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变化规律及其原因。方法观察20例原位肝移植患者术后肝功能动态变化值。结果原位肝移植患者肝功能术后第1d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均明显升高,后逐渐下降,到第5d接近正常,而总胆红素(TBI),直接胆红素(DBI)变化不大。结论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变化存在一定规律,AST和ALT是肝功能良好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动态观察肝移植患者术前、术中、术后40d内肝功能恢复情况,明确肝功能指标变化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肝移植受者术前、术中1、2、3、4、5h和术后2、5、10、20、30、40d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胆碱酯酶(ChE)、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等各项指标的变化,应用统计软件阐明其变化规律。结果 136例肝移植受者ALT、AST术中骤高,术后10d左右降低至正常值附近;TBA、TBIL、DBIL术后40d内逐渐下降至正常值附近;胆碱脂酶在术中变化不明显,维持在较低水平,在30d至40d上升到正常值范围下限。136例肝移植受者中62例原发病为肝硬化和4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各项肝功能指标变化规律与上述变化基本相同,而原发病为慢性重型肝炎的26例患者各项肝功能指标恢复至正常的时间较长。结论 ALT、AST、TBA是肝移植术后肝功能恢复的早期指标;ChE、TBIL、DBIL是肝移植后肝功能恢复的远期指标;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肝移植术后肝功能恢复较迟。  相似文献   

3.
目的 基于血清D-二聚体(D-D)、总胆红素(TBIL)水平评估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依达拉奉对脑保护的作用.方法 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行术后依达拉奉治疗的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92例为观察组,同期未经依达拉奉治疗的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31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2、4周时血清D-D、TBIL及神经缺...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异甘草酸镁对既往出现化疗药物性肝损害再次化疗时对化疗药物性肝损害的防治作用。方法将202例既往曾出现化疗药物性肝损伤的恶性肿瘤患者(再次化疗前肝功能指标正常)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101例,均使用原方案继续化疗。对照组化疗时不预防用护肝药物;治疗组化疗时联合使用异甘草酸镁注射液200mg·d-1,维持14d。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测肝功能指标,包括丙氨酸转氨酶(ALT)、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比较2组治疗前后ALT、AST及TBIL的差值。结果 2组治疗后ALT、AST及TBIL测量值均较治疗前升高,治疗组治疗前后ALT、AST差值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2组TBIL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对既往出现过化疗药物性肝损害的患者,再次化疗时具有防治肝功能损伤作用。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川芎嗪对脓毒血症大鼠肝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30只分假手术组、手术对照组(以下称对照组)、依达拉奉联合川芎嗪治疗组(以下称治疗组),假手术组开腹后不行盲肠结扎穿孔.对照组和治疗组予盲肠结扎穿孔制作大鼠脓毒血痘模型后,治疗组于术前15min及术后3h各联合腹腔注射依达拉奉5mg/kg和川芎嗪15mg/kg,术后18h采血,血标本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肿瘤坏死因子仅(TNFα)检测。结果:对照组ALT、TNFα较假手术组升高,治疗组ALT、TNFα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依达拉奉和川芎嗪联合应用能改善脓毒血症大鼠的肝功能,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血TNFα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6.
依达拉奉联合川芎嗪治疗脓毒血症大鼠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大鼠盲肠结扎穿刺法脓毒血症模型的制作和成功标志,探讨依达拉奉联合川芎嗪对脓毒血症大鼠肝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40只分正常组、假手术组、手术对照组、依达拉奉联合川芎嗪治疗组(下称治疗组),每组10只。手术对照组和治疗组予结扎盲肠中部,用16号针头贯通穿孔,制作大鼠脓毒血症模型;治疗组于术前15min及术后3h各联合腹腔注射依达拉奉5mg/kg和川芎嗪15mg/kg,术后18h采血;假手术组和手术对照组均进行腹水及心脏采血培养,血标本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门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检测。结果模型组腹腔见大量黄色脓性腹水或血性腹水,盲肠变黑、胀气伴恶臭味,手术对照组血培养1只阳性,腹水培养全部阳性,细菌鉴定为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梭形芽胞菌,多为混合感染。正常组、假手术组和手术对照组AST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假手术组和手术对照组AST比正常组高,P〈0.01;治疗组AST较手术对照组明显下降,P=0.038。手术后(包括假手术)大鼠血ALT〉100IU/L,脓毒血症模型成功达91%,AST〈100IU/L者均无脓毒血症表现,P〈0.01。结论盲肠结扎穿刺法是比较理想的脓毒血症模型,但不同来源的大鼠要采用不同的操作方式,进行预试,以确定最佳的穿刺孔径。大鼠病态表现、腹腔脓性或血性腹水、腹水细菌培养阳性是模型成功的标志,血ALT〉100IU/L亦可作为模型成功的判断指标。依达拉奉和川芎嗪联合应用能改善脓毒血症大鼠的肝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持续镇痛联合穴位治疗对肝癌切除术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160例肝癌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术后采取病人主诉疼痛时,遵医嘱给予止痛治疗及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术后采取持续镇痛48h联合足三里穴和内庭穴位治疗,观察两组病人术前和术后第4天的胆红素、白蛋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肝功能的变化,术中出血量、肝门阻断时间、手术时间和肿瘤最大直径。[结果]观察组术后第4天的胆红素、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肝功能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镇痛联合穴位治疗能有效促进肝癌切除术肝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小板计数对肝癌肝部分切除术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206例行肝部分切除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前血小板计数(PLT)100×10~9/L者75例作为观察组,PLT≥100×10~9/L者131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及凝血酶原时间(PT)等肝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分析患者术后PLT计数与肝功能指标恢复的关系。结果两组术前的血清ALT、AST、TB、P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血清ALT、AST、TB、PT水平持续升高,第3天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对照组术后10 d恢复至术前水平,观察组术后14 d恢复至术前水平;观察组术后1-10 d血清ALT、AST、TB、P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肝功能恢复延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5.3%比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肝部分切除术后肝功能恢复与血小板计数与密切相关,术前低血小板计数可以作为肝癌肝部分切除术肝功能恢复延迟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62例,随机分为依达拉奉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静脉滴注依达拉奉30mg/次,2次/d,共14d,治疗前后定期对患者进行改良爱丁堡一斯堪的那维亚量表(SSS)及日常生活能力(ADL)的评定。结果:治疗14d后治疗组SSS评分及ADL评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治疗组无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是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严重延迟复苏烧伤患者肝功能损害的影响.方法 选择40例严重延迟复苏烧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静脉滴注GSH;对照组20例给予能量合剂,均连续治疗7~14 d.于治疗前及治疗后7 d、14 d抽取患者静脉血,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r-谷氨酰转肽酶(r-G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及直接胆红素(DBIL),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7 d各指标即显著下降,14 d时进一步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对照组治疗后7 d虽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 d时各指标均显著下降(P均<0.05).与对照组14 d时比较,治疗组ALT、AST、7-GT、TBIL、DBIL下降显著(P均<0.05),而AL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给予GSH对改善严重延迟复苏烧伤患者肝功能损害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和肿瘤坏死因子(TNF-a)及依达拉奉干预后的变化,探讨其神经保护机制和临床意义。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院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A组)和银杏达莫组(B组),每组各4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选用依达拉奉30mg,加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1次/d。B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银杏达莫20ml,加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1次/d;两组疗程均为14d。观察1个疗程。分别在治疗1d、3d、7d和10d检测血清NSE和TNF-a含量。结果A组治疗后患者血清NSE和TNF-a含量明显减少,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能减少血清NSE和TNF.仪含量及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缺损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2.
早期进食对肝移植病人术后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霁  任辉 《护理学报》2006,13(7):4-6
目的探讨早期进食对肝移植病人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用随机数排序分组法将2005年1-9月实施原位肝移植术的52例病人随机分为早期进食组和常规进食组,各26例,比较两组病人术后感染率、死亡率、肝功能、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住ICU时间、营养费用、睡眠质量。结果早期进食组肝移植术后感染率、营养费用明显低于常规进食组;肝功能、睡眠情况恢复较好;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ICU时间较常规进食组短,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营养指标和死亡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进食是安全可行的,与常规进食相比,早期进食减少感染率,促进肝功能和胃肠功能恢复,改善睡眠质量,缩短ICU监护时间,降低营养费用。  相似文献   

13.
秦华  魏丽 《临床荟萃》2019,34(7):633
目的 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联合血浆置换(PE)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科收治并行人工肝治疗的乙型肝炎ACLF患者69例,其中DPMAS联合PE组32例,单纯PE组37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生化指标、凝血指标和血小板(PLT)的变化,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4周总有效率和12周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总胆汁酸(TB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肝功能及凝血功能均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组PLT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PMAS联合PE治疗ACLF疗效确切,能减少血浆用量,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持续康复训练对肝外科重症监护病房(Liver Intensive Care Unit,LICU)肝移植术后患者康复的作用。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18年1月在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后入住LICU患者43例,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7 d康复训练(n=15),试验组接受持续14 d康复训练(n=28)。康复训练包括包括下肢肌力及平衡功能训练。采用下肢徒手肌力评定(MMT)量表、Berg平衡量表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训练效果。两组患者均在第1次康复训练之前进行首次康复评定;对照组在康复训练后第7天进行第2次评定,试验组则在康复训练后第14天进行第2次评定。结果:试验组患者下肢肌力、平衡功能及焦虑改善情况总体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LICU早期持续康复训练能提高肝移植术后患者下肢肌力及平衡功能,并改善其焦虑状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Karnofsky活动状态评分在肝癌介入治疗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肝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接受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80例,按电脑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与试验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试验组通过Karnofsky活动状态评分展开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癌因疲乏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肝功能指标。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的MUIS、CFS评分均下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2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ALT、TBil水平均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Karnofsky活动状态评分展开护理可有效改善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癌因疲乏,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肝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结合营养支持治疗在肝移植术后早期对患者营养状态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观察其对肝功能、急性排斥反应及感染发生率是否具有影响,以及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60例良性终末期肝病患者于肝移植前被随机分为治疗组(n=30)及对照组(n=30)。两组术后均予营养支持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其中治疗组于术后24h给予rhGH(思增)10U/d皮下注射10d。于术后1、4、8和14d采集静脉血,观察转铁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尿素氮等营养指标;CD4/CD8、免疫球蛋白G(IgG)、IgM、IgA等免疫指标;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酸(ALT)水平;维持血糖安全范围(8~10mmol/L)所需胰岛素用量;术后28d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肝穿活检)及感染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14d内转铁蛋白、前白蛋白、CD4/CD8、GH、IGF-1水平显著升高(P均〈0.05),尿素氮水平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术后4d和8d控制血糖所需外源性胰岛素用量明显大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14d白蛋白使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14d内AST、ALT水平及28d内急性排斥反应和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前提下,rhGH结合营养支持治疗可以加速改善肝移植术后患者的营养不良,未体现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优势,对术后移植肝功能恢复、急性排斥反应及感染发生率未见显著影响。由于其所致血糖升高降低了其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与银杏达莫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予银杏达莫注射液20mL,每日1次静脉滴注,连续14d;治疗组67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依达拉奉,每次30mL,连续14d。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并判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依达拉奉与银杏达莫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有效终止病情进展,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静脉输注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5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25例,对照组给予综合护肝、支持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通过外周静脉输注脐带血干细胞悬液100 ml,每周1次静脉输注,连续3次。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8周、12周24周,患者的临床症状、肝功能、凝血功能、肝纤维化等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经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4周,白蛋白和凝血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12周肝硬度值下降。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明显。结论外周静脉输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近期可明显改善肝功能,提升白蛋白、改善凝血功能、改善肝纤维化程度等,可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培他司汀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方法:9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培他司汀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组(46例)和低分子右旋糖苷加复方丹参注射液对照组(44例),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椎动脉血流参数的改变。结果:治疗组痊愈31例(67%),对照组痊愈7例(16%),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100%)亦高于对照组(64%);治疗组中治疗后椎动脉各血流参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两组治疗后相比,治疗组各参数均明显较对照组改善(P〈0.05)。结论:应用培他司汀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疗效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2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20例。治疗组应用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对照组单用奥扎格雷钠,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后14 d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