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旧日期变动取决于两条日界线的位置,即国际日期变更线(理论上即是180度经线)和地方时零点经线。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会导致零点经线就不断自东向西扫过地球表面,它和180度经线一起把全球分割成为新旧两个日期。黑板上画图通常不能演示零点经线的动态变化,具有一定的缺陷,设计这个教具可以克服这一问题,作到动态演示零点经线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陆建设 《地理教学》2012,(3):53-55,52
晨昏线是存在于地球表面的大圆,把地球分为昼夜二半球,根据昼夜转化的特点,晨昏线分为晨线和昏线。光照图解题之关键在于密切关注晨昏线上的四个点即: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00;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18:00;晨昏线与极圈内纬线的切点,若切点恰好出现极昼,则过切点的经线的地方时为0:00;若切点恰好出现极夜,则切点经线的地方时为12:00。  相似文献   

3.
正一、地球自转中的对称性在中学阶段大多数情况下,为简化起见,我们把地球假设为一个正球体,自转角速度为匀速,由此产生了自转意义中的对称性。1.同一日中日出、日落时刻关于正午时刻对称时间标准要统一,三者同为地方时或区时,即上、下午时间等长,或者正午经线平分昼半球,子夜经线平分夜半球。【例1】①北京(116°E)某日日出地方时为5:50,  相似文献   

4.
李卫 《地理教学》2012,(1):38-39
一、这节课该怎么讲 "认识地球"一节,知识点多,内容抽象,尤其是"地球仪和经纬网"部分:经线、纬线的特点、经度、纬度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判读等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由于学生空间观念尚未完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所以这部分知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都具有相当的难度。每次讲到这部分知识,学生学的苦,我教的也累。  相似文献   

5.
陈继革 《地理教学》2011,(3):51-53,21
图1为某时刻全球部分经纬网图,图中相邻两条经线间距相等,AC为部分晨昏线,A是晨昏线纬度最高点,图示时刻地球公转速度在加速,回答1~3题。  相似文献   

6.
于慧  李宏青 《地理教学》2012,(13):57-58
题目地球仪上,0°纬线与00经线相比A.正好等长B.0°纬线稍长C.0°经线稍长D.0°纬线是0°经线长度的2倍稍多分析这是一道关于认识地球形状的教师们公认的最经典的一道练习题。本题考查了地球的真正形状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这一知识点。0°纬线即赤道,是地球仪上的一个大圆,而0°经线即本初子午线,是一个半圆,故二者不可能等长。再加上赤道半径(6378KM)大于极半径(6357KM),所以0°纬线是0°经线长度的2倍稍多。答案是D  相似文献   

7.
从几何或球面天文学角度看.晨昏线(圈)与地球上的所有经线在任何时候都是相交的。在太阳直射赤道的一瞬间.晨昏线(圈)与纬线相重直,仅与某一特定的经线圈重合,而与其他所有的经线都相交于南北极点。从命题意图看,题中的经线是指某一特定的经线(圈),而不是任意一根经线,但从题目所表达的实际意思来看,没有指明某一特定的经线。  相似文献   

8.
南极洲极地投影图是世界地理分区图中较为特殊的一个,其地球自转方向的确定、地理方位的判别、东西半球的划分以及四周海陆的辨认,是教学中的四个难点。尽管“南极洲图”并非是本节教学重点,但对图中四个难点的解决,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南极洲的地理知识,而且对学生学会阅读地图,形成较强的读图能力,为将来进一步学好地理知识起着很好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9.
一、国际日期变更线与180°经线 基本概念:①国际上规定,以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又称人文日界线。②“国际日期变更线”是地球上新一天的开始和旧一天的终结,越过日界线向东进入旧一天,越过日界线向西进入新一天。⑧实际上“国际日期变更线”并不与180°经线完全重合,而是有几处折曲(白令海峡、阿留申群岛、斐济群岛等).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0.
地理学科中有一些概念和现象,因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或内涵十分丰富,学生难于准确理解和把握。教师若能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或经验,打一个形象的比喻,则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试举例如下。 区分恒星日与太阳日,关键在于理解恒星离地球极遥远,即使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有移动,该恒星也大致还在地球的同一方向;而太阳距离地球很近,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移动,日地间的方位变化则不可忽略。可用以下比喻说明问题:假设我与北京在同一条经线上,现在我面向北方,则北京在我的正北方向;  相似文献   

11.
受初中生心理、生理特点的影响,“经线和纬线”一向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难点。经线和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划分、经纬网的应用等,学生普遍感到难以理解,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突破。  相似文献   

12.
《地理教学》2006,(2):46-46
当今地球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等四大洋。而古代学曾经预言,若干万年后,地球将诞生第五大洋,新的大洋将出现在非洲大陆内部,会将完整大陆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这一预言可能说中了:由美国、埃塞俄比亚和欧洲多国研究人员组成的国际考察队在埃塞俄比亚的东部的阿法沙漠地区真的发现了一条大裂缝,而这条巨大的裂缝非常可能成为地球的第五大洋!  相似文献   

13.
《地理教学》2009,(3):F0003-F0003
由日美研究人员组成的一个联合小组最近成功开发出一种新的气象模型。这种利用超级计算机“地球模拟器”计算气流数据的新模型可以准确预测出在两周后形成的台风的移动轨迹及其对未来天气的影响。这项研究的技术关键是将地球表面细致地划分成许许多多个边长约3.5公里的正三角形。  相似文献   

14.
森林草原是北半球温带气候带中的一个特殊景观。地球上长期的气候和地形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决定了这种景观的形成。生长期间的周期性干旱和人类活动保持了森林草原景观现状。虽然曾用不同的观点对森林草原进行过多方面的研究,但至今仍有一些问题未得到解决。这里将讨论两个基本问题:第一,森林草原在地球地带划分中的位置;第二,这种景观的界限。  相似文献   

15.
课堂上选一个同学到讲桌前按照老师要求演示,其余每二人一个地球仪同步演示,观察地球仪转动的方向,指出两极、赤道,哪是纬线,哪是经线。学生互相提问,交流巩固;教师巡回指导,掌握演示、观察情况。随后,师生共同讨论,进一步明确地球仪基本概念的内涵及其属性特征,并注意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16.
晨昏线是地表昼与夜的分界线,它因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和公转在地表不停地移动,它和各纬线、经线的位置关系也随之发生改变,它们的交点在某一时间段内的轨迹有着相当复杂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横断山区气候区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在研究横断山区气候区划时发现,以往采用的划分区内气候带指标不连续,带谱不衔接.经采用统一的划分指标后,在横断山区内部划分出了一个山地暖温带。该带带域虽较窄,但填平了一条“鸿沟”,使青藏高寒和东部季风两个气候大区得以自然衔接。  相似文献   

18.
《地理教学》2010,(16):F0002-F0002,F0003
城市地球馆就是一场视觉梦想的现实版。它以一条故事主线串起,将通过一系列具体生动的展示,让参观者进行反思,意识到城市既是污染的制造者,也是解决者。城市地球馆分为“地球之光”、“危机”、“蓝色星球”、“解决之道”、“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五个展区,分别讲述城市的蔓延、生态问题、意识的转变、解决之道以及反思等内容。  相似文献   

19.
江晔 《地理教学》2005,(11):14-17
上海中学地理课程起始年级设置在六年级。在以往,六年级的地理人门学习是从有关地球和地图的基础知识开始的,涉及到经纬网、半球的划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时区和日界线、地图比例尺的换算、地图的阅读等。这些地理概念、原理的集中学习,实际并不适合初次接触地理、对地理充满好奇的六年级学生。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将“地理景观”作为课程内容设置在开题篇章中。在“初中阶段内容与要求”中的“内容”栏里规定了“她理景观丰富多样”、“地理景观的地区差异”和“地理景观的发展变化”三部分内容。同时,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景观”不仅作为课程内容被编人到教科书中,还“同步编写《地理景观》光盘教材。……”以此丰富“地理景观”的课程教学内容,并期盼“地理景观”带来地理学习的革命性变化。  相似文献   

20.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标准规范体系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球系统科学是地球科学发展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其以地球系统及其整体行为作为研究对象,迫切需要大量多学科、多来源、多类型、综合性地学数据资源的支撑。针对这一需求,我国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设立了“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这一支撑条件。为了构建该支撑条件的标准规范环境,本文分析了地球系统科学数据的特征,剖析了“研究型”数据对标准规范的需求,指出了其面临的3个关键问题。研究了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的概念模式,根据定义的4条基本原则,分析了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标准规范体系的定位,构建其体系结构。该体系结构包括4个大类,即机制条例类、数据管理类、平台开发类、数据服务类,具体包括18项条例、办法、规范和技术标准。其中,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联盟章程、核心元数据标准、数据质量管理办法、数据分类标准是该体系中的引领性、核心标准规范。经过近6年的研究和应用,目前该标准规范体系已经在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的总中心和13个分中心试用,取得了良好的运行服务效果。未来,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标准规范将“向下”、“向上”两个方向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