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4 毫秒
1.
探索不同海拔牦牛肠道菌群结构组成,为不同海拔区域间牦牛的饲养交流提供帮助. 本研究随机采集海拔2 897~4 717 m的12头牦牛的新鲜粪便样本,用16s rDNA技术对样本宏基因组测定,比较分析高低海拔牦牛肠道菌群的OTU丰度差异,研究高低海拔区域的牦牛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组成. 结果显示,高海拔与低海拔地区牦牛肠道菌群在门、纲、目、科、属、种层面菌群结构组成不同. 高低海拔区域的牦牛肠道菌群有8个菌在属水平差异显著(P<005). 结果表明,高海拔与低海拔牦牛肠道菌群结构组成存在一定差异,低海拔地区牦牛肠道菌群OTU丰度比高海拔的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2.
牦牛是高寒草原牧区的特有牛种。自然分布于我国青藏高原为中心的海拨3000米以上的高山草原。牦牛对高海拨低气压,气候严寒,日温差大,枯草期长,其他牛种难以生存的严酷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表现出惊人的适应性。北京地区从未饲养过牦牛,牦牛能否适应低海拨地区,北京地区能否驯养牦牛,是一个令人怀疑而颇有争论的问题。北京市领导为开辟新的肉食资源,增加首都市场的肉食品种,于八十年代初提出引进牦牛在首都西部山区饲养的问题,门头沟区畜牧局,从1982  相似文献   

3.
牦牛是海拔3000公尺以上高寒草原牧区的特有畜种,主要分布在我国各藏族自治区、州、县,数量在一千万头以上。以四川来说,主要分布在阿坝、甘孜两个藏族自治州及西昌地区的木里藏族自治县等,近年来凉山彝族自治州及西昌地区的高山草原也已引进饲养,扩大利用了天然资源,全川有牦牛一百三十多万头。牦牛是藏族人民经济生活中的主  相似文献   

4.
我国拥有世界牦牛总头数的90%,有1200余万头。牦牛是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优势畜种,具有耐高寒的生态适应性。但人们对它的研究不多,认识还很肤浅。为发挥牦牛利用高寒草场牧草资源的特有能力,提供价廉质优的乳、肉产品,国内外普遍采用种间杂交手段,利用其杂种优势,和扩大牦牛的饲牧区,加快繁殖。(?)10月份围绕种间杂交及其种间杂种雄性不育等,开展了多学科的研究,并获得进展。牦牛应用(?)牛冻精人工授精技术等研究方面,我国居领先地位;在引种饲养,充分发挥牦牛的优势和潜力,风土驯化等系统研究上,与苏联相比尚有差距。2000年我国牦牛生产,预计在乳、肉产量方面,分别提高7倍和4倍。实现这一目标的技术措施是推广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牦牛个体生产水平;加强地方良种牦牛的选育;扩大普通牛冻精杂种牛的比例;提高和控制牦牛的繁殖等。条件是加速培养当地少数民族科技人员,建立牦牛研究所和牦牛育种试验场,成立中国牦牛育种委员会,研究解决牦牛产品价格偏低,比价不合理等问题,以及把牦牛生产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  相似文献   

5.
我国拥有的牦牛头数占世界牦牛总数的85%以上,分布在青海、西藏、四川、甘肃、新疆、云南及内蒙古等省区海拔2000~3500米以上的高山草原,国内外某些学者认为,牦牛是人类一万年内所驯化的牛种之一。虽然有着漫长的饲牧史,但人们对牦牛疾病的研究极少,对牦牛的普通病更乏研究。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牧业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成都地区乳牛饲养业已有50余年的历史,现有乳牛主要是由外地引进荷兰纯种公牛与本地黄牛杂交改良而来,绝大部份为黑白花色,经过长期的风土驯化,特别是解放以来,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通过广大群众的选育,已适应子成都地区温暖、高湿、日照少和以舍饲为主的自然环境和饲养管理条件,现已基本形成一地方品种——成都黑白花乳牛。对这一地方品种的生理生化指标,以往未作过系统的测定,在生产和兽医临床上应用的资料多是外地或国外的。  相似文献   

7.
牦牛毛的物理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牦牛(Bos grunnicns),主要分布在海拔3000米以上高寒地区,全身被覆着长而密的御寒能力很强的被毛。牦牛毛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我国有牦牛1230多万头,丰富的牦牛绒资源尚有待开发利用,牦牛绒类似山羊绒,其织品成本比山羊绒还低。牦牛绒制  相似文献   

8.
若尔盖县地处四川西北部高寒草地,海拔3450米,是以饲养耐寒家畜牦牛、绵羊为主的纯牧业县。在草地畜牧业中,草场是可再生性资源,家畜既是生产手段又是产品。因此,畜群的构成体现着生产结构,合理的畜群结构是组织管理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川西北草地畜牧业生产中普遍存在着畜群结构不合理,导致畜牧业生产出栏率低、畜群周转率低,产品商品率低和经济效益低的“四低”现象。牦牛是我  相似文献   

9.
张雷  杨强 《汉中科技》2009,(2):46-46,61
红豆杉是野生高寒山区树木,再生能力极差,生长缓慢,适生范围小,为国家一级珍稀濒危树种。低海拔驯化种植野生红豆杉技术,主要是采集成熟的种粜,做好种子处理,选地、作畦、播种、搭荫棚、移枝和做好田间管理和采收。  相似文献   

10.
牦牛被毛性状与耐寒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牦牛(Bos grunniens)属特有的耐寒牛种,分布在海拔3000——6000公尺的高寒地区,对其严酷的自然生态条件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被毛作为牦牛的保温的绝热层,对减少体热的散失,维持冬季正常的体温,有较大的作用。为了探讨牦牛被毛对牦牛耐寒  相似文献   

11.
不同生态环境对牦牛瘤胃内环境及主要代谢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6头装置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健康成年母牦牛,分别于8月份、12月份在海拔3690米和海拔510米地区,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从高海拔到低海拔,昼夜温差明显缩小(P<0.01),水、土pH值、矿物质含量等存在显著差异(P<0.01).从而使牦牛瘤胃内酸度升高,纤毛虫总数;氨氮含量下降(P<0.05),乳酸含量增高,瘤胃内温度和TVPA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本次试验通过引进台湾高新技术“天麒营养粉”制作青贮玉米杆饲喂断乳羔羊 ,解决我地因冬季寒冷 ,羊只饲养周期长 ,饲养成本高 ,经济效益低的问题 ,为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选用20头装置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健康成年母牦牛和未装瘤胃瘘管的22头生长期牦牛,分别于高山灌丛、高原草甸和川西平原地区,进行了牦牛瘤胃纤毛虫与其营养代谢的研究.结果表明,牦牛瘤胃液中纤毛虫在采食绿色植物时双毛虫属含量高,在牧草淀粉量增高时,均毛虫属增加,其头毛虫与密毛虫在青枯期大量增加;在高海拔向低海拔迁移的过程中,其纤毛虫消失与恢复,成年牦牛比生长期牦牛适应快;瘤胃内营养代谢物的含量,代表瘤胃代谢强度和机体对营养的需求.食糜中纤维素在瘤胃到真胃运送过程中分解速度仅次于瘤胃  相似文献   

14.
牦牛是世界上宝贵的稀有畜种,分布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目前,我国牦牛存栏达1400万头,占世界牦牛总数的94%,阿坝州有牦牛205.78万头,占全省牦牛总数的46.75%。牦牛是高寒牧区牧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产、生活资料,是牧区的经济基础和支柱产业,是牧民收入和增收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牦牛     
我国牦牛分布在青海、西藏,四川、甘肃、新疆、云南及内蒙等七省、区海拔2000~3500米以上的高山草原,共有1,200余万头,占世界牦牛总数(1,400万头)的858以上。家牦牛由野牦牛驯养而来,俗称野牦牛,有两种,一是Peophagus mutus pvz,另一种是家牦牛的退化型。牦牛有特异的解剖,生理特点、全身裹以长毛,能适应牧草生长季短、寒冷、空气中含氧最少的严酷的高山草原生态条件:但其生长呈现“夏饱、秋肥、冬瘦、春乏”的规律。牦牛属原始品种,有谷地和草原两个类型,另有全身白毛的突变型。牦牛多属兼用,无专一生产方向,生产性能低,产品数量少,但其质量好。用普通牛与牦牛杂交,可获得生产性能好的种间杂种犏牛,但其雄性无生育力。牦牛应用普通牛冷冻精液配种成功。扩大了杂种的获得和进一步提高了杂种后代的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16.
为获得适合低海拔地区蝙蝠蛾人工饲养的幼虫食料,在食料筛选的基础上分析比较了5种食料对蝙蝠蛾5龄期幼虫生长的影响。试验在验证了部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幼虫取食胡萝卜和槟榔芋生长较为缓慢,取食甘薯则出现虫重负增长,取食玉米存活率低,仅人工饲料1组可使幼虫保持较高的体重增长速率(1.900±0.366)mg·d~(-1),且存活率较高,有望作为胡萝卜的替代食料或在一定龄期与胡萝卜搭配饲喂,利于蝙蝠蛾幼虫的持续快速生长。试验结果为低海拔地区蝙蝠蛾幼虫室内人工饲养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7.
在牦牛养殖实践中,无论暖季的放牧半舍饲饲养还是冷季的舍饲饲养,牛舍有害气体对牦牛健康和生长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本研究选取体重相近、体况相似的健康公牦牛,设置高营养高密度组和低营养低密度组,观测不同处理氨气排放水平和牦牛采食、体重变化及血液指标。结果表明:(1)高营养高密度组日增重和采食量高于低营养低密度组。(2)高营养高密度组氨气浓度(1. 09 mg/m~3)显著(P0. 05)高于低营养低密度组(0. 53 mg/m~3)。(3)酶活性指标中,除低营养低密度组的谷丙转氨酶含量与试验前相比降低外,其余的酶活性指标均上升。(4)蛋白指标中,低营养低密度组中球蛋白含量高于试验前的含量,总蛋白、白蛋白含量均低于试验前的含量,高营养高密度组的总蛋白升高显著(P0. 05)。(5)能量指标中,低营养低密度组和高营养高密度组的总胆固醇含量和葡萄糖含量在试验后均有所提高,但甘油三酯的含量降低。由此可见,高营养高密度的饲养条件导致较高的牛舍氨气浓度,在主要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上表现为牦牛的肝脏等功能受到一定影响。因此,今后要特别注意牛舍有害气体对牦牛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牦牛分布在西部地区海拔3000公尺以上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四川、云南等省辽阔的高寒草原上,数量有千万头以上,是世界上拥有牦牛最多的国家。牦牛是当地人民(主要是藏族)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畜种,因而,加速牦牛生产,特别是提高其生产性能,对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支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加速牧业学大寨的步伐尽早实现牧业生产机械化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浙江红花油茶是我省特有的一种木本食用油料植物。在浙南山区分布广而集中。它能在海拔较高的山区正常开花结果。不仅可以弥补普通油茶垂直分布低之不足,而且具有花红、果大、含油率高等多种优点,在解决中、高山地区人民的吃油问题和美化自然环  相似文献   

20.
对同一海拔地区不同发育期牦牛血清钙、无机磷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1日龄和1月龄血清钙含量较高,6月龄和成年组牦牛血清钙含量降低,且明显低于普通牛(P<0.05),导致血清钙与无机磷之比较低;6月龄血清无机磷含量显著低于其余年龄组(P<0.05);游离钙由1日龄的1.48±0.16 mmol/L降低到成年组的0.43±0.02 mmol/L(P<0.05);幼龄犊牦牛碱性磷酸酶显著高于成年组,由1日龄的708.1±202.6 U/L降低到成年组的267.2±123.5 U/L(P<0.05)。结果表明:犊牦牛在生长发育期普遍存在缺钙和血清钙与无机磷比例失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