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纹理特征辅助的S AR影像冰川识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范宇宾  郭唯娜  柯长青 《冰川冻土》2019,41(6):1326-1334
青藏高原的冰川监测对气候变化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遥感图像可以大范围长时间的监测冰川的变化,识别冰川边界是研究的重点。为了研究SAR影像纹理特征在冰川识别中的作用,以喀喇昆仑山地区的克勒青河上游为研究区,利用2018年Sentinel-1A数据进行干涉处理得到相干系数,然后基于相干系数提取了均值、方差、同质性、反差、相异性、熵、相关性共7种纹理特征,并对不同纹理特征组合之间的提取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VV极化方式下均值、方差、同质性、相异性的特征组合冰川识别效果最好。据此提取了克勒青河上游区域的冰川边界,最高精度达到91.36%,该方法明显优于基于相干系数图的阈值分割法和基于光学影像的波段比值法,冰川识别精度提高了约2%。  相似文献   

2.
贡嘎山地区的冰川水文特征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曹真堂 《冰川冻土》1995,17(1):73-83
贡嘎山地区气候温和,降水量充沛,冰川消融强烈。冰川融水径流模数为100-145L/(s.km^2),冰川融水径流深高达2000-4500mm.冰川融水径流的年内分配比较均匀,冰川强烈消融期的5-9月,冰川融水径流占冰川区年总径流的80%左右;径流量集中的6-8月,占60%左右,冰川融水径流的年内变化气温的年内变化基本相一致,最大值出现在7月或8月。  相似文献   

3.
东天山庙儿沟平顶冰川钻孔温度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5年8月在庙儿沟平顶冰川顶部海拔4 518 m处钻取了两根透底冰芯,对其中60 m的Core1冰芯钻孔利用热敏电阻温度计进行了温度测量,初步揭示了该处冰川的温度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最低冰层温度-8.27℃出现在50 m深度处,这个深度在同类冰川中处于较低的位置;冰床底部的温度为-8.16℃,远低于压力融点.庙儿沟平顶冰川冰温的上述分布特征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具有其独特性.这种温度分布特征,对冰芯记录过程较为有利,为恢复该地区气候与环境记录的准确性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4.
藏北地区砂金矿成因类型及富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北地区的水系绝大多数为内流水系,地形坡度变化大、冰川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导致该区砂金矿的成因类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多数为复成因类型的砂金矿,即冲-洪积矿金矿,冰川、冰水沉积砂金矿、湖滨砂金矿、坡残积砂金矿。砂金虽沿现代河谷展布,但与现代河床无关。许多砂金矿偏离现代河床数米,有些砂金矿富集在现代河床两则的高帮上。本文所总结的砂金成因类型和富集特征,对指导藏北地区的砂金找矿勘查工作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冰川融水径流是冰川流域物质运移的重要通道, 对其水化学特征和变化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冰川作用区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并为认识和评价冰川消融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提供基础。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分布着除两极以外最大储量的冰川, 近年来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冰川加速退缩消融。该地区冰川融水径流中各类化学组分的变化及其气候环境效应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因此, 通过概述青藏高原冰川融水径流中无机化学组分的含量和时空变化特征, 并总结离子和元素的主要来源及常用的物源追踪手段, 进一步综合分析得到: 冰川融水径流中离子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变化特征受冰川消融、 基岩性质、 径流水文特征和其他水体物理化学过程等因子和过程的共同影响。在总结该研究领域现存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了展望, 认为应加强观测和基础数据积累, 厘清无机水化学组分的输移规律, 深入揭示影响水化学组分变化的多因素的协同拮抗作用机制, 评价冰川融水径流水化学的气候环境效应, 为应对青藏高原冰川消融带来的环境变化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6.
已有研究表明阿尼玛卿山地区有4条跃动冰川,其中西坡晓玛沟冰川的跃动已经造成4次冰川垮塌灾害。基于1977年以来Landsat和2015年以来Sentinel-2等卫星影像,以冰川末端和表面典型地物变化为主要参考,研究了阿尼玛卿山地区跃动冰川的分布和跃动事件发生、持续时间以及跃动周期等基本特征。结果显示,阿尼玛卿山地区有多达11条跃动冰川(包括分支冰川),条数和面积分别占2022年该地区冰川总条数和总面积的约10%和约66%。1986年以来,阿尼玛卿山地区已经发生了17次冰川跃动事件,其中曲什安22号和切木曲23号冰川的跃动目前仍在进行中。西坡晓玛沟冰川2000年以来的频繁跃动已造成5次不同规模的冰川垮塌灾害事件,其中2021年的跃动和垮塌事件此前未被报道。此外,尚有7条冰川在1986年以来某些时段有微弱前进现象,疑似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跃动,条数和面积分别占2022年阿尼玛卿山地区冰川总条数和总面积的约6%和约13%。研究结果还显示,阿尼玛卿山冰川的跃动表现为以慢速跃动为主的特征,并且多具有50年以上的跃动周期。在1990年以来的气候变暖背景下,维格勒当雄冰川和哈龙冰川的跃动特征发生了较...  相似文献   

7.
刘宗香  谢自楚 《冰川冻土》1995,17(4):356-359
本选用中国冰川目录数据库中的青藏高原内陆水系冰川粒雪线、中值高度和地理坐标资料,利用计算机绘图方法,绘制出冰川粒支线、中值高度在空间的变化趋势,以便全面认识该地区的冰川发育特征。  相似文献   

8.
刘欣  张绪冰  王耀 《冰川冻土》2021,43(4):987-998
Landsat-8 OLI因其空间分辨率较高、重复周期适中、高辐射分辨率、高图像获取率(图像质量)的特点,在北极地区大范围冰川流速监测研究中有较大优势。利用2017/2018年格陵兰岛、斯瓦尔巴群岛、北地群岛、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德文岛5处北极区域的Landsat-8全色波段数据,采用特征追踪方法提取入海冰川消融期流速。结合MEaSUREs冰川流速数据,分析了198条北极地区入海冰川流速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同时探究了格陵兰岛Kangerlussuaq冰川流速随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北极其他区域相比,格陵兰岛前缘流速在5~10 m·d-1及10~20 m·d-1的入海冰川在数量上最多,最大流速达到了31.62 m·d-1。而格陵兰岛内部的冰川流速存在差异,北海岸入海冰川平均流速最慢(1.99 m·d-1),东海岸平均流速(6.13 m·d-1)大于西海岸(4.14 m·d-1)。这种流速空间分布差异可能由冰川规模、冰床地势、海流作用、冰盖消融情况等多种因素共同导致。2018年3—10月期间,Kangerlussuaq冰川前缘流速为21.02~22.87 m·d-1,整体流速为10.02~11.39 m·d-1。冰川流速在6—7月和9—10月出现峰值,在8—9月出现低谷,主要缘于冰川融水导致的运动加速和冰川物质平衡变化。  相似文献   

9.
冰碛转化为冰川泥石流堆积过程及其沉积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养鑫 《沉积学报》1995,13(4):37-48
冰碛与冰川泥石流堆积同是冰冻圈内的两种混杂堆积,前者是后者的物质来源,后者又是前者的再生沉积,在沉积特征上既有相同处,又有相异点。本文阐述了由冰碛向冰川泥石流堆积的转化过程,并遵循多指标综合原则,提出了依据沉积构造、砾石组构、沉积韵律、粒度特征、石英砂表面结构、粒序垂向变化等10项区分二者的判别标志。  相似文献   

10.
冰期与间冰期旋回是第四纪最基本的气候特征.第四纪期间规模较大的冰川进退留下了丰富、形态独特的冰川地形,对其研究可以获得冰川的时空演化规律.“将今论古”是地质学最基本的工作原理,也是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基本思路.从20世纪50年代,在施雅风先生的领导下,以现代冰川研究为契机,开展了青藏高原及周边山地的第四纪冰川研究,使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达到国际水平.在对我国西部地区(105°E以西)第四纪冰川有了相当认识后,进行了我国东部地区(105°E以东)第四纪冰川与环境问题的拨乱反正,将我国东部地区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研究引向正确的方向.目前,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进入了以定年为特征的定量研究阶段.在此背景下,我国第四纪冰川将在测年技术的综合应用、老冰期冰川地形的定年、构造抬升与冰川发育的耦合关系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为了保持对祁连山七一冰川运动变化情况观测的连续性,进一步揭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山岳冰川的运动变化规律,对布设在七一冰川表面的花杆进行了定期观测,获取了2012年7-8月以及2013年8-9月冰川考察期间的最新观测数据(花杆位置、冰川末端边界以及物质平衡等数据资料),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获得了七一冰川表面的运动状况以及末端进退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空间分布特征方面,七一冰川在横剖面以及纵剖面的运动保持了一般山岳冰川的运动规律;横剖面上,主流线附近冰川运动速度较两侧运动速度要大;纵剖面上,由冰川末端到零物质平衡线,冰川运动速度逐渐增大;运动方向上,七一冰川运动速度矢量大多沿主流线向下运动,或者稍微偏离主流线一定方向. 在冰川运动速度时间分布特征方面,七一冰川在消融季与非消融季的运动速度差异显著,消融季运动速度要明显大于非消融季运动速度. 最近几十年,七一冰川整体运动速度呈现出了逐年减小的趋势. 在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期间,冰川末端退缩了大约5~7 m,退缩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据中日文化交流协定,由日本名古屋大学水圈研究所助教授渡道兴亚、山江大学教育部助教授上田丰与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新疆地理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察队,于1981年7—8月,主要对我国天山博格达峰北坡的现代冰川进行了考察研究,同时也对周围地区的第四纪冰川作用的遗迹进行了研究。 博格达峰(海拔5445米)为中国天山东部最高峰。以主峰山体为中心,发育了共201条、面积为135.18平方公里的现代冰川,是当地山区及山前平原区工农牧林业用水及人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3.
唐古拉山地区第四纪冰川作用与冰川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自中更新世以来,唐古拉山地区发生过3次更新世冰川作用(即昆仑冰期、倒数第二次冰期和末次错冰期)和2次全新世晚期冰进(即新冰期和小冰期冰进).昆仑冰期(最大冰期)发生在中更新世早期(0.80~0.60MaBP),不仅是本区最早的一次冰期,而且也是冰川规模最大的一次冰期,当时的冰川规模比现代冰川大16~18倍;倒数第二次冰期发生在中更新世晚期(0.30~0.135MaBP),比现代冰川大13~15倍;末次冰期发生在晚更新世晚期,应分为末次冰期早冰阶(75.0~58.0kaBP)和晚冰阶(32.0~15.0kaBP,23.0kaBP时达到极盛),但在唐古拉山地区截止目前还未找到早冰阶的冰川遗迹,因此,只对末次冰期的晚冰阶(LMG)进行了探讨.LMG时,冰川规模比现代冰川大10倍;新冰期发生在全新世高温期后,冰碛物的14C测年为(3540±160)aBP,冰川规模略大于现代冰川;小冰期发生在15~1世纪,冰川规模已接近于现代冰川.由于青藏高原的上升,对高原腹部地区引起的干旱化过程和水分严重不足,使唐古拉山地区的冰川自昆仑冰期以来,冰川规模一次比一次明显的减小.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河流域冰川系统平衡线的计算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王欣  谢自楚  冯清华 《冰川冻土》2003,25(4):380-388
根据ELAh与Hme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计算了塔里木河全流域冰川系统所有冰川的平衡线高度ELAhc。在此基础上分析流域平衡线分布特征,探讨极限面积(Slim)与导出雪线(Hcli)等参数同冰川系统的关系。结果表明:冰川系统中,当冰川规模不低于某极限面积时,其平衡线高度会趋近到导出雪线高度,整个流域导出雪线高度分布受热量条件控制,呈现纬度地带性,又由于东西水分条件的差异,经度地带性也较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东部中低山区是否存在第四纪冰川已经争议了一个世纪,作为东部地区冰川堆积重要依据的"泥砾"(冰碛),一直被持非冰川观点者称作是泥石流沉积物。但是,由于冰川与泥石流的堆积过程之间存在本质差别,这必然在堆积体的特征上表现出专属性差异。因此建立冰川与泥石流在堆积特征与堆积过程上的专属性差异,在冰碛物的成因分析、冰碛堆积过程恢复上就有着重要意义。文章在对比分析了冰川堆积与泥石流堆积的过程差异的基础上,发现两类堆积体在平面与剖面上都存在明确的专属性差别。冰川冰碛在平面上形成专属性的垄槽序列,剖面上显示为无层理、混杂堆积状态。泥石流形成堆积扇,扇面上呈放射状垄岗堆积,剖面上表现为韵律序列。这是区别冰川与泥石流堆积体的本质所在。在此基础上,对蒙山九龙潭一带混杂堆积体进行调查与恢复,发现其具有典型的冰川成因垄槽序列特征,结合其剖面上表现为无层理、混杂堆积特征,从沉积序列与沉积过程的角度,佐证了蒙山九龙潭混杂堆积为第四纪冰川作用的事实。垄槽序列既是堆积物是否为冰川作用属性判断的专属性特征,也是恢复冰碛堆积体基本地貌特征与堆积过程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蒙贡—台加山的冰川及其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自楚谢.  ЮП 《冰川冻土》1995,17(2):113-119
俄罗斯图瓦共和国境内的蒙贡-台加山是位于亚洲中心的一个独立的冰种作用中心,现代冰川共36条,总面积27.8KM^2,主要受西风环流及地方性环流的降水补给,具有亚大陆型冰川的特征,小冰期最盛期以来,冰川面积减少49.3%,近150年来,冰川面积和长度继续减少,末端及雪线高度升高,近30年来,冰川退缩速度加快,冰川物质平衡有10年左右的波动变化,目前处于负平衡状态,但1992-1993两条山谷冰川突然  相似文献   

17.
慕士塔格冰芯钻孔温度测量结果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2002年8月对慕士塔格冰川累积区海拔6300m左右的两根冰芯钻孔(其中—根达到冰川底部基岩)进行了温度测量,揭示了该处冰川的温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慕士塔格冰芯的冰温是目前中低纬地区山地冰川中最低的,达-21.79℃,该最低温度出现的位置在35m以下;冰床底部的温度为-20.76℃,也远低于其它山地冰川的冰床温度,极低的温度对成冰过程有重要影响,并有利于获得可靠的冰芯记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冰川地貌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维明  赵尚民 《冰川冻土》2009,31(4):587-596
分布,对各山脉及地区冰川地貌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该研究对促进我国冰川地貌的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湖南浏阳大围山第四纪冰川地质自1970年代发现以来,对大围山第四纪冰川遗迹特征及形成条件还没有过系统论述。根据以往资料并结合实地考察结果,得出大围山第四纪冰川地质遗迹特征,并对其成因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天山庙尔沟平顶冰川的基本特征和过去24a间的厚度变化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山岳冰川在20世纪出现的全面退缩以及在最近20 a的加速消融是近年来国际冰川与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庙尔沟平顶冰川位于天山山脉的最东段,南、北、东外围为气候十分干燥的荒漠戈壁,高山冰川是哈密绿洲主要的水资源,其冰芯记录包含有起源于这一地区的沙尘暴信息.因此,对该冰川的研究一直为人们所关注.基于2004年和2005年对庙尔沟平顶冰川的考察和取得的冰芯资料,初步探讨了庙尔沟平顶冰川的基本特征和过去24 a间的厚度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