1946年出生于埃及。亚历山大大学毕业后,他就到美国继续深造,并于1974年获得宾州大学的博士学位。在加州大学伯克力分校呆了两年后,艾哈迈德·泽维尔被加州理工大学聘用。因此,现在他拥有美国和埃及两个国籍。 任何一位化学家,或者是相关领域的科学家,一旦他了解了艾哈迈德·泽维尔的贡献后,都会感到激动不已。按照瑞士皇家科学院的说法,“他的贡献给化学及其相关科学带来了一场革命”。  相似文献   

10.
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心脏血管病是由遗传基因的缺陷所致。经初步探讨,查时是与一种以异态形式存在、被命名为“阿朴脂蛋白——B”(Apolipoprotein B)的遗传基因有关。随着这个发现,将开辟一条诊治这类心脏病的新途径。美国罗德岛州米里亚姆医院的彼得·赫伯特医师说:“多数的心脏血管病是多个遗传基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形成。就此,我们共展开了七个项目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我从一开始就对这项技术着了迷”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医学院克雷格·梅洛教授因发现了一个有关控制基因信息流程的关键机制而与同事斯坦福大学的安德鲁·法尔教授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项被称为“RNA干扰”或者“基因沉默”的技术开创了很多全新的疗法,并使得科学家对一切生物(从原始生物到人类)的基本基因功能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以下是《波士顿环球报》记者对梅洛的采访。记者:您下一步的研究计划是什么?梅洛:我们仍在试图理解RNA干扰的机制,辨别相关的基因和蛋白质分子。记者:当1998年您和安德鲁·法尔共同在《自…  相似文献   

12.
今年8月11日在加里福尼亚州去世的威廉·肖克莱(William·Shockley),无疑是本世纪来最有争议的科学家之一。他与约翰·巴德(John Barden)和沃尔特·勃里特(Walter·Brittain)合作,在电子学方面的发明创造曾导致了现代生活的一场革命。由于他在微电子方面的杰出贡献,在美国他有时被称为“硅谷之父”。但在他生活的最后10年中,由于他在人类种族  相似文献   

13.
形合与意合,不但是句法现象中的两个基本概念,而且是英语和汉语中两种非常重要的句法表现形式。《英汉语言学词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对形合(hypotaxis)释义为:“复句中同等句或从属句之间需要一种方式表达它们之间的句法关系。”这里所谓“一种方式”,实指使用连词或关联词(语)加以“明示”的句法方式。该《词汇》对意合(parataxis)则释义  相似文献   

14.
余家驹 《世界科学》2003,(10):20-23
真正的全记忆 1885年德国哲学家赫尔曼·伊宾豪斯(Hermann Ebbinghaus)得出结论,我们学到的知识在一小时内就有三分之二会从大脑中淡忘,正是这条令人沮丧的“遗忘曲线”让我们用电子记事贴把电脑屏幕贴得满满的,或一直嘟哝着记在脑子里诸如披风大衣之类的  相似文献   

15.
卡尔·萨根在行星学及科普方面都有过杰出的贡献,关于他的成功和骄纵的争论也将有可能会持续很多年。在萨根病逝3年之后,两本关于他的传记再一次使我们注意到他所取得的成就。 这两本传记都涵盖了萨根作为一个科学家和科普作家的全部贡献,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的写作风格和所强调的重点。威廉·泡德斯通的《卡尔·萨根一“宇宙”中的一生》着重于萨根生涯中科学方面的主要事件。例如,泡德斯通对萨根作为主将的辩论作了很好的描述(关于太阳系中其他地方存在生命的证据和核战争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济·戴维森的《卡尔·萨根:生平》…  相似文献   

16.
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在1968年发表的《遗传密码的起源》一文中,对合成蛋白质的复杂的化学机制进行了推测、他写到:“人们很想知道,最初的核糖体是否全由RNA制造出来的”,接着又说:“最初的酶,很可能就是一个具有复制酶性质的RNA分子。”艾伦·韦纳(Alan Weiner)在今年召开的冷泉港定量生物学讨论会上的发言总结中,重申了克里克的观点。令人惊奇的是,会议结束时,几乎所有的预  相似文献   

17.
“a hundred to one”的本义是“一百与一之比,一百比一”,这一点是明确的。但它主要作为习语表示某种程度的可能性。那么这种可能性是大还是小呢?厦门大学外文系编译的《英语成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2年出版)的释义是“可能性极小”;《英日大词典》(日本研究社1960年出版)的释义是“わず  相似文献   

18.
科学信息     
·Discover《发现》Vol.13,No.5,1992年 1.找到了世上第一鸟? 6年前,古生物学家桑卡·查特吉声称发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鸟化石,他把先前的记录提早了7500万年,照此说法,他摘取了古生物学的皇冠。那么,事情果真如此吗?  相似文献   

19.
在诗词的所有意象当中,我认为古人最喜欢用的就是“月”。他们把丰富的感情都寄予了明月,写就了多少美妙绝伦、回肠荡气的绝作。一轮明月,不知被古今多少文人吟咏过,简直被他们写绝了:“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战国策·秦策》)“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唐·于良史《春山夜月》)“月…  相似文献   

20.
就像查尔斯·狄更斯描述的圣诞精灵的未来那样,两个年轻的新闻工作者给新闻媒体展示了一幅令人烦扰的前景,那就是——在不久的将来,目前的新闻出版模式将不复存在。对此,有些人认为这种预测只是危言耸听,但也有人认为这种景象已经来到了。由马特·汤普森(M attThom p-son)和罗宾·斯隆(Robin Sloan)制作的8分钟假想的纪录片“EPIC2014”——在2014年回顾了主流媒体的消亡过程。在2004年初放映该片的时候,就已经在新闻媒体召开的研讨会和新闻专业的师生中间引起震动;当两位制作人把这段视频节目放在网上,没有说明是谁制作以及制作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