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核不扩散机制是一个典型的国际安全机制 ,对维护国际安全意义重大 ,其有效性毋庸置疑。但是 ,核不扩散机制有着种种难以克服的弱点 ,并因而招致了各方批评。冷战后的不利局势使它遭逢较为严峻的挑战。《核武器不扩散条约》在 1995年得以无限期延续 ,同时在核不扩散问题上达成了一些协议 ,这使得核不扩散机制得到一定程度的巩固和加强。然而 ,核不扩散机制依然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 ,国际社会必须做出更大的努力来维护和加强这一全球性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
国际核不扩散机制作为一项发展完善的国际制度群落,建立和传播领域内国际规范和行为规则,并为参与成员国提供稳定的信息交流渠道。该机制通过塑造问题领域内的社会交往情境来影响成员国在不扩散方面的行为选择。机制内分化的成员国地位给身处机制中的无核国家带来不同程度的压力,成员国回应制度压力的具体方式受到其在机制内所处社会地位及相应的社会资本禀赋的影响。作者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该机制成员国在参与条约要件和组织实体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结构进行描述,并结合相关案例比较该机制对处在不同社会地位的成员国行为选择所产生的影响。首先,由参与制度实践构成的成员国社会关系结构并非是均质的。其次,成员国在制度参与网络中的相对位置与其行为选择模式之间存在对应关系。最后,国际原子能机构是该机制的关键构成要素,成员国同该机构的互动交往模式直接反映了其参与整体制度实践中的行为选择。制度成员国之间形成的社会性关系结构是制度结构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该结构的实证分析有助于全面理解国家行为选择与国际制度情境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参与东盟主导的地区机制的利益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旨在分析影响中国参与东盟主导的地区机制 (东盟地区论坛、“10 1”以及“10 3”)的因素。作者认为中国参与上述机制与三大利益考虑有关 :政治与安全利益 (维持稳定的周边环境、促进多极化、消除“中国威胁论”、扩大影响力、避免台湾地区与东盟国家建立实质关系 )、经济利益 (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 )以及形象利益(建立负责任大国形象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 :中国对地区性国际机制日益积极的参与 ,除了是基于对政治、经济与安全利益的考虑外 ,身份认同的转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对文明的一种非批判的观点上 ,把文明作为一个“问题”的框架 ,通过对中国文明和外交政策中本土主义、征服、皈依和移民社群四种叙事模式的分析 ,解构了“大中华”和东亚区域政治的含义。  相似文献   

5.
20世纪 70年代以来 ,国际机制的研究逐渐兴起 ,其中有关机制有效性的研究是一个重点。西方学者的观点和见解各异 ,大体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行为主义 ,一类是理性主义。行为主义研究从纯粹数理模型和技术性因素考虑 ,局限性很大。而理性主义从国际机制对国家行为的合作 -不合作方面考察 ,这种视角有其合理性 ,但针对专门领域问题则有欠准确。本文采用新的研究方式 ,以国家行为的趋同或趋异来考察机制有效性。这种研究视角把国际机制作为独立变量 ,将国际机制研究与国内政治联系起来 ,针对不同的专门领域灵活考察 ,具有实际的操作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加入WTO与中国参与国际机制战略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TO是经济全球化时代最重要的国际经济机制 ,中国的即将加入既标志着这一机制真正具有了全球的性质 ,也意味着中国对国际机制的参与进入了一个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新阶段 ,为中国在今后进一步融入国际机制、更好的适应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有利的市场环境。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经历过长期的封闭和被封锁、目前又在国际社会拥有大国地位的国家而言 ,对国际机制的参与曾是对外战略中较为薄弱的环节。通过我们长达13年的不懈努力 ,我们在加入WTO中取得了不少有益的经验 ,我们坚持的原则、体现的观念、采取的策略等等都将成为中国参与其他国际经济和政治机制的重要借鉴 ,更将有助于我们在国际机制的参与战略中妥善处理好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增强我们维护国家综合安全的能力 ,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早日建立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7.
语言、身份与国际秩序:后建构主义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建构主义以后现代建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为理论基础,把语言、身份和国际秩序作为自己的理论核心,强调身份是社会语言建构的结果,需要通过语言来维持和发展,尤其是在某些危机时期,语言会作为一个独立变量影响国际秩序。就如同物质力量决定国际体系结构一样,语言同样造就一种叙述结构,约束行为体的自我认同,影响行为体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行为体主要是使用语言力(尤其是语言的表象力)来维护原有的叙述结构,把原有的集体身份强加给对方,使自我认同不被破坏。行为体可以通过巧妙的语言表达和链接来加固原有的身份,维护原有的自我认同,使失序的国际关系回复到有序状态。  相似文献   

8.
巨灾保险机制的国际经验和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日本、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巨灾保险模式由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度、风险分散机制、巨灾保险实施机制等构成,其中政府起着非常关健的作用.国际巨灾保险的经验对中国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我国巨灾保险机制的构建,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选择适当的时机,根据我国的国情,在政府支持下实施强制性保险与保险公司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巨灾保险机制.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以对外开放为首要前提之一的,30年的对外开放不仅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经济实力,也客观上决定了中国在国际经济和政治事务中影响力的不断增强,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然而仅仅关注这一事实是不够的,对外开放与国际影响力之间的互动相关性或许是更加值得探讨的根源所在,这是阐释中国成长模式内在逻辑的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中国履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的《伦敦修正案》为例,分析中国在履行国际环境规约的过程中环境行为和文献标识码理念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中国成功地履行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的《伦敦修正案》,其影响因素则源自国际臭氧层保护机制和中国本身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成为国际关系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国际关系英国学派提供了一种诠释中国与现代国际社会关系的分析框架。"国际社会"、"国际规范"、"文明标准"以及"新文明标准"等几个核心概念构成了这一框架的主要内容和话语体系。作者在仔细辨析这些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英国学派在理解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上的基本观点和独特视角以及在这种分析框架之下所打上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同时,对这一框架的阐述,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当前西方国家普遍对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崛起现象所抱有的焦虑心态。中国作为一个非西方国家以及现代国际社会的后来者,在参与国际社会的过程中,始终面对一个如何处理与西方主导的现代国际社会关系的问题,即中国如何对待主要由西方制定、修订和解释的国际规范以及如何适应与应对国际规范从"文明标准"到"新文明标准"的变迁过程。处理好这样一个过程直接关乎中国的崛起。  相似文献   

12.
国际经济制裁作为一种政策工具由来已久,有学者提出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出现。但对经济制裁的大规模使用出现在二十世纪以后。冷战结束后,随着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制裁的手段和方式也在发展变化。在总结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厘清国际经济制裁的基本概念,应用新自由制度主义关于国际机制的观点和看法.结合国际关系中的具体案例,考察国际机制对国际经济制裁实施效果的影响,探讨影响和制约制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宗华伟 《世界经济与政治》2022,(11):64-98+162-163
专业性国际组织总是存在政治化现象,且经常表现为一种难以形成集体决策、无法开展集体行动的困境。关于专业性国际组织政治化的动力由何而来,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理性主义、功能主义和建构主义提出了不同解释,但这些解释过度强调单一维度的工具理性逻辑,对专业性国际组织的本体论探讨不足,难以提供兼具建设性和实效性的政策启示。后结构主义的身份认同视角将身份、主体性、话语与对外政策置于一个连贯的逻辑框架中,从专业性国际组织内在的身份认同张力及主体性建构难题中探寻政治化的原因。国际政治外交行为体、专业知识共同体和官僚理性行为体在不同身份认同话语的交汇与碰撞中共同塑造了专业性国际组织的主体性,不同行为体身份认同歧异性的加剧导致专业性国际组织难以建构连贯自洽的主体性,从而陷入集体决策和行动失灵的政治化困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负面”世界遗产为此提供了经验验证,说明身份认同视角能够为扩展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的研究路径、深化国际组织的本体论思考提供助益,在政策层面启示应从话语沟通和规则建构的长期性多边外交努力中探寻政治化困境的出路。  相似文献   

14.
国际思想库网络是一种新型的国际合作形态,它糅合了思想库、国际机制、“二轨外交”和网络等诸多元素。为分析国际思想库网络的行为与作用,作者建立了一个将政策过程理论和国际机制理论相结合的“二轨国际机制”模型。“二轨国际机制”是指由各国政策研究机构组建的、旨在促进某个对应的“一轨外交”过程的非正式和非官方的国际机制。“二轨国际机制”对“一轨外交”活动的促进作用来源于它所具有的“机制的二轨性”和“二轨的机制性”的双重属性。以该模型为分析框架,作者还对东亚思想库网络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5.
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Keohane)作为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其最主要的思想理论可以概括为:复合相互依赖、国际制度、全球治理。国际机制的研究从研究方法来看,主要流派包括基于权力(power-based)、基于利益(interest-based)、基于知识(knowledge)的研究。在对关于国际机制研究的20多年来,基欧汉对国际机制的研究是国际机制理论重要的一部分,本文旨在梳理基欧汉关于国际机制的理论,特别注重对国际机制理论的经济学方法的分析,试评判基欧汉关于国际机制理论的贡献和缺失,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基欧汉关于国际机制理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小娟 《亚太经济》2006,43(3):30-33
在货币政策国际协调中,存在着两种机制:随机性或相机性协调机制和规则性或制度性协调机制。这两种协调机制各有其优势与不足,而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采用哪种机制,主要取决于国家间不同的经济融合度。  相似文献   

17.
虞雪 《中国经贸》2010,(20):12-12
国家间的相互依赖影响了国际机制的变迁,区域一体化的浪潮中使得国际机制区域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在中国参与的与东盟有关的地区性国际机制中,东亚机制和亚太机制是两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机制。本文从东亚主义的视角,对机制背后的博弈进行比较,同时对中国在区域合作中的制度选择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内容之一,中国对劳动关系的规制不可能回避国际劳工组织制定的劳工标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劳动关系的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损害了国家实施长期发展战略的能力。正是在对国家自主性的寻求中,中央政府批准了一系列国际劳工公约,并借鉴了国际劳工标准来推动国内劳动立法。但作为渐进式改革的结果,中国对国际劳工标准的导入仍受到国内制度结构的限制和约束。  相似文献   

19.
中国低碳经济转型:内生动因、国际趋势与治理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吴勋  刘堃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9):31-34
低碳经济是当前理论界和决策层关注、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理念与热点问题之一,以资源禀赋、经济利益与政治博弈为视角解析中国低碳经济转型的内生动因,基于低碳经济国际发展趋势的简要回顾,探索涵盖政策规制型、金融杠杆型以及消费引导型治理工具的中国低碳经济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20.
城乡产业互动发展是指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城市产业与农村产业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一个动态过程。我国可以借鉴日本、韩国等国际经验,通过建立城乡产业互动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作用机制、能动作用机制、主导因素和能动因素的耦合机制、空间载体机制、资金良性循环支持机制、城乡产业互动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协调机制等,来推动城乡产业互动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