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寒 《体育科技》2014,(2):30-31
通过分析我国体育社团管理现状,结合体育社团法治化管理存在的不足,从提高认识水平、增强人员素质、构建法制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推进体育社团法治化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武术社团规范化管理的研究,提出了武术社团管理的和谐发展观可以正确处理好政府、社会、社团三者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当前武术社团发展的状况,提出了武术社团的管理模式:即外部环境的打造和内部机制的建设。外部环境的打造包括: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打造适合武术社团生存的文化环境;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发展武术社团;充分发挥和利用武术社团在武术产业中的中介作用;争取行政部门的认可与支持,开发政策资源;内部机制建设包括:加强武术社团的组织能力;加强武术社团管理者队伍的建设;建立健全武术社团的监督机制;完善武术社团的经济制度;组织赛事交流,推进产业化之路;加强武术社团志愿者队伍的建设等。  相似文献   

3.
体育社团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搜集的文献资料来分析,目前我国体育社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社团的概念、体育社团的分类、体育社团的性质和功能、体育社团的实体化、全国性体育社团、国外及港澳地区的体育社团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在推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管理的原则、内容、方式三个方面,详细论述了高校应如何加强学生体育社团的管理。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新时期我国体育社团需具备的建设条件以及对发展支柱性体育社团的认识的分析,提出建设支柱性体育社团管理规则框架。以此来推动体育社区的发展,进而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6.
全国性体育社团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文献资料、调查等研究方法,从宏观、共性的角度对我国全国性体育社团的存在问题及其改革发展进行研究.结果认为,社团管理制度的"分级管理"把社团人为地分割为各自孤立的、不同层次的个体,体育社团以地域性社会资源瓜分框架为依托,导致我国全国性体育社团与其地方会员联系薄弱;体育社团与政府机构、事业单位"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组织模式安排有悖于政社分开的根本原则;全国性体育社团运作机制违背社团法人治理结构的一般运作常规,使其至今面临社会合法性危机.从政府与社团的双方联动,提出全国性体育社团改革与发展的两条路径.  相似文献   

7.
省区市体育社团与全国性体育社团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运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访谈和常规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省区市体育社团和全国性体育社团管理人员的数量和学历结构、社团经费来源、兴办经济实体及管理关系等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找出其异同点。  相似文献   

8.
周斌 《精武》2012,(31):67-67,69
伴随着以德育教育为核心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与实施,学生社团的作用与地位愈加明显与重要。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大学生体育社团活动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新形势下满足大学生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组织方式。本文从高职体育社团组织管理存在的常见问题着手,并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措施,旨在促进高校体育社团健康、快速的发展,为发挥体育社团在提高广大高校学生的健康素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法等对河北省340个体育社团进行调查研究,针对河北省体育社团经费、活动等存在问题,提出制定完善河北省体育社团的相关法规政策、实现体育社团自身良性发展等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梳理我国网络体育社团发展现状,分析其特征,探讨网络体育社团的管理难题,并尝试性的提出解决办法。主要结论:社团的影响力主要依赖于组织者的建设和开发,网络体育社团也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建议:建立对网络体育社团的培育和监管机制;完善网络体育社团的组织建构体系;加强网络体育社团的研究;强化网络民众的网络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1.
体育社团与体育体制改革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李晴慧  郭郁文 《体育学刊》2002,9(3):138-140
实现中国体育的社会化必须依靠体育社团。这是中国体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自身发展规律,也是解决目前我国体育事业局长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的途径,当然外我国体育社团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绝大多数体育社团并不具备完整意义上的社团性质。阻碍社团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关键就是权力与利益的分配问题。  相似文献   

12.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对体育领域来说,参与社会管理与创新同样是我们的任务和使命。体育要体现其独特的作用,提供体育公共服务,践行各群体的均等化,以体育的方式,探索对各种群体的管理。社会管理创新中的浙江体育社团,任重道远,推进体育社团社会化、实体化,规范体育社团发展管理,提高自身建设,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发挥体育社团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中国体育管理社团化取向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实现中国体育的社会化必须依靠体育社团。经济的市场化、政治的民主化、政府的小型化、社会的多元化,都在呼唤新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管理机制。社会团体将逐渐成为我国社会公共事务的主要管理组织,体育领域中的改革,也必须顺应这种趋势,走社团化管理的道路。社会化、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为体育社团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土壤。中国的体育体制应顺应世界体育运动的发展,实现体育自治。体育管理社团化是中国体育体制改革不可逆转的趋势,是中国体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对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也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我国省级体育社团管理队伍现状及发展思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我国省级体育社团管理人员的数量、管理人员的学历结构、常务负责人的年龄结构、常务负责人的任职经历和社团领导人员的任命形式进行分析,提出加强我国省级体育社团党组织建设,增加社团编制,提高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建立一支专业化、年轻化的体育社团干部队伍。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自发体育社团的现状及管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大学生自发体育社团促进了高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但其娱乐成分过高,多注重短期效应,缺乏长远规划,管理不善,缺乏纪律约束,社团内部呈“无政府“状态,矛盾和隐患较多.对自发体育社团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概念入手,对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相关研究做了综述,以期为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体育社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体育社团是以体育为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成的互益组织。它具有民间性、非盈利性、互益性和同类相聚性等基本性质。具有代表群体参与政治活动、协助政府体育部门完成某些政府职能、成员发展、维护成员的个别权益和群体权益等功能。体育社团可分成竞技运动、社会体育、体育科学技术、体育观众、体育娱乐享受等类别。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的体育社团处于萎缩的状态,当前体育社团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体育社团的社会基础十分薄弱,还具有鲜明的官民二重性。体育社团是适应市场经济的一种组织形态,未来的世纪中,体育社团将会从官民二重结构中逐步走出,展示它特有的社会功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为了吸引当代大学生参与户外健身运动,很多高校都设立了多种类型的体育社团。体育社团的开设满足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爱好的学生的健身需求。各种各样体育活动的开展也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为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新选择。针对高校体育社团的调研发现,体育社团在为学生提供体育锻炼的同时,其运行也存在着一定的管理风险。因此,本文以高等院校的健美操社团为研究对象,采用资料分析法、问卷分析法挖掘体育社团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并提出对策和建议,为进一步发挥体育社团应有的作用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体育社团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体育社团是以体育为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成的互益组织。它具有民间性、非盈利性、互益性和同类相聚性等基本性质。具有代表群体参与政治活动、协助政府体育部门完成某些政府职能、成员发展、维护成员的个别权益和群体权益等功能。体育社团可分成竞技运动、社会体育、体育科学技术、体育观众、体育娱乐享受等类别。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的体育社团处于萎缩的状态,当前体育社团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体育社团的社会基础十分薄弱,还具有鲜明的官民二重性。体育社团是适应市场经济的一种组织形态,未来的世纪中,体育社团将会从官民二重结构中逐步走出,展示它特有的社会功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张伟 《灌篮》2021,(3):150-150,152
高校体育社团与社会体育社团融合发展,是中国现阶段地区体育事业发展的重点聚焦之一,也是社会体育社团在健康中国视域下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加快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大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已成为当下不可或缺的手段,而各类体育社团情况亦能直接反映全民运动发展情况。基于此,本文阐述了高校体育社团与社会体育社团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而对两者融合发展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有关研究,并针对此提出了高校体育社团和社会体育社团融合发展的有效策略,旨在为社团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