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居住于南京的作家叶兆言,其实是个很没故事的人。作为文学世家,从他爷爷叶圣陶开始,就形成了对人对物一向低调的家风,生怕坏了自己的清名。对于爷爷和父亲,叶兆言一直有种挥之不去的“敬畏情结”,留下了许多关于父亲的文字,但面对渐渐长大的女儿,身为父亲的他,又常处于一种不知所措的爱恨交织的感情之中。一方面,他一直用自以为是的“理论”管教女儿;另一方面,女儿则在潜意识里与父亲进行着多方面的抗争。直到有一天,看过女儿临出国前交给自己的日记本,叶兆言在震惊之余开始反省自己的父亲角色。2000年8月,16岁的叶子作为金陵中学参加AFS…  相似文献   

2.
居住于南京的作家叶兆言,其实是个很没故事的人。作为文学世家,从他爷爷叶圣陶开始,就形成了对人对物一向低调的家风,但面对渐渐长大的女儿,一方面,他一直用自以为是的“理论”管教女儿:另一方面,女儿则在潜意识里与父亲进行着多方面的抗争。直到有一天,看过女儿临出国前交给自己的日记本,叶兆言在震惊之余开始反省自己的父亲角色。  相似文献   

3.
《高中生》2009,(5)
居住于江苏南京的作家叶兆言,其实是个很没故事的人。作为文学世家,从他爷爷叶圣陶开始,就形成了对人对物一向低调的家风,生怕坏了自己的清名。对于爷爷和父亲,叶兆言一直有种挥之不去的"敬畏情结",留下了许多关于父亲的文字。但面对渐渐长大的女儿,身为父亲的他,又常处于一种不知所措的爱恨交织的感情之中。一方面,他一直用自以为是的"理论"管教女儿:另一方面,女儿则在潜意识里与父亲进行着多方面的抗争。直到有一天,看过女儿临出国前交给自己的日记本,叶兆言在震惊之余开始反省自己的父亲角色。  相似文献   

4.
居住南京的作家叶兆言,其实是个很没故事的人。他既不抽烟,也很少喝酒,更没有丁点绯闻去让媒体炒作。作为学世家,从他爷爷叶圣陶开始,就形成了对人对物一向低调的家风,生怕坏了自己的清名。对于爷爷和父亲,叶兆言一直有种挥之不去的“敬畏情结”,留下了许多关于父亲的字:但面对渐渐长大的女儿,身为父亲的他,  相似文献   

5.
《半月谈》上刊登一篇文章,讲述了作家叶兆言与女儿之间的冲突。一方面,身为父亲的叶兆言一直用自以为是的“理论”管教女儿;另一方面,女儿却在潜意识里与父亲进行着多方面的抗争。直到有一天,看过女儿临出国前交给自己的日记本,叶兆言才在震惊之余开始反省自己的父亲角色。他说:“小女曾说过,我这个当作家的父亲让她还没有学会欣赏之前,就先教她学会了批评。这一点真让我汗颜。”叶兆言面对女儿的“批评”感到汗颜。我们许多父母面对叶兆言的自责,是否也会有同感呢?从严要求孩子没有错,但一些父母却曲解了严格要求的本义。有些父母最爱用“…  相似文献   

6.
<正>面对渐渐长大的女儿,著名作家叶兆言常处于爱恨交织当中。一方面,他一直用自以为是的"理论"管教女儿;另一方面,女儿在潜意识里与父亲进行着抗争。有一天,叶兆言看到了女儿出国前的日记,在震惊之余开始反省自己。女儿的心灵日记当年,16岁的叶子作为交流生,要去美国读书一年。出国前,叶兆言夫妇总被一种紧张的情绪包围着,今天想买这,明天要买那;可女儿呢?喊她干什么,她都当耳旁风,每天  相似文献   

7.
《小火炬》2014,(4):13-15
望子成龙的酒鬼父亲 贝多芬的爷爷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父亲是一名普通歌手,妈妈是一个宫廷小厨师的女儿。从一出生开始,贝多芬就被寄予了无限的希望。爷爷还特意将自己的名字送给了他。  相似文献   

8.
女儿的成绩总是中等,这令对女儿抱有很大期望的父亲感到失望。于是,父亲阴沉着脸对女儿说“:过去的人说得没错,棍棒底下出状元。”女儿也不再像上小学一二年级那么听话了。她反问父亲“:你小时候没少挨爷爷的打,这可是你告诉我的。但现在你是最能干的、最有用的人才吗?”父亲有些恼羞成怒,转身回房。心里想: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难教育呢?因为自己儿时受过父亲较严厉的责罚,所以对自己的独生女儿很民主。但自己的威严却在女儿的心目中越来越淡化了,这是喜还是忧呢?算了,不跟女儿计较,她不懂事,长大后也许会理解自己的一片苦心的!这位父亲不知…  相似文献   

9.
吕艳 《家庭教育》2010,(7):26-27
家中的藏书和写作的背影 叶兆言成为著名作家后,自然有人要问他的写作是不是和父亲或者祖父有关。叶兆言说,其实,从小家人就教育他不要当作家,特别是他父亲曾被打成“右派”,对当作家心有余悸,希望儿子学理工科。叶兆言上中学时理科成绩一直很好,但最终考的却是南京大学中文系,对此,父亲还不是很支持。  相似文献   

10.
王剑涛 《家长》2013,(6):37-37
一晃女儿都7岁了,真是岁月如梭。想起2006年6月的那天上午,站在产房门前,当看着护士怀里抱着的那个粉嫩粉嫩的小家伙时,我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当了爸爸。 然而喜悦过后,我一直在想该如何教育女儿。在女儿还没出生时,我就听人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从女儿来到人世的第一天起,我就不断寻找着“父亲”与“老师”这两个身份之间的平衡点。作为父亲,我希望女儿听我的话,而作为“老师”,我又希望女儿能够独立、有创造性,能够超越我的生活。可找到这个平衡点并不容易,我一直为此而苦恼。直到有一天,我才清楚地找到了答案。  相似文献   

11.
丫丫的鱼汤     
老爷爷的背是弯弯的,胡子是白白的,走路总是慢慢的。老爷爷总爱坐在家门口,等着他的宝贝孙女儿来。他的孙女儿什么时候来呀,要等到星期天休息的时候,他的孙女儿丫丫就会来看他了。“爷爷,爷爷!”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像阵风一样跑过来。老爷爷赶紧站起身迎了上去:“哎,我的小丫丫,你可来了。”“爷爷爷爷,我可想你了。”小丫丫搂着爷爷一个劲儿地嚷。爷爷的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好好,我的乖乖,你来了,我要做鲜美的鱼汤给你喝。走,我带你钓鱼去。”“好哦,好哦,钓鱼去,钓鱼去,我要自己钓,要喝自己的鱼汤。”丫丫欢呼雀跃。“好,好。”爷爷带上…  相似文献   

12.
一次,一个小孩因为玩火被他爷爷打了一顿。孩子的父亲看到后很心疼自己的儿子。因此,他拿起一根棍子开始打自己。孩子的爷爷见到后很不理解,便问道:“你为什  相似文献   

13.
《13岁看父亲饮酒》写的是一对父女之间的“对话”。父亲的说话方式是喝酒,女儿说话的方式是待在一边看父亲喝酒。这一奇特的对话方式,缘于13岁女儿的恋爱。小小的女儿恋爱了,不善言词的父亲把自己的担心、爱、甚至不满,都转移或者说附着到喝酒上了——他是在“借酒浇愁”啊。父亲与正在长大的女儿,他们似乎在逐渐疏离,但内心对彼此的牵挂又像烧酒一般灼热、绵长。13岁的女儿,第一次读懂了父亲,“我的父亲/他是一个被爱的悲伤层层包裹的好人”。  相似文献   

14.
这些年来,对于自己能参加高考,能去上大学,我一直怀着庆幸之心。我比弟弟大一岁,按理说我应该先他一年上学,但事实上我和弟弟是同班同学。我们家离学校很远,弟弟一个人每天要来回几里地,父亲有点不放心他的安全,于是就让我这个做女儿的也跟着一起上了学。从一开始我就是“陪读”的角色,然而让父亲没有想到的是,这一陪就是十一年,直到高中。  相似文献   

15.
爷爷真倔     
爷爷今年已年逾古稀 ,他年轻时曾参加剿匪战斗 ,任过代理排长 ,退伍后又担任过生产队长和大队长。由于爷爷长时间当“官” ,使他逐渐养成了“倔犟”的性格 ,他认准的理 ,十头牛也拉不回来。去年奶奶不幸病逝了 ,全家在悲痛之余 ,爸爸担心爷爷一人在老家孤独 ,好说歹说才把他请进我家盖的新房。可又担心爷爷那股“倔”劲发作 ,妈妈特意把爷爷安排到我隔壁的卧室 ,且郑重其事地交待我说 ;“如有情况 ,快快上报主管部门。”当晚我就开始“站岗”了……不觉已到晚上十点多钟 ,一直没听见动静 ,我开始怀疑爸妈的担心是多余的 ,心想爷爷再“倔” ,…  相似文献   

16.
正我生在美国波士顿市。从我出生起,我们家就一直住在这里。左邻右舍住着好几个七八十岁的单身老人。离我们最近的是温尼爷爷,他今年八十五岁了。温尼爷爷的两个女儿都成家了,平时就他一个人,孤孤单单的,十分寂寞。因此,只要有时间,妈妈就让我去温尼爷爷家玩,陪陪他。温尼爷爷一见我就乐,就像见到自己的小孙女似的。我每长高了一点儿,他就会在他客厅的墙上画一道线。一直到现在,温尼爷爷还不断地在他的墙上画着线呢。  相似文献   

17.
感谢我的父亲,不在乎他是否能在将来留给我一笔可观的财产;感谢我的父亲,不在乎他是否能用自己的权势为我铺平今后的道路;感谢我的父亲,不在乎他是否能使我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我的父亲不是百万富翁,不是政府要员,不是艺坛名流……他只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我要感谢他,因为他教会了我如何书写“人”。“做人要永往直前,永远不倒下。”父亲说。父亲在家中是老大,过早地负担起了家中的重任,他惟一的希望就是能考上好学校,早点减轻家中的负担。文革时,爷爷的“右派”帽子使得父亲不得不去“上山下乡”,那时的他只能望着高中…  相似文献   

18.
在一个晴朗的星期天,我来到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手工创作室,看到熙熙攘攘的孩子正在玩着自己喜爱的手工。这些学龄前儿童,多数由家长带来。那天,有两个孩子的父亲给我的印象最深。一位父亲对女儿要求很严格,甚至有些冷酷。当女儿要求他帮忙时,他却板着脸说:“自己独立做。”女儿不甘心地说:“人家爸爸怎么都帮着做?,'父亲说:“人家是人家,我是不会帮你做的!”然后拿出自己的书看了起来。与之截然不同的是对面桌上的父女俩,父亲在认真地帮着女儿做手工,而女儿却在一边玩,俨然已是父亲在做手工了。当我问她是否经常来这儿玩,还不等孩子回答,父亲已经抢着回答了。我不禁想,这个父亲是不是  相似文献   

19.
一盒子的吻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一位父亲惩罚三岁的女儿,因为女儿浪费了一卷金包装纸。当时他们家庭经济紧张,看到女儿想用金包装纸装饰盒子放在圣诞树下,父亲勃然大怒。然而,圣诞节早上,小姑娘还是将那个礼物送给了父亲,说:“这是送给你的,爸爸。”父亲对自己先前的过激行为感到局促不安,但当他发现礼盒空无一物时,他又火冒三丈,他冲着女儿大声嚷道:“难道你不知道送别人礼物时盒子里应该放东西吗?”小姑娘眼噙泪水看着父亲,委屈地哭道:“爸爸,盒子不是空的,我向里面吹了很多个吻,都是送给你的,爸爸。”那位父亲羞愧难当,无地自容。他张开双臂拥…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篇讴歌父爱的小小说。作者以写实的手法,叙写了“我”教父亲学电脑的一件小事.凸现了父女间那血浓于水、感人肺腑的伟大亲情。 一直以来.母爱为人们所赞颂。父爱.又何尝不值得赞颂呢?在我们的印象中,父亲总是深沉的.而父爱更是厚重而无言的。本文中,父亲让女儿给自己买台电脑.他向女儿学电脑的目的.并不是想自己在电脑方面有多大的发展.而是为了和女儿聊聊天.听女儿说说话,从而了解女儿的近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