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研究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对高血压患者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行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的高血压患者105例,根据使用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的浓度将患者分为3组,Ⅰ组浓度为2.0 ng/mL、Ⅱ组浓度为3.0 ng/mL、Ⅲ组浓度为4.0 ng/mL,其三组丙泊酚的靶浓度均为4μg/mL,每组各35例患者。观察比较三组患者在入室5 min(T0)、插管前(T1)、插管后1 min(T2)、插管后3 min(T3)以及插管后5 min(T4)各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心率以及脑电双频指数的变化,并比较其苏醒的时间。结果:Ⅰ组患者在T2、T3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与心率均明显的高于T1时间点,Ⅱ组患者在T2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与心率均明显的高于T1时间点,比较差异具体统计学意义(P<0.05);在T2、T3与T4时间点上,Ⅲ组患者的脑电双频指数明显的低于Ⅱ组患者与Ⅰ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患者的苏醒时间明显的长于Ⅰ组、Ⅱ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使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高血压患者,其脑电双频指数会随着瑞芬太尼的浓度而降低,减低插管应激反应,并能够维持血流动力学的平稳。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不同靶浓度舒芬太尼对丙泊酚静脉麻醉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方法80例择期行全麻手术病人,年龄30~50岁,ASAⅠ~Ⅱ级,BMI〈30kg/m^2,随机分成S0、S0.1,S0.3、S0.5,四组,每组20例。病人入手术室后监测生命体征,静卧5min纪录MAP、HR、BIS后,给予血浆靶浓度为3μg/ml的丙泊酚,病人意识消失后给予0.1mg/kg维库溴铵,随后依分组情况分别给予效应室靶浓度为0、0.1、0.3、0.5ng/ml舒芬太尼,肌松满意后行气管插管并记录病人入室后(T0)、给舒芬太尼前(T1)、气管插管前(T2)及气管插管后(T3)MAP、HR、BIS数据。结果0.1~0.5ng/ml舒芬太尼对丙泊酚静脉麻醉BIS值无影响。S0.1组病人气管插管后MAP、HRB1S值升高,存在插管反应。结论舒芬太尼在无疼痛刺激时对BIS没有影响,舒芬太尼效应室浓度0.3ng/ml为较佳气管插管剂量。  相似文献   

3.
尤培军  张广山 《医学信息》2007,20(5):390-392
目的 观察靶控输注芬太尼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探讨靶控输注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的可行性.方法 30例全麻腹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例,I组和Ⅱ组为芬太尼靶控输注组,效应室目标浓度分别设定为2 ng/ml和4 ng/ml,Ⅲ组为芬太尼人工推注组,芬太尼用量为3 μg/kg.分别于入室(T0)、诱导后意识消失时(T1)、气管插管即刻(T2)、插管后5 min(T3)、插管后10 min(T4)、切皮(T5)、探查腹腔(T6)时记录血流动力学变化,并于T0、T2、T4、T5时点取血检测血浆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和血糖(BG).结果 第Ⅲ组病人在T1时的收缩压及平均动脉压较其他两组低(P<0.05);T2时第Ⅲ组病人心率较基础值明显升高(P<0.01);三组病人的血浆E、NE、BG均在正常值范围内.结论 芬太尼效应室靶控输注目标浓度2 ng/ml以上即可有效的预防气管插管及切皮时的应激反应.同人工推注相比,靶控输注在循环动力学方面更加平稳.靶控输注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能很好的抑制应激反应,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2例择期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病人。采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瑞芬太尼丙泊酚靶控浓度分别为1.6ng/ml和1.5-4μg/ml辅以安氟醚吸入,间断推注维库溴铵。记录围麻醉期血流动力学,及麻醉后恢复情况。结果所有病人麻醉诱导后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降低(P〈0.05),心率减慢(P〈0.05)气管插管、切皮后血压回升。术毕停用瑞芬太尼后心率加快、血压升高,需辅以长效镇痛药物。术毕病人均在5h内拔气管插管。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血流动力学稳定,对气管插管和锯胸骨等强刺激反应轻微;术后清理迅速,可安全用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84例ASA分级Ⅰ~Ⅱ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将8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所有患者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腹腔镜手术,观察组术毕前30 min给予舒芬太尼,对照组给予瑞芬太尼,比较两组麻醉后的各项参数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各三个观察时点RS、RSS评分相比对照组更优,患者躁动少,清醒完全(P<0.05),对照组心率、血压T2、T3时点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芬太尼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血流动力学更加稳定,术后恢复快,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应用ProSeal喉罩通气全麻对患者血压和心率的影响。方法高血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12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喉罩组和气管插管组,每组60例。记录诱导前(T0)、置入喉罩/插管前即刻(T1)、置入喉罩/插管后1min(T2)、3min(T3)、胆囊切除时(T4)、拔喉罩或拔管时(T5)6个时间点的HR、MAP、BIS,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气管插管组于插管后1min、3min、拔管时均较麻醉前、插管前即刻及喉罩组HR明显增快、MAP明显升高;瑞芬太尼、顺势阿曲库铵消耗总量、术毕24h内咽喉疼痛例数气管插管组要明显高于喉罩组,胃管置入比例两组则无明显差异。结论喉罩通气全麻在高血压病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可有效预防心血管应激反应,避免血压和心率的剧烈波动。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定瑞芬太尼抑制50%患者气管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靶控输注(TCI)血浆靶浓度(EC50),以指导瑞芬太尼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6例在全身麻醉下行腰椎间盘摘除术患者。预设第1例患者拔管时瑞芬太尼TCI血浆靶浓度为2ng/mL,依据Dixon上下序贯法原则决定下1例患者拔管时的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同时记录患者麻醉诱导前、拔管期瑞芬太尼达到预设靶浓度时、气管拔管即刻及拔管后5min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脑电双频谱指数(BIS)以及拔管期患者有无呛咳。结果采用Dixon序贯法计算得到的瑞芬太尼抑制腰椎手术患者气管拔管期血流动力学反应的EC50为1.57ng/mL,其95%可信区间(CI)为1.45~1.69ng/mL。结论联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拔管期,抑制50%患者心血管反应的瑞芬太尼TCI血浆靶浓度为1.57ng/mL。  相似文献   

8.
王建华 《医学信息》2019,(24):151-152
目的 比较舒芬太尼和地佐辛预防瑞芬太尼麻醉后疼痛过敏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 选择2017年6月~2019年6月在我院行腹腔镜下子宫次全切术和子宫全切术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术毕给予地佐辛预防瑞芬太尼麻醉后疼痛过敏治疗,观察组术毕给予舒芬太尼预防治疗,比较两组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不同时间段[拔管即刻(T1)、拔管后10 min(T2)、拔管后1 h(T3)]疼痛(VAS)评分以及临床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躁动、呛咳)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HR和MA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1、T2时间段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3时间段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0.00%)低于对照组(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舒芬太尼和地佐辛均可有效预防瑞芬太尼麻醉后疼痛过敏,不影响苏醒时机,但舒芬太尼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瑞芬太尼或舒芬太尼全凭麻醉应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麻醉特点。方法选择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80例,分为2组,瑞芬组40例实施全凭瑞芬太尼静脉麻醉,舒芬组40例实施全凭舒芬太尼静脉麻醉,比较2组在诱导前、诱导后、插管、气腹、术毕5个阶段心率、平均动脉压的变化情况,记录2组在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术后24 h疼痛、排气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变化趋势和幅度无明显差别(P0.05),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瑞芬组优于舒芬组(P0.01),术后24 h疼痛舒芬组较瑞芬组轻(P0.01),排气时间、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均能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两者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基本一致,瑞芬太尼在恢复方面优于舒芬太尼,而舒芬太尼具有更强的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TCI)麻醉诱导,用于纤维支气管镜(FOB)气管插管的可行性,并与手控输注(MCI)相比较.方法 2009年12月到2010年1月本院24例预计无困难气道,择期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手术患者,完全随机分为TCI组及MCI组(每组12例).分别以TCI或MCI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诱导下行FOB插管.记录诱导期间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Narcotrend指数(N1)监测麻醉深度,记录意识消失时间、插管时间、插管评分、用药量及不良反应.结果 TCI组患者意识消失时间、插管时间比MCI组显著缩短[(2.2±0.5)比(5.3±2.3)min,(7.7±3.9)比(12.5±4.5)min,P<0.01].2组插管评分、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血压、心率诱导后均较诱导前明显下降,插管后MCI组心率明显低于TCI组(P<0.05).TCI组NI值下降较MCI组快速.2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对插管过程无记忆.结论 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诱导可安全有效用于无全身麻醉诱导禁忌患者FOB气管插管.其中TCI模式较MCI模式,诱导及插管迅速,血流动力学更平稳.  相似文献   

11.
梅玫  王宏  孙晶晶 《解剖与临床》2014,19(5):419-422
目的观察老年人直肠癌根治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啶(DEX)对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择期行直肠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DEX组(n=30)和对照组(n=30)。均采用静脉麻醉,将DEX 2 ml(200μg)加入48ml生理盐水中,配成4mg/L的溶液。DEX组在气管插管成功后10min内泵入0.5μg/ks的DEX溶液,继续以0.5μg·kg^-1·h^-1持续泵入至手术结束前30min;对照组在气管插管成功后的10min内泵入0.125ml/kg生理盐水,继以0.125ml·kg^-1·h^-1持续泵入至关腹前。记录2组术前(T0)、术毕(T1)、拔管后5min(T2)、拔管后30min(T3)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并记录停全麻药至自主呼吸恢复的时间、至拔管的时间,术前24h、术后24h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价两组患者认知功能。结果与T0比较,DEX组T1~T3的SBP及HR降低,而对照组T1-T3的SBP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对照组比较,DEX组T1-T3的SBP及HR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DEX组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2例(6.7%),对照组9例(30.0%),两组POCD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6,P〈0.01)。结论DEX能改善老年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术后认知功能,且使血流动力学更稳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和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用于小儿胃镜检查术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拟行无痛胃镜检查的小儿80例随机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n=40例),芬太尼组(F组,n=40例)。D组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输注时间为10min,复合异丙酚1mg/kg;F组静脉输注芬太尼1μg/kg,复合异丙酚1mg/kg。两组术中异丙酚每次追加量为1mg/kg。记录患儿入胃镜室时(T0)、用药5min时(T1)、用药10min时(T2)、胃镜检查开始前(T3)、胃镜通过咽喉时(T4)、胃镜退出咽喉时(T5)和退镜后5min(T6)的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及平均动脉压(MAP)水平。记录异丙酚总用量、苏醒及离室时间,记录术中呛咳、严重体动(迫使检查中断)、呼吸暂停(呼吸暂停时间〉10s)、低氧血症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记录苏醒期恶心呕吐和躁动的发生情况。结果 D组在T4-T6时点HR和MAP明显低于F组(P〈0.05);与T0时点比较,F组在T4-T6时点HR和MAP均明显升高(P〈0.05),D组T4-T6时点的HR和MAP无明显差异(P〉0.05);D组的异丙酚用量少于F组(P〈0.05),镜检时间短于F组(P〈0.05),两组苏醒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D组术中呛咳、严重体动、呼吸暂停、低氧血症、心动过速及苏醒期躁动、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均低于F组(P〈0.05)。结论与芬太尼比较,0.5μg/kg右美托咪定复合异丙酚对胃镜检查术患儿的麻醉效果好,且对呼吸循环影响小,术中术后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比较电子支气管镜与纤维支气管镜引导经口气管插管在颈椎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2例拟经口气管插管全麻下行颈椎手术的ASAI-Ⅱ级患者随机分为电子支气管镜组(A组)和纤维支气管镜组(B组),记录两组基础值(哟)、插管前即刻(T1)、插管后即刻(T2)、插管后5min(T3)的平均动脉压(MBP)、心率(HR),插管时间,一次插管成功率及插管相关并发症。结果与T0期比较,两组患者T1期MBP和HR降低,随后在T2期明显升高,到T3期MBP再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组气管插管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1例一次插管失败。两组插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与纤支镜比较,电子镜能明显缩短颈椎手术患者气管插管的时间和提高一次插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有创通气治疗、有创-无创通气治疗方案在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性肺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50例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性肺炎并发ARD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以接受常规有创通气治疗者为对照组,以接受有创-无创通气治疗者为观察组,每组25例,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治疗前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Ph值(Ph)、心率(HR)及收缩压(SBP)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7天后,两组以上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两组改善程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首创通气时间、总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肺炎治疗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有创-无创通气治疗方案可显著降低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性肺炎并发ARDS患者死亡率,改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并可降低通气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咪唑安定和芬太尼在老年患者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评价。方法将210例接受纤维支镜检查的老年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同时选择同期106例青年患者作为对照(c组),A、C两组在局部麻醉的基础上加用咪唑安定和芬太尼进行麻醉,B组单纯应用局部麻醉,分别观察3组各时点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及脉氧饱和度。对A、C两组患者按Ramsay法进行镇静分级评估,记录A、C两组的麻醉诱导时间和麻醉时间。调查3组患者对检查过程的遗忘程度、不良反应以及再次检查的接受程度。结果A组麻醉时间高于C组(P〈0.01)。A、C两组遗忘比率分别为97.2%(103/106)和95.3%(101/106),镇静分级评估A组以3级为主占68.9%(73/106),C组以2级为主占66.0%(70/106),而B组镇静程度全部为0级,无遗忘。A、C两组在检查过程中平均动脉压稍下降,但平稳,而B组显著升高,波动大。B组心率入声门时比A、C两组显著加快(P〈0.01)。A、C两组在检查过程中的不良发应、中断检查及再次检查接受程度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患者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联合应用咪唑安定和芬太尼麻醉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靶控输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方式对腹腔镜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行腹腔镜手术患者90例分为:A组(40例)靶控输注丙泊酚(血浆靶浓度3μg/mL)联合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3ng/mL);B组(26例)单纯靶控输注丙泊酚(血浆靶浓度3μg/mL);C组(24例)静脉泵入丙泊酚0.2-0.6mg·kg^-1·h^-1。比较各组患者麻醉前(哟)、诱导成功后(T1)、气腹后30min(T2)、术毕时(33)、术后24h(T4)生命体征,包括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 CO2);反应机体应激反应指标包括血清皮质醇(COR)、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血糖(GLU)。结果A组、B组患者HR、MAP、SpO2、PET CO2在麻醉过程中无显著改变(P〉0.05)。C组HR在麻醉后呈升高趋势,MAP呈下降趋势,SpO2在T1、T2时相均显著低于阳(P〈0.05);PET CO2在麻醉后各时相较T0显著增高(P〈0.05)。A组HR、MAP在T1-T4各时相与C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SpO2在T1、T12均显著高于C组(P〈0.05);PET CO2在T1-T3均显著低于C组(P〈0.05)。COR、IL-6、CRP、GLU在A组各时相均无显著差异,B组在T2、T3、T4各时相较T0显著增高(P〈0.05);C组在T1-T4各时相较11D均显著增高(P〈0.05);A组IL-6、CRP、GLU在T2、T3均分别低于B组和C组(P〈0.05)。A组术后苏醒时间显著低于B组和C组(P〈0.05)。A组术后出现恶心、呕吐比例(12.50%)显著低于B组(23.08%)和C组(33.33%),P〈0.01。结论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能够维持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CO2气腹造成的损伤,减少机体的应激反应,术后苏醒快,并发症少,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安全可靠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压力支持通气(PSv)模式在小儿气管内全麻下腹腔镜短小手术的效果。方法收集本院2011年2月至2012年12月择期拟行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患儿60例,年龄3—11岁,体质量14~40妇,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I级,随机分为使用PSV组(s组,n=30)和压力控制通气模式(PCV)组(c组,n=30)。两组患儿静脉注射芬太尼2mg/kg、丙泊酚2mg/kg、琥珀胆碱1.5mg/妇麻醉诱导,插入气管导管。插管成功后,均吸人七氟醚维持麻醉,呼气末七氟醚浓度维持在1.3~1.5MAC(最低肺泡有效浓度)。c组患儿术中以PCV控制呼吸至气管导管拔管期,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于35—45mmHg(1mmHg=0.133kPa),患儿出现自主呼吸时以静脉注射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1mg/kg)维持肌松。s组患儿以PCV至气管导管拔管期,维持P即c02于35~45mmHg,患儿出现自主呼吸时,使用PSV的通气模式控制呼吸,术中不追加任何肌肉松弛药。两组患儿均在停止气腹时停止吸人七氟醚。分别记录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完毕(T1)、气腹开始(T2)、气腹5min(T3)、气腹10min(T4)、停止气腹(T5)、术毕(T6)、气管导管拔管时(T7)各时间点时两组患儿平均动脉压(MBP)、心率(HR)的变化。记录手术和气管导管拔管的时间。结果与T0时比较,c组患儿T1~T6时MBP、HR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7时HR、MBP明显升高(均P〈0.05)。s组组内比较,患儿T0~T7时MBP、HR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组患儿T0-Te时与s组患儿MBP、HR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时c组患儿HR、MBP明显高于S组患儿(均P〈0.05)。C组患儿的气管导管拔管时间比s组患儿长[(23±5)min比(6±2)min,P〈0.05]。结论PSV通气模式无需合用长效肌松药,拔管时间短,拔管时心血管反应轻微,非常适用于小儿腹腔镜短小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测定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醛固酮(ALD)、睾酮(T)和雌二醇(E2)的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186例CHF患者血清ALD、T和E2水平,并进行对照统计分析。结果:CHF组患者血清ALD显著地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T和E2均显著地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P<0.05),Ⅱ、Ⅲ、Ⅳ级心力衰竭组间血清ALD依次递增,T和E2依次递减,方差检验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ALD与T和E2呈正相关(r=0.433、0.461,P<0.05),T与E2间无明显相关性(r=-0.131,P>0.05)。住院期间死亡组血清ALD显著地高于好转出院者(P<0.01),T和E2水平显著地低于好转出院者(P均<0.01)。结论:CHF患者血清ALD显著升高,T和E2显著下降,且与心功能分级和住院死亡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吸痰+支气管肺泡灌洗对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34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给予镇静镇痛、营养支持、抗感染等治疗;治疗组(n=17)行纤支镜吸痰+支气管肺泡灌洗,对照组(n=17)行常规吸痰。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机械通气时问、肺部阴影消散时间、ICU住院时间、28d病死率等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PaO2、PaCO2、SaO2、PaO2/FiO2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PaO2、SaO2、PaO:/FiO2升高和PaCO2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机械通气时间和肺部阴影消散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ICU住院时间和28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纤支镜吸痰+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机械通气患者,可以有效改善氧合和肺内通气,利于肺部炎症控制,但不改变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在老年肺癌患者行肺叶切除术单肺通气时,两种通气方法对动脉血气值及肺内分流的影响。方法:老年肺癌择期行肺叶切除术患者45例,年龄60~79岁,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3组。A组:对照组;B组:单肺通气时术侧肺行高频喷射通气(HFJV);C组:术侧肺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APA)。分别于单肺通气前,单肺通气30min,单肺通气结束,恢复双肺通气30min。测动脉血测血气分析。根据公式计算肺内分流率。结果:单肺通气30min及单肺通气结束时,B、C两组PaO2较A组高,Qs/Qt较A组降低(P〈0.05)。但B、C两组间各时点数据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老年肺癌患者行肺叶切除术单肺通气时,术侧肺实施CPAP及HFJV均可明显提高氧分压。减少肺内分流,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