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在模拟汽油体系中研究了二氯乙烷在N型吸附剂上的竞争吸附及吸附平衡。研究结果表明,汽油中存在的烯烃和芳烃与二氯乙烷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竞争吸附,严重影响了N型吸附剂的脱氯性能;二氯乙烷在N型吸附剂上的吸附等温线适合利用Langmuir方程进行拟合,而通过对吸附热力学函数值的估算,表明二氯乙烷在N型吸附剂上的吸附过程为可自发进行的放热过程。  相似文献   

2.
矸石基吸附剂对罗丹明B吸附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冬  任平 《工业用水与废水》2010,41(4):64-66,88
采用静态吸附试验,研究了矸石基吸附剂对水中罗丹明B的吸附特性,考察了用量、吸附时间对罗丹明B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矸石基吸附剂能有效地吸附水中的罗丹明B。利用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对其吸附过程进行描述,表明矸石基吸附剂易于吸附罗丹明B,吸附属于化学吸附,吸附过程是放热反应;修正准一级吸附动力学方程能很好地描述罗丹明B在矸石基吸附剂上的吸附;根据Arrhenius方程得出该吸附的经验活化能为45.25 kJ/mol。  相似文献   

3.
采用活性污泥微波热解残余半焦作为吸附剂,研究了其对水中亚甲基蓝吸附的动力学、等温线及其热力学行为.结果表明,亚甲基蓝在污泥半焦表面的吸附符合准2级动力学模型,吸附速率常数随着初始质量浓度升高而降低,随着吸附温度的升高增长.分别用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方程对数据进行拟合,等温吸附过程能较好地用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描述,表明亚甲基蓝在污泥半焦表面的吸附受多种机制影响.不同温度下的吸附热力学的吉布斯自由能以及熵变和焓变显示该吸附过程为吸热反应.  相似文献   

4.
以胶乳生产厂脱水污泥为原料、1.40mol/L的NaHCO_3作膨胀剂,60℃浸渍并超声处理30min,污泥烘干后再经高温炭化制备吸附剂,将其用于吸附阳离子兰X-GRRL染料溶液,考察炭化温度、炭化时间、吸附剂粒径、吸附剂投加量、吸附时间及溶液pH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并对其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类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污泥在炭化温度700℃、炭化时间120min的条件下,制备的吸附剂(粒径0.75mm)的比表面积为118.95m~2/g,孔隙结构较为发达,对染料溶液吸附效果最佳;在振荡频率150r/min、吸附温度为25℃±0.10℃、初始染料质量浓度为250mg/L、吸附剂投加量为1.20g/L、溶液pH为5.47、吸附时间为300min时,溶液脱色率可达98.30%,染料吸附量为204.80mg/g;其吸附动力学可用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进行描述;符合Langmuir型吸附等温线,属于单分子层吸附;吸附剂浸出液及吸附处理后的染料溶液的COD值分别为4.00mg/L和20.00mg/L,不会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5.
改性污泥处理含铍废水的吸附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用改性污泥处理含铍废水的新方法,解决了含铍废水达标难的问题。研究了铍在改性污泥上的吸附平衡和吸附动力学,考察了温度、pH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铍在改性污泥上的吸附等温线数据可用Fruendlich方程描述,而不能用Langmuir方程描述;铍的吸附过程遵循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也能用Lagergren一级速率方程描述;温度对吸附结果影响不大,pH为吸附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不同掺铁量的铁-镧系合金吸附剂。实验结果表明:存在一个最佳掺铁量,以铁、镧物质的量比为0.08的吸附剂除磷能力最强。与掺铁量为零的吸附剂相比,铁-镧系合金吸附剂对磷酸根的吸附量明显提高。吸附剂的吸附行为符合伪二级反应速率方程,吸附等温线可用Langmuir方程更好地描述。该吸附剂的吸附量受pH影响显著,pH在4~7时,吸附量大且稳定,酸性条件更有利于吸附反应的进行。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硅藻土和沸石为主要原料制备硅藻土-沸石复合吸附剂,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X射线衍射(XRD)、SEM对其进行表征,研究了静态吸附过程中的复合吸附剂对溶液中磷的吸附动力学行为和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硅藻土与沸石在复合过程中基本上完全参与了化学反应,可以增加复合吸附剂的活性;复合吸附剂对磷的吸附动力学特征更符合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等温吸附特征与Langmuir方程拟合较好.  相似文献   

8.
氯霉素在活性炭上的吸附平衡与动力学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去除水体中残留的氯霉素,采用生物相容性佳的活性炭作吸附剂,测定了25,30,35℃下氯霉素在自制活性炭上的吸附平衡与动力学,并与商用竹炭作对比。结果表明高比表面积活性炭是去除水体中残留氯霉素的高效吸附剂,活性炭的吸附容量随着吸附剂比表面积和孔容的增大而增大,但随温度从25,30到35℃升高而减小,自制高比表面积活性炭的吸附容量达到3种市售活性炭样品吸附容量的10倍以上;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方程可较好地描述氯霉素在活性炭上的吸附平衡,准二级方程是用来描述氯霉素在活性炭上吸附的合适动力学模型,并通过拟合得到了其动力学参数。随着温度的升高吸附容量逐渐减小。本研究为活性炭对水体中残留氯霉素的吸附处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胶乳生产厂脱水污泥为原料、1.40mol/L的NaHCO3作膨胀剂,60℃浸渍并超声处理30min,污泥烘干后再经高温炭化制备吸附剂,将其用于吸附阳离子兰X-GRRL染料溶液,考察炭化温度、炭化时间、吸附剂粒径、吸附剂投加量、吸附时间及溶液pH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并对其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类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污泥在炭化温度700℃、炭化时间120min的条件下,制备的吸附剂(粒径<0.75mm)的比表面积为118.95m2/g,孔隙结构较为发达,对染料溶液吸附效果最佳;在振荡频率150r/min、吸附温度为25℃±0.10℃、初始染料质量浓度为250mg/L、吸附剂投加量为1.20g/L、溶液pH为5.47、吸附时间为300min时,溶液脱色率可达98.30%,染料吸附量为204.80mg/g;其吸附动力学可用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进行描述;符合Langmuir型吸附等温线,属于单分子层吸附;吸附剂浸出液及吸附处理后的染料溶液的COD值分别为4.00mg/L和20.00mg/L,不会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La(OH)3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吸附容量和影响其吸附效率的因素;分别对磷初始浓度、pH、吸附温度和吸附时间进行考察,并确定最佳的吸附条件。该吸附剂的吸附容量随pH变化显著,在pH值=3附近达最大值;最佳的磷初始浓度是100 mg/L;在12h达到最大吸附容量,之后无明显变化。吸附等温线较符合Langmuir方程,吸附剂吸附属于单分子层吸附;其动力学模型较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1.
The influence of reference vapor polarity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porous carbon adsorbents using the Dubinin equations was investigated. Polarity may be an important parameter for reference vapor selection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electrostatic forces on the adsorption of polar vapors. Adsorbate polarity was investigated by evaluating the adsorption isotherms and characteristic curves for the three isomers of dichlorobenzene and the heats of adsorption for the two liquid isomers. The three isomers are very similar in terms of molecular weight, vapor pressure, density, and electronic polarizations. The major difference is the range of dipole moments: 1,2-dichlorobenzene, 2.50 D; 1,3-dichlorobenzene, 1.72 D; and 1,4-dichlorobenzene, 0.00 D. If adsorbate polarity has a major influence on adsorption, the three characteristic curves should have different slopes. The slopes of the three curve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at the 95% level, and no difference in the heats of adsorption was observed. It was concluded, therefore, that electrostatic forces do not have a major influence on vapor adsorption when adsorbate polarities are between 0 and 2.50 D. Therefore, a single reference vapor may be adequate for 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porous carbon adsorbents.  相似文献   

12.
电位分析法用于可再生甲壳质对Cu2+吸附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广平  陈炳稔 《辽宁化工》2002,31(8):333-335
首次利用铜离子选择性电极,跟踪观察了可再生甲壳质吸附Cu^2 的动力这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可再生甲壳质中的氨基作为配体,与Cu^2 具有良好的螯合作用,随着Cu^2 浓度的增加,吸附速度减慢,吸附剂与吸附质间的相互作用力降低,表观吸附速率常数减少。以铜离子选择性电极作为吸附质分子探针的电位分析技术,电极具有良好的能斯特响应,相关系数达0.994,系统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可用于Cu^2 的在线追踪以进行吸附动力学研究,这为固-液吸附的动力学研究提供一新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3.
炭分子筛上氧、氮吸附特性的实验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BF型炭分子筛孔结构的特点,利用双分散孔结构吸附模型,采用色谱扰动-应答方法,对微孔扩散控制传质机理进行了实验认定,测定了O2的吸附平衡常数K、扩散时间常数Dc/rc2以及O2、N2两组分常温下的吸附等温线.  相似文献   

14.
王鑫  邓桂春  赵丽艳  高虹  张欣 《辽宁化工》2005,34(9):369-371,375
合成不同类型的PVA/Gelatln复合树脂,并通过吸附解吸实验,吸附动力学实验,筛选出最佳树脂PJ11,并对其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PJ11树脂对银杏黄酮有选择性吸附,是一种较适宜的吸附剂。  相似文献   

15.
康锴  卢滇楠  张敏莲  刘铮 《化工学报》2010,61(3):660-667
采用全原子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反相色谱分离蛋白质的吸附和洗脱过程。采用表面键合C4烷基链的硅胶基质作为反相色谱介质和细胞色素C作为蛋白质模型,模拟蛋白质在反相色谱分离过程中的构象变化。结果显示:在吸附过程中,蛋白质在释放出表面结合水分子的同时置换出色谱介质表面的水分子。与其在溶液中的天然构象相比,吸附态蛋白质的构象发生改变。在洗脱过程中,随着溶剂从水切换到甲醇,甲醇取代水分子包覆在介质和蛋白质表面,将蛋白质从介质表面置换下来。分子模拟的结果再现了有关反相色谱"优先水化"的吸附机制,并从分子水平上展现了吸附和洗脱过程中蛋白质、色谱介质和溶剂之间相互作用,对反相色谱介质设计和过程优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电位法研究弱碱性树脂D354吸附游离无机酸的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D354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为吸附剂,吸附低浓度的盐酸、硝酸和硫酸,采用电位法对吸附过程进行在线跟踪,利用固-液界面吸附动力方程,求取表观吸附速率常数.重点研究D354树脂与无机酸在三元体系的固-液吸附行为,讨论了NaCl和KCl作为外加盐对吸附速率的影响,寻找其吸附过程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以氯化锂、无水氯化铝为原料,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反应合成条件,采用“一步法”制备LiCl·2Al(OH)3·nH2O型铝基锂吸附剂。分别探究了吸附时间、吸附温度、溶液初始pH、溶液初始Li+浓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对吸附前后的无机铝吸附材料做了表征,并考察了吸附剂的离子选择吸附性及稳定性能。结果表明:最佳吸附条件为在45 ℃下pH=7的锂溶液中吸附2 h,吸附容量高达到8.66 mg/g。XRD、FT-IR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吸附材料有良好的稳定性。且该吸附剂对Li+分配系数(K=10.06)远高于其他金属阳离子,吸附材料经5次循环使用后,吸附容量仍能保持原来的91.5%。在西藏龙木错盐湖卤水中,对锂的吸附量达到5.24 mg/g。吸附平衡数据拟合结果表明:铝基锂吸附剂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吸附是发生在吸附剂表面的单层吸附;吸附过程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是典型的化学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18.
以粉煤灰为硅源合成了介孔二氧化硅SBA-15,对其进行磷酰基乙酸(PAA)功能化改性制备了PAA-SBA-15吸附剂,对改性前后的吸附剂进行了XRD,N2-吸脱附、红外光谱表征。结果显示,改性后SBA-15的孔道保持高度有序。将PAA-SBA-15用于模拟溶液中稀土离子吸附,发现PAA-SBA-15对Eu3+、Gd3+、Tb3+、Nd3+和Sm3+的吸附容量分别可达18.6、23.2、21.9、22.6和20.2 mg/g。考察了竞争离子Ca2+、Mg2+、Al3+和Fe3+对稀土离子吸附的影响。结果显示,Fe3+的存在对PAA-SBA-15吸附稀土离子干扰性最强。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结果显示,PAA-SBA-15对稀土离子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吸附过程中化学吸附占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采用溶剂热方法合成了介孔聚合吸附材料,利用氮气吸附仪对采用不同溶剂合成的吸附材料进行了表征,并通过CO2吸附评价实验研究了不同溶剂、不同共聚物以及不同工艺条件对吸附材料CO2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乙酸乙酯为溶剂合成的聚合物比表面积最大且吸附性能最好;采用乙酸乙酯为溶剂添加咪唑为共聚物(摩尔分数33%)时,吸附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