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丽冰 《北方药学》2011,8(12):10+63-10,63
目的:探讨硝酸甘油联合利多卡因与单纯使用硝酸甘油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麻醉中的优越性。方法:选择急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0例病人,随机分成硝酸甘油(NTG)组、硝酸甘油加利多卡因(NTC+LI)混合组。在手术结束后未减浅麻醉时,(NTC+LI)混合组经静脉推注2%利多卡因lμg/kg。鼻腔滴入0.02%硝酸甘油5μg/kg。(NTG)组经鼻腔滴入0.02%硝酸甘油5μg/kg。常规检测各项指标SBP、DBP、HP,观察拔除气管导管前后心血管系统变化及吸痰时呛咳的发生率。结果:(NTG)组降压后心率快于(NTC+LI)混合组,两组的SBP、DBP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TG)组呛咳率为16.6%,(NTG+LI)混合组为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注射硝酸甘油联合利多卡因可以减轻单独使用硝酸甘油产生的反射性心率增快、相应的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和呛咳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全麻苏醒期麻醉减浅,气管导管拔管期间因吸痰、气管导管刺激、尿管刺激及疼痛常致呛咳、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不良反应,严重者出现喉痉挛、心律失常等。对于合并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可能会出现脑出血、心肌梗死等更严重的并发症。本研究观察在全麻拔管时静脉  相似文献   

3.
气管表面麻醉对血流动力学变化和呛咳反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全麻拔管时气管表面麻醉对血流动力学变化和呛咳反射的影响。方法 ASAⅠ-Ⅱ级行上腹部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在手术结束前未减浅麻醉时,试验组将2%利多卡因5ml注入气管导管内,对照组将生理盐水5ml注入气管导管内。观察拔除气管导管前、拔管后1、2、3、5、10min时血流动力学改变,拔管吸痰时呛咳的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在拔管前,拔管后1~5min SBP、SDP、HR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拔管前及拔管后5min内与拔管后10min时相比,血压和心率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围拔管期中、重度呛咳率是8%,对照组是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气管黏膜表面麻醉可以减轻全麻苏醒期拔管时血流动力学的波动及降低患者呛咳和烦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冉俊怀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7):1039-1039
全麻恢复期尤其拔管时的心血管不良反应对高血压患者有相当危害性。我院麻醉科2004~2007年收治伴高血压的手术患者60例,在拔管前用利多卡因0.5~1mg/kg 艾司洛尔0.5~1mg/kg预防拔管时的心血管不良反应,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气管表麻加小剂量异丙酚对预防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拔管时激惹综合征的作用。方法 OSAS患者7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成3组,均采用经鼻气管插管全麻,术毕拔管前,经静脉注射0.5mg/ml异丙酚(A组);静注0.5mg/ml异丙酚同时气管导管内注入2%利多卡因0.7mg/kg(B组),对照组(C组)。观察围拔管期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及呛咳反应的差别。结果 C组拔管期MAP、HR、SPO2变化及呛咳反射较A组、B组明显,A组呛咳反射较B组明显。结论利多卡因气管表麻加小剂量异丙酚静注可以预防OSAS患者拔管时激惹综合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文目的是为观察艾贝宁(国产右美托咪啶)用于高血压患者全身麻醉气管拔管过程中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方法:原发性高血压Ⅰ-Ⅱ期需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艾贝宁组和对照组,术前血压控制在160/90mm Hg以下,于手术结束后拔管前静脉微泵注射艾贝宁0.5μg/kg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观察麻醉前、用药后、拔管前、拔管即刻、拔管后3、5、10min患者的RR、MAP、HR、SpO2、Ramsay镇静评分、躁动率以及拔管时呛咳指标。结果:①N组在吸痰拔管时及拔管后MAP均明显升高,HR、RR加快(P<0.05);②A组在痰拔管时及拔管后3、5分血压及HR上升幅度较小,10min后基本恢复至拔管前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与N组比较,A组拔管时和拔管后MAP、H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A组患者躁动发生率更低(P<0.05),拔管后有2例患者呼吸减浅SpO2一过性下降,面罩给氧后缓解。结论是手术结束后静脉微泵注射艾贝宁0.5μg/kg可减轻高血压全麻患者气管拔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7.
支暖 《河北医药》2002,24(2):94-94
术毕拔管可引起病人的心血管反应 ,主要表现为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心肌耗氧量增加 ,对原有高血压的患者更加明显。我们在拔管前给予小剂量硝酸甘油与利多卡因预防这一反应的发生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5 0例 (ASAⅠ~Ⅱ )择期全麻手术病人 ,男 3 6例 ,女 14例 ;年龄 3 1~ 72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 2 5例。麻醉前用药为苯巴比妥钠 0 .1g ,阿托品 0 .5mg。麻醉诱导用药为芬太尼 0 .1~ 0 .2mg ,硫喷妥钠 3~ 5mg/kg ,琥珀胆碱 1~ 2mg/kg静脉推注。气管插管后静脉注射芬太尼和万可松及吸入安氟醚维持麻醉。…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艾司洛尔联合硝酸甘油预防高血压病人拔管时心血管反应。方法 :全麻气管拔管前当收缩压大于 2 0 0kPa ,心率大于 110次 /min ,应用艾司洛尔 0 5 /mg/kg首量静注 ,然后给予 0 1/mg/kg·min微泵维持输入至拔管后。同时给予硝酸甘油滴鼻 ,剂量 0 5~ 1mg。记录用药前、用药后 3min ,气管内吸痰时 ,拔管时、拔管后 5min、10min、15min时的SBP、DBP、HR。结果 :全组 14例病人拔管时SBP、DBP、HR均未超过用药前的水平 ,气管拔管时心血管反应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艾司洛尔联合硝酸甘油能有效控制高血压病病人全麻拔管时的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9.
<正>全麻患者气管导管拔管期间,随着麻醉减浅,切口疼痛、吸痰拔管的强烈刺激,患者机体应激反应较大,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呼吸急促、呛咳、躁动等不良反应,严重者甚至发生剧烈的心血管反应,危及生命。以往研究多用心血管抑  相似文献   

10.
吴克宏 《北方药学》2011,8(6):15-15
目的:观察艾贝宁用于全身麻醉患者气管拔管过程中的气管拔管、不良反应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需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手术住院患者60例,ASAⅡ~Ⅲ级,随机分为艾贝宁组(A组)和对照组(N组),每组30人,分别于手术结束前30min静脉微泵注射艾贝宁0.5μg@kg或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观察麻醉前、拔管前、拔管即刻、拔管后3、5、10min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躁动率以及拔管时呛咳等不良反应。结果:①与麻醉前相比,N组在吸痰拔管时及拔管后3、5minMAP均明显升高,尤以拔管时明显;HR加快。A上升幅度较小,10min后基本恢复至拔管前水平。②与对照组比较,A组吸痰拔管时和拔管后3、5minMAP、H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拔管时间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A组患者躁动发生率更低,拔管后有2例患者呼吸减浅SpO2一过性下降,面罩给氧后缓解。结论:手术结束前30min静脉微泵注射艾贝宁0.5μg@kg可减轻全麻患者气管拔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同时降低患者全身麻醉的术后躁动率,可以安全地用于全麻患者气管拔管。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丙泊酚复合利多卡因对癫痫手术麻醉苏醒围拔管期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癫痫手术患者108例,随机分为两组,I组全麻苏醒拔管前静脉注射丙泊酚及利多卡因;II组:生理盐水安慰剂组。手术结束前5min,I组患者静脉注射0.5mg/kg丙泊酚+1lmg/kg利多卡因;II组:静注等容量生理盐水做对照。结果I、II组患者在拔管时血压、心率均有升高,II组拔管时血压、心率明显升高,II组与I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拔管前剧烈呛咳、躁动例数,II组较多与I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小剂量丙泊酚复合利多卡因可抑制癫痫手术麻醉苏醒拔管期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2.
杨森 《黑龙江医药》2011,24(6):988-989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应用α-受体阻滞剂乌拉地尔、β-受体阻滞剂艾司洛尔对全麻结束拔管时心血管反应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择期上腹部手术的病人80例,平均分成四组.术中吸入七氟醚,持续静脉泵入异丙酚和间断静脉推注维库溴铵维持麻醉.气管导管拔除前A组静注艾司洛尔1 mg/kg,B组静注乌拉地尔0.5mg/kg,C组静注艾司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联合硝酸甘油对减轻高血压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拔管时引起的心血管应激反应的效果。方法选择该院麻醉复苏室(PACU)2013年5~10月收治的全身麻醉术后气管插管且自主呼吸未恢复的高血压复苏患者40例,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静脉注射小剂量舒芬太尼联合硝酸甘油滴鼻,对照组患者采用硝酸甘油滴鼻。观察两组患者从入PACU到拔管后15 min各时期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在拔管时,拔管后5、15 min 的HR、MAP 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芬太尼联合硝酸甘油可有效抑制高血压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拔管时的应激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临床医药实践》2020,(3):169-172
目的:比较地佐辛和利多卡因对抑制舒芬太尼诱发全身麻醉诱导期呛咳反应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2月收治的全麻患者183例,ASAⅠ或Ⅱ级,年龄18~50岁。将患者随机分为地佐辛组(D组)、利多卡因组(L组)和对照组(NS组)三组,每组61例。D组、L组和NS组分别静脉注射地佐辛0.1 mg/kg、利多卡因1 mg/kg和生理盐水2 mL,5 min后静脉注射舒芬太尼,注射时间均为10 s,2 min后给予其他诱导药物。舒芬太尼注射后2 min内观察患者呛咳反应并记录麻醉诱导前、插管前、插管后即刻、插管后2 min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变化,记录观察期内不良事件的情况。结果:D组、L组呛咳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NS组(P<0.05),D组、L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麻醉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及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利多卡因1 mg/kg和地佐辛0.1 mg/kg均可有效抑制舒芬太尼诱导的全麻所致的呛咳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和羟考酮治疗全麻围拔管期呛咳的效果。方法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的全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采取相同的全麻方案,麻醉诱导时,试验组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2μg·kg^(-1)·h^(-1),5 min后改为0.4μg·kg^(-1)·h^(-1),至手术结束前30 min停用,后静滴羟考酮0.1 mg·kg^(-1)。对照组用等量生理盐水代替。比较2组患者拔管时间、拔管时呛咳情况以及围术期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和试验组的拔管时间分别为(10.8±4.3),(11.1±3.3)min,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的中度、重度咳嗽分别是16,10例和7,3例,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的总ADR发生率分别为16%(8例/50例),22%(11例/50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右美托咪定联合羟考酮能减少拔管期间呛咳反应,患者苏醒迅速,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乳膏预处理对全麻苏醒拔管期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ASAI-n级择期下腹部手术的全麻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记录患者拔管时呛咳反应情况,观察拔管开始前、拔管时、拔管后8min的平均动脉压。结果:实验组全麻苏醒期应激反应较小,呛咳反应较轻,对照组的平均动脉压在拔管时较拔管前明显升高(P<0.05)。结论:利多卡因乳膏预处理能有效抑制全麻苏醒拔管期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艾司洛尔复合硝酸甘油对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30例60岁以上ASAⅠ~Ⅱ级的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术中维持容量平衡,术毕达到拔管标准后,对照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 mL,观察组静脉注射艾司洛尔0.5 mg/kg,并以0.002%硝酸甘油静脉滴注,随后观察拔管期不同时间段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及心率和收缩压乘积(RPP)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在吸痰、拔管即刻及拔管后5 min的SBP、DBP、HR及RPP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在吸痰、拔管时及拔管后5 min各观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在吸痰、拔管即刻及拔管后5 min的SBP、DBP、HR及RPP均显著高于同期观察组(P<0.05)。结论艾司洛尔复合硝酸甘油可有效预防拔管期老年人的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在气管导管前端涂抹利多卡因乳膏对患者全麻扁桃体剥离手术苏醒时呛咳、心血管反应等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全身麻醉下接受双侧扁桃体剥离手术的患者,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丙泊酚及瑞芬太尼)。将其随机分两组:对照组(n=50),常规诱导插管全麻;利多卡因乳膏组(n=50),在气管插管前将利多卡因乳膏均匀涂抹于气管导管前段8~10cm处,然后再常规诱导插管全麻。诱导插管全麻均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靶控输注系统(北京思路高公司)效应浓度分别为瑞芬太尼1-4ng/ml、丙泊酚1-4μg/ml。手术结束时,记录并评估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及苏醒期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恶心、视觉模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础值相比,对照组在苏醒时出现HR增快,MAP升高明显;利多卡因乳膏组HR增快不明显,MAP升高也不明显。对照组HR、MAP显著高于利多卡因乳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苏醒及拔除气管导管时,对照组20例患者出现中度或重度呛咳,而利多卡因乳膏组仅5例出现中度或重度呛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涂抹利多卡因乳膏于气管导管前端可减轻扁桃体剥离手术患者麻醉苏醒拔管时的血流动力学反应及呛咳。  相似文献   

19.
李晖  李华  肖蕾 《河北医药》2012,34(8):1174-1175
目的 探讨在全麻下行鼻内窥镜手术中的高血压患者,在手术操作完、全麻复苏拔管前,于鼻腔填塞时逐渐减少或暂停静脉麻醉药,开始使用硝酸甘油复合艾司洛尔进行控制性降压,以确保全麻醉复苏期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系统的血流动力学的平稳.方法 选择慢性鼻窦炎伴高血压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Ⅰ组为硝酸甘油控制性降压组,Ⅱ组为硝酸甘油复合予艾司洛尔控制性降压组.记录全麻复苏拔管进行控制性降压前(T0)、拔管前即刻1 min(T1)、拔管后1 min(T2)、拔管后3 min(T3)、拔管后10 min(T4)各时点的MAP、HR、SpO2.结果 与Ⅰ组比较,Ⅱ组MAP控制良好(P<0.05),HR明显低于Ⅰ组(P<0.05);2组SpO2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鼻内窥镜手术的高血压患者在全麻复苏期使用硝酸甘油复合艾司洛尔进行控制性降压有协同作用,血流动力学的波动小,生命体征更平稳,是一种安全有效、操作简便的控制性降压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气管内注射利多卡因和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对头颈外科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拔管期气道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气管内全麻下完成择期手术的患者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术毕时分别给予相应药物,Ⅰ组为气管内用药组,2%利多卡因2mg/kg;Ⅱ组为静脉用药组,2%利多卡因2mg/kg;Ⅲ组为空白对照组。观察拔管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呛咳反应情况和苏醒拔管时间。结果各组吸痰时、拔管即刻及拔管后1min的SBP、DBP、MBP、HR均比基础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升高的程度及时限高于I组及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组比较,Ⅱ组吸痰时、拔管即刻及拔管后1min的SBP、DBP、MBP、HR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组、Ⅱ组与Ⅲ组比较,呛咳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组和Ⅲ组相比,Ⅱ组呼吸恢复时间及拔管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苏醒期给予利多卡因能够有效抑制气道机械刺激引起的循环波动和呛咳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