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西伯利亚百合的组织培养和离体快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西伯利亚百合的鳞片、茎段及花葶为外植体,成功获得再生植株,并建立了快速无性繁殖系.鳞片和茎段的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 0.1~1.2mg/L BA 0.2mg/L NAA,丛芽增殖最佳培养基为MS 0.05~0.5mg/L BA(或KT) 0.02mg/L IAA或0.05mg/L NAA,生根诱导最佳培养基为MS 0.2mg/LKT 0.5mg/L NAA.  相似文献   

2.
兰州百合鳞片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兰州百合(Lillum Davidii Var.Unicolor (Hoog)Cotton)单鳞片扦插试验结果表明:内、中、外层鳞片分化小鳞茎的能力不同,中层鳞片分化能力最高;含NAA 0.15g/1的基质最适于鳞片分化小鳞茎,小鳞茎发根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丰培 《河南科技》2008,(7):25-25
鲜百合是近年兴起的保健蔬菜,一般于7月下旬至9月上旬采收,采收后要及时进行贮藏保鲜。一般百合集中上市时的价格为每公斤5.0元左右,若贮藏保鲜到元旦乃至春节上市,每公斤价格可涨至10.0元左右,除去15%的损耗率,利润也是相当可观的。另外,百合播种要到9月下旬,采收后也要贮藏一段时间,以避过高温季节。  相似文献   

4.
<正> 百合是一种鲜生宿根草本植物,它的地下鳞茎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淀粉,具有滋补作用。既可药用,又能够食用。百合的适应性强,极耐旱,怕水渍,在温暖和冷凉地区均能生长,喜沙质壤土,潮湿低洼地不宜种植。百合的生长期将近一年,秋季播种在地下生长膨大,到来年春季才能发芽。根据这一特性,冬季可以利用行间套种一季白菜或萝卜,下年夏季还可套种瓜类。主要栽培技术措施如下: 一、精细整地。底肥宜用土杂肥、人粪尿和猪粪,不能用牛粪、鸡鸭粪等。施肥后深耕细耙,整平作畦,畦宽2米,畦间留33厘米的沟,地边也要留  相似文献   

5.
晶体百合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晶体百合的盘茎及花葶为外植体成功获得再生植株,并建立快速无性繁殖系。鳞片的最佳芽诱导培养基是MS 0.1~0.3mg/LBA0~0.5mg/LIBA;芽增殖最佳培养基是MS 0.8mg/LBA 0.05~0.4mg/LNAA;小盘茎增殖最佳培养基为MS 0~0.2mg/LBA 0.05~0.4mg/LNAA;根诱导最佳培养基为1/2MS 0.05~0.10mg/LNAA。  相似文献   

6.
毛百合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常规压片法对产于黑龙江省的帽儿山和吉林省的长白山的毛百合进行核型研究,结果表明:帽儿山和长白山毛百合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4.长白山的核型为2B型,帽儿山的核型为3B型,核型公式为:长白山的为2n=2x=24=2m 10sm 12T.核型不对称系数为82.08%,帽儿山的为2n=2x=24=2m 10sm (2SAT) 6st 6T,核型不对称系数为78.54%,通过比较发现二者的核型差异甚大,结构变异明显,主要表现在染色体相对长度、臂比、次缢痕数目及分布.  相似文献   

7.
通过八种保鲜剂对六种鲜切花,即玫瑰、康乃馨、桔梗、百合、黄菊、石竹梅保鲜作用的研究,找到了七种保鲜效果较好的保鲜剂.其中配方一和三对桔梗、黄菊、石竹梅有较好的保鲜效果;配方四对桔梗有较好的保鲜效果;配方五对康乃馨、桔梗、黄菊和石竹梅有较好的保鲜效果;配方八对玫瑰、康乃馨、桔梗、黄菊和石竹梅有较好的保鲜效果;配方九是最好的保鲜剂,对各种花都有很好的保鲜效果.切花种类和品种不同,保鲜剂的配方也应不同;同种保鲜剂配方,其浓度不同,保鲜效果也不同.  相似文献   

8.
百合夏管抓六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艺 《河南科技》2005,(5):14-14
施肥 6月上句百合进入开花初期,地下鳞茎生长加快,需肥量大,应追施壮叶肥,适当增施磷钾肥:一般亩施尿素15千克,过磷酸钙20千克,氯化钾10千克。7月上旬,对叶片发黄、脱肥早衰的田块,亩用磷酸二氢钾100克、尿素0.5~1千克,兑水50千克,喷施。  相似文献   

9.
目前循环活性污泥工艺CASS在设计中反应区配比多取自经验值,生物选择区、兼氧区,主反应区体积采用1∶5∶30的较多.为了在北方地区运用提供反应区配比的理论,试验进行了不同反应区配比对CASS工艺影响的研究.在反应区配比分别为1∶5∶30、1∶8∶27、1∶11∶24的情况下,进行了120个周期的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反应区配比在1∶8∶27的情况下有最好的脱氮除磷效果,总氮的平均出水含量为6.1 mg/L,总磷的平均出水含量为0.46 mg/L.反应区配比在1∶11∶24的情况下处理效果最差,但各项指标仍可以达到一级B标准.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不同激素对苜蓿无菌苗不同外植体诱导效果的影响,采用不同质量浓度激素配比对4种外植体进行愈伤组织诱导,筛选不同外植体最佳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结果表明,下胚轴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2,4-D 1.0 mg/L+6-BA 1.0 mg/L;茎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2,4-D 2.0mg/L+6-BA 0.5 mg/L;子叶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2,4-D 1.0 mg/L+6-BA 0.5 mg/L;叶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2,4-D 1.0 mg/L+6-BA 0.75 mg/L.  相似文献   

11.
以狭叶薰衣草(Lavandula angustifolia Mill.)为材料,初步研究激素种类与水平对其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增殖与不定根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狭叶薰衣草离体培养适宜的培养基分别为:诱导愈伤组织的培养基为MS+2,4-D 2.0 mg/L+6-BA 2.0 mg/L+蔗糖30 g/L+琼脂7 g/L;不定芽启动培养基为MS+6-BA 0.1mg/L~0.5mg/L+蔗糖30 g/L+琼脂7g/L;待小芽长至1~2 cm后将其转到1/2MS+IBA 0.5 mg/L+蔗糖30 g/L+琼脂7g/L培养基上生根,得到完整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12.
通过正交试验方法,阐述激素、温度、糖度及光照诸因素对马铃薯试管薯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黑暗条件下,所试品种选用MS+6BA0.5mg/L+60g/L蔗糖,18℃,最适宜试管薯形成.  相似文献   

13.
棉花花粉人工萌发及授粉液在杂交制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诱导棉花花粉人工萌发培养基中蔗糖,琼脂的最适浓度。发现在无机盐基液的固体培养基中,45%蔗糖浓度和0.8g/L琼脂是诱导棉花花粉人工萌发的最适浓度。硼和GA3对棉花花粉的人工萌发有促进作用,此外还对棉花杂交授粉液及其在杂交制种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4.
公丁香挥发油化学组成及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分析了微波预处理-水蒸汽同时蒸馏萃取法所得公丁香(丁香花蕾)挥发油的化学组成,主要含有丁香酚(相对含量62.21%),2-甲氧基-4-[2-丙烯基]苯酚乙酸酯(相对含量17.7%)和4,11,11-三甲基-8-亚甲基二环[7,2,0]-4-烯(相对含量15.29%).公丁香挥发油对供试的6种细菌和4种真菌具有相当强的抑菌活性,对供试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6.25 mL/L,普通变形杆菌、蜡状芽孢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12.50 mL/L,枯草芽孢杆菌25.00 mL/L;黑曲霉、青霉6.25 mL/L,黄曲霉、酵母菌12.5 mL/L.  相似文献   

15.
以抗寒葡萄 4个品系的单芽茎段为试验材料 ,用组织培养法进行了茎段的粗度、培养基中激素的比例、蔗糖质量浓度进行了筛选试验 .结果表明 :茎段在 2~ 3mm时 ,腋芽繁殖较快 ,生长较好 ;MS(BA 1 .0、IAA 0 .5、蔗糖 3 0g L)的培养基较适合 1 41和 2 0号葡萄的发育繁殖 ;蔗糖质量浓度 3 0g L为宜  相似文献   

16.
将ZSM-8沸石经离子交换、挤条成型、浸渍、焙烧等一系列处理后制成Pt/ZSM-8催化剂,并通过程序升温脱附(TPD)、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IR)等表征方法研究了助剂对Pt/ZSM-8催化剂的影响。XRD结果表明,ZSM-8沸石经助剂改性后主体结构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助剂均匀分布在载体上;催化剂的活性与催化剂的酸性中心有很大的关系,NH3-TPD谱表明,催化剂有强、弱两种酸性中心,IR谱上出现了B酸中心(1546cm-1)和L酸中心(1454cm-1)的特征吸收谱峰,说明催化剂上同时存在B酸中心和L酸中心,助剂的加入对于催化剂的酸量、酸强度、酸性等都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用P538分离富集微量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P-538萃取钪的条件。和Th~(4 ),Ce~(4 )相似,P-538对钪有极好的萃取能力,即使在高酸下也近于完全萃取,因而可用于钪与其它元素(除Th~(4 )与Ce~(4 )外)的分离,萃合物的组成经测定为Sc(HA)_3。  相似文献   

18.
不同保鲜剂对切花保鲜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蔗糖,8-羟基喹啉、无机盐和有机酸配成的五种不同保鲜剂与对照相比,可使石竹、玫瑰切花瓶插保鲜时间延长,花茎和吸水量增大,延缓切花花瓣中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下降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