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不同序贯免疫程序基础免疫安全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nactivated polio vaccine,IPV)和减毒活疫苗(oralpolio vaccine,OPV)不同序贯免疫程序基础免疫的安全性.方法 2009至2011年在北京市选择2月龄(60~89 d)婴儿,分为1剂IPV和2剂OPV序贯(I-O-O)、2剂IPV和1剂OPV序贯(I-I-O)、IPV全程(I-I-I)、OPV全程(O-O-O)4个观察组,分别在2、3、4月龄时接种疫苗,收集每次接种后全身和局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最终入组553名婴儿,中途退出89名,观察1492人次.结果 I-O-O组、I-I-O组、I-I-I组和O-O-O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2.9% (94/410)、18.4%(60/327)、22.0%(78/354)和17.7%(71/4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84,P=0.184).第1剂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22.7%(32/141) ~35.3%(54/153)],第2、3剂依次降低.没有与接种疫苗有关的严重不良事件报告.I-O-O组、I-I-O组、I-I-I组和O-O-O组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1.5%(88/410)、17.7%(58/327)、20.1% (71/354)和17.7%(71/4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2.53,P=0.472).异常哭闹在各组中发生率最高[7.2%(29/401) ~11.3%(37/327)],异常哭闹、嗜睡和易激惹观察到极少数重度不良反应,其他不良反应均为轻、中度反应.I-O-O组、I-I-O组和I-I-I组局部压痛、硬结和红肿发生率分别为2.2%(5/229) ~5.6%(22/393)、0~0.9%(2/229)、0~ 1.0%(4/393),均以轻度为主[0 ~4.1%(5/12t)].结论 IPV全程及IPV/OPV序贯免疫程序与口服三剂OPV-样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不同毒株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序贯免疫程序的免疫原性。 方法 采用平行对照设计,于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在上海市招募各区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预防接种门诊受种者为研究对象,以Sabin株脊灰灭活疫苗(sIPV)、野毒株脊灰灭活疫苗(wIPV)和Ⅰ+Ⅲ型脊灰减毒活疫苗(bOPV)作为研究疫苗,按照4种序贯免疫程序进行基础免疫并分组,即接种sIPV+sIPV+bOPV、sIPV+wIPV+bOPV、wIPV+sIPV+bOPV和wIPV+wIPV+bOPV组,完成基础免疫前采血、基础免疫并采血者共151名,每组分别为36、44、30和41名;检测并计算脊灰Ⅰ、Ⅲ型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对数转换值,分析研究对象基础免疫后抗体阳性及阳转情况。 结果 151名研究对象的月龄为(2.27±0.61)个月,出生体重为(3.27±0.43)kg,其中男性为70名。脊灰Ⅰ型中和抗体阳转率为98.68%(149例),Ⅲ型为97.35%(147例);各组分别检测了36、44、30和41名,免疫后Ⅰ型阳转率分别为97.22%(35例)、100.00%(44例)、96.67%(29例)和100.00%(41例)( P=0.345),Ⅲ型分别为97.22%(35例)、95.45%(42例)、96.67%(29例)和100.00%(41例)( P=0.614)。 结论 同时或交替使用sIPV和wIPV开展脊髓灰质炎疫苗序贯免疫程序对于适龄婴儿均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使用不同毒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PV)开展序贯免疫程序在大规模人群中使用的安全性。方法 于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采用随机、平行对照设计,以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sIPV)、野毒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wIPV)和Ⅰ+Ⅲ型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bOPV)作为研究疫苗,在上海市选择1 917例2月龄婴儿为研究对象,分为4组:①sIPV+sIPV+bOPV;②sIPV+wIPV+bOPV;③wIPV+sIPV+bOPV;④wIPV+wIPV+bOPV,采用主动观察的方法观察其在2、3、4月龄接种后的不良反应。结果 4组完成3剂基础免疫接种后总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6.79%(946/5 633),各组均未报告严重不良事件,全身和局部反应均以轻度反应为主。常见局部反应为注射部位疼痛、红和硬结等;全身反应为异常哭闹、嗜睡、腹泻和食欲下降等。接种后30 d内,局部反应率为1.65%(93/5 633),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反应率分别为1.26%(71/5 633)、0.21%(12/5 633)和0.20%(11/5 633);全身反应率为15.14%(853/5 633),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反应率分别为11.33%(638/5 633)、3.18%(179/5 633)和0.64%(36/5 633)。各组间重度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17,P=0.24)。结论 本研究中未观察到使用不同毒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开展序贯免疫程序接种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多数为轻度的不良反应,所有反应均痊愈。同时或交替使用sIPV和wIPV开展序贯免疫程序对于适龄儿童均具有良好的预防接种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叶慧;黄腾;英志芳;李国良;车艳春;赵志梅;王剑锋;杨晓蕾;史荔;蒋蕊鞠;刘小畅;莫兆军;李长贵;杨净思;梁明修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8,52(1):43-49
目的 比较Ⅰ+Ⅲ型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人二倍体细胞)(bOPV)糖丸和液体剂型与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sIPV)联合序贯免疫接种在≥2月龄婴儿中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 方法 于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采用随机、盲法、单中心、平行对照设计,选择广西柳州市≥2月龄的婴儿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1sIPV+2bOPV和2sIPV+1bOPV组,每种序贯免疫程序按bOPV剂型不同再分为糖丸剂型组与液体剂型组,即1sIPV+2bOPV糖丸组、1sIPV+2bOPV液体组、2sIPV+1bOPV糖丸组、2sIPV+1bOPV液体组,每组100名,按照0、28、56 d的免疫程序,共接种3剂。记录至少接种1剂次受试者(399名)不良反应事件;全程免疫后28 d,采集排除脱落者和违背试验方案者(共350名)血样,采用细胞培养微量中和试验测定抗脊灰病毒Ⅰ、Ⅱ、Ⅲ型中和抗体滴度(GMT),计算抗体阳转率,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sIPV+2bOPV糖丸组、1sIPV+2bOPV液体组、2sIPV+1bOPV糖丸组、2sIPV+1bOPV液体组全部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9%(79/100)、76%(76/100)、80%(79/99)和74%(74/100)(χ 2=1.23, P=0.747);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6/100)、5%(5/100)、6%(6/99)和4%(4/100)(χ 2=0.57, P=0.903)。全程免疫后,1sIPV+2bOPV糖丸组、1sIPV+2bOPV液体组、2sIPV+1bOPV糖丸组、2sIPV+1bOPV液体组Ⅰ型脊灰抗体阳转率分别为99%(86/87)、100%(83/83)、99%(87/88)、99%(91/92)(χ 2=0.94, P=0.815),Ⅱ型分别为47%(41/87)、57%(47/83)、80%(70/88)、79%(73/92)(χ 2=31.56, P<0.001),Ⅲ型分别为100%(87/87)、99%(82/83)、100%(88/88)、99%(91/92)(χ 2=2.02, P=0.568);Ⅰ型脊灰抗体GMT分别为4 539.68、6 243.43、6 819.53、7 916.29( F=25.87, P<0.001),Ⅱ型分别为12.98、10.54、63.75、84.21( F=8.68, P=0.034),Ⅲ型分别为1 172.55、1 416.03、2 648.89、3 250.75( F=14.50, P=0.002)。 结论 相同序贯免疫程序中,bOPV糖丸剂型与液体剂型在≥2月龄的婴儿中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相同剂型不同免疫程序中,2sIPV组较1sIPV组产生更高的血清中和抗体水平,尤其表现在Ⅱ型、Ⅲ型免疫后抗体GMT水平。 相似文献
5.
邓璇;何寒青;周洋;严睿;唐学雯;朱瑶;徐校平;吕华坤;韩锟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2,56(05):554-560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JEV)引起的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疾病,是亚洲和西太区引起儿童病毒性脑炎的主要病因。接种疫苗是预防乙脑的主要措施,当前我国有乙脑减毒活疫苗和乙脑灭活疫苗在使用。由于疫苗供应、受种者主客观选择等原因,会面临这两种疫苗序贯接种的需求,但当前缺乏相关实施依据。本文收集国内外研究证据,梳理了当前乙脑疫苗使用现状及序贯接种的研究进展,阐述了在无法满足同一类型乙脑疫苗完成全程接种情况下的序贯接种建议,以期为乙脑疫苗接种工作的开展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2,(5):554-560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JEV)引起的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疾病, 是亚洲和西太区引起儿童病毒性脑炎的主要病因。接种疫苗是预防乙脑的主要措施, 当前我国有乙脑减毒活疫苗和乙脑灭活疫苗在使用。由于疫苗供应、受种者主客观选择等原因, 会面临这两种疫苗序贯接种的需求, 但当前缺乏相关实施依据。本文收集国内外研究证据, 梳理了当前乙脑疫苗使用现状及序贯接种的研究进展, 阐述了在无法满足同一类型乙脑疫苗完成全程接种情况下的序贯接种建议, 以期为乙脑疫苗接种工作的开展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8.
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基础免疫效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考察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inactivated poliomyelitis vaccine,IPV)在中国婴儿中的免疫效果,并与目前常规使用的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ral poliomyelitis vaccine,OPV)进行比较.方法 对2个月龄婴儿采用组群随机法分为2个组,每组208名,分别接种IPV和OPV,并采集免疫前后血清.采用微量中和方法,对血清中抗脊髓灰质炎病毒3个型的中和抗体进行测定,对于抗体保护率比较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抗体滴度进行对数转换后采用Z检验进行比较,所有统计学检验以P<0.05来确定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婴儿经初次免疫后,IPV组Ⅰ、Ⅱ、Ⅲ型病毒中和抗体保护率分别为100.0%(186/186)、97.3%(181/186)、98.9%(184/186),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51.2、86.7、211.3,OPV组Ⅰ、Ⅱ、Ⅲ型病毒中和抗体保护率分别为97.4%(188/193)、100.0%(193/193)、95.3%(184/193),GMT分别为1089.5、538.2、203.7.两组中Ⅰ、Ⅱ型的保护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Ⅰ、Ⅱ型分别为X2Ⅰ=2.991,P=0.084;X2Ⅱ=3.512,P=0.061),但Ⅲ型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Ⅱ=4.143,P=0.042).IPV组Ⅰ、Ⅱ型抗体几何平均滴度低于OPV疫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Ⅰ=12.537,P=0.000;ZⅡ=13.415,P=0.000),而Ⅲ型抗体几何平均滴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ZⅢ=0.067,P=0.947).结论 经基础免疫后IPV在婴儿中免疫效果良好,和OPV相比,IPV组Ⅰ、Ⅱ型保护率与OPV相当,Ⅲ型高于OPV组.IPV组Ⅰ、Ⅱ型抗体几何平均滴度低于OPV疫苗,而Ⅲ型抗体几何平均滴度与OPV组相当.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国产甲型肝炎(甲肝)减毒活疫苗不同剂量、不同免疫程序的免疫效果,并与甲肝灭活疫苗进行比较,在河北省正定县某乡3个村筛选3~13岁的甲肝易感儿童211名,按年龄分层随机分为甲肝减毒活疫苗A组(0、6、12个月)、B组(0、6个月)和甲肝灭活疫苗C组(0、6个月).这3个组按不同免疫程序减毒活疫苗或灭活疫苗免疫后1、6、7、12、13、24个月采血,检测抗甲肝病毒抗体(抗-HAV).结果显示A、B、C3个组在首剂疫苗免疫后1个月时抗-HAV阳转率均较低(33.87%~42.22%);第2剂疫苗免疫后1个月抗体水平均有大幅度提高,抗-HAV阳转率为97.67%~100.00%,几何平均滴度(GMT)为1?107.16mIU/ml~2?477.52mIU/ml,升高20倍以上;首剂免疫后12个月抗-HAV阳性率均为100.00%,但GMT下降了64.9%~57.0%.仅A组首剂免疫后12个月时注射了第3剂减毒活疫苗,1个月后抗体GMT呈5.7倍增长.首剂免疫后24个月时,3个组抗-HAV阳性率为92.98%~98.11%,GMT为213.87~642.69mIU/ml.低滴度减毒活疫苗基础免疫后再免疫能诱导很好的免疫回忆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消灭脊髓灰质炎(脊灰)后期,分析用Sabin株脊灰灭活疫苗(IPV)替代首剂脊灰减毒活疫苗(OPV)的"1剂Sabin株IPV+3剂OPV序贯程序"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梅州市2008—2017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2015年12月—2017年11月Sabin株IPV替代首剂OPV免疫后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病例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免疫策略调整前8年梅州市发生4例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VAPP),发病率为0.21/10万。Sabin株IPV替代首剂OPV后,可获得较好的脊灰中和抗体保护率,2年未发生VAPP、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病例。主动、被动监测结果显示,AEFI发生率分别为542.51/10万、65.52/10万,以一般反应为主,异常反应发生率和同期接种的第一、二类疫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梅州市采用"1剂次Sabin株IPV+3剂次OPV"的序贯免疫程序2年来,保持高水平脊灰免疫屏障,消除脊灰野毒株传入的风险,并且防止了VAPP、VDPV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董少忠;朱文兵;吕相征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6,50(12):1032-1035
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已经进入最终阶段,但依然面临巨大的挑战。《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最后阶段战略规划(2013—2018)》(尾声战略)设定了至2018年世界无脊髓灰质炎的目标。同时,《世界卫生组织全球行动计划》 (GAPⅢ)要求在消灭野生脊髓灰质炎病毒后,需严格封存脊髓灰质炎病毒。为保证尾声战略和GAP Ⅲ顺利实施,目前,全球每个新生儿需引入至少一剂次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PV )。相对于野病毒生产的IPV, Sabin IPV具有生成过程安全性高,生产成本低的特点,可在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的最后阶段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完成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nactivated polio vaccine,IPV)基础免疫的儿童,在18月龄进行IPV加强免疫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方法 2011至2012年选择在2、3、4月龄各接种1剂IPV完成基础免疫,并且在18月龄完成1剂IPV加强免疫接种的儿童,共有97名研究对象入组,检测加强免疫前、后的血清中脊髓灰质炎中和抗体,计算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和保护率.同时观察接种后30 d内发生的不良反应,包括局部疼痛、红肿、硬结,发热、呕吐、异常哭闹、嗜睡、食欲下降、易激惹,以及其他身体不适的所有症状和用药情况,对疫苗安全性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最终有84名调查对象完成了免疫前后的血清采样.加强免疫前,脊髓灰质炎Ⅰ型、Ⅱ型、Ⅲ型的中和抗体阳性率均为100%(84/84),GMT(95%CI)分别为1∶148.5(116.49 ~ 189.29)、1∶237.68(178.39~316.67)、1∶231.87(181.27 ~ 296.58);加强免疫后,3个型别中和抗体阳性率均为100%(84/84),GMT(95%CI)分别为1∶1612.14(1470.57 ~ 1767.34)、1∶1854.92(1715.83 ~ 2005.29)、1∶1625.50(1452.12~ 1819.58).加强免疫前,脊髓灰质炎Ⅰ型、Ⅱ型、Ⅲ型的中和抗体滴度分布集中于1∶128~1∶512范围内,分别占各型的65% (55/84)、55% (46/84)、74% (62/84).加强免疫后,3个型别中和抗体滴度升高,抗体≥1∶1024者分别占93% (78/84)、95%(80/84)、92% (77/84).共有96名研究对象完成了安全性观察,16名出现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7%.观察到的局部反应主要为压痛3% (3/96),无红肿和硬结;全身反应分别为食欲下降8%(8/96)、易激惹8%(8/96)、发热7%(7/96)、异常哭闹6%(6/96)、嗜睡6%(6/96)、呕吐1% (1/96).所有反应均为轻度和中度;局部反应全部发生在接种当日,持续1 ~2d;全身反应多在接种后2d内发生,持续时间多小于3d.结论 IPV加强免疫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可提供有效的保护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入伍新兵人群脊髓灰质炎抗体水平,评价以往预防接种效果,随机抽取4年入伍的360名新兵血清标本进行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2015年河南省健康人群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中和抗体水平。方法采用随机抽样和中和实验测定抗体的方法,抽取洛阳市新安县和许昌市禹州市部分健康人群。结果共检测273份血清样本,脊灰Ⅰ、Ⅱ、Ⅲ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6.70%、93.77%、89.38%,脊灰Ⅰ、Ⅱ、Ⅲ型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37.74、1:27.90、1:15.40。不同地区间脊灰Ⅰ型抗体阳性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灰Ⅱ、Ⅲ型抗体阳性率和Ⅰ、Ⅱ、Ⅲ型抗体G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间脊灰Ⅱ、Ⅲ型抗体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灰Ⅰ、Ⅱ、Ⅲ型抗体GM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间脊灰Ⅰ、Ⅱ和Ⅲ型抗体阳性率差异和Ⅰ、Ⅱ和Ⅲ型抗体G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河南省健康人群脊灰抗体水平维持在较高水平,已形成较牢固的免疫屏障。 相似文献
15.
舒俭德;吕相征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6,50(12):1021-1031
在人类抗击脊髓灰质炎的斗争中,脊髓灰质炎病毒灭活疫苗(IPV)是最早使用的疫苗。虽然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被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取代,但随着人们认识到继续使用OPV存在的风险,IPV的使用成为必然。继Jonas Salk对IPV开展的先驱性工作并建立了该疫苗的关键原则之后,用灭活野毒株研制的现代型含Salk IPV疫苗多年来已经在许多国家常规应用,并且积累了相当多的使用经验。接种IPV可以使机体产生循环抗体,该抗体可以阻止病毒的感染,进而对麻痹产生非常好的保护作用。暴露于脊髓灰质炎病毒野毒株或疫苗株(OPV)可以产生黏膜抗体和细胞免疫,使机体获得不同程度对抗黏膜感染(以及因此导致的传播)的保护能力。因此使用IPV续接OPV的序贯免疫程序具有既能消除疫苗相关性麻痹型脊髓灰质炎(VAPP)的风险,又能限制疫苗衍生株脊髓灰质炎病毒(VDPV)风险的优势。Sabin IPV作为刚上市的新疫苗,已经开始产生数据以证明其性能。IPV将在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中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