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降纤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与纤溶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降纤酶治疗后对脑梗死患者凝血与纤溶指标的影响及治疗意义。方法:测定38例降纤酶治疗前后急性脑梗死患者和25例正常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及α2-抗纤溶酶(α2-PI)含量。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Fbg、D-D、PAI-1及α2-PI明显升高,t-PA明显降低;降纤酶治疗后Fbg、D-D、PAI-1及α2-PI明显降低,t-PA明显升高,其中,Fbg、t-PA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降纤酶有良好的降纤、溶纤作用,对急性脑梗死治疗有肯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急性脑出血凝血和纤溶异常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期脑血的凝血、纤溶功能异常。方法:用酶联免疫法(ELISA)等方法定量分析脑出血患者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1)、蛋白C(PC)、D-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原(Fib),分别与对照组凝血,纤溶各指标比较,结果:脑出血的t-PA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PAI-1浓度低于对照组(P<0.01);PC浓度高于对照组(P<0.001);D-dimer浓度高于对照组(P=0.01);AT-Ⅲ浓度低于对照组(P<0.001);Fib浓度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有抗凝功能异常和纤溶性高的特点,脑出血急性期t-PA和PAT-1变化规范不同于缺血性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3.
高原肺水肿患者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凝血及纤溶系统在高原肺水肿(HAPE)时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在海拔3700m对8例HAPE患者在治疗前和临床治愈后检测其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纤溶酶原含量(PLG)、纤维蛋白原含量(Fg)、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活性(PAI)及D-二聚体(DD)的含量,并以初入相同海拔高度第7天的10名健康青年作对照。结果 HAPE患者治疗前较临床治愈后AT-Ⅲ降低非常明显(P<0.01),Fg、t-PA、PAI及DD增加显著(P<0.05或0.01)。结论 HAPE患者存在高凝状态和纤溶活性增高,导致凝血-抗凝血机理的失衡。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冠心病(CHD)患者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变化,我们对20例稳定性心绞痛(SA)、19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5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作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纤溶酶原(PCG)、α2抗纤溶酶、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等凝血及纤溶指标的测定,结果显示与SA相比,UA及AMI患者t-PA活性,t-PA/PAI比值明显降低(P〈0.05),血浆PA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患者凝血、抗凝血及纤溶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凝血、抗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纤维蛋白原(Fg)采用Clauss法,纤维蛋白A肽(FPA)、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Ⅲ(AT-Ⅲ)、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采用发色底物法。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无并发症组Fg、FPA、vWF、GMP-140水平显著增高(P<0.05),AT-Ⅲ、D-dimer、t-PA、PAI差异无显著性;糖尿病有并发症组Fg、FPA、vWF、D-dimer、PAI、GMP-140水平显著增高(P<0.01),AT-Ⅲ、t-PA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 糖尿病时,凝血、抗凝血、血小板、纤溶等系统发生了显著变化,因此测定上述指标,对指导临床治疗、监测病情、预防血栓形成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高阳  芦琳 《检验医学》2007,22(1):64-66
目的 分析高血压病及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系统分子标志物指标的变化及意义,为临床早期诊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检测100例高血压病患者、100例高血压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及100名健康对照者血浆内皮素-1(ET-1)、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11-去氢血栓烷B2(11-DH-TXB2)、纤维蛋白原(FIB)、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含量,并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 高血压病患者、高血压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ET-1、GMP-140、11-DH-TXB2、FIB、t-PA、PAI-1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存在明显的凝血及纤溶功能失衡,这与其病情进展、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早期检测、早期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反复自然流产妇女凝血指标,探讨其与反复自然流产发病的关系。方法检测57侧反复自然流产患者组和31例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Fg)、抗凝血酶(AT)、D-二聚体(D—D)、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纤溶酶原(PLG)并进行比较。结果反复自然流产组PAI-1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PLG活性、D—D含量则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而PT,APTT,Fg,AT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反复自然流产患者纤溶功能降低,其发病可能与纤溶功能受损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急性与陈旧性脑梗死时患者血浆凝血、纤溶活性的变化,探讨D-二聚体/FDP比值在急性与陈旧性脑梗死时的应用价值。方法比较40例急性脑死塞患者与40例陈旧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凝血、纤溶活性。检测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三个参数。对三个参数分别进行组合分析:评价不同组合在鉴别急性与陈旧性脑梗死时的应用价值。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浆D-二聚体/FDP比值明显高于陈旧性脑梗死组(P〈0.05);而单独Fbg、FDP比较两组差别无显著性(P〉0.05);两组单独D-dimer结果均与正常参考值有差别(P〈0.05),但两组相比较,D-dimer值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大于纤溶状态,D-二聚体/FDP比值可以作为诊断急性与陈旧性脑梗死的快速简便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解白血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纤溶酶原(PLG)和D-二聚体(D-dimer)的活性变化。方法以STA 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及ACL-200型自动血凝仪测定20例正常健康人、12例急性原始粒细胞白血病(M1、M2)、10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血浆的纤维蛋白原含量(FIB)、纤溶酶原活性(PLG)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纤溶系统相关指标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 19例脑梗死患者和 10例脑出血患者的纤维蛋白原 (Fib)、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PAI)、D 二聚体 (D D)、α2 抗纤溶酶 (α2 AP)、纤溶酶原 (PLG)的含量并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除脑梗死组的Fib和脑出血组的D D在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 (P <0 .0 1)外 ,其余指标均无差异 (P >0 .0 5 )。结论 脑梗死、脑出血患者在治疗后体内纤溶激活状态仍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11.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D 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变化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集 5 3例发病 2 4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 ,测定其血浆中D 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 ,并与 4 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 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并与梗死灶大小及病情轻重明显相关。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凝血纤溶系统异常 ,血浆D -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检测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及病情判断、溶栓的效果评价及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进行了检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USA)双抗体夹心法对35例脑梗死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的水平进行测定,并与25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脑梗死后血浆中纤溶活性增高。D-二聚体测定可作为急性期脑梗死病情判定及疗效观察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参芎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影响。方法将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参芎组(n=34)给予参芎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2次/d;丹参组(n=38)给予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ml中,静脉滴注,2次/d。疗程14d。于治疗前后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并检测血液流变学及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参芎组的总有效率(88.2%)显著高于丹参组(73.7%)(P〈0.05);参芎组治疗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或P〈0.01);丹参组治疗后仅全血粘度显著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参芎组全血粘度(中切)、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显著低于丹参组(均P〈0.05)。结论参芎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明显,可能通过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其对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按照单盲、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6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对照组35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巴曲酶治疗。观察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85%,与对照组总有效率6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浆纤维蛋白原、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小板粘附率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无明显副作用。结论:急性脑梗塞使用巴曲酶治疗能提高好转率,降低患者血粘度和血纤维蛋白原浓度,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在进展性脑梗死中的变化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检测并比较47例进展性脑梗死和162例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浓度,用ROC曲线评价D-二聚体的诊断性能。结果在脑梗死患者的众多监测指标中,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浓度明显高于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P0.01);在不同时间段(0、24、48、72h),两组间D-二聚体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二聚体诊断进展性脑梗死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9(95%CI:0.745~0.973),当cut off值为1 510μg/L时,血浆D-二聚体诊断进展性脑梗死的敏感性为95.2%,1-特异性为65.7%。结论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辅助诊断进展性脑梗死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关系。方法对64例高龄老年脑梗死患者和4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同时检测两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脑梗死组中56例检出粥样硬化斑块(87.5%),显著高于对照组斑块检出率15.0%(6/40)(P<0.01),其中脑梗死组中软斑块检出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高龄老年人脑梗死的发生明显相关。血浆纤维蛋白原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常规凝血检测与血栓弹力图(TEG)对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价值。方法根据患者脑梗死复发情况将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预后不良)和观察组(预后良好),每组43例。比较2组常规凝血试验指标水平、TEG参数水平。结果2组入院时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计数(PL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观察组凝血形成时间、凝血反应时间长于对照组,α角小于对照组,最大振幅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后,观察组最大振幅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G检测指标参数与常规凝血检测指标水平具有互补性,且在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32例急性脑梗塞(CI)患者血浆中内皮素(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进行研究。并探讨ET、CGRP血浆中水平与脑梗塞面积、部位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免分析法(RIA)检测。结果 :CI组血浆中ET显著高于对照组 ,而CGRP又略低于对照组 ,大面积梗塞ET和CGRP高于梗塞面积小于5cm×5cm组。内囊、基底节损伤较皮层梗塞和对照组高 ,而CGRP的改变无显著差异。结论 :血浆中ET和CGRP改变是早期诊断和治疗CI的较敏感的客观指标。对ET、CGRP异常者及时调整 ,将能有效降低因ET、CGRP失衡所致脑梗塞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前后的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及疗效。方法选择发病6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8例,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各19例)。溶栓组采用rtPA(0.8mg/kg)静脉溶栓,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活血化瘀营养脑细胞控制并发症治疗。进行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d.3d、5d、7d的血浆FG测定,治疗前,治疗后2h、7d、14d、21d、90d欧洲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ESS),以及治疗前,治疗后,7d、14d、21d、90d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结果随访90d,溶栓组血浆FG水平下降明显,ESS评分和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rtPA静脉溶栓治疗可使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FG水平明显下降,神经功能缺损早期恢复,改善90d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将5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年龄分为A组(年龄40~49岁)、B组(年龄50~59岁)、C组(年龄60~69岁)、D组(年龄70~79岁)和E组(年龄80~89岁)。分析各年龄段患者血浆Hcy水平、伴随疾病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病关系。结果:各年龄段脑梗死患者血浆Hcy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A组和E组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Hcy水平的升高与各年龄段急性脑梗死发病均有关,与40~49岁和80~89岁的患者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