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学研相结合 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教育部自2009年起,开展了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适应社会发展、提高研究生专业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因此,当务之急是要探索出一套符合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型培养模式,制定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实施细则,完善研究生培养过程规章制度。  相似文献   

2.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定的探索与制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丽丽 《科技信息》2009,(31):J0007-J0008
2009年起,教育部决定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这既不同于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也不等同于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非学历教育,本文就如何制定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规定〉进行探索,规范其培养工作,确保培养质量,以促进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充分认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必要性的基础上,以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质量为目标,主要以我校机械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探索,构建了基于“学赛研用”为一体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了在该模式下,研究生培养各环节的具体要求,为以后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响应国家“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教育理念,东莞理工学院聚焦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通过重树培养目标、重构专业实践、重组培养流程、重塑培养要求、重建培养平台“五重改革”,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卓越工程师培养新模式,全面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和解决行(产)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增长实际工作经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核心环节。合肥学院积极探索并构建了富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实践教学工作,确立了专业实践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规范了实践教学的全流程管理及考核评价机制,充分体现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在实践和应用方面的属性特色,为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秦丽丽 《科技信息》2010,(19):19-20
教育部2009年起决定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并开展的又一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全日制的研究生专业学位且有学历的教育。其培养模式既不同于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也不等同于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非学历,本文就其发展、定位、制度、招生、教学、论文、文凭、教育成本等进行比较探索,以更好地规范其培养工作,确保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深入,本文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点出发,就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中的培养目标、入学形式、培养方式以及质量评价等展开了探索,望能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8.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所不同。专业实践是确保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为切实提高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必须探索行之有效的实践途径,规范实践研究环节的监管和评价,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9.
以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为指导思想,做好我校汽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对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技术应用能力的优秀硕士研究生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方案从课程体系改革到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从指导方向和方式改革到评价体系的改革,全面深入地建立了我校汽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了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坚定了学生投身国家汽车工业的兴趣和决心,促进了学生和企业的互动,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学校的生源质量,加快了毕业生融入企业技术团队的进度,为中国汽车工业的进步储备了人才。  相似文献   

10.
2009年教育部发文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不同于培养学术型研究人员和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教学过程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最重要的部分。该文结合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提出构建理论学习、校内实践、企业实践“三位于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阐述构建该体系的核心内容,并进一步在实践质量保障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的需要,针对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借助CDIO工程教育理念,从目标定位、方案设计、课程设置、实践操作等方面构建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达到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介绍了国外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国内研究生教育的现状,提出了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机械领域学术型研究生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目标的不同,理顺关系、分类指导,从思想观念、培养方案修订、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与完善、启发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选题、导师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和建立研究生工作站、特聘教授授课等8个方面阐述了南京林业大学采取的具体方法,促进了学术型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协调发展,提高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3.
郑凤菊  张春雨 《科技信息》2011,(15):J0023-J0023
本文结合安徽科技学院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特色,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方案的改革思路着手,对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能力培养和相关的保障措施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蒋红燕 《科技信息》2011,(14):I0011-I0011
从2009年开始,我国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这是我国优化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的重大举措。相对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而言,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专业实践为导向,其目的是培养实际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如何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体现应用型目标,强化应用型目标,最终培养出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以教学研究型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为出发点,分析了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方案: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分段式培养的实践,开创产学研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新途径.实践证明,方案有效地提升了研究生的理论水平,提高了研究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研究生教育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必经之路,也是研究生教育适应产业创新升级的必然要求。通过认真梳理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客观分析产业教授对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影响,尝试在产业教授制度下,构建以服务需求为导向的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7.
针对新形势下出现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提出石油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产学研结合教育的必要性。针对石油机械工程的培养目标,对其培养模式进行探讨,以准确把握该类研究生的培养方向,提高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8.
<正>本文分别从培养方式、课程体系等角度提出了基于产业需求的培养方案改革举措,并结合东莞某理工学院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提出通过完善实践基地和校内外导师队伍建设等措施来提升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本文旨在为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可行性方案和经验参考,同时也为其他相关专业完善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提供有益启发。  相似文献   

19.
蒋红燕 《科技信息》2013,(18):18-18
<正>2009年,国家教育部启动招收以应届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拉开了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序幕。经过4年的发展,全日制专业硕士的规模日益壮大,2013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数达到研究生总招生数的30%。《教育部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通知》指出:"2013年,硕士招生计划的增量主要用于专业硕士,要将存量部分中学术学位计划按不少于5%的比例调减,用于增加专业学位计划。"到2015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将各占50%。随着招生数量的逐年增加,专业硕士越来越受到考生、招生单位和社会的关注,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地位却没有达到和学术型硕士一样的高度,在具体操作上存在  相似文献   

20.
笔者分析了在改革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特殊需求,同时指出传统的研究生招生和培养模式已难以完全适应社会的需要,必须不断改革完善,开辟研究生招生的新途径,多招收社会在职研究生,并制订出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招收方式和培养方案,以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社会工程型新一代高级跨世纪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