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益肾饮合雷公藤多苷对大鼠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雷公藤多苷组、益肾饮组、雷公藤多苷加益肾饮组。制备大鼠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模型;以雷公藤多苷和益肾饮灌胃;观察各组肾脏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大鼠肾脏组织中TNF-α和IL-6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肾脏系膜细胞增生明显,系膜组织中TNF-α和IL-6蛋白表达明显升高。用益肾饮和雷公藤多苷各自治疗和合用治疗大鼠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后肾脏系膜细胞增生均减轻,系膜组织中TNF-α和IL-6的蛋白表达均下降,合用后效果更为明显。结论:益肾饮联合雷公藤多苷能有效地降低系膜组织中TNF-α和IL-6的蛋白表达,减轻系膜细胞的增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骨碎补总黄酮对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大鼠血IL-6及尿蛋白的影响。方法:利用免疫法制备大鼠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模型,将大鼠分为骨碎补总黄酮组(治疗组)、病理对照组(模型组)、正常对照组,检测各组24h尿蛋白、血清IL-6,并观察肾脏病理改变。结果:模型组大鼠肾脏系膜细胞明显增生,与正常对照组比较24h尿蛋白定量及血清IL-6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大鼠肾脏系膜细胞增生减轻,24h尿蛋白、血IL-6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骨碎补总黄酮能降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大鼠尿蛋白,降低血清IL-6水平,减轻系膜细胞增生和细胞外基质增加,延缓或减轻肾组织损伤,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3.
缬沙坦对Thy1肾炎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CDK2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Thy1肾炎大鼠系膜细胞增生及CDK2表达,以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其干预作用。方法:设正常组、Tby1。肾炎组及Tby1肾炎+缬沙坦治疗组。分别于各组疾病诱导后第1、3、5、7d取。肾脏行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检测肾小球内PCNA、CDK2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分析肾小球内CDK2的表达。结果:在正常大鼠系膜细胞CDK2存在低表达,而在肾炎大鼠随系膜细胞增生,其CDK2表达增加。缬沙坦治疗组第3~7d。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系膜区扩张程度以及肾小球内PCNA表达低于。肾炎组(P〈0.05),肾小球内CDK2表达也低于。肾炎组相应时间点(P〈0.05)。结论:。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生与其CDK2的高表达相关,缬沙坦可抑制系膜细胞CDK2的高表达,抑制系膜细胞增殖及系膜扩张。提示缬沙坦对Thy1肾炎大鼠有一定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祛风通络方对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大鼠蛋白尿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法制备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大鼠模型,应用磺柳酸法测定大鼠24h尿蛋白定量,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IL-6、IL-8,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肾小球系膜区(GMC)及细胞外基质(ECM)积聚变化。结果: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24h尿蛋白定量及血清IL-6、IL-8明显升高(P〈0.01);祛风通络方组24h尿蛋白定量及血清IL-6、IL-8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肾组织形态学观察显示祛风通络方组个别区域肾小球系膜细胞轻度增生,系膜区轻度增宽,管腔无挤压现象,较模型组明显改善。结论:祛风通络方组降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大鼠尿蛋白,降低血清IL-6、IL-8水平,减轻系膜细胞增生和细胞外基质增加,延缓或减轻肾组织损伤,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药保肾方对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 PGN)大鼠模型蛋白尿水平、肾脏病理及肾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并从调节内质网应激(ERS)相关蛋白——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的表达,探讨保肾方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模型,随机将28只雄性SD大鼠分成4组,以雷公藤多甙片为阳性对照药物,中药保肾方干预。分别于造模后治疗前、治疗后14周末检测大鼠24 h尿蛋白定量,14周末留取血尿标本后处死各组大鼠,取肾组织染色后观察其组织形态学变化;TUNEL法检测肾脏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和Q-PCR检测肾组织PERK的表达。结果:(1)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24 h尿蛋白定量明显升高,并出现系膜细胞增生、轻度纤维化;肾组织PERK表达明显增强,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均0.05)。(2)与模型组相比,保肾方可降低大鼠24 h尿蛋白定量,明显改善大鼠肾脏损害,明显抑制PERK及PERKmRNA的高表达,降低细胞凋亡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保肾方减轻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大鼠肾脏损伤及肾组织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通过降低肾组织PERK表达,抑制内质网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β(PDGF-β)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人类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中的蛋白表达及其在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HE、PAS、PASM、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SABC染色法对20例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和10例对照组肾组织进行观察,并经计算机医学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分析.结果:电镜下: 肾炎组肾小球基底膜厚薄不均,肾小球系膜区大量云雾状电子致密物沉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PDGF-β蛋白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呈阳性表达,肾小球囊壁及系膜区散在阳性表达;肾小球与肾小管阳性表达与对照组相比, 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TNF-α阳性反应产物在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呈强阳性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肾小球系膜区呈弱阳性表达.结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时PDGF-β蛋白和TNF-α蛋白在肾小球与肾小管表达均显著增高,提示该两种因子在肾小球肾炎发病中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火把花根对实验性肾炎大鼠肾脏病理改变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观察中药火把花根对肾炎大鼠模型肾脏病理改变的影响,评价火把花根对肾炎的治疗作用.方法:用兔抗大鼠胸腺细胞免疫血清(ATS),复制大鼠系膜增生性肾炎模型即抗-Thy1肾炎,将实验动物分为3组:对照组、模型组及火把花根治疗组.于治疗第1、2及4周末,各组动物留尿测定尿蛋白,并取肾组织进行常规肾脏病理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肾小球系膜区纤维连接蛋白(FN)表达,透视电镜观察肾脏超微病理变化,尤其是足细胞变化.结果:实验第1周末模型组尿蛋白明显增多,第4周末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在各时间点尿蛋白量均较模型组显著下降(P<0.01).肾脏病理学检查见模型组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基质增多,治疗组系膜增生明显减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明见模型组肾小球系膜基质成分FN蛋白表达明显增高,治疗组FN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显著下降(P<0.01).超微病理检查见模型组肾小球足细胞肿胀,大部分节段足突弥漫性融合,系膜基质轻-中度增生,治疗组足细胞无明显肿胀,大部分节段足突排列整齐,少数节段足突部分融合,系膜基质无明显增生.结论:抗-Thy1肾炎模型肾小球存在足细胞病变,主要表现为足细胞肿胀及足突融合,足细胞病变可能是引起蛋白尿的原因之一;火把花根可能部分通过改善足细胞病变而减少蛋白尿;火把花根可以改善其肾脏病理变化,延缓肾硬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苷(multiglucosides of triptergium wilfordii,GTW)对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大鼠肾组织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annose-binding lectin,MBL)、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issue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表达影响,探讨MBL、IL-6、TNF-α与DN关系,阐明GTW对DN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高糖高脂饮食6周后,以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建立DN大鼠模型。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DN组和GTW治疗组,治疗组经口灌胃GTW(10 mg·kg-1·d-1)8周。第14周末称体重并查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生化指标、观察肾脏结构及炎细胞浸润程度,免疫组化法检测MBL-A、IL-6、TNF-α蛋白在肾脏中的表达,RT-PCR法检测肾组织MBL1mRNA表达情况。结果:GTW可减轻DN大鼠蛋白尿,降低血清肌酐、尿素氮水平,下调肾组织MBL、IL-6、TNF-α表达。结论:GTW对DN大鼠肾组织有保护作用,可能与GTW减少了DN大鼠肾组织MBL、IL-6、TNF-α表达,减轻了免疫炎症反应对肾脏的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蝉蜕、僵蚕治疗系膜增生性肾炎模型大鼠的效果,及其对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内皮素-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清洁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组,采用改良慢性血清病法复制MsPGN模型,各治疗组大鼠分别给予蝉蜕、僵蚕不同剂量颗粒冲剂干预。检测各组大鼠24 h尿蛋白定量。 HE染色观察各组肾组织的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大鼠肾脏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内皮素-1的表达情况。结果:治疗组大鼠尿蛋白明显减少。肾脏病理改变较轻,肾脏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内皮素-1的表达较弱。结论:蝉蜕、僵蚕能减少蛋白尿,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殖,减轻系膜基质积聚,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肾脏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内皮素-1的过度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商陆皂苷甲对大鼠抗Thy1系膜增生性肾炎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商陆皂苷甲(EsA)对大鼠抗Thy1系膜增生性肾炎的治疗作用。方法:制备大鼠抗Thy1系膜增生性肾炎模型,随机分为EsA治疗组、地塞米松治疗组、未治疗组(模型组)。另设正常对照组。隔日测定24h尿蛋白定量。所有大鼠第8天处死,取肾脏组织,显微镜观察肾组织系膜增生程度,利用图像分析系统对系膜区占据肾小球面积进行分析。结果:EsA治疗组及地塞米松治疗组3、5、7天24h尿蛋白与模型组相应时间点比较均明显下降(P〈0.01~0.001);EsA治疗组及地塞米松治疗组肾小球系膜细胞及基质增生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P〈0.05)。结论:EsA对大鼠抗Thy1系膜增生性肾炎具有降低尿蛋白、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及系膜基质的增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逍遥散对雷公藤多苷致大鼠胃黏膜损伤的治疗效果及机制。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雷公藤多苷组、逍遥散组,每组8只。雷公藤多苷组和逍遥散组通过灌胃雷公藤多苷混悬液(0.037 5 g·kg-1)制备胃黏膜损伤模型大鼠,逍遥散组在灌服雷公藤多苷混悬液1 h前灌服逍遥散水煎液(19.27 g·kg-1),给药每日1次,持续5周。观测各组大鼠体质量、摄食量;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法(HE)观察各组大鼠胃黏膜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免疫组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B)检测胃黏膜IL-1β、TNF-α、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蛋白和基因表达。结果:胃黏膜损伤模型大鼠体质量及摄食量明显低于正常大鼠,胃黏膜细胞排列紊乱,腺上皮萎缩呈囊状,黏膜层变薄,毛细血管充血明显,细胞发生水肿现象,肠上皮化生明显,黏膜固有层内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核分裂多见,核大深染,异型性明显,细胞增生、细胞凋亡与坏...  相似文献   

12.
肾康治疗大鼠抗Thy-1抗体系膜增殖性肾炎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肾康对鼠抗Thy-1系膜增殖性肾炎(MsPGN)TNF-α及IL-6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应用大鼠抗Thy-1系膜增殖性肾炎(MsPGN)动物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酶酚酸酯组、肾康治疗组,每组10只大鼠.各实验组于第35 d处死大鼠,颈动脉取血,用于IL-6、TNF-α实验指标的检测.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浆TNF-α和IL-6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MMF组及肾康组血浆TNF-α和IL-6水平明显下降(P<0.05),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肾康与酶酚酸酯比较具有相似的作用,能有效降低大鼠抗Thy-1系膜增殖性肾炎血浆TNF-α和IL-6水平,抑制系膜细胞增殖及细胞外基质增加,可能是治疗MsPGN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辛通畅络中药复方对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大鼠肾脏病理学相关指标的影响,探讨中医药防治系膜增生性肾炎的有效途径。方法:采用大鼠胸腺细胞抗体注射法诱发大鼠MsPGN动物模型,以中药复方肾苏Ⅱ为治疗药物,贝那普利为对照药物进行干预,于治疗第6周末采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分别观察各组大鼠肾脏病理形态及超微结构改变。结果:光镜与电镜观察结果均显示,与同期模型组比较,肾苏Ⅱ可明显减轻MsPGN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等病理损害。结论:以辛通畅络立法的中药复方肾苏Ⅱ,具有改善MsPGN大鼠肾脏病理学相关指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白花丹提取物对高糖诱导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分泌炎症因子及细胞外基质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白花丹提取物低剂量(1 mg/L)、中剂量(2 mg/L)、高剂量(4 mg/L)组,甘露醇(24.5 mmol/L)组,收集各组细胞及细胞培养基,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水平;检测各组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以实时荧光定量法检测各组细胞miR-155、SOCS1 mRNA水平;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纤维连结蛋白(fibronectin,FN)、Ⅳ型胶原蛋白(collagen IV,Col IV)、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蛋白1(cytokine signal transduction inhibitor 1,SOCS1)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甘露醇组细胞上清液中TNF-α、IL-6及TGF-β1水平升高,细胞MDA、miR-155、FN及Col IV表达升高(P0.05),细胞SOD水平、SOCS1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白花丹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细胞上清液中TNF-α、IL-6及TGF-β1水平降低,细胞MDA、miR-155、FN及Col IV表达降低(P0.05),细胞SOD水平、SOCS1 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P0.05),且各项变化均对白花丹提取物呈剂量依赖性(P0.05)。结论白花丹提取物可抑制高糖诱导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分泌炎症因子及细胞外基质,下调miR-155表达、上调SOCS1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5.
肾炎康对大鼠系膜增生性肾炎白介素-6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中药肾炎康对大鼠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模型病理改变及尿和血中白介素6(IL-6)的影响。寻找肾炎康治疗MsPGN的机制。方法:采用大鼠慢性血清病性MsFGN模型,于造模第6周起,治疗组灌服肾炎康口服液3ml/d,模型组灌服等量自来水为对照,6周后观察MsPGN模型肾脏病理改变、24h尿蛋白定量(TP/24h),尿及血IL-6含量及肾功能。结果:病理组系膜细胞弥漫性增生、节段性加重,肾小管亦有明显病变,尿TP/24h、尿及血IL-6含量及BUN、Scr均显著高于正常大鼠(均P〈0.01);治疗组系膜增生比病理组轻,多为节段性增生,肾小管病变轻微,尿蛋白、尿及血IL-6、BUN及Scr虽亦高于正常大鼠(P〈0.05或P〈0.01),但显著低于病理组(P〈0.05或P〈0.01)。结论:肾炎康能降低MsPGN大鼠尿蛋白,降低尿及血中IL-6含量,改善肾功能,抑制系膜细胞增生。肾炎康治疗MsPGN机制可能与其抑制IL-6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NLRP3/caspase-1通路探讨丹参提取物对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esangial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MsPGN)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取48只大鼠建立MsPGN模型,随机分为4组:(1)模型组:不给予药物治疗;(2)丹参提取物组:每日给予丹参提取物(10 mL/kg)灌胃;(3)VX-765组:每日给予VX-765(NLRP3炎性小体抑制剂,50 mg/kg)腹腔注射;(4)丹参提取物+VX-765组:每日给予丹参提取物(10 mL/kg)灌胃,并给予VX-765(50 mg/kg)腹腔注射。另取12只大鼠设为假手术组。各组均持续给药28 d。末次给药结束24 h后,收集各组大鼠24 h尿液,检测24 h尿蛋白含量;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BUN、Scr、IL-1β、IL-18水平;观察各组大鼠肾组织病理变化,并根据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程度、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进行病理评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中NLRP3、caspase-1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出现肾小球体积变大、内部细胞数量增多,系膜细胞弥漫性增生、细胞基质增多,肾间质有炎性细胞浸润等肾组织病理损伤症状,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程度评分、肾小管-间质病理评分、24 h尿蛋白含量、血清BUN、Scr、IL-1β、IL-18、肾组织NLRP3及caspase-1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丹参提取物组、VX-765组、丹参提取物+VX-765组大鼠上述病理损伤症状减轻,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程度评分、肾小管-间质病理评分、24 h尿蛋白含量、血清BUN、Scr、IL-1β、IL-18、肾组织NLRP3及caspase-1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与丹参提取物组及VX-765组分别比较,丹参提取物+VX-765组大鼠上述病理损伤症状进一步减轻,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程度评分、肾小管-间质病理评分、24 h尿蛋白含量、血清BUN、Scr、IL-1β、IL-18、肾组织NLRP3及caspase-1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丹参提取物可以减轻MsPGN大鼠炎症反应及系膜增生性病变,保护大鼠肾组织,修复大鼠肾功能,可能通过下调NLRP3/caspase-1通路实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成药肾必宁对慢性血清病性系膜增生性肾炎肾小球细胞凋亡与调控基因bax、bcl—2表达的影哨。方法:应用大鼠慢性血清病性系膜增生性肾炎模型;造模第4周起,灌服中成药肾必宁,以等量生理盐水为对照;24h定量测定尿蛋白;TUNEL法检测实验大鼠肾小球细胞凋亡;免疫组化SABC法观察bax、bcl—2表达的改变。结果:肾必宁治疗组肾小球细胞凋亡率较病理组升高(P<0.01),bax表达增强(P<0.01),bcl—2表达下降(P<0.01)。结论:肾必宁可能通过影哨凋亡调控基因bax、bcl—2的表达,诱导肾小球细胞凋亡,进而抑制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研究雷至胶囊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肾小球系膜基质增生的抑制作用,探讨其抗系膜基质增生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阿霉素静脉注射建立阿霉素肾病模型,将实验动物分为模型组,雷至胶囊组及正常组,分别留取各组第0、2、3、4、5周尿标本。第5周末处死大鼠,留取血肝肾标本;光镜、电镜观察肝肾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West-Blot检测肾组织TGF-β、MMP-9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雷至胶囊组24 h尿蛋白、血脂及系膜基质指数明显降低,同时TGF-β蛋白表达明显降低,MMP-9蛋白表达明显升高,透射电镜显示肾小球基质增生明显改善。结论:雷至胶囊可从多方面、多层次恢复细胞外基质(ECM)代谢平衡,防止系膜基质增生。  相似文献   

20.
Th17细胞是一类新型CD4 +T细胞,它与Th1、Th2、调节性T细胞一起构成了CD4 +T细胞的4个主要亚群.Th17细胞可分泌IL-17、IL-22、IL-6、TNF-α等多种细胞因子,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银屑病、Crohn's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感染性疾病、移植排斥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近年研究发现,Th17细Th1胞引起的免疫反应,在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炎症性疾病的发病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现就Th17细胞与肾脏疾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