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腹腔注射给药致敏途径下,不同因素对大鼠被动皮肤过敏试验的影响。方法致敏原选用卵白蛋白,佐剂为弗氏完全佐剂,研究不同致敏剂量(5,10,20 mg/只)、不同致敏次数(3,5次)、不同致敏血清制备时间(第10,14天)等条件下,大鼠被动皮肤过敏试验的敏感性。结果卵白蛋白5,10,20 mg/只致敏剂量下,各组在原液、1:2注射点均出现蓝斑,且蓝斑直径大于5 mm,其中以10,20 mg/只剂量致敏3次,末次致敏后第10天制备血清的阳性效果较好。结论大鼠被动皮肤过敏试验,致敏途径选择腹腔注射时,推荐卵白蛋白剂量为10 mg/只,致敏3次,末次致敏后第10天制备致敏血清。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补充不同剂量、不同接触时间的维生素E对致敏SD大鼠机体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取8周龄雌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5组,每组25只,每天经口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维生素E(2.3、6.9、13.8mg/kg),在第2周、3周、4周、5周、6周时,每组分别取出5只动物,腹腔注射给予10 mg/只OVA致敏,一周后使用50 mg/只OVA刺激,检测各组动物血清中总Ig E、特异性Ig E和Ig G1、血浆中组胺、m MCP-1和细胞因子(IFN-γ,IL-4)的水平,大刺激后处死动物,取心脏、肝、脾、肾、胸腺、空肠、肠系膜淋巴结等脏器,并对这些脏器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经口给予高剂量维生素E 6周,OVA产生的免疫学反应强度受到了显著的抑制作用,总Ig E、特异性Ig E、特异性Ig G1、IL-4以及组胺水平显著降低,IFN-γ水平显著升高,随接触时间的延长呈增高的趋势。且高剂量处理组动物免疫学反应强度显著低于OVA对照处理组,对致敏SD大鼠的机体敏感性起到了有效的调节作用。结论维生素E能够降低致敏动物机体对卵白蛋白的敏感性,也抑制了免疫系统对卵白蛋白产生的免疫学反应。  相似文献   

3.
婴幼儿食用配方奶粉可能导致蛋白过敏,采用乳清蛋白酶解控制产物,可显著降低或者消除过敏。在获得酶解产物基础上,用180~220gSD大鼠做被动皮肤过敏试验(PCA),观察乳清小肽及其婴儿配方奶粉对被动皮肤过敏大鼠的蓝斑面积、蓝斑光密度(OD)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以酶解度和苦味值为主、辅指标,最佳酶解条件是:时间5.0h、温度55℃、初始pH7.0、E/S0.05。给予0.2g/kg、0.4g/kg乳清小肽和4.0g/kg含10%乳清小肽婴儿配方乳粉,能显著降低大鼠蓝斑OD值和面积(P<0.01);而给予4.0g/kg婴儿配方乳粉,能略微提高大鼠蓝斑OD值和面积(P>0.01),说明乳清小肽具有抑制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验证BN大鼠作为评价转基因食物蛋白致敏性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48只雌性BN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灭菌水)、马铃薯酸性磷酸酶组(PAP)、鸡蛋清粗提蛋白质组(HEWP)、卵清蛋白低剂量组(OVA-L)、卵清蛋白中剂量组(OVA-M)、卵清蛋白高剂量组(OVA-H),每组8只。各组依次分别每天经口灌胃1ml灭菌水、1mg/ml PAP、10mg/ml HEWP、0.1mg/ml OVA、1mg/ml OVA、10mg/ml OVA溶液,持续6周。分别于第14、28和42天取血分离血清,测定特异性抗体IgG和血清总IgE。于第21和35天取血分离血浆,测定组胺。测定各组动物的血压变化及胃肠道渗透性。结果 不同浓度致敏原OVA均可激发BN大鼠过敏反应,包括特异性IgG和血清总IgE升高、组胺升高以及血压下降,其中1mg/ml OVA溶液为致敏最佳剂量。弱致敏原HEWP过敏反应较弱;非致敏原PAP无过敏反应;各组胃肠功能均未发生明显的生理变化。结论 BN大鼠致敏动物模型是评价转基因食物致敏性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注射用卡非佐米安全性。方法将注射用卡非佐米配成适当浓度,进行体外溶血、新西兰兔血管刺激、豚鼠全身过敏试验和大鼠被动皮肤过敏试验,观察注射用卡非佐米是否有溶血、血管刺激和过敏反应。结果注射用卡非佐米0.75 mg/ml对兔红细胞无体外溶血及致凝聚作用;0.75 mg/kg静脉注射无血管刺激;0.5,0.25 mg/只剂量下,豚鼠无主动全身过敏作用;1,0.5 mg/只剂量下,大鼠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结论注射用卡非佐米无溶血、血管刺激作用,不引起过敏反应,可用于静脉给药。  相似文献   

6.
采用完全弗氏佐剂制备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模型对照大鼠,模型对照大鼠采用大豆异黄酮(Soybean isoflavone,SBI)灌胃治疗后,分离大鼠滑膜组织,原代培养大鼠(Fibroblast like synoviocytes,FLS),real time qPCR分别检测SBI各剂量灌胃治疗对模型对照组大鼠FLS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和RA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经SBI 50 mg/kg体重、100 mg/kg体重和150 mg/kg体重3个剂量灌胃治疗后,细胞凋亡因子caspase 3、促凋亡基因Bax表达显著升高,抗凋亡基因Bcl-2表达显著降低,MMP3和fibronectin表达同样显著降低。SBI可能通过促进FLS凋亡影响模型对照组大鼠滑膜增值和关节炎症。  相似文献   

7.
BN大鼠致敏动物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BN大鼠作为评价食物蛋白质过敏性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通过经口和腹腔注射2种途径给予BN大鼠致敏原和非致敏原.(1)30只雌性BN大鼠,随机分为卵清蛋白(OVA)组、马铃薯酸性磷酸酶(PAP)组和阴性对照组,每组10只.OVA组和PAP组分别每日1次经口灌胃给予1 mg/ml OVA、PAP 1 ml,对照组灌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共42 d.(2)40只雌性BN大鼠,随机分为OVA组、OVA+AI(OH)3(佐剂)组、PAP组和阴性对照组,每组10只.OVA组、OVA+Al(OH)3组和PAP组在试验第1、5、10天分别经腹腔注射剂量0.1 mg/ml的OVA溶液、含Al(OH)3的OVA溶液(OVA+Al(OH)3=1+1)、PAP溶液1 ml,观察42 d.对照组腹腔注射同剂量的生理盐水.于第14、28和42天取血分离血清,测定特异性抗体IgG和IgE.于第21和35天取血分离血浆,测定组胺.测定各组动物的血压变化及胃肠道渗透性.结果 致敏原OVA可激发BN大鼠的过敏反应,包括部分大鼠血压的暂时性下降、特异性抗体(尤其是特异性IgE)升高、组胺升高和部分大鼠的胃肠道通透性增加,而非致敏原PAP反应阴性.结论 BN大鼠致敏动物模型是比较理想的评价食物蛋白质过敏性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构建中国对虾蛋白致敏小鼠模型并研究关键过敏原。方法:采用液氮研磨结合裂解液裂解对虾肌肉提取蛋白浸出液,用不同剂量的中国对虾蛋白和弗氏佐剂的混合液腹腔注射诱发ICR小鼠致敏,采用间接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中过敏原特异性IgE和IgG1水平在激发期不同时间点的变化,并观察致敏小鼠行为评分,建立动物致敏模型;利用双向电泳分离虾蛋白,并与阳性血清免疫印迹,从而通过质谱分析其主要过敏原。结果:3组不同剂量的虾蛋白浸出液都能使小鼠出现不同程度的过敏症状,且剂量越高过敏反应越显著;其中,高剂量组(1.0 mg)小鼠血清特异性IgE和IgG1抗体含量显著升高(P0.05),出现瘙痒、嘴角红肿等现象,过敏症状最显著。通过双向电泳联合质谱鉴定发现,能与阳性血清反应的蛋白有两种,一种蛋白分子质量为40.2ku,等电点分别为6.0和6.2,经比对为精氨酸激酶;另一种蛋白分子质量为35.8 ku,其等电点为4.6,经比对为原肌球蛋白,通过Mascot数据库分析比较得到这两种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结论:中国对虾蛋白可引起小鼠过敏反应,其主要过敏原为原肌球蛋白和精氨酸激酶,其中精氨酸激酶可能存在不同蛋白质修饰的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用BN大鼠致敏模型对HPT(潮霉素B磷酸转移酶)蛋白的致敏性进行研究。方法40只BN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经口灌胃给予卵清蛋白(OVA)(阳性对照组)、HPT蛋白(HPT蛋白组)、马铃薯酸性磷酸酶(PAP)(阴性对照组)及蒸馏水(溶剂对照),剂量均为1 mg/ml,每只动物1 ml,每日1次,连续28 d。于灌胃后第7天,取血分离血浆进行组胺测定。于第14天和第28天取血分离血清测定IgE水平。于试验结束后第10天分别对各组动物进行大剂量(5 mg/ml OVA、HPT、PAP或蒸馏水,2 ml/只)激发后测定各组大鼠的血压。结果血清学实验结果表明HPT蛋白没有激发任何IgE反应,而OVA激发了明显的IgE反应;HPT组的组胺水平与阴性对照组或溶剂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阳性对照组组胺水平升高,与HPT蛋白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VA导致3只大鼠血压暂时降低,而HPT对大鼠血压没有影响。结论在该实验条件下,经口灌胃给予BN大鼠HPT蛋白,没有发现致敏性。  相似文献   

10.
研究贻贝肽预防和辅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效作用。采用完全弗氏佐剂和1 mg/mLⅡ型胶原分别构建急性和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SD大鼠模型,后期分别用2.5μg/m L TNFα和1 mg/mLⅡ型胶原于同一位置加强免疫,通过定期对SD大鼠骨关节进行核磁共振扫描、血清类风湿因子水平ELISA检测、骨关节病理切片分析等,评价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级,探讨贻贝肽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预防和辅助治疗作用。结果表明:贻贝肽能够缓解模型大鼠骨关节肿胀畸变及炎症发生,但个体差异较大且大鼠血清类风湿因子水平变化无参考意义。贻贝肽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辅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11.
通过观察卵类黏蛋白引起的豚鼠过敏性休克以及对致敏豚鼠离体肠平滑肌过敏性收缩反应(Schultz- Dale反应)的影响,研究鸡卵类黏蛋白的过敏原性,并初步建立其过敏实验的动物模型。结果显示:1)在实验 观察剂量下,1 mg/mL卵清白蛋白组豚鼠100%出现过敏性休克并死亡,全身性过敏反应呈极强阳性(4 分); 卵类黏蛋白组豚鼠的反应与卵白蛋白组相似(P>0.05),大部分动物出现死亡,全身性过敏反应100%呈阳性 (2.04~3.68 分);不同剂量的卵类黏蛋白引起的豚鼠全身过敏反应呈现出剂量依赖性,当致敏剂量为4 mg/mL 时,全身性过敏反应评分为3.68。2)卵类黏蛋白对Schultz-Dale反应的影响也与卵清白蛋白相似,使致敏的肠平滑 肌收缩活动明显加强;以2 mg/mL致敏时,豚鼠离体肠收缩力改变率最高,为538.5%。3)不同致敏剂量卵类黏蛋 白组豚鼠血清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G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呈剂量依赖性。由此建立的卵类黏 蛋白在体与离体过敏实验的动物模型可用以检测卵类黏蛋白过敏原及评价其过敏原的消减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经口灌胃途经给予造模致敏原的挪威棕色(Brown Norway,BN)大鼠致敏动物模型.方法 选用不同周龄(4周龄和8周龄)及不同性别(雄性和雌性)的BN大鼠,每天经口灌胃给予不同剂量(10.0、1.0、0.1mg)的造模致敏原—卵清蛋白(OVA),共35天.在第28和35天分别进行内眦静脉取血并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OVA特异性IgE(OVA sIgE)浓度.结果 中剂量组雌性4周龄和8周龄BN大鼠血清中OVA sIgE浓度在第28和35天较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雄性8周龄BN大鼠血清中OVA sIgE浓度在第28天较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雄性4周龄BN大鼠血清中OVA sIgE浓度在第28和35天均较阴性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口灌胃途径给予不同性别和周龄的BN大鼠不同剂量的OVA,雌性大鼠比雄性大鼠更敏感;周龄对敏感性无影响;1.0 mg的致敏剂量较适合.因此,选用雌性BN大鼠,每天经口灌胃给予1.0 mg OVA,28 ~ 35天即可建立比较理想的BN大鼠经口致敏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3.
卵磷脂的安全性评价及降血脂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卵磷脂的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同时研究了卵磷脂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脂的调节作用。方法:急性毒性试验采用Horn氏法,遗传毒性试验方法选择Ames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调节血脂试验采用大鼠脂代谢紊乱模型法,观察指标为血清TC、TG及HDL-C。结果:卵磷脂的大、小鼠LD50均大于21500mg/kg·bw,属无毒物;三项致突变试验结果均为阴性。此外,卵磷脂在剂量为112.5、225mg/kg.bw时,能明显提高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的血清HDL-C水平,同时,其血清TG水平平均下降了12.26%和27.74%,但在445mg/kg.bw剂量条件下则无上述效应,而对同批大鼠的血清TC水平则影响不明显。结论:卵磷脂为无毒物,未显示有遗传毒性作用;降血脂试验结果表明卵磷脂的降脂效果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GA)抗过敏机制、深入开发甘草保健功能,本研究利用雌性BALB/c小鼠致敏模型、被动皮肤过敏反应模型、过敏性皮炎模型和大鼠嗜碱性粒细胞RBL-2H3,系统分析GA的抗过敏作用,并初步研究其机制。结果显示:GA能有效抑制被动皮肤过敏小鼠的血管通透性和血清组胺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分析发现,10 mg/kg m_b或更高剂量的GA灌胃处理极显著降低了过敏性皮炎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P0.01)。采用RBL-2H3细胞进行研究发现,GA能显著降低细胞β-氨基己糖苷酶的释放率(P0.05),表明GA对肥大细胞脱颗粒有抑制作用。钙离子荧光探针Fluo-3 AM的分析结果显示,GA能抑制抗原诱导的胞内Ca~(2+)水平上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分析和免疫印迹实验结果显示,GA显著降低了钙离子通道调控蛋白STIM1和TRPC1的转录和表达水平。综上,GA可能通过调控钙离子释放和转运蛋白因子的表达水平、降低抗原激发后的胞内钙离子浓度,进而发挥其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的抗过敏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艾黎  孟祥晨  徐渐  邵红  马冬雪 《食品科学》2012,33(15):279-282
目的:观察嗜酸乳杆菌对牛乳β-乳球蛋白(BLG)致敏小鼠Th1/Th2细胞平衡及血清抗体水平的影响,以研究其缓解过敏反应的作用。方法:用牛乳BLG和弗氏佐剂的混合液腹腔注射诱发BALB/c小鼠致敏,建立动物过敏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空白组、过敏组与不同剂量的嗜酸乳杆菌组。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小鼠血清总IgE、BLG特异性IgE和总IgG含量。体外分离培养各组小鼠脾淋巴细胞,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Th1型细胞因子(IL-12、IFN-γ)和Th2型细胞因子(IL-4)的水平。结果:中、高剂量嗜酸乳杆菌组小鼠的IFN-γ/IL-4比值(代表Th1/Th2细胞平衡)显著高于过敏组(P<0.05);而其血清中的总IgE、BLG特异性IgE和总IgG水平显著低于过敏组(P<0.05),与空白组相比无差异性(P>0.05)。结论:嗜酸乳杆菌干预可改善小鼠的BLG过敏症状,其作用可能与促进Th1占优势的Th1/Th2细胞平衡,阻断IgE及IgG分泌相关。  相似文献   

16.
利用BN大鼠动物模型评价S86转基因大米的致敏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S86转基因大米的致敏性,用BN大鼠致敏动物模型进行研究.40只BN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阳性对照组,转基因大米组,非转基因大米组及阴性对照组.分别在第0和第7天,通过腹腔注射给予阳性对照组的大鼠0.1 mg/ml卵清蛋白(OVA)1ml,其它各组在相同时间腹腔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以AIN-93G为依据配制各组饲料,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大鼠饲以AIN-93G饲料,转基因大米组饲以含转基因大米粉的饲料,非转基因大米组饲以含非转基因大米粉的饲料,时间为6周.在第2次腹腔注射OVA后,取血分离血浆进行组胺测定.分别在第14、21、28、35、42天取血分离血清,测定IgG及IgE水平;此外,分别在实验前和实验后测定各组大鼠的血压.血清学实验结果显示转基因大米全食品喂饲没有激发IgG及IgE反应,而OVA(阳性对照组)激发了明显的IgG及IgE反应;转基因大米组的组胺水平与阴性对照组及亲本对照组相比差异没有显著性,而阳性对照组组胺水平升高.另外转基因大米没有引起大鼠血压升高.该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全食品喂饲的方式给予BN大鼠S86转基因大米没有发现该转基因大米对BN大鼠具有致敏性.  相似文献   

17.
依据GB15193.1~15193.21—2003《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对棉仁蛋白进行安全性毒理学研究。结果表明,雌、雄大鼠的急性经口毒性试验(MTD)均大于10g/kgBW,属实际无毒物,相当于约人体推荐量的200倍;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受试物剂量分别为2.5、5.0、10.0g/kgBW),Ames试验(受试物分别为0.032、0.16、0.8、4.0、20.0mg/皿)结果均为阴性,无致突变作用;90d喂养试验各剂量组雄性大鼠每日实际摄入样品量分别相当于2.33、4.74、8.73g/kgBW,雌性大鼠每日实际摄入样品量分别相当于2.79、5.65、10.09g/kgBW。各剂量组大鼠生长情况良好,各剂量组大鼠各周体重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大都无统计学意义;主要脏器绝对重量、脏体比、血常规检查、生化检查均在正常值范围内;高剂量组肝、脾、肾、胃、十二指肠、睾丸、卵巢与对照组比较均未见与受试物作用有关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传统致畸试验对胎鼠未见致畸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体内实验研究婴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infantis 13.085)和雷帕霉素对中国对虾原肌球蛋白致敏BALB/c小鼠过敏反应的治疗作用,从Treg/Th17细胞平衡及相关细胞因子角度探讨其缓解过敏的免疫调节作用机制。方法将中国对虾原肌球蛋白和弗氏佐剂混合液腹腔注射诱发BALB/c小鼠致敏,建立动物过敏模型。将实验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致敏对照组、双歧杆菌治疗组、雷帕霉素治疗组。观察分析小鼠过敏症状,采用ELISA测定小鼠血清中特异性IgE、IgG2a的含量,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Treg、Th17)数量,采用荧光定量PCR测定脾脏中Treg型和Th17型细胞因子和转录因子的表达量。结果第56天实验周期结束后结果发现,相比于致敏对照组,双歧杆菌和雷帕霉素治疗组小鼠过敏症状有明显的缓解,血清中特异性IgE显著降低(P0.05),脾脏Treg/Th17比值显著升高(P0.05),Th17型细胞因子IL-17A m 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Treg型细胞因子Foxp3 m 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此外,不同剂量的雷帕霉素治疗组缓解过敏反应存在剂量差异性。结论双歧杆菌13.085和雷帕霉素能有效缓解小鼠过敏症状,其作用可能通过平衡Treg/Th17细胞亚群数量,促进Treg型细胞因子表达而抑制Th17型细胞因子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研究牡丹蛋白的安全性,为牡丹蛋白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大鼠28 d经口毒性试验和90 d经口毒性试验评价其安全性。结果表明,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灌胃剂量11700 mg/kg)小鼠无中毒反应,亦无动物死亡;大鼠28 d及90 d经口毒性试验中牡丹蛋白各剂量组(1500、3000、6000 mg/kg)大鼠食物利用率、脏体比及各项生命活动与空白组相比均无异常,血常规指标及血生化指标值与空白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脏器病理切片显示大鼠各组织形态完好,未见中毒性病变。证明在低于11700 mg/kg剂量范围内牡丹蛋白无毒,具备应用于食品领域的前景。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挪威棕色大鼠(BN)作为食物过敏动物模型的可行性。将24只BN大鼠随机分为灭菌水组(对照组)、卵清蛋白组(Ovalbumin,OVA)、马铃薯酸性磷酸酶组(Potato acid plaosplaatase,PAP)、鸡蛋清粗提蛋白质组(hen’s egg-white protein,HEWP),每组6只。对各组大鼠灌胃,1ml/只,OVA、PAP组蛋白质浓度为1mg/ml,HEWP组蛋白质浓度为10.0mg/ml,每天1次.共6周。检测血清中特异IgE抗体滴度,同时进行皮肤过敏反应试验(PCA)。在第28、42天,OVA、HEWP组BN大鼠32倍稀释血清中特异IgE抗体均较对照组升高,并有统计学差异,第14、28、42天的:PAP组及第14天的OVA、HEWP组BN大鼠32倍稀释血清中特异IgE抗体较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BN大鼠对常见致敏食物蛋白质OVA和HEWP产生过敏反应,对无致敏史食物蛋白质PAP无过敏反应。BN大鼠模型可能是较为理想的食物过敏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