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6 毫秒
1.
稚阳未充、稚阴未长是小儿罹患病毒性心肌炎较成人多的主要原因,禀赋不足的小儿更易发病。该病病位在心,病本在肾,各期辨证均应遵守顾护肾精的原则。病毒性心肌炎在临床表现上存在着巨大差异,应发挥中医辨治个体化的优势和治疗手段的多样性,以滋精补肾为治疗基本方法,调治易感患儿。  相似文献   

2.
我县已故儿科名老中医孙谨臣老大夫,对诊治小儿脾胃病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他根据小儿“稚阳稚阴、易虚易实”这一生理、病理特点,认为小儿脏腑娇嫩,脾胃之阴阳亦很薄弱,一旦脾胃有病,每虚多实少或虚实夹杂。因而他主张治理小儿脾胃病应以健脾养胃为  相似文献   

3.
介绍汪受传治疗小儿汗证的经验。根据小儿肺脏娇嫩、体属稚阳的生理特点,认为小儿汗证以虚证为多,肺卫不固,营卫失调是小儿汗证的主要病机。当以补肺固表,调和营卫为大法。临证常用玉屏风散合桂枝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4.
陈琮  胡晓红 《四川中医》2009,(10):90-90
小儿高热经治疗后,高热虽然消退,但往往余有一些症状或体征仍需治疗。对于这些症状或体征,要抓住高热伤阴,小儿稚阴易损等辨证要点,结合病机、病位等情况,予以正确施治。  相似文献   

5.
小儿体质特点”三有余,四不足”及“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等与小儿肾病的发生、发展、病理变化和治疗密切相关。正确认识小儿体喷的特点及其与小儿肾病的证的关系,指导小儿肾病的治疗及预防小儿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艾军 《福建中医药》2002,33(5):40-41
小儿温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因温病发于幼儿之体 ,故具有特殊性。充分认识小儿温病的诊治特点 ,将有利于临床疗效的提高。笔者试从发病、病因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探析小儿温病特点。1 发病特点1.1 易发病 ,病情急 :幼儿乃稚阴稚阳之体 ,即“稚阳未充 ,稚阴未长者也”[1 ] ,因其“肉脆 ,血少 ,气弱”[2 ] ,极易被外邪侵袭 ,发生温病。幼儿之体 ,又称为“纯阳”,小儿患病后多从阳、从热化火 ,因同气相求 ,故易感温病。事实上 ,急性传染病曾占儿科发病数的首位 ,许多温病患者中幼儿较成人发病率高 ,如痄腮、白喉、乙脑、流脑、猩红热等…  相似文献   

7.
关于小儿中药用量的探讨严绥平,李孟智小儿疾病的治疗大法,与成人基本相同。但由于小儿体属“稚阳稚阴”,在病理上的特点正如《温病条辨·解儿难》指出的“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变,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因此,除及时治疗外,还易剂量适宜。否则会造成疾病的...  相似文献   

8.
高热病在临床治疗工作中,大都是根据《內經》“热者寒之”的治則处理。至于小儿的高热,一般更喜用苦寒。可是在临床实践中观察,有些高热病,即使用大量苦寒或甘寒之剂,高热并不下降,往往还会出现面(白光)、肢冷、神怯、嗜睡等內陷虛脫的恶候。我们从小儿的“稚阴稚阳”的生理特点来考虑,打破常规地在某些高热危重儿的治疗中运用“溫阳护阴法”?;竦帽容^理想的疗效。此法既不同于“甘溫除热”,也不同于“引火归原”,值得研究,所以本着“二百”方針的精神,把我們初步的实践体会和不成熟的經驗,提出以下几个問題請同道指正。一、溫阳药能否适用于小儿机体治病必看对象,小儿的体质,确有与成人不同的地方,历代医家,对于小儿体质的阴阳,各有主见;最重要的有两种:一种是“純阳之体”的学說,另一种是“稚阴稚阳”的学說。如《顱顖经》说:“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純阳。”到了清代名医叶天士又进一步具体化,他說:“襁褓小儿,体属純阳,所患热病最多。”于是“小儿为纯阳之体”的說法,便广泛的流传着,大有家喻戶晓之势?珔蔷贤ㄊ戏炊粤苏庵终f法,主张小儿属稚阴稚阳,他在《俗传儿科为純阳辨》中說:“古称小儿純阳,此丹灶家言,謂其未曾破身耳,非盛  相似文献   

9.
柴葛解肌汤在儿科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颖  李兆坤  黄严 《中医研究》2010,23(7):64-65
柴葛解肌汤是中医治外感发热名方。小儿稚阳之体,一旦患病,病邪易从阳化热,而且热邪易化火动风,故临床小儿热病最多。在儿科临床上,我们以此方加减治疗邪在三阳经之发热症,效果颇佳,今择其典型病例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0.
总结李乃庚辨治小儿久咳的经验,李乃庚认为小儿久咳治疗时应首辨病性虚实,需注重"护阳益阴",重视"肺肝同治""肺脾同治"等治法,治疗时需顾护脾胃并配合饮食调养,另外需重视痰邪在久咳致病中的作用,治疗以化痰为要,常用黄芪止嗽饮、百部麦冬汤、平喘汤等验方。附典型医案2例以佐证。  相似文献   

11.
纯阳理论与稚阳稚阴学说是中医儿科学认识小儿体质、生理、病理的两大代表性理论学说。《颅囟经》正式提出纯阳理论,认为小儿真气未耗,生长旺盛;北宋钱乙继承了纯阳理论,并发展性提出小儿易虚易寒的体质特点,认为儿科用药应注重柔润及脾胃调护,反对一味使用清凉之品,伤及小儿阳气;清代吴瑭提出稚阳稚阴学说,认为小儿幼小娇嫩,"稚阳未充,稚阴未长",易出现阳气衰微现象。后世医家在以上两种理论学说的基础上,提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和"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基于以上特点,临床儿科疾病的治疗应注重调节阴阳、顾护脾胃,用药应避免峻补峻泻,寒热温凉四气、辛苦甘酸咸五味不可过用。  相似文献   

12.
清·吴鞠通以"稚阴稚阳"之说论及小儿体质,究其本源实为意指小儿生长发育的动态态势和小儿出生机体柔弱的生理特点。然而小儿体内之"阳"为生命之始、变化之端,小儿阳气未长,其阳易"妄行而为热,归于心肝""不足而为虚,归于肺脾肾"。因此小儿如草木之芽、受气初生,当以"固护引领"为要,引"阳"补其不足入经脉。传统的捏脊手法重在通调督脉,仅强调督脉沿线的刺激,笔者则认为捏脊之要应重在汇聚阳气入督而达"引领"之效。因此在小儿捏脊过程中,应注重手法的作用方向及角度,加强手法对督脉的刺激,同时强调手法作用向脊柱正中线上的方向性及推挤的对称用力,即可达到"引领"小儿一身"稚阳"归位而统御周身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和法",为中医八法之一,其有和缓、和解、调和、疏通、平衡等特点。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有易于感触,易于传变,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的病理特点。因此,临床中王晓燕注重以"和"为本的治疗原则,在临床常用和解少阳、调和营卫、开膜达原、养阴透热等和法来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等病,常用方有小柴胡汤、桂枝汤、柴胡达原饮等。  相似文献   

14.
平胃散加味治疗小儿泄泻112例三明市第一医院(365000)林阿丰笔者针对小儿娇嫩身躯,稚阳之体,脾胃未充,易为邪之所乘,从而导致泄泻之特点。治疗以健运中洲为思路,从1989年至1994年应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平胃散加味治疗小儿泄泻,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小儿病,多伤寒,①稚阳体,邪易干.②"原注":①喻嘉言曰,方书谓小儿八岁以前无伤寒,此胡言也.小儿不耐伤寒,初传太阳经,早已身强多汗,筋牵动,人事昏沉,势已极于本经,误药即死,无由见其传经,所以谓其无伤寒,俗云惊风皆是.②时医以稚阳为纯阳,生死关头,开手便错."浅说":小儿疾病从总的方面来说,与成人基本相似,如千金方谓:"小儿与大人不殊,惟用药多少为异."从具体方面来说,由于小儿生理上,病  相似文献   

16.
一、祖国医学对小儿生理的论述 小儿为“纯阳之体”。主要表现为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而脏腑娇嫩、形体未充。故又有“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说法。按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一般说阴是指体内精、血,津、液等具有物质性的东西,阳是指体内各种生理功能的活动。所谓稚阳稚阴,是指小儿无论在物质基础和功能活动上均未致完善的意思。  相似文献   

17.
杨红松 《中医药学刊》2001,19(6):554-554,557
小儿乃稚阴稚阳之体,强调在小儿未病时应注意食物营养;有病时应顾护脾胃,认为芳香醒脾助运而无壅滞敛邪的白豆蔻,寒温并用,可起到监制调和药性之功,又可针对病因,清除热邪,无苦寒太过之弊。配伍白豆蔻其气芳香,其味不苦,小儿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8.
少阳学说是中医儿科重要的病因病机理论,也是中医儿科临床治疗特色理论之一。其思想内涵为小儿阴阳平衡是阳气占据主导地位的阴阳平衡,涵盖"纯阳学说"和"稚阴稚阳学说"。徐荣谦教授探讨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把"纯阳"和"稚阴稚阴"建立在对立统一的"少阳学说"之中。认为其内容包括纯阳学说、潜涵、稚阴稚阳学说、纯阳而非孤阳等,包括肝肾同源、阴阳和、肝脾和,对少火学说与少阳学说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深入探究,对指导临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鲁立宪  林玲 《中医药学刊》2005,23(5):882-882
青春期乳腺增生病的辨证治疗往往不同于一般的乳癖证的辨证分型,是因其有青春期病机特点,青春期女性体态多为稚阴、稚阳状态,治疗不可一味攻伐,过于肃杀,犯虚虚之禁,耗泄阳气,徒伤气血,亏损阴精,所以治疗青春期乳腺增生病之要。不在于调其经血之变,而在益阴、清热、降火、行气。达到化瘀、通络、止痛散结目的,用药轻扬升散为主,佐以育阴潜降,不妄加滋补,亦不伤及阳气。灵性活法。化有形之痰浊结块。畅无形之瘀闭经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赵坤教授临证运用扶阳法治疗小儿反复咳喘的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收集临证资料并进行总结。结果:赵坤教授认为小儿为"稚阳"之体,阳气易伤而难复,阳虚日久,必伤及命门,故辨治时重体质,分年龄,用药灵变;详病机,权轻重,善用附子。结论:扶阳法治疗小儿反复咳喘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