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作为弥补传统内外科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不足,治疗性血管新生已成为挽救缺血性心肌组织的重要方法.通过对外周及造血干细胞中内皮祖细胞(EPC)表面抗原KDR、CD34的识别,对EPC分化和扩增,使其增加血管新生.该文着重就缺血心肌血管的再生机制、内皮祖细胞的来源、体外扩增及靶向定位、细胞表型作了归纳.对于细胞移植用于严重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试验初步显示患者临床症状减轻,MRI显示心肌灌注和心肌功能均有改善,但该研究仍处于Ⅰ期临床阶段,进一步大规模随机双盲试验有待明确细胞移植的长期疗效、靶向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是西方国家最常见的导致死亡的疾病之一 ,在我国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也呈明显上升趋势。目前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不外乎内科药物治疗以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T CA)等 ,但是对于冠状动脉呈弥漫性狭窄的病人 ,手术往往不能起到再血管化的作用 ,而且许多病人由于心功能差 ,甚至无法耐受手术。近年来 ,有关血管发生的基础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为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带来了新思路 ,它被称为“生物旁路”。具体说 ,就是以促血管生长因子诱导心肌新生血管形成 ,提高心肌侧支循环的代偿能力 ,实现内源性心…  相似文献   

3.
马国涛 《北京医学》2003,25(3):195-197
目前 ,缺血性心脏病在我国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的高发疾病。 1993年 16省市心血管病人群监测(MONICA方案 )协作组发表的统计资料显示 ,近年监测区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增高 ,院外死亡数平均占总死亡人数的4 3.91% ,局部地区如北京则高达 5 4 .7% ,而且其发病率、死亡率仍有不断上升的趋势[1] 。在西方发达国家 ,缺血性心脏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的第一杀手。流行病学调查表明 ,每 10 0万人群中约有 2 2 5例严重心力衰竭患者 ,年死亡率为 35 % ,占死亡原因的第一位[2 ] 。一、缺血性心脏病治疗现状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目前大致有以下手…  相似文献   

4.
目的 将高表达血管生长素(ANG)的自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于慢性心肌缺血猪模型,观察移植后血管新生程度及对心功能的影响。 方法 建立猪慢性缺血性心脏病动物模型,随机分为3组:转染ANG重组腺病毒载体(Ad-ANG)的自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组(组Ⅰ,n=11),单纯自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组(组Ⅱ,n=10),注射无血清DMEM培养液的对照组(组Ⅲ,n=10)。体外培养自体骨髓基质细胞,利用Ad-ANG转染培养细胞,用CM-DiI标记细胞,移植于模型猪心脏的缺血区域。观察指标包括:冠状动脉(冠脉)造影Rentrop分数及心脏射血分数、梗死区百分数、荧光显微镜下标记细胞、血管数量及ANG的表达和分泌。 结果 与组Ⅱ及组Ⅲ相比,组Ⅰ冠脉造影Rentrop分数、心脏射血分数增高;缺血心肌区新生血管计数增高,可见大量CM-DiI标记的移植成活细胞,梗死区面积较小,ANG蛋白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结论 高表达ANG的自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于慢性缺血心肌,移植细胞成活率高,能明显改善缺血心肌局部血运,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心脏病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大量的动物实验和小规模临床研究显示,干细胞移植可能有助于改善心脏功能,但在安全性方面仍有争议.  相似文献   

6.
心肌内细胞移植治疗终末期心脏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肌内细胞移植是近年来新兴的细胞生物工程技术 ,即是将供体细胞在体外纯化、培养、分化、增殖后移植入受损心肌组织中 ,生长并形成新生的肌肉组织代替纤维组织 ,进而刺激血管的再生 ,改善局部微循环环境 ,从而改善心脏功能的一种新疗法。 90年代初期 ,Li、Soonpaa等人[1 ,2 ] 发现移植到成年鼠心肌内或皮下的供体心肌细胞能够存活 ,成为心肌内细胞移植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标志着心脏病治疗新领域的开始。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 ,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病率的增加已成为心脏疾病中主要的医疗问题。近 2 0年来医疗界一直着手提高相关疗法 ,然而现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鼠胎肝组织中干细胞抗原-1阳性的细胞(Sca-1 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的潜能.方法:取妊娠14.5 d的小鼠胎肝,制作细胞悬液,用单克隆免疫磁珠细胞分离技术分离Sca-1 细胞,PCR鉴别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域(Sry)基因序列;将2×103个雄性小鼠Sca-1 细胞输注给经致死剂量50C0(10 Gy)全身照射的雌性小鼠体内,于移植后2个月,处死受体小鼠,取心肌组织固定、制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雌性受体小鼠心肌组织内供体小鼠胎肝Sca-1 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的情况.结果:在受体小鼠心肌组织内发现存在Y染色体阳性的供体来源的细胞,呈现心肌组织的部分特征,表型为Desmin /Flt-1-/CD45-/F4-/80.结论:小鼠胎肝Sca-1 细胞(其中绝大部分是造血干细胞)具有向心肌组织细胞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8.
庞明 《广西医学》2003,25(2):202-204
缺血性心脏病又称为冠心病 ,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 ,改善心肌供血药物的不断研制推出以及介入治疗、外科手术的发展 ,冠心病患者有望改善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 ,但纵观各种治疗手段 ,远期效果均不理想 ,寻求全新的 ,更好的根治手术已成为目前临床医学的当务之急 ,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治疗脑卒中的可喜尝试 ,为奠定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并有了希望的曙光。1 干细胞研究概况  干细胞是 1族具有自我复制和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的细胞 ,干细胞尤其是胚胎干细胞具有两大显著的特点 :(…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心脏病药物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经冠状动脉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二年随访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Gao LR  Wang ZG  Tian HT  Zhu ZM  Fei YX  Xu HT  Chen Y  Zhu JR  He S  Zhang NK  Ding QA  Yang Y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0):685-689
目的观察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C)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长期效果及安全性。方法76例缺血性心脏病病人。其中BMMC移植者52例,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26例,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CIHF)26例,对照24例(AMI10例,CIHF14例)。对照组:常规治疗(药物及介入治疗);移植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经冠状动脉自体BMMC移植。细胞移植方法:于髂后上嵴抽取骨髓,梯度密度法分离获得BMMC,将细胞悬液调为2×10^6/ml浓度,超选择性经梗死相关冠状动脉气囊充盈下高压注入BMMC,重复注入6—8次,或经冠状动脉选择性移植,气囊未充盈下高压注入移植细胞。随访观察临床及实验室指标,二维超声心动图,正电子发射体层心肌显象。结果52例完成2年随访。AMI病人BMMC移植后1年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术前增加了5.8%(53.9%±2.9%vs59.7%±1.5%,P〈0.05),2年增加了3.8%(57.7%±1.7%,P〉0.05),对照组LVEF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室舒张末容量(LVEDV)、左室收缩末容量(LVESV)无显著改善。移植组2年心肌代谢缺损区与3个月比较无变化;BMMC移植组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HF病人BMMC移植后1年、2年LVEF与术前比较分别增加了8.8%、9.2%(P〈0.01),LVESV下降20.4%、27.8%(均P〈0.05),2年心肌代谢缺损区与3个月比较无变化;对照组心功能明显恶化。Holter检测未发现新的心律失常。结论BMMC治疗可明显改善CIHF病人的心功能。而对AMI病人并无左室收缩功能改善的长期效果,仅限制了心室重塑。  相似文献   

11.
佘强  陈运贞 《重庆医学》2003,32(3):296-298
目的 观察不同时期缺血心肌中iNOSmRNA及蛋白质表达及对毛细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 2 4只 ,分别检测心肌梗塞后 1周、2周、3周、4周缺血心肌中内皮细胞数、毛细血管密度和iNOSmRNA及蛋白质表达情况 ;另取复制成功的心肌梗塞大鼠 12只 ,随机分为 2组 ,各 6只 ,一组用iNOS抑制剂S methylisothiourea(SMT ;3mg·kg 1 ·d 1 ) ,另一组用盐水代替SMT作对照 ,2周后检测缺血心肌中内皮细胞数及毛细血管密度。结果  (1)心肌梗塞 1周后缺血心肌中毛细血管密度、内皮细胞数均明显增加 ,2周后达高峰 ,3周后开始下降 ,4周后下降到 1周时水平。(2 )心肌梗塞 1周后缺血心肌中iNOSmRNA及蛋白质表达明显增加 ,2周后达高峰 ,3周后开始下降 ,4周后下降到正常水平。 (3)加用SMT干预后的大鼠缺血心肌中内皮细胞数和毛细血管密度显著下降。结论 心肌梗塞后缺血心肌中iNOSmRNA及蛋白质表达显著增加 ,且与缺血心肌中内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密度变化相一致 ;iNOS有促进缺血心肌中内皮细胞增殖和毛细血管新生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初步探讨移植平滑肌细胞对大鼠冠脉结扎心肌缺血模型心功能的提高作用。方法 用酶消化法从 胎鼠胃中分离、提取平滑肌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扩增。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心肌缺血模型。细胞移植组 (n=10)将体外培养、BrdU标记的平滑肌细胞,注射移植到冠脉结扎后2周形成的心肌梗死区中;对照组(n=10)用同样的 方法注射等量不含血清的DMEM培养液;两组动物术后均每日皮下注射环胞霉素A抑制免疫排斥反应。超声检查评估移 植前、后大鼠的心功能状况。取大鼠心脏标本做抗BrdU、抗α SMA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心肌梗死区中植入的平滑肌细胞的 存活情况。结果 移植后4周,平滑肌细胞存活于心肌梗死区,并形成肌样组织。与对照组比较,移植组左室前游离壁厚 度明显增加[(2.51±0.22)mmvs(1.32±0.16)mm,P<0.01],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明显减小[(1.23±0.12)mlvs(1.92 ±0.18)ml,P<0.01],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提高[(56.7±6.8)%vs(32.3±2.9)%,P<0.01]。结论 平滑肌细胞移 植后能存活于心肌梗死区,并改善缺血心肌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新生犬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心肌内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重构的影响.方法:新牛犬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分离纯化后直接注射进入成年犬左心室前壁心梗区域,对照组注射无血清培养基.经胸超声心动图(3.5MH)分别检查术前、术后2和30d心脏形态、心功能及心肌应力变化.结果:术后2d两组均出现左室扩张,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别.术后30d,细胞移植组左室扩张较对照组轻,左室收缩舒张功能得以较好保持,心肌应力小.结论:单个核细胞移植可以有效减轻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有效维持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4.
犬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重建梗死心肌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选用含有原始干细胞/多系祖细胞及基质细胞的骨髓单个核细胞(MBMC),经冠状动脉移植重建犬梗死心肌,观察其修复、重建梗死心肌及改善心功能的效果.方法:经皮穿刺球囊封堵前降支成功建立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并存活约1周的杂种犬10条,平均分为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细胞移植术前1 d分离MBMC,以DAPI标记,温箱保存过夜.常规冠状动脉造影、PTCA,在球囊闭塞前降支条件下注入MBMC(每次4×106个细胞,2 ml),气囊保持充盈2 min后恢复灌注2 min,重复注入3次.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动物放血处死后取心脏前壁和下壁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观察并照相.结果:移植组术后与术前及对照组比较,平均左室舒张末容量和左室收缩末容量减少、EF和FS增加(P<0.05);对照组则左室舒张末容量和左室收缩末容量明显增加、FS减少(P<0.05).细胞移植组左室收缩及舒张内径和梗死长度均较移植前缩小,梗死部位室壁厚度较移植前增加(P<0.05);而对照组梗死区室壁变薄.在细胞移植组前壁心肌组织冰冻切片中可以看到心肌细胞核发黄绿色荧光,发现带绿色荧光的丝状肌丝肌管,移植犬的下壁和对照组的前壁可见心肌细胞核发出光亮较移植组前壁淡的自发黄绿色荧光,而均未发现有带绿色荧光的丝状肌丝肌管.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可重建坏死心肌,梗死区域内有移植的新生心肌细胞,且抑制心室的重塑、防止心脏进一步扩大和心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5.
血管生长素对缺血心肌促血管生长作用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索血管生长素(angiogenin,ANG)对缺血性心肌的促血管生长作用,以评坐其应用于生物治疗的可行性。方法:以先期成功表达的基因重组人血管生长素衍生物Asp116His。对民肌梗死模型兔的缺血心肌边缘部作直接心肌内注射。注射后5d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并取注射点心肌切片作常规病理理苏木精=工染色,VB染色,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标记。结果:用药心脏表面注射点周围心肌缺血情况较对照组明显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对大鼠缺血心肌血管生成和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动员的影响和可能机制.方法实验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心肌缺血加大剂量阿司匹林组、心肌缺血加小剂量阿司匹林组和单纯心肌缺血组.心肌缺血组和假手术组于术后一周从心腔内取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培养计数EPCs,28 d后取缺血区心肌免疫组化法测毛细血管密度.结果单纯心肌缺血组和假手术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浆VEGF显著增多[(101.51±16.97)、(94.67±11.78)vs(80.07±10.32),(P<0.05)];心肌缺血加小剂量阿司匹林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外周血EPCs显著增多[(42±7)vs(20±6),(P<0.05)];单纯心肌缺血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毛细血管密度显著增加[(600±104)vs(431±73),(P<0.05)];大剂量阿司匹林抑制了因缺血导致的VEGF、EPCs和毛细血管密度的增加分别由缺血时的(101.51±16.97)、(46±9)、(600±104)降至(70.76±10.15)、(23±6)、(431±80),(P<0.05).结论大剂量阿司匹林可通过抑制VEGF的表达,抑制大鼠缺血心肌的血管生成和因缺血和损伤导致的EPCs的动员.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ngiogenesis effects of adenovirus-mediated gene transfer of VEGF-B on chronic ischemic myocardium. Methods: Domestic pigs underwent thoracotomy and placement of an ameroid constrictor on the circumflex coronary artery. Four weeks later, Ad. VEGF-B, Ad. LacZ or PBS were administrated directly into the myocardium at 10 sites in the circumflex distribution (109 PFU or 100 μl) according to groups. Echocardiography and ex vivo coronary angiography were performed. The injection sites around myocardium were harvested and subjected to histological analysis and immunochemical staining. Results: E-chocardiography assessment 4 weeks after vector administration demonstrat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f regional wall systolic function. Collateral vessel development assessed by angiography was also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Ad. VEGF-B animals than that in control animals. Vascular density analysis revealed a mean of 43±5 neovessels per high-power field in Ad. VEGF-B group versus 19±4 and 17±6 in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成年兔左心耳心肌细胞自体移植到梗死区心肌后的存活情况,及其对周围血供、心律的影响,和对左室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将成年兔随机分为移植组(n=8)和对照组(n=8),所有成年兔均结扎的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4周后获取自体左心耳组织,急性消化分离为单细胞后经DAPI标记后,分别将细胞悬液和培养基注射到移植组和对照组梗死区内.4周后行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并取移植区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移植4周后移植组与对照组兔子全部存活.心电图检查显示,移植组心率高于对照组(P<0.05),未见异位心律.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至移植后第4周,移植组左室功能优于对照组.心肌组织切片见对照组梗死区内为典型心梗后改变,移植组梗死区内有"细胞岛"形成,荧光检测证明移植的心耳肌细胞在移植区存活.结论:急性分离的自体左心耳心肌细胞移植到梗死区心肌内可以存活并能够改善左室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