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见肝治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是医家治未病之共识,由此推理,则脾之为病,亦可从肝论治。笔者据此临证试治,得益匪浅。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一、肝与脾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关系肝为风木之脏,藏血而主升发、疏泄,脾为中土,统血而主升清、运化。肝脾两脏的关系,首光在于肝的疏泄功能和脾的运化功能之间的相互影响。《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土得本而达也。”脾的运化有赖于肝的疏泄.反之肝的疏泄功能失职,致横逆犯脾,则脾失健运。而脾蕴湿热或寒湿壅滞,常可致肝失条达。其次是“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相似文献   

2.
健脾、补肾法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从临床运用健脾法、补肾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作如下论述: 1 脾虚、肾虚是慢性乙型肝炎病程中的主要病机 慢性乙型肝炎病位在肝,最易影响及脾,终必及肾。 中医学认为肝属木,主疏泄和藏血,脾属土,主运化,肾属水主藏精。肝主疏泄,有助于脾之运化功能的发挥,肝病疏泄失常,脾最易受其影响,而致脾失健运。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早就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精血同源,精、血分别为肾肝所属,故日肝肾同源。且肝肾为母子之藏,肝病则易及于母藏——肾,即所谓“子病及……  相似文献   

3.
心悸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故对本病展开相关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心悸其病位在心,而与肝、脾、肾、肺四脏密切相关。然五脏之中,心属火,脾属土,心脾乃母子关系,关系最为密切。心主血,脾既统血又为气血化生之源。脾虚则气血乏源,心血不足,心失所养,致心脾两虚型心悸。此外,脾还具有主运化的生理功能,升清降浊,脾失健运,水湿内停,上凌于心则心悸,属水饮凌心型。治疗方面心脾两虚证应治以益气养血、健脾宁心,方用归脾汤加减;水饮凌心证当用温阳化饮、健脾化痰之法,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减。  相似文献   

4.
心悸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故对本病展开相关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心悸其病位在心,而与肝、脾、肾、肺四脏密切相关。然五脏之中,心属火,脾属土,心脾乃母子关系,关系最为密切。心主血,脾既统血又为气血化生之源。脾虚则气血乏源,心血不足,心失所养,致心脾两虚型心悸。此外,脾还具有主运化的生理功能,升清降浊,脾失健运,水湿内停,上凌于心则心悸,属水饮凌心型。治疗方面心脾两虚证应治以益气养血、健脾宁心,方用归脾汤加减;水饮凌心证当用温阳化饮、健脾化痰之法,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减。  相似文献   

5.
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属痛泻之症,系有土虚木乘,肝脾不和,脾受肝制,运化失常所致,治宜补脾柔肝。祛湿止泻,宜选痛泻要方。其方在临床中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及减慢肠蠕动都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6.
笔者认为以柔肝补肾健脾之法为治则,治疗脾气虚证,能明显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康复快,治愈后不易复发,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脾气虚属祖国医学的虚证范畴,临床上非常多见,常久治不愈.脾气虚证与肝肾关系密切,因土虚则木气相对偏盛,木克土变为木气乘土,致脾土更虚,脾气难复,故欲使脾土尽快恢复就要柔肝以解除肝木对脾土的攻伐.脾气要靠元气的生发和推动才能运化水谷,元气生于肾,脾气虚则不能正常运化水谷精微,先天之本失于濡养则肾精不足,元气化生无源,元气虚则难于激发脾土的运化功能,使脾气虚而难复;此时补肾,可以加强化生元气之功,进而化生脾气,可见补肾乃补脾的"开源"之法.  相似文献   

7.
眩晕证多属肝的病变,故《内经》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因而临床证治大多从肝而治,但在临证实践中,除从肝论治外,注重从脾着手,往往获效甚佳。因脾主运化,具有益气、生血、统血之功能,脾之为病多与气血痰湿有关,而眩晕之证多与气血痰湿病变相连。现将眩晕临证从脾论治辨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肝硬化腹水是中医“四大绝症”之一 ,投之药石 ,难能奏效。然国家级名老中医罗克聪行医近60年 ,对本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拟定了“行气活血逐瘀汤”治疗肝硬化腹水 ,疗效显著 ,现介绍如下 :肝硬化腹水属中医“鼓胀病”范畴 ,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论述颇多。罗老认为 ,该病是因肝、脾、肾三脏受损 ,气血水互结而成。肝主疏泄而藏血 ,脾主运化而统血 ,肝伤则气机郁滞而血失调畅 ,致瘀痹络脉 ,脾属土而能制水为津液化生转输之枢 ,肾蒸腾气化而主水 ,司膀胱开合 ,为水液代谢之功力所在。肝气犯脾 ,损及化源 ,脾之转输不利 ,脾虚则津液不…  相似文献   

9.
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提出"土枢四象"的学术观点,认为脾胃为枢轴,主阴阳升降浮沉,阴阳一气周流,形成了"枢轴运动"理论.他强调脾气为气机升降之枢,调节五志,且肝升则心神发,这对后世辨治神志病具有重要的启发.产后抑郁症属中医神志病范畴,基于"枢轴运动"理论探讨产后抑郁症,以气血亏虚、肝脾不升为基本病机,以补益气血、升调肝脾为治疗原则,以"医家之药,首在中气"为制方思路,为临床提供又一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0.
妇女以血为本为用。《血证论》有关妇科血证的论述,有着独特的见解。“水即化气,气与水本属一家,治气即是治水,治水即是治气。火即化血,血与火原一家,治火即是治血。”“男子主气,女子主血。”“补血者,总以补肝为要。”调经当气血同治,经不调由血瘀者,乃血阻其气,是血之咎,宜破散其血而气自流通。治崩以培补中州脾土为正治。经闭当分寒、热、虚、实。治胎漏,亦分水与血二证,下血者清血热,下水者补其气。许多见解对妇科病的辨证论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总结关国华教授辨治岭南地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临证思路。关国华教授根据“黄斑属脾”理论,同时结合岭南地区的地域、气候和人群体质特征,提出脾虚湿困是岭南地区CSC发病的根本病机,CSC中后期则逐渐累及肝肾,可致血瘀水停。治疗CSC发病之初,重在治脾,方药采用二陈汤为基础方加减以健脾利湿;中后期则强调肝脾肾同治,水血同治,方药以驻景丸合五苓散为基础方,补益肝肾,健脾活血利水。倡导治脾贯穿治疗全程,同时随证化裁、用药通权达变,以收显效。  相似文献   

12.
对唐宗海《血证论》在妇科病论治方面的学术特色进行了讨论,认为唐氏对常见妇科病证的主要认识和学术特色大致可归纳为4点。即:经病须调气、血、水,用药不离脾、肾、肝;带浊本属胞中水,治带尤须重理脾;水血和调孕平安,胎病当究血与水;胎产催生重治血,产后多重虚和瘀。  相似文献   

13.
费伯雄治带下证强调治脾为主,次则固肾,并指出肝木侮土,内热伤阴是带下证病因病机之一。费绳甫强调清肝火养胃阴治疗大法在带下证治疗中的运用,兼顾带有五色,分别治之,注意带下证发病的多因性与治法的临证变化。费子彬继承费氏治脾固肾、养阴清肝、五色分治诸法,兼采傅青主、叶天士等名家经验,将费氏治疗带下经验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4.
眩晕证多属肝的病变,故《内经》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因而临床证治大多从肝而治,但在临证实践中,除从肝论治外,注重从脾着手,往往获效甚佳。因脾主运化,具有益气、生血、统血之功能,脾之为病多与气血痰湿有关,而眩晕之证多与气血痰湿病变相连。现将眩晕临证从脾论治辨析如下。1健脾疏肝、理气化湿患者,女,48岁,发作性眩晕二年余,近来眩晕又作,伴耳鸣、胸胁痞闷、纳谷不馨、身重如裹、苔白腻、脉弦。证属肝郁脾虚,水湿不化,治宜健脾疏肝,理气化湿。方选四逆散合平胃散加减:柴胡、枳壳、白芍、厚朴、薤白、苍术、白术、砂仁、蔻仁、天麻…  相似文献   

15.
从肺经风热,胃火炽盛,肝火上炎,肝肾阴虚,脾不统血五个方面论述了对鼻衄的辨证施治,并提出治疗鼻衄应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同治”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崩漏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其病机亦是错综复杂的,历代医家有种种认识,归纳起来有内伤七情,外感六淫,以及劳伤,房事不节,饮食不调等。情志所伤若精神刺激太过,五志之动皆为火,火灼阴仍则阴气虚,而阳偏盛,阳热盛则伤及冲任,迫血妄行,血走而为崩。最常见的有积忧伤肺,积思伤脾,积怒伤肝等因素。盖肺伤则气虚不能摄血,脾伤则无权统血,肝防则气郁逆而不能藏血,皆可导致冲任失调,引起崩漏之患。此外,肺伤则无所制,脾伤则木来乘土,肺脾两伤则肝阳独旺,不能藏血归经,肝火易动则易造成崩漏。  相似文献   

17.
逍遥散始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治肝郁血虚脾弱之症.由柴胡、当归、白术、白芍、茯芩、炙甘草、薄荷、烧生姜组成.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气得以条达为君药;白芍酸苦微寒,养血敛阴,柔肝缓急:当归甘辛苦温,养血和血,且气香可理气,为血中之气药;白芍与柴胡同用,补肝体而助肝用,使血和则肝和,血充则肝柔,共为臣药;肝郁则土衰,肝病易传之于脾,<金匮要略>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故以白术、茯芩、炙甘草,健脾益气,非但实土以益木,且使气血生化有源,共为佐药:用法中加薄荷少许,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烧生姜降逆和中,且能辛散达郁,亦为佐药;柴胡为肝经引药,又兼使药之用,合而成方,深合<素问·藏气法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之旨,可使肝郁得疏,血虚得养,脾弱得复.  相似文献   

18.
梁建卫  张玉振 《中外医疗》2009,28(23):79-79
儿科病以脾胃病为多,又肝常有余,易于化火生风,而脾虚肝来之证在儿科颇为常见。作者总结了汪受传教授的临证经验:善调理脾胃者,非惟脾病治脾,胃病治胃,而必调和五脏则病自愈;若肝脾不和,则治在平肝调脾,扶土抑木。  相似文献   

19.
1 肝病辨治 三纲为主 《肝病证治》是《西溪书屋夜话录》(残本)唯一留 存于后世对肝病证治进行论述的医书。由清·王泰 林(1798-1862) 所著,作者通过对前人治疗肝病方 法的归纳,结合自己的临证体会总结出治肝三十法, 王泰林认为:“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异名,其中 侮脾乘胃、冲心犯肺、挟寒挟痰、本虚标实,种种不 同,故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重点强调肝病虽然复 杂而变化多端,应以肝气、肝风、肝火三大类型为纲, 辨证施治。 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气以条达通畅为顺, 若由多种原因引起抑郁则气机壅滞不利,肝气郁结 而为病。故肝病初起,首见气郁之证。始为气郁本 脏,当升不升,当降不降,由于气为血帅,气行血行, 气郁则血瘀,肝病则可由气及血,致络脉瘀阻。本脏 气机失调则会致全身气机失衡而累及他脏病变,木 能克土,脾胃与肝同处中焦,肝气首先会影响脾胃运 化功能,造成肝脾不和,肝气犯胃;金克木,肝升肺 降,故肝气不利则肺气难平,形成肝气犯肺,肝气横  相似文献   

20.
肝脾五行相克,若肝气过旺,疏泄太过,"肝木乘脾土",则会引发多种脾胃疾病,治疗上采用扶土抑木法,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