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总结胸腔镜腋下单孔双侧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治疗手汗症的术后疼痛特点,分析手汗症患者手术前后中医证型变化规律,为中医药应用于手汗症围手术期治疗提供必要的临床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8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胸血管外科接受胸腔镜腋下单孔双侧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治疗的129例手汗症患者,记录患者术前1 d和术后1 d、2 d、3 d的中医证型;术后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手术效果、代偿性出汗发生率及术后疼痛情况。【结果】(1)随访情况:129例患者中,排除和失访29例,完成随访100例,随访率为77.5%。(2)一般情况:短期手术有效率为100.0%;手术整体满意度为96.0%;术后疼痛发生率为92.0%;代偿性出汗发生率为90.0%,且代偿性出汗发生部位以躯干和下肢近端多见。(3)术后疼痛特点:术后出现急性疼痛92例(92.0%),其中轻度疼痛38例(41.3%),中重度疼痛54例(58.7%);90.2%(83/92)的患者疼痛出现在术后4 d内,89.1%(82/92)的患者疼痛症状在两周内缓解,疼痛时间超过1个月的患者有2例(2.2%),65.2%(60/92)的患者经过休息可以有效缓解疼痛。(4)中医证型变化情况:术前1 d,患者主要表现为阳明热盛证、营卫不和证和肺卫不固证等证型,且以单纯实证或单纯虚证为主;术后气血亏虚证和气滞血瘀证明显增加,而阳明热盛证明显减少,患者主要表现为虚证和虚实夹杂证。将术前1 d的中医证型与术后1 d、2 d和3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术后1~3 d的中医证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疼痛程度与中医证型分布关系:单纯实证患者疼痛较轻微,如无痛及轻度疼痛患者主要为阳明热盛证、营卫不和证及肺卫不固证,中度疼痛患者以气血亏虚证及气滞血瘀证为主,重度疼痛则以气滞血瘀证为主,说明术后疼痛主要与气血亏虚及气滞血瘀关系密切。【结论】 经腋下单孔双侧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治疗后,患者术后疼痛发生率较高,主要为胸背部疼痛;另外,手术创伤对手汗症患者围术期的中医证型分布有一定影响,患者术后中医证型主要以虚证及虚实夹杂证多见。  相似文献   

2.
本文作者应用经方治疗阳虚漏汗证、上热下寒证、少阳阳明同病等症,临床疗效显著,现将笔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积累的点滴经验,进行总结。以便与广大同仁交流。  相似文献   

3.
梁剑波老中医治疗小儿夏季热经验介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夏季热是我国中南地区及东南沿海地区夏季婴幼儿特有的疾病,临床以长期发热不退、口渴、多饮、多尿、汗闭或少汗为主症,与中医所称“小儿疰夏”、“暑热消渴”,“饮溺病”、“阳明经热证”等颇相类似,近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小儿汗病中医证候特点,探讨疾病与主次症的关联性。方法采用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方式,对400例小儿汗病的5个辨证分型进行统计分析,探讨汗病的中医证候特点。结果 400例患儿中,肺卫不固型129例(32.25%)、营卫不和型50例(12.50%)、气阴两虚型84例(21.00%)、湿热迫蒸型57例(14.25%)、气阳不足型80例(20.00%)。肺卫不固型、营卫不和型、湿热迫蒸型、气阳不足型主症均见自汗、盗汗,气阴两虚型患儿主症以盗汗为主。各型次症在传统辨证与聚类分析上基本一致。结论汗病自汗、盗汗各有阴阳之证,亦可有阳虚盗汗、阴虚自汗。小儿汗病中医分型具有各自的证候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白虎四大症,一般指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而言.在中医<方剂学>和<温病学>教材中,都提出了白虎汤应用的指征是"四大症".全国中医院校教材<方剂学>(第6版)在白虎汤方解中指出:"本方适应症一般以四大(即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典型症状为依据,但在实际使用中遇有脉数有力、高热、大汗、烦渴者即可使用".同是第6版教材,<温病学>则在风温病热炽阳明证中指出:"壮热、汗大出、渴饮、脉大,为阳明热炽的四大主症",治疗用方为白虎汤.  相似文献   

6.
许戈 《吉林中医药》1998,18(6):28-29
1 白虎汤的方源及主治证 白虎汤最初见于伤寒论治疗阳明经邪热壮盛的症候。临床上凡见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四大症,为典型白虎汤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小儿便秘的中医证型分类。方法:在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设计问卷调查表及合理评分方法。通过填写问卷收集各证型症状的评分,根据积分情况诊断各证型。应用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得出小儿便秘的中医证型分类。结果:经统计结果示,单纯证型87例,其中食积内热型19例,阳明燥热型31例,肠燥津枯型37例;复合证型30例,其中食积内热合并阳明燥热12例,阳明燥热合并肠燥津枯5例,食积内热合并肠燥津枯7例,食积内热、阳明燥热合并肠燥津枯6例;无证型29例。结论:利用数理方法进行证型分类和临床诊断比较符合实际。小儿便秘的中医辨证主要证型可分为食积内热证、阳明燥热证、肠燥津枯证。  相似文献   

8.
白虎场虽为阳明经证而设,然不可拘泥于外感伤寒入里化热传入阳明始用此方。若见身大热、汗大出,大烦渴、脉洪大等“四大”症时,即为白虎加人参汤临床指征。阳明经证治疗过程中要时时顾护气津。“保胃气、存津液”是《伤寒论》的宗旨。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汗证,是糖尿病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近几年中医药在预防、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通过对《黄帝内经》《金匱要略》等经典论著对于汗证的解读以及各中医名家对于糖尿病汗证的辨证分型及其治疗思路和方案进行总结,以期对糖尿病汗证进行规范系统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药汗太过羁热阳明宋俊生天津中医学院(天津300193)商铁刚天津第一医院长期高热是中医的一个病证,亦为多种疾病的兼症。笔者于临床中曾主治一长期高热患者,其病因病机多与“汗出多者,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伤寒论245条》之...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病是一类常见病、多发病,而且有年轻化倾向,汗证是其常见兼证之一.高血压病兼汗证的中医分型包括:阴虚火旺型,肝阳上亢型,痰湿中阻型等,临床上以阴虚火旺型最为多见.笔者自拟宁心止汗方加减治疗高血压病兼汗证属阴虚火旺型86例,取得了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2.
《光明中医》2021,36(12)
汗证是以汗液外泄异常为主症的一类疾病的统称,主要包括自汗及盗汗。自汗即日间无明显诱因汗出,甚者动则汗出;盗汗即入睡后汗出,清醒后无汗出。陈新宇教授从事中医教育及临床工作数十载,认为人体自身变化以及天地运动蕴含“阳主阴从”规律,秉持“谨熟阴阳,以平为期”思想,对汗证治疗有独到见解。笔者通过对陈新宇教授一则汗证医案的总结,试述陈新宇教授治疗汗证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轻度认知障碍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为该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334例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脉象四诊资料进行调查,并运用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法对调查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分析。结果:聚类分析并总结结果提示轻度认知障碍中医证型分为肾虚证、心血虚证、气虚证、肝郁证、痰浊证、血瘀证、阴虚火旺证7类证型比较符合临床实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因子分析,初步明确了各个证型辨证的主次症。结论:采用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法对轻度认知障碍进行证型分布规律研究是可行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为本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汗证是临床常见疾病,多伴随甲状腺功能亢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风湿热、糖尿病及某些皮肤疾病、特殊药物使用后等出现,其病因尚不明确,病程缠绵难愈,治疗较为棘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李七一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对本病治疗有独到的见解,认为汗证患者易形成"阳明热盛"之中医病机,并积累了汗证从"阳明热盛"论治的丰富经验.  相似文献   

15.
汗证是临床常见病证,不仅会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带来不便,甚者可对其身心造成严重影响。江苏省名中医李七一教授认为自汗实证病机主要为湿火蕴蒸,病位以心与脾胃为主,治法主以清热燥湿、清泻阳明;同时据症兼顾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滋阴凉营、解郁安神等法,并嘱患者纠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6.
张仲景辨治头汗出的常见证型有阳明湿热发黄证、气血两燔证、实热结胸证、少阳胆热夹饮证、阳明血热出血证、阳明热郁证、产后郁冒证,以及太阳病证与少阳病证相兼等,以此辨治常常能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阳明头汗、厥阴手心汗、少阴胸汗、少阳腋汗的临床验案,探讨分经论治在汗证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宫体肌层以外部位而导致一种育龄期妇女常见疾病,临床以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性交痛、不孕、月经异常等为主要表现。中医药在内异症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内异症的证型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不仅影响内异症临床治疗,而且严重影响内异症中医临床研究的科学性及可重复性。因此本课题拟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研,初步分析、总结内异症中医证候规律,从而能促进内异症的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体系的规范化、标准化。方法本课题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研的设计方法,对患者一般情况、部分相关危险因素以及中医证候信息资料进行调查,结合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初步探讨内异症中医证候规律特点。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证候规律的分析,通过对383例内异症患者中医证候的频数分析,删除构成比≤10%的症状指标,得到有意义的症状指标74项,并将这些症状信息作为观察指标。其中项目频率最高的为夹血块,或经行不畅,构成比为84.3%,其次是经行或经前胸胁乳房胀痛,构成比为77.3%,经行腹痛,构成比为73.9%。综合因子分析结果中每个变量的构成比、载荷值,以及聚类分析的分类结果,并结合专业知识及专家建议,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妇科学》《中西医结合妇科学》等书籍,将五类证候群命名为气滞血瘀型、气滞寒凝血瘀型、气虚血瘀型、湿热瘀结型、气滞肾虚血瘀型,其中以气滞寒凝血瘀型病例数最多,占60.6%,其次是气滞肾虚血瘀型,占14.6%,气虚血瘀型占8.9%,气滞血瘀型占8.1%,湿热血瘀占5.7%,单纯血瘀证2例。根据内异症血瘀之病机兼夹证进行证型拆分,统计气滞血瘀、寒凝血瘀、肾虚血瘀、气虚血瘀、湿热瘀结各个证型在383病例中的频次,其中气滞血瘀频次最高为324,占比为84,3%,其次为寒凝血瘀证,240例,62.7%。结论通过本次调查分析383例内异症患者的中医证候信息得出内异症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特点如下:①结合变量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结果及专业知识,可得出气滞血瘀证、气滞寒凝血瘀证、气滞肾虚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湿热血瘀证为内异症临床常见5种证候,其中以寒凝气滞血瘀最多见。②血瘀证是内异症共有证候。内异症临床多见复合证型,血瘀证兼有气滞、寒凝、肾虚、气虚、湿热;或虚或实或虚实寒热夹杂。③内异症的病因病机为血瘀,气滞血瘀为内异症的临床基础证型。  相似文献   

19.
白虎汤出自<伤寒论>,由生石膏、甘草、知母、粳米组成.功能清热生津,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症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笔者在多年临床中严格掌握"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之白虎汤证治要点,随症加减使用,治疗高热64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汗"是人体五液之一,汗证是临床常见病证。《黄帝内经》有关汗的论述颇多,梳理《黄帝内经》有关汗的相关经文,包括汗的概念、汗出机制、汗与五脏的生理病理关系、汗证、汗的诊断价值以及发汗法的临床应用,并结合致病因素将汗出异常予以五脏分证。总结《黄帝内经》有关汗的相关论述,尤其是"审因辨汗,五脏分证"的特点,有助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完善,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