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岚  权宇珩 《化工学报》2011,62(10):2920-2925
采用少量无机盐、有机物添加至去离子水配制的2,4-D溶液及自来水、地表水配制2,4-D溶液的方法,模拟实际复杂水质对O3/H2O2工艺降解2,4-D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共存物质对2,4-D降解动力学产生不同的影响,磷酸钠、碳酸钠、硅酸钠、碳酸氢钠、甲酸、硝酸钠、地表水、自来水促进2,4-D降解,氯化钠、叔丁醇、正丙醇、...  相似文献   

2.
构建"铁/腐殖质还原菌(Comamonas koreensis,CY01)、腐殖质模式物、铁氧化物、2,4-D"厌氧反应体系,研究2,4-D转化效率与转化途径,探讨2,4-D转化促进机制。结果表明,CY01对2,4-D的直接脱氯效果微弱,蒽醌-2,6-二磺酸钠(AQDS)与针铁矿(α-FeOOH)的加入可有效促进2,4-D厌氧转化,25 d时降解率提高2倍,达33.3%。CY01/AQDS/α-FeOOH/2,4-D体系中,AQDS、Fe(Ⅲ)及2,4-D微生物还原3种过程同时存在,AQDS和Fe(Ⅲ)充当电子穿梭体,加速胞内电子向胞外2,4-D的转移,协同促进2,4-D还原脱氯。本研究可为难降解有机氯农药污染土壤的修复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UV-H2O2系统对水中2,4-二氯酚氧化降解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用UV-H2O2体系对水中2,4-二氯酚氧化降解。结果表明,UV-H2O2体系中H2O2的投加量主要由UV光强度和有机物初始浓度来确定,酸性和中性条件下有利于UV-H2O2体系对2,4-二氯酚的降解;最佳反应温度在20~25℃;UV-H2O2光氧化技术适用于低浊度水的深度处理,降解效果以浊度6 NTU为分界点。在Fenton试验中,向质量浓度为20mg/L的2,4-二氯酚溶液加入2.0mg/L的Fe2+,同时把H2O2的投加量减为0.204mg/L,pH值3.0左右,此时UV-H2O2-Fenton体系对2,4-二氯酚的氧化效率大大提高,比单纯Fenton体系的降解率提高1倍,达到95.6%。用UV-Fenton体系去除有机污染物在效果和经济上均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比较六种表面活性剂对2,4-D在水中溶解性的影响,并研究表面活性剂与乙醇共同作用下2,4-D的水溶性效果。结果表明,胆酸钠和乙醇同时存在对2,4-D有明显增溶作用,且10%(v/v)乙醇和10 g/L胆酸钠溶液对2,4-D溶解效果较好,静置2天后,其溶解率仍有93%。乙醇单因素作用下,使2,4-D完全溶解且不析出的最低乙醇浓度为0.05%(v/v),且先配制2,4-D乙醇溶液,后快速混合于水中,可使2,4-D在水中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化学沉淀法制备了Cu_2O/蒙脱土复合光催化剂,以亚甲基蓝的光催化降解为探针反应测试了Cu_2O/蒙脱土复合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并研究了Cu_2O的负载量、复合催化剂用量、溶液pH值和亚甲基蓝初始浓度等对Cu_2O/蒙脱土复合催化剂光催化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H=11、50%Cu_2O/蒙脱土复合催化剂投加量为0.2g/L、亚甲基蓝溶液浓度为10mg/L时,可见光照射120min后,降解效率可达到91%。  相似文献   

6.
张万辉 《广东化工》2014,(13):47-48
氯酚是环境中常见的难降解污染物,氯酚中氯原子的脱除可以提高其生化性。在恒温条件下,利用零价铁(Fe0)还原2,4-二氯酚(2,4-DCP)的模拟废水,研究得出在不同条件下溶液的脱氯率,表明在初始溶液pH=4.2时有利于脱氯反应的进行,Fe/C和Fe/Cu体系形成原电池,脱氯能力大大提高,Fe/Cu体系的脱氯率达到了60%,Fe/C体系的脱氯率达到了44%。溶解氧对2,4-DCP的脱氯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厌氧条件下过6个小时脱氯率能够达到50%,而在好氧条件下的脱氯率为40%左右。通过XRD检测,分析了使零价铁钝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张万辉 《广东化工》2014,(19):41-42,40
氯酚是环境中常见的难降解污染物,氯酚中氯原子的脱除可以提高其生化性。在恒温条件下,利用零价铁(Fe0)还原2,4-二氯酚(2,4-DCP)的模拟废水,研究得出在不同条件下溶液的脱氯率,表明在初始溶液pH=4.2时有利于脱氯反应的进行,Fe/C和Fe/Cu体系形成原电池,脱氯能力大大提高,Fe/Cu体系的脱氯率达到了60%,Fe/C体系的脱氯率达到了44%。溶解氧对2,4-DCP的脱氯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厌氧条件下过6个小时脱氯率能够达到50%,而在好氧条件下的脱氯率为40%左右。通过XRD检测,分析了使零价铁钝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流化床燃烧石油焦N_2O排放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在一小型流化床试验台上进行石油焦的燃烧试验 ,阐述了N2 O和NO形成与分解机理 ,模拟研究了N2 O的排放特性 .采用不同程度脱去挥发分的石油焦颗粒 ,研究脱挥发分的程度对N2 O形成的影响 ,脱挥发分的温度越高 ,即脱挥发分的程度越高 ,石油焦氮形成N2 O的量越少 ,这表明石油焦挥发分氮形成N2 O量高于相应石油焦焦炭氮燃烧产生的N2 O量 .燃料燃烧过程中 ,NO形成比较均匀 ,而N2 O形成比较复杂 ,燃料氮向NO的转化率随脱挥发分温度升高而增加 ,而向N2 O的转化率则有一临界脱挥发分温度点 .  相似文献   

9.
乐薇  封孝华 《广东化工》2011,38(10):137-138
对高锰酸钾法测定H2O2含量的不确定度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对测量过程中的主要不确定度分量进行了评定,包括测量的重复性、标定KMnO4的浓度、滴定时消耗KMnO4溶液的体积、配制H2O2稀溶液、移取H2O2溶液体积等,并得出高锰酸钾法测定H2O2含量的扩展不确定度。发现标定KMnO4溶液及配制H2O2稀溶液引入的不确定度是主要的,而重复测定引入的不确定度影响可忽略。  相似文献   

10.
吡啶改性Pd/SiO2催化剂用于H2和O2直接合成H2O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引言过氧化氢(H2O2)是一种理想的绿色氧化剂,广泛应用于化学品合成、纺织、造纸、环保、食品、医药、冶金和农业等领域[1]。目前,蒽醌法[2-5]是工业上生产H2O2的主要方法。20世纪40年代,德国I.G.Farbenindustrie首先采用蒽醌法(又称Riedl-Pfleiderer法)工业化生产过氧化氢。该方法首先将2-烷基蒽醌(通常是2-乙基蒽醌)溶解于合适的有机溶剂中,溶液中的2-烷基蒽醌经催化剂催化加氢,被还原成蒽氢醌或5,6,7,8-四氢蒽氢醌,再经空气氧化得到蒽醌或四氢蒽醌和  相似文献   

11.
络合沉淀法制备Al2 O3 -ZrO2复合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工业纯ZrOCl2.8H2O,分析纯AlCl3.6H2O,分析纯Y2O3等为原料,将AlCl3.6H2O和ZrOCl2.8H2O分别配制成0.5mol.L-1和1mol.L-1的水溶液,按ZrO2和Al2O3的质量比为44:56配成混合溶液;将混合溶液与用盐酸溶解稳定剂Y2O3后配制成一定浓度的YCl3溶液混合并搅拌均匀,再向均匀溶液中加入2%PEG分散剂制成母液;然后向母液中滴加过量的0.5mol.L-1的草酸溶液形成络合母液,滴加氨水调节其pH值。研究了pH值在4~10之间,直接沉淀法和络合沉淀法对Al2O3-ZrO2复合粉前驱体溶胶团聚及粉体粒度分布的影响。利用透射电镜(TEM)和激光粒度分析仪对溶胶和复合粉粒度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草酸为络合剂,氨水为沉淀剂的络合沉淀法可以明显的改善Al2O3-ZrO2复合粉前驱体溶胶的团聚,干燥后得到的复合粉体没有明显的硬团聚;反应溶液的pH值为9时效果最佳;络合沉淀法制备的Al2O3-ZrO2复合粉的平均粒径为3.704μm,直接法制得的粉体的平均粒径为7.052μm。  相似文献   

12.
赵思思  魏学锋  孙治荣 《化工学报》2015,66(11):4452-4459
采用自制的钯/聚吡咯(十二烷基苯磺酸钠)/钛(Pd/PPy(SDBS)/Ti)电极对二氯酚(DCP)的6种同分异构体进行了电化学还原脱氯研究。探讨了脱氯电流、溶液初始pH和污染物初始浓度对2,5-DCP脱氯过程的影响。在脱氯电流5 mA、溶液初始pH 2.5、温度25℃、污染物初始浓度100 mg·L-1的条件下对2,3-DCP、2,4-DCP、2,5-DCP、2,6-DCP、3,4-DCP和3,5-DCP的脱氯过程进行了比较。6种DCP的脱氯产物均以苯酚为主,有少量的单氯酚产生,脱氯反应速率常数依次为4.735×10-2、4.609×10-2、4.845×10-2、4.317×10-2、3.973×10-2、3.770×10-2 min-1。推测DCP的降解速率受pKa、质子化效应和溶液pH等因素的影响,降解难度由小到大依次为2,4-DCP< 2,3-DCP< 2,5-DCP< 2,6-DCP< 3,4-DCP< 3,5-DCP。  相似文献   

13.
马敬环  唐娜  赵永宏 《精细化工》2006,23(9):878-881
通过被H2O2溶液浸泡前后不同树脂的红外谱图对比,确定了具有抗氧化能力的大孔阴、阳离子交换树脂D072、D 296为净化过氧化氢用树脂。通过D 072、D 296离子交换树脂对H2O2的吸附及脱附行为,H2O2溶液与水溶液中的离子交换平衡的对比研究,从理论上找出了H2O2分解的原因是阴离子交换树脂稳定性稍差,对H2O2的吸附量较大,一旦树脂脱离H2O2溶液,H2O2的浓度骤然增高,与树脂的化学反应加剧,不良的传热条件造成热量的累积,温度迅速上升,形成快速连锁反应,使树脂中过氧化氢瞬时分解,导致树脂的活性基团甚至惰性骨架被破坏和生产过程的不安全性。H2O2一旦中断,应立即采取措施清洗树脂。  相似文献   

14.
湿法合成过碳酸钠之后的母液中仍含有一定量的过氧化氢和碳酸钠,为了提供该母液有效利用的相图理论指导,进行了15℃和25℃时Na2CO3-H2O2-H2O三元体系和Na2CO3-NaCl-H2O2-H2O四元体系的相平衡研究。测定了上述体系的溶解度,并依据绘制相图,确定了合成过碳酸钠的适宜原料配比;分析了合成过碳酸钠后母液采用氯化钠盐析法进一步回收过氧化氢制过碳酸钠的适宜条件。通过相图计算得出,氯化钠盐析法能有效提高过碳酸钠的收率,可显著降低剩余母液中过氧化氢的含量,实现了减少过氧化氢分解损失和母液蒸发浓缩循环使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US/H2O2系统协同降解苯酚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超声波 过氧化氢 (US H2 O2 )复合氧化过程在废水处理领域有很广泛的应用前景 ,但在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很少 ,为此研究了US H2 O2 工艺降解苯酚的动力学 .结果表明 ,苯酚在单独超声波辐射 (US)、过氧化氢 (H2 O2 )氧化和超声波 过氧化氢 (US H2 O2 )协同下的降解均符合表观一级动力学 .在单独的超声波辐射或者过氧化氢氧化下苯酚去除率很小 ,而在复合氧化过程US H2 O2 工艺中有显著的提高 ,表明协同效应存在 .苯酚去除的速率常数增强因子可达到 6 90 4 .进一步从US H2 O2 系统中存在US、H2 O2 和羟基自由基 (·OH) 3部分协同作用的降解机理 ,推导出了简化的机理动力学模型 ,很好地反应过氧化氢浓度过量条件下苯酚的降解 .  相似文献   

16.
研究过氧化双(2,4-二氯苯甲酰)(DCBP)的合成工艺。以氢氧化钠、过氧化氢和2,4-二氯苯甲酰氯作为主要原料,以氯仿作为反应的有机溶剂,在一定温度下完全反应,再以甲醇作为产物的惰性溶剂,进行溶析结晶与降温结晶相结合的重结晶过程,可得到高纯度的粉末状DCBP。合成DCBP的优化工艺条件为:氢氧化钠/过氧化氢/2,4-二氯苯甲酰氯物质的量比为2.4/1.2/2,反应温度为5~10℃,氯仿/2,4-二氯苯甲酰氯质量比为4/1,甲醇/2,4-二氯苯甲酰氯质量比为2.5/1,降温结晶温度为-15℃。在优化工艺条件下DCBP的收率为85.83%,纯度为99.78%,粒径小于50μm。  相似文献   

17.
陈岚  权宇珩 《化工学报》2008,59(6):1401-1406
采用臭氧化高级氧化技术对2,4-D(2,4-二氯苯氧乙酸)污染物进行降解,2,4-D降解过程中会产生含氯芳香中间产物、无氯芳香中间产物和有机酸类中间产物,其中部分中间产物具有较高毒性,因此研究2,4-D臭氧化过程中间产物的动力学变化趋势是非常重要的。提出了3种降解路径:一是简单的链式路径,二是平行式路径,三是复杂的交叉式路径。对反应过程中主要中间产物类的浓度变化趋势分别采用三种路径进行推导,得到3种不同的中间产物降解动力学模型,由模型计算数据和实验数据的拟合分析结果可知交叉式路径模型数据和实验数据的吻合度最好,交叉式路径所描述的主要中间产物模型数据和实验数据的相关系数都大于0.94。  相似文献   

18.
Ni-Fe双金属对氯代苯酚催化还原脱氯的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采用Ni-Fe双金属体系和单一零价铁对氯代有机物2,4-二氯苯酚、2-氯苯酚和4-氯苯酚进行了催化还原脱氯的研究。结果表明:单一零价铁能够对氯代苯酚还原脱氯,但效率不高,通常在10%~25%。在镍的催化作用下,零价铁对氯代苯酚的还原脱氯效率大大提高。当零价铁加入量为60 g/L,硫酸镍为0.6 g/L,初始氯代苯酚的质量浓度在25 mg/L左右,反应初始pH值控制在偏酸性的条件下,还原脱氯效率可达到70%以上。氯代苯酚降解的准一级速率常数和降解率满足以下规律:4-氯苯酚大于2-氯苯酚大于2,4-二氯苯酚。  相似文献   

19.
参照GB601-88标定Na2S2O3标准滴定溶液,根据其标准叙述了该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方法,总结出了应注意的问题。实践证明注意文中所述问题可达到减少失误、提高工作质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张远芳  江涛  万建春 《江西化工》2023,(6):28-31+36
建立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植物源性食品中包含水果、蔬菜、谷物及食用菌中2,4-D(2,4-D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残留量的分析方法。水果、蔬菜、谷物及食用菌中的2,4-D经盐酸酸化后乙酸乙酯提取,MAX柱净化,液相色谱-质谱/质谱仪测定,外标法定量。水果、蔬菜、谷物及食用菌中2,4-D定量限为10μg/kg,在1、2和4倍定量限浓度水平各基质中平均回收率范围为85.0%~114.3%,精密度范围为2.3%~12.7%。本方法适用于植物源性食品中包含水果、蔬菜、谷物及食用菌中2,4-D残留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