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9 毫秒
1.
以湖北省作为研究区域,运用GIS技术,以自然地理学为基础,从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出发,以30m×30 m栅格为基本单元,选择影响人居环境最主要的4个因子(地形、气候、水文与地被条件),定量评价湖北省不同地区人居环境的自然适宜性。结果表明,湖北省人居环境指数呈现出由北向南递减趋势,其中西南部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周围出现高值区。湖北省人居环境适宜地区面积为1.100 77×105 km~2。从适宜因子分析表明受双因子适宜面积最大,占高度适宜区的63.33%,多因子适宜区和单因子适宜区面积各占高度适宜区2.52%和24.98%。湖北省人居环境临界适宜地区面积为4.075 30×104 km~2,占湖北省面积的22.2%。其中,以高度适宜区单因子为标准,适宜性临界区和限制性临界区面积各占2 114.342 2 km~2和2 114.342 2 km~2。人居环境不适宜地区土地面积为4.219 9×104 km~2,占湖北省面积的19.4%,从不适宜区限制性分析可知,人居环境不适宜区受双因子限制的面积最大,占不适宜区32.48%,多因子限制和单因子限制面积各占不适宜区13.37%和10.08%;综合限制型面积最小,只占不适宜区2.01%。  相似文献   

2.
基于GIS的永安市农业用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永安市农业用地适宜性为研究对象,根据当地情况,从植物基本生长需求出发结合安全因素,选取地形地貌、坡度、有机质含量、营养元素N/P/K丰缺、土壤环境质量以及特殊元素硒分布情况这6个评价因子作为农业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GIS技术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结果表明,区内大部分土地满足基本农业种植需求,农业用地适宜区集中在研究区中部,面积为77.0 km~2,较适宜区面积为816.4 km~2,较不适宜区面积为28.3 km~2,可在区内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类经济作物土壤需求调查,开发地方特色农产品产业;对于低效耕地及陡坡耕地宜退耕还林还草以保持水土;在下一步的开发建设中可根据实际需求,在适宜和较适宜土地中增减农用地面积,以维持农业经济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技术中地统计学方法对复杂地理环境下太子参[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Miq.)Pax]产地环境适宜性评价进行研究,以贵州省施秉县太子参种植为例,选取影响优质太子参种植的年有效积温、年均降水量、海拔、坡度、坡向、土壤p H、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排灌保证率、交通通达度等12个评价因子,对太子参适宜性种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施秉县适宜太子参种植的面积为18 114.55 hm~2,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76.75%,其中高度适宜区和适宜区面积分别为2 475.92、6 440.69 hm~2,分别占全县适宜茶叶种植面积的13.67%、35.55%。高度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牛大场镇、城关镇、白垛乡,其中,牛大场镇高度适宜种植太子参耕地面积为1 292 hm~2,占全县高度适宜种植太子参耕地面积的52.2%。  相似文献   

4.
以长汀县园地、林地和草地为评价对象,选取地形、气候、土壤、区位和生态环境5方面共11个因子,构建长汀县茶园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在GIS支持下,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和综合指数法建立茶园适宜性评价模型,应用动态聚类分析法对评价结果进行分类。结果表明:长汀县适宜种植茶叶的面积为167 288.21 hm~2,占全县园地、林地和草地总面积的61.64%,其中高度适宜区和中度适宜区面积分别为33 674.52 hm~2和87 721.95 hm~2,分别占全县适宜茶叶种植面积的20.13%、52.44%。高度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濯田镇、南山镇、宜成乡和涂坊镇,面积共为23 535.89 hm~2,占全县高度适宜总面积的69.89%。利用该结果可为长汀县茶园合理建设和茶叶稳产增收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5.
土地适应性评价是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和科学决策的基本依据,是为确定高县地区土地是否适宜茶叶种植及 其适宜程度的重要方法和途径。高县茶叶种植历史悠久且茶叶对土壤有特殊要求,通过运用ARCGIS 软件对研究区 内影响茶叶种植的因子进行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以4 分制标准对评价因子进行打分,进行单因子分 析。之后综合分析得出各因子的权重,进行综合因子分析。对高县县域内土地进行茶叶土地适宜性评价。其评价结 果分为高度适宜区、一般适宜区、勉强适宜区、不适宜区四类。其高度适宜区面积约2.2610 万公顷,占总面积的 17.08%。一般适宜区面积约3.2829 万公顷,占总面积的24.80%,勉强适宜区约1.7593 万公顷,占13.29%,不适宜种植 区约5.9344 万公顷,占44.83%。通过对高县县域内的土地进行茶叶种植的适宜性评价,有助于推动高县茶叶等特色产 业高质量发展,进而为未来高县茶叶作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基于生态特性的岷县马铃薯种植区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岷县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地力评价成果,选取9个影响马铃薯生长的评价因子,将岷县马铃薯适宜性生长区域分为高度适宜、适宜、勉强适宜、不适宜4个等级。其中高度适宜区面积达21 665.24hm2,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43.27%;适宜区面积为21 567.96 hm2,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43.08%;勉强适宜区面积为5 146.49 hm2,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10.28%;不适宜区面积为1 688.5 hm2耕地,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3.37%。高度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洮河沿岸的中寨镇、梅川镇、茶埠镇、岷阳镇、十里镇、清水乡、西寨镇、寺沟乡、禾驮乡,宜建立马铃薯产业化生产区,特别是脱毒种薯繁育区及专用型薯生产开发区。  相似文献   

7.
烟草是光泽县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气候尧土壤尧地形条件等生态环境对烟草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影 响。以福建省光泽县耕地为评价对象,综合考虑气候尧土壤尧地形条件等15 个评价指标,借助GIS 与数学模型对光泽 县烟草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光泽县宜烟草用地面积15 402.95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94.35%,全县宜烟草 用地质量总体良好,其中高度适宜烟草用地面积3 774.76 hm2,中度适宜面积9 134.77 hm2,分别占宜烟草用地总面 积24.51%和59.31%;烟草高度适宜区用地资源主要分布在鸾凤乡尧止马镇尧寨里镇尧李坊乡和崇仁乡,面积共 3 468.97 hm2,占全县高度适宜总面积的91.89%。利用光泽县烟草用地适宜性等级空间分布分析结果,可为该县烟区 更加合理优化布局,提高优质烟叶生产能力提供科学的指导。  相似文献   

8.
为开展农用地适宜性评价,利用文献计量法,聚焦土地自然属性,基于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自然地理条件,梳理农用地适宜性影响因素,选取12个指标构建土地宜耕、宜园、宜林、宜草性评价体系。基于限制性因子法与1OAO原则筛选不适宜区,针对适宜区利用综合评价法考虑适宜程度,最终形成农用地适宜性评价标准,并以2020年石羊河流域为实证区开展验证。结果表明:2020年石羊河流域内仅有2.69%的土地属于耕地适宜区,42.96%不适宜发展耕地;园地适宜区有17.08%,不适宜区有19.12%;林地适宜区有10.27%,不适宜区有6.17%;研究区域内无草地不适宜区,适宜区有12.93%。本研究根据2020年研究区土地覆被现状与2010—2020年农用地转化等实际情况,验证上述评价结果是否合理,结果表明仅存在3.76%的耕地分布在耕地不适宜地区、林地不适宜区没有林地分布,农用地转入和转出也主要分布于一般适宜区和适宜区,基本上符合因地制宜发展,证实了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因此,利用限制性因子法开展适宜性评价贴合实际,能够为未来农业生产空间布局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9.
《山西农业科学》2019,(12):2163-2167
从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地理因素综合视角对岢岚县红芸豆种植适宜性进行分析。选取坡度、坡向、高程、土壤类型、生育期平均温度以及种植区与河流距离、乡镇距离和道路距离为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适宜性评价模型,对红芸豆种植适宜性空间布局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适宜性分布结果与实际状况基本符合,研究区高度适宜区、较适宜区、适宜区、不适宜区所占面积分别为370.42,699.95,650.95,262.68 km2,分别占总面积的18.67%,35.28%,32.81%,13.24%。研究结果可为山西省岢岚县红芸豆种植适宜性提供理论依据,为区域化、规模化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作物适宜性评价是进行生产区划的重要手段,本研究拟基于气象、土壤、地形数据,构建适宜山地环境的玉米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和方法。方法 在文献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遴选18个生态指标构成玉米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气候适宜性评价模型采用作物模型法构建,考虑了玉米生育期和生态效应,其他指标采用隶属度函数法分数值型和概念型分别构建。各因子权重采用专家打分和层次分析法确定,综合权重和适宜性函数构建玉米气候、土壤养分、立地条件、土地管理适宜性评价模型及综合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评价的数据通过空间分析获得。针对山区耕地的立体分布特点,运用ArcGIS工具综合耕地利用、土壤类型、行政区划划分评价单元,经GIS的插值处理、统计分析,获得各评价单元18个评价指标基础数据,进而运用评价模型对各评价单元进行分类评价和综合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 该方法应用于云南省寻甸县,全县耕地共划分为8 415个评价单元,其气候、土壤养分、立地条件、土地管理4个方面适宜以上的面积分别占比58%、86%、42%、90%。生态适宜性综合评价中,高度适宜区和适宜区的面积占比分别为35.4%、50.6%,主要分布在中-东南部低中山丘陵区,中北部金沙江河谷,西部河谷槽区也有小范围的分布;勉强适宜区、不适宜区面积占9.4%和4.6%,主要零星分布在中部以西地区,而在西北部相对集中。结论 评价方法考虑了玉米生育期和山区耕地立体分布特点,研究区适宜性区划呈碎片状分布,分布情况与区域生产情况基本相符,气候和立地条件是影响研究区玉米生态适宜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水稻种植适宜性评价及指标选取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合理配置耕地资源,科学制定种植业产业规划,以江苏省仪征市为研究对象,筛选、确定13个指标,基于“仪征市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层次分析模型、隶属函数模型进行水稻的耕地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仪征市高度适宜区的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10.20%,适宜耕地面积占56.08%,勉强适宜地区占25.50%,而不适宜耕地面积为8.22%。调查的水稻实际单产与评价获取的适宜度指数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2=0.1964,319个样本),且高度适宜区的水稻实际产量高于勉强适宜区、适宜区,不适宜区的水稻产量最低。  相似文献   

12.
以河南省新郑市红枣的核心主产区孟庄镇为研究区域,利用GIS技术和空间插值方法,建立土壤适宜性评价模型,并将评价结果与空间模拟数据进行叠置分析,对耕地种植枣树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孟庄镇耕地种植枣树适宜性综合指数最大值为87,最小值为38。综合考虑坡度、地貌类型等限制性因素,将孟庄镇耕地适宜种植枣树地区依次划分为最适宜、较适宜、次适宜。将适宜性评价结果与土壤p H值、硝态氮、可溶性总氮含量空间模拟数据进行多图层叠置分析,孟庄镇灰枣、鸡心枣、冬枣种植适宜区面积分别为2 323.78、1 785.42、2 233.99 hm2,分别占耕地总面积比例为36.63%、28.15%、35.22%。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凤县嘉陵江流域花椒种植区供水因子、供养因子、侵蚀因子以及热量因子对宝鸡段嘉陵江流域花椒种植适宜性的影响,建立了宝鸡段嘉陵江流域花椒种植适宜性评价体系,研究了宝鸡段嘉陵江流域各影响因子的空间分布等级的栅格图像,对流域花椒种植进行适宜性区划。结果表明,宝鸡段嘉陵江流域旱地分布较为分散,适宜种植花椒的地区较少,且都在水源附近;因此大部分旱地不大适宜种植花椒。其中有1.508 km~2旱地不适宜种植花椒,约占21.4%;一般适宜地有1.975 km~2,约占旱地总面积的37.9%;适宜的地区仅有2.684 km~2,约占27.9%;而非常适宜的旱地面积也较少,为0.909 km~2,约占12.8%。凤县嘉陵江流域适宜种植花椒的地区非常少,这在某种程度上警醒人们在花椒种植时要合理施用化肥,耕作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土壤的监管,避免污染物进入土壤中,以提高旱地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早茶种植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为扩大早茶种植面积、科学规划茶叶种植基地提供科学管理依据。【方法】以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为例,选取立地条件、土壤理化性状和养分状况3个方面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因子,在地里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利用耕地地力评价成果资料,定量获取各评价因子信息,采用AHP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对早茶种植的生态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翠屏区早茶最适宜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沿岸以及周边低山区,占全区总面积的1.12%;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翠屏区中部的中丘浅丘区,占全区总面积的54.01%;次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翠屏区西部和东南部的平坝或浅丘地区,占全区总面积的39.33%;不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市区、场镇周边及河滩坝区,占全区总面积的5.54%。区域内94.46%的范围各项生态指标均达到国内适宜水平,区位优势明显。【结论】评价结果可为翠屏区茶业资源的合理分配和规划、下一步重点发展最适宜区和适宜区的乡镇进行规模化种植、针对早茶种植进行科学肥料配方的完善与应用提供方法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以苹果产区烟台栖霞市为研究区,在GIS技术的支持下,结合层次分析法与空间插值等数学方法,从供水、热量、土壤和地形4个方面选取13项具体指标,对栖霞市苹果种植区的适宜性进行了定量评价,并且对苹果产区的布局提出了调整建议。结果表明:(1)栖霞市苹果种植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的面积分别为166.70 km~2、295.59 km~2、936.00 km~2、607.84 km~2,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8.31%、14.73%、46.66%、30.30%;苹果适生区主要分布在东北部、东南部、南部的河谷与河流冲积平原区域,不适生区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山区地带;(2)利用层次分析法的组合权重分析可知,地表水源、土壤类型、果实期昼夜温差、海拔和坡度为影响该地区苹果种植适宜性的主要指标;(3)与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对比发现,目前栖霞市苹果种植面积为391.20 km~2,而适生区面积为462.29 km~2,苹果适生区面积大于现有果园面积,苹果种植业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白洋河下游平原以北的丘陵缓坡区域、清阳河冲积平原区适生性较高但并不是主要的苹果分布区,可以适当开发为新的苹果种植区。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黄土高原地区苹果种植的适宜性分布特征,在地理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采用层次分析法,以永寿县作为研究对象,从立地条件、土壤类型、肥力水平3个方面建立了评价体系,并对各项指标建立相应隶属函数,对渭北高原优质苹果种植的适宜性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永寿县苹果种植高度适宜区、适宜区、勉强适宜区和不适宜区所占面积分别为6 835 hm~2、8 656 hm~2、17 308 hm~2、4 141 hm~2,分别占农用地总面积的18. 50%、23. 43%、46. 85%、11. 21%;永寿县农用地对发展苹果种植的适宜性总体较高,且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适宜性较高的地块主要分布在土壤肥力较好,坡度海拔较缓的南部塬区和中部沟壑区;最终总结了永寿县苹果种植总体适宜性分布规律,并针对不同的苹果适宜区域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7.
杨绍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9):67-69,78
[目的]将传统的土地适应性评价方法与现代GIS技术相结合,对三都县农业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方法]以贵州省三都县农业用地(耕地、园地、天然草地)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取地形坡度、表层土壤、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p H、交通条件、灌溉条件6个评价因子作为农业用地适宜性的评价体系;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高程数字模型图(DEM)、坡度分级图、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数据库作缓冲区进行空间叠加,建立农业用地适宜性评价数据库,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模型对研究区农业用地进行了适宜性等级评价。[结果]三都县农业用地适宜区面积为620.65 hm~2,占总研究区农业用地面积的0.88%;较适宜区面积为17 595.82 hm~2,占总研究农业用地面积的24.87%;中等适宜区面积为42 077.62 hm~2,占总研究区农业用地面积的59.48%,不适宜区面积为10 443.63 hm~2,占总研究区农业用地面积的14.76%。[结论]该研究结果为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制定不同适宜性等级的农业用地利用对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陕西定边县耕地种植玉米的适宜性进行评价,旨在为耕地的科学管理及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地处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荒漠草原连接的陕西省定边县为例,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将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和行政区划图叠加确定评价单元,结合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等数学方法,从土壤管理、土壤养分、土壤性质、立地条件4个方面共选取10项指标,对定边县耕地种植玉米适宜性进行了定量评价,并分析了影响该地区耕地种植玉米适宜性的主要指标。【结果】陕西省定边县耕地种植玉米适宜性可分为最适宜、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4个等级,玉米种植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的面积分别为53 185.64,121 634.76,57 681.57和10 801.20hm2,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21.86%,49.99%,23.71%和4.44%;通过层次分析法的组合权重可知,坡度、地貌类型、灌溉能力、土壤质地、有机质和碱解氮为影响该地区耕地种植玉米适宜性的重要指标。【结论】陕西省定边县耕地总体上比较适宜种植玉米,次适宜耕地可以通过改造提高种植玉米的适宜性,不适宜的耕地可以从事其他作物的种植或用作他用。  相似文献   

19.
以陕西省秦巴山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分别构建影响山茱萸生长和药效品质形成的生态因子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ANUSPLIN气象要素精确空间插值、地统计学和GIS空间叠置等方法,探讨研究区山茱萸生长适宜性和药效品质种植适宜性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山茱萸生长的高度适宜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部偏南区域,占总面积的19.45%,适宜区主要分布于汉中市西部、安康市中部和商洛市中南部,占总面积的44.28%,勉强适宜区主要分布于汉中市、安康市北部和商洛市西北部区域,占总面积的29.13%,不适宜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和西部,占总面积的7.14%;2)山茱萸药效品质的高度适宜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南部和东部区域,占总面积的24.66%,适宜区与高度适宜区相邻并交错分布,占总面积的31.34%,勉强适宜区主要分布于汉中市西部和北部、安康市南北两端和商洛市西部,占总面积的25.43%,不适宜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和西部,占总面积的18.57%;3)研究区山茱萸生长的适宜性程度南北方向变化趋势明显,药效品质的适宜性程度东西方向变化趋势明显。该研究可为秦巴山区发展中药材产业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湖南省常宁市柏坊镇现有耕地分布为研究对象,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特尔斐法和加权平均指数法,以各个行政村为评价单元,选取耕地空间关系的多维评价因子对柏坊镇各个行政村的耕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9个行政村为高度适宜,耕地面积为902.4 hm2,占该镇耕地总面积的24%,主要分布于该镇的中部和北部;(2)24个行政村为一般适宜,耕地面积为2 368.7 hm2,占该镇耕地总面积的63%,主要分布在东部、西南和西北部;(3)5个行政村为临界适宜,耕地面积为488.8 hm2,占该镇耕地总面积的13%,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