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章主要针对俄罗斯民歌与中国民歌共性进行分析,结合当下音乐文化的发展现状为根据,从俄罗斯民歌与中国民歌的功能性、俄罗斯民歌与中国民歌的多元素性、俄罗斯民歌与中国民歌无文字性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主要目的在于更好的推动两国音乐文化交流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2.
在中学的音乐课堂教学中,"中国民歌鉴赏"采用五种属性分类的形式教学是一种全新的、简单易行的教学立意。作为音乐鉴赏教学的切入点,学生可以从自己生活实际出发,极大丰富了"民歌"的思维想象、感受及体验过程。从而体现了新课程的音乐课堂教学"生本观";通过对"中国民歌鉴赏"教学方法的改革,更好的提升改变学生对学习"中国民歌"的某些陈旧观念、态度;使学生能通过新学会的民歌"分类"方法,洞察到"中国民歌"内涵的真实性、趣味性和传统性。从而达到增强对我国优秀传统民歌的热爱与传承。  相似文献   

3.
民歌是音乐与文学的综合艺术。中国民歌的地方色彩构成中国民族音乐的基本风格。中国民歌地方色彩丰富多样主要表现于音乐形式方面:音阶、调式、句式、结构、音调、音律、旋法等要素特点;歌词方面有:方言词汇、衬词和声韵调等要素特点,这些要素都可以作为辨析中国民歌的理性依据。  相似文献   

4.
民歌因地域文化的不同,表现出的风格特色也不尽相同。常州民歌是吴越民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吴越民歌又是中国民歌大系中的重要分支,从地域文化的角度研究常州民歌的风格特色对研究中国民歌的区域色彩及民歌文化有参考借鉴的价值。本研究以常州民歌的音乐及唱词为切入点,分析江南地域文化对常州民歌特色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江浙民歌是我国民歌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音乐品质比较独特,人文底蕴比较深厚,为我国民歌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基于此,本文首先从意境、情感、节奏以及种类等方面分析了江浙民歌小调音乐的风格,其次探讨了江浙民歌小调音乐对中国民歌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悠久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为不同地区音乐艺术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文化生态。南海“水上民歌”作为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海南省及周边地区的民间音乐,其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传承历史悠久,是中国民歌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袁玥、揭俐和蔡际洲联合编著的《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Folk Songs》(《中国民歌地理分布》)一书,通过对海洋音乐文化区的地理环境进行分析,指出南海地区地理环境特色与当地民歌形成之间的具体关系;通过对海洋地区民歌的题材内容、音乐特征和演唱方式进行全面解析,指出其民歌特色的形成离不开当地独特的地域环境与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7.
胡亚玲 《考试周刊》2012,(15):24-25
陕北民歌是中国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中国音乐的创作与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文章通过对陕北民歌的艺术风格的分析及演唱时对音色的把握.阐述陕北民歌的演唱者如何通过语言的音乐化.抒发出内心的情感,达到以声动人、以情感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民歌具有很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民歌的音乐语言简明干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彩.中国民歌的地方色彩,是民歌风格的一个重要特点,也影响了中国音乐的风格.本文从江苏民歌中的小调入手,以实际的文本为依托,对其地方色彩进行初步了解,以使读者加深对民间音乐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课题:汉族民歌赏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版)音乐鉴赏第三单元:嫱乐与民族》)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听赏不同地区、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民歌,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基本概念及发展概况,学会辨别民歌的体裁,感受民歌的风味。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民歌的地方色彩,是民歌风格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涉及中国音乐的基本风格。所谓色彩,乃借用绘画术语,以通感之法,表达对音乐美感特点的整体体验。民歌地方色彩意味特定地区民歌音乐上的独特个性,各地民歌都有不同的个性,构成不同的美感效应,由此形成千差万别的“地方色彩”,由于文化发展水平不平衡,导致各地在语言、风俗、  相似文献   

11.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是中国民歌国际化的里程碑。她的举办为中国民歌国际化提供了一条成功之路。中国民歌国际化的途径主要有:民歌的世界性是中国民歌国际化的基础,经济全球化为中国民歌国际化提供了宽广平台,现代信息技术为中国民歌国际化创造了良好条件,“国际节会”成为中国民歌国际化的有效载体。南宁国际民歌节现在已形成了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有力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民歌是人民大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长期的口头传唱、即兴编创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地域风格是民歌最鲜明的特点。探讨典型民歌《茉莉花》南北演唱风格的差异,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不同的演唱风格,对弘扬、传承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民歌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它密切的与劳动人民联系在一起,直接表现了人们的现实生活。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广大的音乐工作者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创作出了更多优秀的作品,使它在形式或者内容上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演变后的民歌就成了大家口中的"新民歌"。这一词汇曾多次在近现代中国音乐发展史中被提及和运用,虽然,新民歌的内涵与传统的民歌息息相关,但在不同的历史年代及不同的文化大背影下,却有着不同的时代理解和文化传承使命。其中传统民歌与中华民族的各种灿烂文化的结合成了"新民歌"的一种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4.
道家“大音希声”的美学思想,因其所体现的朴素、自然、清静之道,可谓之民间歌曲“神”之所在,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绕不开的一个美学思想,并贯穿于中国音乐的发展之中,是民间歌曲之筋脉。从“大音希声”出发,剖析民歌中所特有的质朴与审美意蕴。最终论证民歌是“以天合天”,从而契合了“希声”最本质的“大音”。  相似文献   

15.
自古以来中国各族人民在广大的土地上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民歌文化。各民族各地区的人民具有不同的审美观,其民歌具有不同美学特征和审美意义。中国"原生态"民歌的美是多元性的,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蕴。本文尝试性地解析了中国"原生态"民歌在题材内容和演唱方法上所蕴含的美。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民族音乐的态度应该是继承与发展,而对发展中的民歌演唱风格问题则成为当前民歌演唱传承中要突出解决的问题。了解中国民歌的特征下的唱腔风格,理解民歌作品的风格与歌唱声音风格的关系,培养歌唱者能演唱多风格民歌的能力.努力做到演唱风格与歌曲风格的统一,才能做到民歌演唱风格的科学应用。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民歌根植于民间,更依附于方言,方言之于民歌犹如其血肉灵魂一般,正是由于民歌中土色土香的方言语音使民歌更具地方风情;特殊的方言词汇使民歌更具张力和表现力;独具本地特色的方言语法则使得民歌更加生动形象且充满情趣韵味。  相似文献   

18.
南通特殊的地域环境和悠久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具有南通品味的民间音乐,其中南通原生态民歌极其丰富,南通号子、海门山歌、吕四渔号是南通民歌的代表。在民间歌舞音乐方面,海安花鼓音乐较为突出;戏曲方面南通僮子戏是南通广大农民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近几年来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山歌社"成立的背景并对其早期收集民歌、研究民歌、传播民歌的活动进行了扼要的梳理,重点论述了"山歌社"的成立对中国民族音乐学理论研究、民族音乐教育、优秀民歌的发掘和民族音乐走向大众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