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行政相对人是行政主体的一部分。它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处于被动弱者的地位。行政法的发展目的就是对行政相对人提供更多的救济手段。行政相对人依不同的分类标准有着不同的分类。把握这些分类有利于更好地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健全我国的行政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2.
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之间地位的不平等性使得行政主体有着巨大的优势和权力,如果稍加滥用相对人就会遭到很大的损害,因此依法行政和控制行政权一直是行政法的核心,对相对人的保护也是行政法的另外一条主线,本文主要从相对人保护的角度出发,对我国行政征用制度进行审视,审视现行行政征用制度在相对人保护方面的缺陷,以期从中获得更好的保护行政征用相对人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与改革开放之前相比有了很大改善,但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与西方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相比,都还存在很大差距。这一差异的形成具有多方面原因。  相似文献   

4.
孙浪 《奇闻怪事》2009,(6):102-103
行政相对人是指基于一定的法律事件或行为与行政主体形成利害关系,依照行政法律规范取得参与行政法律关系资格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相似文献   

5.
在依法行政、服务政府的建设过程中,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亟待提高。提高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的,而这个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即法哲学基础、宪法学基础和行政法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行政复议是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查该具体行政行为的申请,是法律赋予行政相对人的一种行政救济方式。本文就我国行政复议范围的界定进行初步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闫巍 《科技信息》2009,(33):I0388-I0389
行政指导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行政指导缺乏实体法和程序法约束等原因,在实践中出现了大量侵害相对人权益的不当行政指导行为,构建保障相对人权益的法律体系已成当务之急。因此本文探讨通过完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信访等制度,构建一个保障行政指导相对人权益的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8.
在行政主体不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造成行政相对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损害的情形下,行政相对人所受到的损害应当获得国家赔偿。对行政不作为之国家赔偿责任的法律依据、国家对行政不作为负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促进我国行政立法的完善,促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切实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更好地体现法治、人权、公平正义的法律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9.
李崇善  火照宏 《甘肃科技》2011,27(22):121-124,114
卫生行政相对人主体性质的正确认定对卫生行政执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法律意义,同时也是保证卫生行政执法公平性、公正性、合理性的前提条件。就卫生行政执法中如何确定行政相对人主体的问题作一探讨和分析,旨在卫生行政执法机关能够正确认定行政相对人主体性质,正确处理卫生行政案件,更好地依法行政。  相似文献   

10.
田素格 《科技资讯》2011,(34):225-225
《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和《行政强制法》并称为"行政法典三部曲"。前两部法律早已实施多年《,行政强制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对行政权力的限制、公民权利的保障构成了更为完整的法律体系。本文通过归纳分析《行政强制法》中关于对行政强制相对人知情权保护的规定,以期提高行政机关在行政强制中对相对人权益的保护意识,进一步规范行政强制执法行为。  相似文献   

11.
邓金梅  邓小英 《科技信息》2008,(36):357-357
建立追究行政不作为侵权的责任机制。能够对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行政相对人提供有力的法律保护,督促行政主体依法行政。  相似文献   

12.
李辛夷 《科技信息》2012,(35):443-443
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在处理食品安全违法个案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正确理解法律和运用法律,采取适当的法律原则对违法行政相对人作出公正、过罚相当的行政处罚。  相似文献   

13.
重庆公租房建设彰显了本土公共交往的智慧,促进了社会公共利益的良性循环。公共交往是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互动交往,有什么样的公共交往就有什么样的社会秩序。公共交往的法治化要求在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实现有效交往的法治规则与法律保障的交往实效两者的统一。公共交往提供了一个动态过程式的行政法治化进路,反映了行政法基础理论本土化的呼唤。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一些行政机关依法可以责令行政相对人向他人承担民事责任。这种行政职权不是由宪法赋予的,而是由若干专门性法律规定的,法律文本所载明的宗旨在于保护弱势当事人,维护公共利益。然而,它与市场经济所必需的私法自治原则发生了冲突。通过对这项法律制度的剖析,可以进一步探究行政权力与民事权利的界限问题。  相似文献   

15.
是否具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是判断行政诉讼中有无原告资格的重要标准。对此,原则上应当以行政主体确定行政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即行政主体在做出具体行政行为时,表示于外部的所欲何人承受该具体行政行为法律后果的意思——为标准。同时,为保证在某些个案中的公平正义,法律应设置必要的例外规定,使特定情形中的受影响人得到救济。  相似文献   

16.
宋丽 《科技信息》2009,(19):390-390
行政强制执行制度是一项重要的行政法律制度。这项制度的确立,不仅有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行政行为合法性及防止执行权的滥用,而且有利于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目前,我国没有行政强制执行法。行政强制执行的立法模式尚不明确,对此问题的研究是极其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具体审计行政行为相对人对审计决定不服,以被审计单位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依照民事法法律规范进行审理和判决,被审计单位败诉、将导致审计决定在司法审计中丧失其法律效力,引起不同法律规范的冲突。应从加强合同管理、审计提前介入、立法及司法解释等方面对此问题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8.
行政法信赖保护与诚实信用两原则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法信赖保护原则是指行政相对人基于对行政主体行使公权力行为的信任而做出行为或不作为,这种行为所产生的正当利益,法律应予以保护。行政法诚实信用原则是民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在行政法领域的运用。行政法信赖保护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两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比较模糊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厘清行政法信赖保护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两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国建设行政法治和诚信政府、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行法律制度滞后、非诉审查方式不完备等问题制约着非诉行政执行案件的司法审查。构建和完善非诉行政执行案件听证审查制度对保障相对人权益,解决行政纠纷具有重要意义,应逐步确立和健全非诉行政执行案件的听证原则、听证范围和听证程序。  相似文献   

20.
在行政相对人不能、不敢、不愿提起行政诉讼以及在违法行政行为侵犯公共利益时,有必要赋予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诉的权利。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有关规定以及国内外的司法实践,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诉是可行的。同时本文还论述了建立行政案件检察机关公诉制度应考虑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