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药组成:磁石100克,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三者先煎20分钟),茯苓25克,柴胡18克,黄芩、半夏、太子参、菖蒲、郁金各15克,桂枝12克,大黄、生姜、大枣各10克。日一付。发作期症状控制后,缓解期守  相似文献   

2.
治疗方法:治疗组:自拟柴芩苍耳子煎:柴胡、黄芩、藿香各10克,苍耳子、白芷、羌活、石菖蒲、菊花各12克,防风、辛荑、薄荷各6克,白芥子3克,水煎,每日1剂,早晚饭后服。并用药渣热敷患处,日三四次。加减:兼风寒者,加荆芥穗10克,川乌3克;兼风热者,重用黄芩、  相似文献   

3.
吮乳乳痛治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1.何××,女,26岁。1985年4月6日诊。一月前,足月顺产一女婴。现婴儿吮时,感两乳掣痛钻心,甚则衣服碰上乳头都痛。查乳房无红肿硬结,舌质淡红,苔白微黄腻,六脉微弦。处方:柴胡、党参、防风、白术、红花、半夏各10克,黄芩18克,甘草、青皮各6克,白芍20克,陈皮、贝母8克。上方服1剂而瘥。  相似文献   

4.
方药:银花30克,连翘、黄芩、川芎、当归各12克,桔梗、牛膝各9克,野菊花15克。便秘首剂加大黄30克,头晕目痛加龙胆草12克,胸胁痛加柴胡9克,尿黄加白茅根30克,气虚加党参30克。每日1剂,分2次煎服,5剂为一疗程。  相似文献   

5.
<正> 治疗方法:采用自拟柴芩茵陈蒿汤:柴胡、黄芩、山栀、大黄、黄连、茯苓各10克,板蓝根、马鞭草各15克,茵陈30克。每日一剂,连服18日为一疗程。一疗程后肝功仍未正常者,再继续治疗一疗程。加减:热盛者重用黄芩、黄连、大黄、山栀,加龙胆草12克;湿盛者重用茯苓,加滑石、车前子各15  相似文献   

6.
方药配制及服法:葵茎白瓤(一大握约10克)、白鸡冠花、白果(银杏)各10克,白扁豆、山药、茯苓各15克,白术12克,海螵蛸9克,芡实、滑石各20克。水煎二次分服。一般4~6剂见效。随症加减法:带证属湿热者,可加黄柏、黄芩、龙胆草;属寒湿者,加白芷、肉桂、附子等。  相似文献   

7.
<正> 例一癫病案徐某,女,37岁。1978年10月3日初诊。一周前与邻居口角后,遂精神抑郁,神情淡漠,时语无伦次,或悲伤痛苦,多疑多虑,妄见妄闻,动作离奇,怵惕易惊,纳呆。舌淡苔薄白腻,脉象弦细。辨证为气郁痰迷,神志被蒙,治以枢转气机,豁痰达郁。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味:柴胡12克,黄芩10克,党参12克,半夏10克,桂枝6克,茯苓10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朱砂1克(冲服),菖蒲10克,香附10克,郁金10克,炙甘草6克。3剂,水煎服。 1978年10月8日二诊:迭进4剂,诸症悉减,但仍妄见妄闻,多疑多虑。故治以理气解郁、豁痰开  相似文献   

8.
来函摘登     
《新中医》1989,(7)
编辑同志:1979年第4期《新中医》,介绍了治疗痔疮的乙字汤,经笔者复用于临床,疗效确切可靠。现举一例,以证其验。冯××,女,52岁,海口市郊农民。1979年10月5日,经人介绍来我处就医。病人患外痔已达七年之久,经常流血、疼痛、脱肛,便后要用手送回肛门。用乙字汤加减治疗,处方:党参15克,当归、黄芩各12克,大黄(后下)、升麻、柴胡各9克,甘草6克。服3剂后各症大减,仍依前方改当归为24克,黄芩18克,升麻、柴胡各12克,甘草9克。续服而愈。(海口市制锁厂王春雄)  相似文献   

9.
笔者以自拟胆囊定痛汤治疗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所致胆绞痛34例,除1例无效转外科治疗外,其余均服1~3剂药疼痛缓解。方药组成:柴胡、青皮、砂仁、香附各12克,元胡、枳壳、郁金、川楝予各15克,金钱草、生白芍各30克,琥珀5克(冲服),甘草6克。加减:急、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期酌加银花、公英、黄芩等清热  相似文献   

10.
基本方药:银花,板兰根、大青叶、连翘、海藻、昆布各12克,黄芩、贯仲、僵蚕各9克,牛蒡子、柴胡各6克,草河车10克。发热重者加石膏20克,呕吐加竹茹9克,便秘加大黄6克,项痛加葛根9克。每日一剂,水煎二次,早晚分服。局部用青黛调食醋外涂,一天三次。  相似文献   

11.
药物组成:柴胡12克,黄芩、半夏、当归各10克,党参、川芎、桃仁、赤芍各6克,炮姜、甘草各3克,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1剂,分三服。腹痛甚、少腹胀满者加延胡、香  相似文献   

12.
杜××,女,20岁,农民,于1986年7月8日初诊。患者16岁月经初潮,1984年春起每于月经前后感头晕烦躁,月经尚正常。同年8月于行经前发癫仆,初则2~3月发作一次,渐而愈发愈频,现至每月皆作。发病时始感周身麻木,手足僵硬,双手向右侧作旋转,继而倒仆,口吐白沫,喉间痰鸣,不省人事,移时苏醒,醒后感头晕心悸,疲惫乏力。经多方治疗,未见好转。刻下诊见:头晕心烦,舌质微红,苔薄黄,脉弦数。末次月经6月14日,发作情况如前。证属血虚肝旺,痰随气逆,治以养血平肝、降气化痰。处方: 1.经前服:炙地龙9克,僵蚕、半夏、南星、黄芩、天麻、石菖蒲各10克,炙远志6克,丹参15克,赤白芍各12克。5剂。 2.经后服:生熟地各12克,枸杞子、当归、半夏、石菖蒲、钩藤、远志、茯神各10克,甘草6  相似文献   

13.
一、室女溢乳裴××,女,21岁,未婚。1987年2月6日诊。患者4月前因恋爱不遂,情怀不畅。近2月有乳汁自行溢出,精神抑郁,胸闷乳胀,两胁胀痛,时常叹息。月经愆期,色鲜红量少,经来腹痛。舌质红、苔薄,脉弦数。证属肝郁气滞,气郁化火,固摄失职。治以疏肝理气,清热固摄。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并嘱其母多予开导,冀其情怀欢畅。处方: 柴胡、枳壳、香附、黄芩、泽泻、川楝子各12克,甘草、川芎各10克,白芍、当归、生地各15克,丹参30克。服上药4剂后,溢乳好转,胸胁、乳房胀痛减轻,心情较前开朗。前方既效,宗前  相似文献   

14.
李××,女,29岁。1984年9月30日诊。因患感冒而致失音已3月余,多方医治皆罔效。患者面色不华,形体消瘦,倦怠无力,食欲不振,食后作胀。舌淡嫩苔白,脉细弱。诊为脾胃不健,土不生金,风寒外束,肺气失宣,音窍不利。治以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30克、陈皮10克、白术15克、升麻12克、柴胡12克、当归15克、党参20克、桔梗12克、前胡12克、蝉蜕10克、炙甘草10克。服2剂后,能发音,  相似文献   

15.
<正> 近年来,笔者采用清上黄芩汤加外洗治疗寻常痤疮40余例,皆获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药物组成:黄芩银花荆芥玄参生地白芷牛子各10克粉葛15克红花3克甘草5克。服法及加减:水煎服,每日一剂,服至痊愈。若痤疮严重而面红发热者,或有脓疱者加地丁12克、连翘10克,去荆芥;面疮痒甚者加地肤子、花粉各10克有结节者加生牡蛎15克、赤芍10克;心烦尿黄者去白  相似文献   

16.
一、经期延长杨某某,女,32岁,1983年8月8日初诊。经期延长已3年。月经每超前4至8天,经量中等,色暗无块。数日后量少如酱水,杂腐肉状物,淋漓半月余方净。此次月经7月28日至,伴腰及少腹隐痛,口苦而干,多喜冷饮,夜寐梦多,舌质红、苔薄白,脉细弦。证属肝胆气郁化火,迫血妄行。治宜疏肝解郁,清热凉血,方选小柴胡汤合清经散出入;柴胡、炒黄芩、法夏、丹皮、生地、地骨皮、白芍各10克,党参12克,炒杜仲、仙鹤草各15克,青蒿、炒黄柏各6克,炙甘草3克,大枣4枚。三剂。  相似文献   

17.
章××,男,20岁。1984年9月24日诊。患者患“急性风湿热”已两月,经抗感染、抗风湿治疗好转后仍经常发热,脉弦细,苔薄白少津。检查:白细胞12600,中性80%,血沉84。证属邪入少阳,阴血不足,治宜和解少阳,滋阴养血。处方:柴胡18克、桂枝9克、干姜6克、花粉9克、生牡蛎9克、黄芩9克、大黄9克、白芍12克、甘草6克。服药2剂,发热消失。继服3剂,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8.
余用家传秘方,治疗扁平疣多例,均在用药10剂左右获愈。处方:炙枇杷叶20克,桑白皮15克,木贼草、香附、浮萍各10克,益母草、生苡仁各30克,白藓皮20克,荆芥6克,牛蒡子12克。  相似文献   

19.
笔者以自拟板羌柴芩汤清解祛邪,治疗外感发热,多收显效。现介绍如下: 方药组成:板蓝根30—60克,羌活10—12克,柴胡、黄芩各15—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日分三次温服。发热重者,可日服2剂。加减:咽喉肿痛者,加桔梗、山豆根各  相似文献   

20.
笔者自拟柴胡桂枝苇茎汤治疗喘息型慢支炎多例,疗效显著。介绍如下。方药组成:川明参、苡仁各18克,柴胡、黄芩、半夏、白芍、桃仁、生姜、大枣、地龙各12克,桂枝、甘草各8克,苇茎、冬瓜仁各24克。煎服法:以上为成人量,每日1剂,三煎,加适量白糖,早中晚分服。适应症: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合并广泛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