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设计合成一类新型抗菌肽/三氯生双修饰金纳米颗粒(Au-TCS-RWNPs)抗菌剂,对其纳米结构进行表征,并研究其体外抗菌活性和血液相容性。方法先利用柠檬酸盐还原法合成金纳米颗粒(AuNPsh通过将抗菌肽精氨酸-色氨酸-精氨酸-色氨酸-精氨酸-色氨酸-半胱氨酸(RWRWRWC)和三氣生-甘氨酸-甘氨酸-半胱氨酸(TCS-GGC)共修饰或单独修饰到Au NPs上,得到Au-TCS-RW NPs、Au-TCS NPs、Au-RW NPs。利用动态光散射(DLS)粒度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测定4种Au NPs的粒径和形貌;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征4种Au NPs的光学性质;采用电位仪测定4种AuNPs的表面电位;通过生物发光成像系统研究Au-TCS-RWNPs抗生物发光转基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效果;通过溶血实验表征Au-TCS-RW NPs的血液相容性。结果 Au NPs、Au-TCS NPs、Au-RW NPs、An-TCS-RW NPs分别为直径27.79 nm、28.06 nm、26.19 nm、26.38 rmi的球形纳米粒,表面电荷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分别是-2.2 mV、-4.0mV、3.0 mV、4.0mV。Au-TCS-RWNPs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伤效果具有浓度依赖性,其抗菌效果优于未修饰的Au NPs、Au-RW NPs及Au-TCS NPs。Au NPs、Au-TCS NPs、Au-RW NPs及Au-TCS-RW NPs在质量浓度范围内(0~400 pg/mL)对红细胞的溶血率均在5%以下。结论够通过修饰的抗菌肽和三氯生发挥协同抗菌效果,并且具有较好的血液相容性,是一种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有效纳米抗菌剂。  相似文献   

2.
纳米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对象,研究纳米银的抗菌作用,并对抗菌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6538)、双倍浓度营养肉汤和营养肉汤由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提供;纳米银粉末(≤100 nm,576832-5G,SIGMA-ALORICH)。采用最小抑菌浓度(MIC)实验,测定纳米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振荡培养时(转速为300 r/min)最小抑菌浓度值;采取烧瓶振荡法测定质量浓度50.00、100.00、200.00、800.00μg/m L纳米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的光密度(OD)值;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银处理后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构的变化。结果振荡培养时,纳米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为800.00μg/m L;纳米银使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延滞期延长,浓度800.00μg/m L纳米银溶液能够完全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肉汤培养液中的增殖生长;用50.00μg/m L的纳米银作用金黄色葡萄球菌4 h,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破裂、胞内物质外流及细胞的死亡。结论纳米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抗菌作用,可能进入细菌细胞内造成其死亡。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当前纳米银抗菌凝胶体外细胞毒性大、用光引发法制备纳米银时其颗粒尺寸和尺寸分布范围大的问题,本研究采用了物理交联法制备壳聚糖凝胶,由于采用泊洛沙姆作为制备纳米银的分散剂,制备出生物相容性更好且抗菌效果良好的纳米银抗菌凝胶。本研究加入泊洛沙姆作为纳米银分散剂以光引发法制备纳米银,并对制备的纳米银混合液与烘干后颗粒分别进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实验和扫描电镜(SEM)实验。研究采用以碳酸氢钠对凝胶pH值进行调节的方法形成凝胶,并对其进行pH值测试、凝胶断面的SEM测试、溶胀率测试、黏度测试、抑菌圈实验以及体外细胞毒性实验。测试结果显示,当以超纯水为溶剂时,以泊洛沙姆为分散剂所制备出的纳米银的最大吸收波长为414nm,平均粒径约为60nm,相比于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分散剂或以蒸馏水为溶剂时所制备出的纳米银具有更小的粒径以及更窄的粒径分布。所制备出的凝胶的pH值介于5.8~6.1之间,呈弱酸性。干燥后的凝胶断面具有较多孔洞,凝胶的吸水性良好,且黏度适宜,易于涂布于纱布上。此外,所制备出的凝胶在24、18、12μg/mL的纳米银浓度下具有较好的抑制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能力,且在纳米银浓度为24μg/mL以下时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基于以上特性,该纳米银抗菌凝胶有望应用于烧创伤口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利用血小板膜(PM)包覆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PLGA NPs),制备成血小板膜仿生纳米粒(P-PLGA NPs)作为药物载体,评价载体的体外跨胎盘屏障转运效率。分别通过超声复合法、物理共挤法和共价连接法制备P-PLGA NPs。利用粒径仪、透射电镜、能谱仪、SDS-PAGE和Elisa对P-PLGA NPs的理化特性表征,确定最优的制备方法。MTT法考察纳米载体对人绒毛膜癌细胞(BeWo b30)的毒性;流式细胞术探究BeWo b30摄取纳米载体的途径;利用Transwell构建体外胎盘屏障模型,考察纳米载体体外跨胎盘屏障效率。结果显示,PLGA NPs粒径为(174.1±23.4)nm,电势为(-32.3±5.6)mV,PM电势为(-24.5±1.8)mV;超声复合法、物理共挤法和共价连接法制备的P-PLGA NPs粒径分别为(269.1±32.9)、(425.0±36.6)、(823.4±73.1)nm,电势分别为(-24.1±3.8)、(-26.4±2.3)、(-23.5±2.9)mV,均显著高于PLGA NPs(P<0.05),接近PM电势;表面膜蛋白条带完整且...  相似文献   

5.
背景:聚氨酯材料具有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抗凝血性能,且易加工成形,但聚氨酯制造的人工器官容易受到细菌等微生物的入侵。 目的:观察纳米载银无机抗菌剂对聚氨酯抗菌性能的影响。 方法:将纳米载银无机抗菌剂RHA-2,按0%(空白对照组),0.5%,1%,1.5%,2%,2.5%,5%比例添加到聚氨酯中。采用薄膜密着法检测抗菌聚氨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并分析比较抗菌剂添加比例与聚氨酯抗菌性能的相关性。 结果与结论:添加纳米载银无机抗菌剂的聚氨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具有良好的抑菌作用。抗菌剂添加比例0.5%~5%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分别为80.23%,91.32%,95.23%,99.19%,99.87%,99.93%,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分别为76.70%,86.96%,92.92%,95.43%,99.34%,99.87%,显示抗菌性能随抗菌剂添加比例的上升而明显提高。表明纳米载银无机抗菌剂的添加赋予了聚氨酯优异的抗菌性能,且从抗菌角度出发,推荐纳米载银无机抗菌剂在聚氨酯中的添加比例不应低于1.5%。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含纳米银的脱细胞真皮基质的制备方法,以解决脱细胞真皮基质无抗菌活性的缺点;通过各种方法评价新型复合敷料的抗菌效果。方法通过倍比稀释法和基内接种法测定纳米银溶液的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将脱细胞真皮基质浸渍在不同浓度的纳米银溶液中一定时间,制备出含不同浓度纳米银的复合敷料;通过Kirby-Baucer方法比较不同浓度浸渍的脱细胞真皮基质的抑菌效果。结果纳米银溶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是8mg/L,最低杀菌浓度是64mg/L;纳米银溶液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8mg/L,最低杀菌浓度是32mg/L。浸渍吸附法制备出含有不同浓度纳米银的脱细胞真皮基质。纳米银/脱细胞真皮基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效果优于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结论纳米银/脱细胞真皮基质拥有良好的抗菌和杀菌效果,可望成为具有抗菌活性的生物敷料。  相似文献   

7.
Tat-聚乙二醇修饰明胶-硅氧烷纳米粒跨血脑屏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ian X  Wei F  Lin X  Feng W  Wang P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2,29(3):486-90, 500
明胶-硅氧烷杂化材料具有低毒、表面易修饰、易重复合成等优点,并可介导外源基因在细胞内进行高效率转染,是一种潜在的高效基因载体材料。本文通过两步溶胶-凝胶反应合成明胶-硅氧烷纳米粒(GS NPs),经Tat多肽(KYGRRRQRRKKRGC)、聚乙二醇(PEG)表面修饰构成Tat-PEG-GS NPs。应用透射电镜(TEM)、粒径仪和活体成像系统对其粒径、形貌、zeta电位、跨血脑屏障入脑能力进行评价。结果得出,Tat-PEG-GS NPs粒径分布在150~200nm、zeta电位(32.27±2.47)mV;TEM观察显示Tat-PEG-GS NPs可跨过血脑屏障到达脑组织,活体成像显示Tat-PEG-GS NPs较PEG-GS NPs在脑部的荧光强,Tat-PEG-GS NPs比PEG-GS NPs在肝脏、脾脏的荧光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证明Tat-PEG-GS NPs可以逃逸内皮网状吞噬系统的吞噬,跨过血脑屏障到达脑实质内,是一种有潜力的入脑纳米载体系统。  相似文献   

8.
背景:关于藻酸盐印模材料的消毒方法一直存在争议。 目的:分析LZB-GC纳米载银抗菌剂在藻酸盐印模材料中的最佳添加比例。 方法:将LZB-GC抗菌剂分别以0.125%,0.25%,0.5%,1%,1.5%,2%,2.5%的比例添加到藻酸盐印模材料中,以未添加LZB-GC抗菌剂的藻酸盐印模材料为对照,采用薄膜密着法测试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抗菌性能。 结果与结论:随着LZB-GC抗菌剂添加量的增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抗菌率随之增大(P < 0.05),当添加量达到0.5%及以上,抗菌率可达到99%以上。说明LZB-GC抗菌剂在藻酸盐印模材料中的最佳添加比例为0.5%。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制备包裹抗癌药物表柔比星(EPI)的"隐形"壳聚糖纳米粒,并检测其抗肿瘤活性。方法 应用阴离子凝聚法制备负载EPI的PEG化壳聚糖纳米粒(PEG/CS-EPI NPs)和普通壳聚糖纳米粒(CS-EPI NPs),通过透射电镜和动态光散射方法表征粒子的形貌和尺寸分布,用MTT法测定鼻咽癌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并通过尾静脉注射给药法对荷小鼠肉瘤细胞S-180小鼠进行体内抑瘤试验。结果 PEG/CS-EPI NPs呈圆形或椭圆形,平均粒径322nm,载药量为13%,包封率74%,抑制细胞增殖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与普通壳聚糖纳米粒相比,隐形纳米粒的体内抗肿瘤作用更明显。结论 隐形壳聚糖纳米粒较普通壳聚糖纳米粒更适合用于制备化疗药物载体。  相似文献   

10.
背景:庆大霉素珠链是较早用于治疗慢性骨髓炎的局部释药系统,但是由于其不能在体内降解吸收,须二次取出,因而限制了其的应用。因此国内外学者一直致力于可吸收材料负载抗生素装置的研究。 目的:制备负载庆大霉素的壳聚糖纳米粒,评价其性能,观察其体外释药行为及体外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 方法:以壳聚糖为药用载体,硫酸庆大霉素为模型药物,三聚磷酸钠为离子交联剂,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庆大霉素-壳聚糖纳米粒,在MH平板上进行抑菌实验,观察及评价其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 结果与结论:制备的纳米粒形态为类圆形,粒径为40~70 nm,包封率及载药量分别为31.3%和15.4%,体外释药可持续14 d左右,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抑菌效果可持续25 d,在第5天纳米粒的抑菌作用达到最大,随着时间的推移,抑菌圈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11.
背景:五谷虫抗菌物质提纯方法存在争议,抗菌作用机制不清。 目的:分离纯化五谷虫抗菌物质,并明确其抗菌机制。 方法:应用超滤法对五谷虫粗提物进行纯化,用酶标浊度法及K-B纸片琼脂扩散法筛选出具有明显抗菌活性的滤出液;MTT法检测滤出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增殖的影响及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应用电镜技术观察抗菌物质作用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形态变化。 结果与结论:酶标浊度法及K-B纸片琼脂扩散法均显示与五谷虫粗提物及截留液相比较,滤出液   (Mr<10 000)的抗菌活性最强(P < 0.05),能明显抑制金葡萄菌增殖,且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1 g/L。五谷虫滤出液抗菌物质能使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使细菌细胞膜破裂,细胞内容物渗出。五谷虫抗菌物质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0 000,其可能通过作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膜而形成孔洞,增加细胞膜通透性,而发挥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背景:胆管支架已广泛应用于胆管各种良恶性狭窄的姑息治疗,临床短期疗效显著,但长期疗效由于支架再狭窄而受到限制。 目的:研制新型纳米银/聚氨酯胆管内支架复合抗菌涂层并检测其体外抗菌性能。 方法:原位还原法用纳米银、聚氨酯制备纳米银/聚氨酯抗菌材料,采用抑菌环试验法分别测定实验组(纳米银/聚氨酯)、阳性对照(硝酸银纸片)和阴性对照(普通聚氨酯材料)3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和肠球菌的抑菌环直径并记录分析数据。 结果与结论:纳米银/聚氨酯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和肠球菌均有抑制效果,与硝酸银纸片相比,抑菌效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显示纳米银/聚氨酯复合物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背景:羟基磷灰石是骨的主要成分,具有诱导成骨细胞的功能。纳米银具有广谱和高效的抗菌效果,钛基表面羟基磷灰石/纳米银复合涂层材料既有生物活性又具有抗菌特性。目的:研究钛基表面羟基磷灰石/纳米银复合涂层体外抗菌作用及影响因素,评价钛基表面羟基磷灰石/纳米银复合涂层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浓度0,0.5,1.0 mmol/L银溶液制备钛基表面沉积的羟基磷灰石/纳米银复合涂层样品,将其浸提液与金黄色葡萄球菌与材料共培养,进行体外抗菌定性分析。按照国家和国际标准化组织对生物材料相容性检测标准,对健康成年昆明小鼠、新西兰兔进行热原试验、溶血试验、急性毒性试验、皮肤刺激试验,综合评价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结果与结论:钛基表面沉积制备的羟基磷灰石/纳米银复合涂层材料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抗菌作用,复合材料中银含量越高抗菌作用越明显,且动物实验中未出现明显的热原反应、溶血反应、急性毒性反应、皮肤刺激反应,与不含银的纯羟基磷灰石材料相比,生物相容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说明钛基表面沉积制备的羟基磷灰石/纳米银复合材料,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14.
载牛血清蛋白的PLGA纳米粒制备工艺的优化及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制备载牛血清蛋白(BSA)的PLGA纳米粒(NPs),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工艺进行优化筛选,并研究其特性。方法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为载体,二氯甲烷(DCM)和丙酮为有机溶剂,采用复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载BSA的PLGA载药纳米粒。扫描电镜观察纳米粒形态,纳米粒度分析仪测定平均粒径和粒径分布;BCA法测定纳米粒的包封率;同时考察其体外释放特性。结果优化条件下制备的纳米粒呈大小均匀的球形粒子,平均粒径为219nm,包封率为44.7%;体外释放分初期突释和后期缓释两阶段,其2~28d的释放曲线符合Higuchi方程,28d末的累积释放量为87.37%。结论以PLGA为载体的BSA纳米粒具有较小的粒径、较高包封率和明显的缓释性能。  相似文献   

15.
背景:既往利用活性屏等离子技术制备的银涂层大都不涉及纳米领域,形成的银涂层为“薄膜样”,被覆基质表层且表面银颗粒分布不均,其长效抗菌能力受到挑战。目的:采用活性屏等离子体表面改性(ASPSM)技术制备可“埋入”不锈钢(SS)基质内部的纳米银涂层,观察其抗菌能力。方法:以不锈钢为基体,采用ASPSM技术制备纳米银涂层,其中通过调整轰击时间(1,2,4 h)制备3组涂层样品,分别记为1 h-Ag-ASPSM@SS、2 h-Ag-ASPSM@SS和4 h-Ag-ASPSM@SS,通过抑菌环实验、革兰染色分析3组涂层的抗菌能力。以不锈钢为基体,制备庆大霉素联合万古霉素抗生素涂层样品,记为ACNs。将不锈钢、2 h-Ag-ASPSM@SS、ACNs分别插入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铜绿假单胞菌悬液中,采用涂布平板法分析样品长效(84 d)抗菌能力。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与不锈钢、2 h-Ag-ASPSM@SS、ACNs共培养,进行CCK-8、活死染色与细胞上清乳酸脱氢酶活性检测。取连续暴露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悬液12周后的不锈钢、2 h-Ag-ASPSM@SS、ACNs,采用滚平板法评估材料表面残留活菌量,采用万古霉素药敏纸片法评估材料表面残留活菌耐药性。结果与结论:①随着轰击时间的延长,样品表面纳米银的直径与含量逐渐增加,其中2 h-Ag-ASPSM@SS在形成了均匀球形纳米颗粒的情况下表面银含量较高。②抑菌环实验、革兰染色显示,相较于1 h-Ag-ASPSM@SS、4 h-Ag-ASPSM@SS,2 h-Ag-ASPSM@SS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与铜绿假单胞菌有更好的抑制效果。与两种细菌共培养42,84 d后,2 h-Ag-ASPSM@SS组洗脱液涂布平板上的活菌数量显著少于不锈钢组、ACNs组;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共培养84 d后、与铜绿假单胞菌共培养42 d后,ACNs组洗脱液涂布平板上的活菌数量多于不锈钢组。③CCK-8、活死染色与细胞上清乳酸脱氢酶活性检测显示,2 h-Ag-ASPSM@SS无明显的细胞毒性,ACNs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④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共培养12周后,2 h-Ag-ASPSM@SS组表面残留活菌量少于不锈钢组,ACNs组表面残留活菌量多于不锈钢组;与不锈钢组比较,ACNs组表面残留活菌株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显著下降(P<0.001),2 h-Ag-ASPSM@SS组表面残留活菌株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无明显变化(P>0.05)。⑤结果表明,ASPSM技术制备的纳米银涂层提高了不锈钢表面纳米银含量的沉积效率,并且具有持久的抗菌特性、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橙汁提取物生物制备银纳米颗粒产量最大化的条件;评价其银纳米颗粒的生物相容性。 方法 检测反应体系在不同pH、温度与反应时间等条件下银纳米颗粒产量变化,探索最佳反应条件;通过CCK-8试剂盒、扫描电镜和抑菌实验评价银纳米颗粒的生物相容性及抗菌性。 结果 在pH=8.0、0 ℃、反应时间为4 h条件下银纳米颗粒产量最高。制备的银纳米颗粒呈球形或椭球形,平均粒径为15.54 nm,Zeta电位为-34.46,分散良好。浓度介于6.25~50 μg/ml的银纳米颗粒对大鼠皮肤成纤维细胞和红细胞均无毒性作用。在12.5 μg/ml及以上浓度银纳米颗粒对大肠杆菌具有抑制作用,100 μg/ml及以下浓度银纳米颗粒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未见明显抑制作用。 结论 在pH=8.0、0 ℃、反应时间为4 h条件下利用橙汁提取物制备银纳米颗粒产量最高,这种银纳米颗粒粒径小、分散均匀、不易团聚,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抗菌性。  相似文献   

17.
背景:纳米载银无机抗菌剂具有抗菌谱广、抗菌能力强等特点,是目前口腔无机抗菌材料研究的热点之一。 目的:研究纳米载银无机抗菌材料的抗菌性能及抗菌机制,为基础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信息。 方法:研究多种口腔纳米载银无机抗菌材料对常见病原菌如变形链球菌、白色念珠菌以及粘性放线菌等的抗菌性能,其中包括最低杀菌浓度以及抗菌率等,同时进行对比分析。并且研究纳米载银无机抗菌材料的抗菌机制,明确其优点与不足。 结果与结论:口腔纳米载银无机抗菌材料具有较广的抗菌谱,对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粘性放线菌、白色念珠菌、牙龈卟啉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大肠埃希菌等均具有较强的抗菌性能,最低杀菌浓度较低,而抗菌率较高。但是同一纳米载银无机抗菌材料对不同的病原菌,其最低杀菌浓度不同,抗菌率也不同,而不同的纳米载银无机抗菌材料对同一病原菌的最低杀菌浓度也不相同,抗菌率也不同。  相似文献   

18.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氧化锌量子点(ZnO QDs),表面用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改性,制备氨基化的ZnO QDs。同时,利用N,N′-羰基二咪唑(CDI)活化芦荟苦素(Alo),与氨基化的ZnO QDs反应,将Alo共价连接在ZnO QDs表面,获得芦荟苦素纳米粒(Alo NPs)。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动态光散射仪(DL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和热重分析仪(TGA)对Alo NPs的形貌、粒径、结构进行了表征。测试表明,ZnO QDs呈类圆形,由于Alo的连接,原本粒径分布在4 nm左右的粒子粒径增加至8 nm左右。TG结果显示Alo NPs中,ZnO QDs和Alo的质量分数分别为39.27%、35.14%。透皮渗透实验结果表明Alo NPs能显著提高Alo的透皮效率。体外释药行为显示,Alo-NPs在酸性条件下(pH=5.0)2 h即能释放87.63%±0.46%的Alo,而在pH=7.4的介质中,2 h内的累积释放率只有1.45%±0.21%。Alo-NPs对酪氨酸酶活性抑制率呈浓度依赖型,当ZnO QDs的当量溶度为12.5μg/mL时,抑制率可高达40.32%±1.57%。这些结果说明Alo NPs作为外用酪氨酸酶活性抑制剂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在水热条件下利用羧甲基壳聚糖分别还原硝酸银和硫酸铜,得到稳定的羧甲基壳聚糖复合纳米银和纳米氧化铜,并测试其抑菌能力。表征测试显示,所制的纳米银为20~30 nm的球状结构,纳米氧化铜为80~100 nm的花瓣状结构,二者都均匀稳定地分布于羧甲基壳聚糖中。抑菌试验显示,不同浓度的羧甲基壳聚糖复合纳米银(A组2 mg/100 mL、B组4 mg/100 mL)的大肠杆菌抑菌率分别达到(92.6±0.8)%和(97.8±1.9)%(P<0.05),而纳米氧化铜(C组2 mg/100 mL、D组4 mg/100 mL)的大肠杆菌抑菌率分别为(89.4±1.4)%、(95.3±1.6)%(P<0.05),二者均能有效抑制大肠杆菌生长且呈现剂量依赖性。后续将进一步完善研究,使其作为抗菌材料早日应用于制备医用器具。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改良和优化载基因壳聚糖纳米微粒制作方法.方法 制备具有水溶性的磷酸化壳聚糖(pCS),再将pCS与甲胎蛋白基因的探针按不同比例浓度混合制作纳米粒.测量纳米粒径及电位变化,以及改变溶液pH值对包封率的影响.应用拉曼光谱分析纳米粒荧光强度变化.结果 改良制作纳米粒的方法更简单,粒径(144.6±6.8)nm与常规方法制作纳米粒粒径(153.4±18.9)m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优化条件,pCS与基因探针摩尔浓度比例为2∶1时最理想,改良法制作纳米粒径为(102.6±12.0)nm,zeda电位为(1.45±1.75)mV,包封率为(87.6±3.5)%.纳米材料的表征分析显示pCS与探针可结合形成纳米颗粒,并且包封基因探针.结论 优化微量法制作载基因壳聚糖纳米粒的方法可行和简单,pCS可包封基因探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