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樊世英 《河北中医》2010,32(5):732-732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指茎乳孔内面神经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致急性周围性面瘫,表现为病变侧的面部表情肌瘫痪。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无明显季节性^[1]。2009-01—2009-12,笔者采用针刺配合弥可保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37例,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
刘家瑛  蒋达树 《针刺研究》1992,17(2):85-86,89
<正>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基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的面神经炎症所致一侧面部表情肌的瘫痪,亦称Bell’s麻痹。是因面部感受风邪,致使风邪中于经络而引起面部肌肉瘫痪的病  相似文献   

3.
本病分周围性和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两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为面神经炎所致,系指茎乳突孔内面神经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致。中枢性等神经麻痹为脑部疾病所致,仅限于下面部表情肌(口角歪斜,鼻唇平坦)麻痹,而上面部表情肌运动(闭眼、皱额、蹙眉)则正常,且多伴有肢体瘫痪,二者均...  相似文献   

4.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医学又称为面瘫或吊线风,表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部表情肌瘫痪,是临床上常见病之一。笔者从1988~2004年采用针灸配合药物治疗此病,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以面部交叉平刺法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接收的9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归类的方式分为对比组和研究组,各45例。对比组采取传统针刺疗法治疗,研究组采取面部交叉平刺法联合穴位注射、面部拔罐疗法综合治疗,将疗效作为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55%(43/45),明显高于对比组的77.78%(35/45),P0.05。结论:面部交叉平刺法联合穴位注射、面部拔罐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能够有效缩短病程,改善面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6.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瘫)是一种常见病。多为面部一侧表情肌运动丧失而出现口眼歪斜。中医则认为本病是由外感风寒侵袭面部经络,以致经气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筋失于濡养,纵缓不收所致。近几年来,我科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84例,疗效较显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全昕 《河北中医》2009,31(4):582-583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又称贝耳(bell)麻痹,是指急性发作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以突发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口舌歪斜、闭眼困难、多泪等症状为特征,可发于任何年龄。2004-01-2008-06,笔者采用齐刺艾灸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75例,并与常规针灸方法治疗7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8.
刘振友 《河北中医》2006,28(12):937-937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系由于面神经非化脓性炎症,导致面部肌肉活动功能受损或瘫痪的疾病.1996-03~2005-03,笔者运用针灸配合拔罐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45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是指面神经核以下病变所致的周围性面部瘫痪。该病多见,可发于任何年龄,18-60岁为多,男性略多,长发于一侧。四季均可发病,而春、秋两季是发病高峰。笔者30年来运用睑唇针刺法治疗面神经麻痹212例,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电针与常规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对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潘华  李守然 《中国针灸》2004,24(8):531-533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电针治疗组和常规针灸治疗组各70例,两组患者针后均进行面部功能锻炼.结果:电针治疗组对受损伤的面神经的恢复疗效优于常规针灸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疗法对面神经麻痹引起的面部肌肉瘫痪有较快、较好的恢复作用.  相似文献   

11.
姚黄 《河北中医》2005,27(6):446-447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茎乳孔内组织急性水肿,面神经受压,或面神经的炎症所致的一种多发病、常见病。属中医学口眼喎斜、喎僻范畴。2002-11~2004-11,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65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齐达春 《河北中医》2012,34(11):1671-1672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指原因不明、急性发病的单侧周围性神经麻痹.针刺作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一种有效方法已得到了临床的广泛应用,其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取穴及手法方面,但对针刺的手法尚无统一定论.2010-01-2011-01,笔者采用浅表透刺手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40例,并与采用常规手法治疗4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3.
刘慧荣 《河北中医》2014,(12):1840-1841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经治疗后,由于面部局部神经损伤较深,或因治疗不及时、误治、错治等因素延误最佳施治时机,患者发病1~6个月后,仍存在眼睑闭合不全、额纹消失、口角歪斜、下垂、肌肉松弛等症状,被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比较困难,一般主张采用中医综合治疗手段,如针刺、艾灸、药物外敷、穴位埋线及拔罐等[2]。  相似文献   

14.
时学英  杜玉玲  常晓 《河北中医》2007,29(3):216-216
面神经炎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病,若治疗不及时会留下后遗症.2002-2005年,我们采用综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48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牵正散合穴位挂线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付士合  王卫东 《河北中医》2004,26(7):529-529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上比较多见,治疗较为棘手。1996-01~2004-03,我们采用牵正散合穴位挂线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薛辉  高旋慰 《河北中医》2009,31(9):1353-1354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属中医学口眼歪斜范畴。2003-05—2007-05,我们采用针刺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0例,并与传统循经取穴治疗、单纯药物治疗各5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7.
傅如华  王彤  张惠如 《河北中医》2006,28(8):581-581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又称为口眼歪斜,是由于正气不足,经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经络,导致气血痹阻,面部少阳脉络、阳明经筋失于濡养面以致肌肉松缓不收而发。现代医学则认为本病因风寒导致面神经血管痉挛、缺血、水肿,使面神经受压,神经营养缺乏而致病,2004-03~2006-03  相似文献   

18.
谈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早期针刺治疗刺激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简称面瘫)在150年以前由英国神经科医生Dr.Charles Bell首先报道,从临床看Bell所述的面瘫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特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常称贝尔面瘫或麻痹,是由面神经管段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相似文献   

19.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如治疗方法不当会留有后遗症.2004-2006年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4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赵立军 《河北中医》2010,32(1):89-90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通称面神经炎,又称贝耳麻痹(Bell’s palsy),指茎乳突孔内面神经非化脓性炎症,病因不明。70%以上的病例有面部受风、受凉的病史,发病年龄以20~40岁为多,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病,患者额纹消失,眼睑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