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上海市宝山区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现况,探讨流行趋势,为卫生和教育部门开展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09-2014年学生健康监测数据,计算BMI,根据《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分类标准》判定是否超重肥胖,计算分年龄段和性别的超重率、肥胖率。结果 2009-2014年中小学生男生超重率为16.97%~19.15%、肥胖率为11.28%~15.29%,男生超重率、肥胖率随年份呈先升后降趋势。各年龄男生超重率较为稳定,肥胖率则随年龄增长有下降趋势。女生超重率为9.68%~14.89%、肥胖率为4.20%~7.63%,女生超重率、肥胖率随年份呈上升趋势(χ2=24.35、20.87,均P<0.01)。女生超重率随年龄增长稍有下降趋势,肥胖率随年龄增长下降趋势明显。各年龄段男生超重率、肥胖率高于女生(均P<0.05)。结论宝山区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发生情况存在性别、年龄差异,男生超重肥胖较为严重但趋于稳中有降,女生超重肥胖呈上升趋势,男、女生均存在年龄越小肥胖率越高现象,可采取有针对性措施防治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发生。  相似文献   

2.
3.
目的了解目前上海市宝山区友谊街道青少年生长发育和超重、肥胖状况,为有效防治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宝山区友谊街道13所中、小学共9195人身高、体重等项目进行了调查,用“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BMI分类标准”进行筛查。结果上海市宝山区友谊街道中小学生各年龄身高、体重均数均超过2005年全国城市水平;其中男生超重和肥胖率为21.7%和14.9%,女生为11.8%和8.4%。结论上海市宝山区友谊街道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已非常严重,学校应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增加学生每天户外活动时间、提倡健康饮食等,提高学生体质,减少超重和肥胖。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北京市郊区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及一些营养相关行为的流行情况,为下一步制定更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分别于2015年和2017年选取北京市农村地区3个区县,各区按照5%比例抽取学校。从小学三到五年级、初中一二年级、高中一二年级每个年级抽取2个班级,共调查3 833名学生。问卷调查体重、身高、营养及饮食行为、饮水状况、营养知识等内容。 结果 郊区中小学生总体肥胖检出率为12.90%,超重检出率为14.20%。男生肥胖检出率17.00%,女生肥胖检出率8.43%,男生高于女生(χ2=57.270,P=0.001)。2017年学生肥胖检出率高于2015年,分别为14.77%、1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01,P=0.001)。只有72.89%的学生每周6~7 d吃早餐。16.54%的学生报告早餐不常吃饱。调查对象中有31.02%的学生经常喝饮料。20.90%的学生每天饮水不足1 000 ml。355例小学生(13.05%)、114例初中学生(20.14%)、128例高中学生(23.40%)不能正确对待食品添加剂,表现为不了解或知道食品添加剂对身体有害但无所谓,学段越高有认识问题的学生越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622,P=0.001)。8.91%(88/988)的肥胖或超重学生吃减肥药,6.87%(181/2 636)体重正常或偏瘦的学生也在吃减肥药。 结论 北京市郊区学生肥胖检出率呈继续上升趋势,应该针对个体加强营养知识宣传和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福州市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流行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收集福州市2014年2 446名7~18岁中小学生体检资料,进行超重肥胖流行状况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2014年中小学生超重检出率14.7%,其中男生18.5%、女生10.8%;肥胖检出率3.0%,其中男生3.4%,女生2.5%;超重肥胖检出率17.7%,其中男生21.9%,女生13.3%。总体上超重肥胖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城市男生超重肥胖程度高于农村男生和城乡女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城乡、每周吃早餐次数和每周吃鸡蛋频率等,是学生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结论福州市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受多因素影响,规律吃早餐、减少鸡蛋摄入、参加体育锻炼及适当家庭作业,有助于减少超重肥胖。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河南省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现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和效果评价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河南省17个地市125 818名中小学生进行身高体重测量和问卷调查。结果 河南省中小学生超重检出率17.00%,肥胖检出率17.45%,超重肥胖检出率男生(39.52%)高于女生(28.29%),城区(35.37%)高于郊县(33.73%)(x2值分别为1 560.765,36.600,P值均<0.001),随着学段的升高,超重肥胖检出率呈下降趋势(x趋势2=736.945,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生(OR=0.588,95%CI:0.571~0.604)、郊县(OR=0.891,95%CI:0.866~0.916)和中学(初中OR=0.705,95%CI:0.681~0.729;高中OR=0.656,95%CI:0.633~0.681)是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喝含糖饮料次数(OR=1.070,95%CI:1.008~1.137)、吃...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北京市1995—2005年不同群体学生超重、肥胖的流行趋势,为制定学生肥胖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使用1995、2000和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资料中北京市的数据,对7—18岁学生利用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体质指数(BMI)筛查标准筛查超重、肥胖,分析不同群体的检出率。结果北京市7—18岁学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在1995—2005年的10年内增长迅速。2005年7~18岁城市男生、乡村男生、城市女生、乡村女生超重检出率分别为21.8%、10.8%、11.3%和8.6%,高于1995年的11.3%、5.1%、8.2%和5.8%,也高于2000年的17.0%、8.8%、10.7%和6.4%;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3.7%、8.4%、7.1%和4.8%,高于1995年的6.5%、1.9%、3.7%和1.3%,也高于2000年的10.0%、3.5%、5.2%和2.4%。2005年城市男生、乡村男生、城市女生、乡村女生10~12岁年龄组肥胖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Ordinal回归分析发现,在控制了城乡、性别、年龄的影响后,不同年度7~18岁学生超重、肥胖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北京市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的超重和肥胖均已进入流行的增长期,采取学生肥胖综合防治措施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8.
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1985~2000年超重、肥胖流行趋势动态分析   总被引:151,自引:9,他引:151  
目的 分析中国不同群体儿童青少年1985~2000年期间超重、肥胖流行动态。方法 资料来自1985、1991、1995和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7~18岁汉族儿童青少年共计98万余人,分大城市、中小城市、富裕乡村、中下水平乡村4个群体,统一使用中国肥胖工作组(WGOC)新制定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体重指数筛查分类标准,筛查超重、肥胖,分析不同群体在不同年代的检出率。结果 1985年,中国即使大城市男女儿童青少年肥胖检出率也仅为0.2%和0.1%,超重率1%~2%,无实质性肥胖流行。90年代开始超重率大幅上升,增幅城市高于乡村,男生高于女生。北京等发达大城市男性7~9岁、10~12岁和女性7~9岁年龄组肥胖率分别为4.7%、3.8%和3.2%,肥胖高发人群初步形成。学生人群中营养不良和超重增加趋势并存,两极分化明显。1995年前后,城乡均出现超重检出率大幅增长.发达大城市男女超重率分别比10年前增长3倍和2倍;肥胖检出率男性6%~8%,女性4%~6%。2000年前后,大城市进入肥胖全面增长期,北京等发达大城市男性7~9岁、10~12岁和女性7~9岁、10~12岁年龄组超重 肥胖检出率分别达到254%、25.5%和17.0%、14.3%,男性小学生肥胖率分别为12.9%和9.1%,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其他群体超重率都增长迅猛,但肥胖率还较低,中小城市为4.8%(男)和2.6%(女),富裕乡村为1.2%(男)和0.9%(女),经济中下水平乡村为0.9%(男)和1.2%(女)。结论 中国儿童青少年总体上处于肥胖流行早期,但增势迅猛。提出加强监测、营养教育、科学膳食、有氧锻炼、培养健康饮食行为等肥胖综合防治策略,并针对大城市、中小城市和乡村人群不同特点分别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以达到早期预防超重发生、控制超重向肥胖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近年来城镇青少年超重及肥胖的发生规律及体重指数与血压的相关性,为预防成人高血压及代谢综合征提供合理的干预措施.方法 对广西贺州市城镇大学及中小学学生5年的体检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各年龄组的体重指数和超重+肥胖发生率以及随时间的变化,分析超重+肥胖与血压的关系.结果 贺州市青少年5年超重+肥胖发生率分别为:2003年3.7%、2004年4.0%、2005年3.4%、2006年3.0%、2007年4.0%,在5年内有波动,但无显著增加趋势,在小学阶段,超重+肥胖发生率相对较高(2.6%~8.2%),进入中学以后,住校学生肥胖率逐渐下降(2.0%~6.3%);体重指数与血压显著正相关,尤其是与收缩压相关系数更高(P<0.01).结论 贺州市青少年肥胖+超重发生率近年来无明显增高,与其它城市的青少年相似;体重指数与血压有显著相关;学校的饮食和生活使青少年肥胖+超重发生率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近年来城镇青少年超重及肥胖的发生规律及体重指数与血压的相关性,为预防成人高血压及代谢综合征提供合理的干预措施。方法对广西贺州市城镇大学及中小学学生5年的体检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各年龄组的体重指数和超重+肥胖发生率以及随时间的变化,分析超重+肥胖与血压的关系。结果贺州市青少年5年超重+肥胖发生率分别为:2003年3.7%、2004年4.0%、2005年3.4%、2006年3.0%、2007年4.0%,在5年内有波动,但无显著增加趋势,在小学阶段,超重+肥胖发生率相对较高(2.6%-8.2%),进入中学以后,住校学生肥胖率逐渐下降(2.0%~6.3%);体重指数与血压显著正相关,尤其是与收缩压相关系数更高(P〈O.01)。结论贺州市青少年肥胖+超重发生率近年来无明显增高,与其它城市的青少年相似;体重指数与血压有显著相关;学校的饮食和生活使青少年肥胖+超重发生率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濮阳市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现况和影响因素,为更精准地制定防控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措施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濮阳市1个区和2个县的16所学校共4 776名中小学生进行身高体重测量和问卷调查,使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结果 2021年濮阳市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为37.08%,其中超重检出率为17.69%,肥胖检出率为19.39%。男生肥胖检出率(22.96%)和超重肥胖检出率(42.08%)均高于女生(15.65%,3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0.89,53.55,P值均<0.001);随着学段的升高,肥胖检出率和超重肥胖检出率都呈现下降趋势。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女生(OR=0.638,95%CI:0.550~0.740)是中小学生肥胖的保护因素,低学段(小学OR=1.843,95%CI:1.424~2.386;初中OR=1.325,95%CI:1.038~1.691)、过去7 d吃新鲜水果次数每天1次及以上(OR=1.424,95%CI:...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北京市劲松社区18岁以上常住居民超重肥胖的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体重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劲松街道18岁以上常住居民2 052人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测量,对超重肥胖及影响因素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调查对象的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35.38%和17.78%,标化率分别为31.89%和13.9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已婚、男性、吸烟为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劲松社区的超重肥胖呈现较高的患病水平,针对吸烟、高龄、已婚、男性等高危人群开展干预工作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了解北京市海淀区18~79岁常住居民超重/肥胖流行现状及其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控制超重/肥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海淀区20个街道18~79岁常住居民6 598人,对超重/肥胖及危险因素等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调查对象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38.53%和18.84%,标化率分别为34.82%和16.5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年龄组、在婚、饮酒、口味偏咸是超重和肥胖的危险因素,女性、文化程度高中以上是超重和肥胖的保护因素。结论北京海淀区居民超重、肥胖患病形式严峻,需采取综合措施,有针对性的开展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北京市通州区6~13岁中小学生身体活动及静态行为与超重肥胖的关系。方法 2018年9-11月采用方便抽样和分层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抽取到班级的所有学生开展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收集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上下学交通方式、家务劳动时间、体育锻炼及参加舞蹈体育类辅导班情况、静态时间、睡眠时间、写作业时间等信息。体格检查测量身高、体重。结果 1 446名研究对象年龄为6~13岁、平均(9.68±2.25)岁,超重肥胖率为46.61%(674/1 446)。上下学交通方式以家长接送为主,占40.87%(591/1 446);上学日及休息日每天做家务≥10 min的比例分别为21.72%(314/1 446)、49.52%(716/1 446);上学日及休息日静态行为≥60 min的比例分别为63.76%(922/1 446)、93.43%(1351/1 446);上学日及休息日睡眠时间不足的比例分别为90.66%(1 311/1 446)、51.59%(746/1 44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男生相比,女生超重肥胖风险更低(O R=0.78,95%CI为0.62~0...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上海市金山区中小学生2007-2011年超重肥胖流行病学特点, 比较3种标准筛查结果差异, 为标准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上海市金山区2007-2011年监测点学生体检资料51 429份, 利用3种标准对超重和肥胖进行筛检。结果5年间超重率、肥胖率上升, 1985年、2000年身高别体重标准和年龄别体质指数(BMI)标准筛查男生超重率分别为12.89%、6.29%、15.02%, 男生肥胖率分别为16.73%、17.54%、9.47%, 女生超重率分别为10.75%、6.42%、9.29%, 女生肥胖率分别为8.77%、12.02%、4.74%;2个年份身高别体重标准筛检男女肥胖Kappa值分别为0.86、0.77, 1985年标准与BMI标准筛检男女肥胖Kappa值分别为0.63、0.66, 2000年标准与BMI标准筛检男女肥胖Kappa值分别为0.65、0.51。结论上海金山区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较严重, 3种标准筛查结果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中小学生肥胖流行趋势及体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1995、2005年山东省中小学生肥胖流行趋势,对肥胖儿童的体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为制定综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中国学生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进行肥胖筛检,参照《中国学生体质综合评价方法及标准》对肥胖儿童体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995-2005年的10年间,山东省7~18岁城市男生肥胖率由5.28%上升到14.48%,城市女生由3.22%上升到6.81%,乡村男生由0.56%上升到7.09%,乡村女生由0.22%上升到4.72%。肥胖学生的体质较差,肥胖男生体质在中等以上者仅占4.51%,中等以下者占64.98%;肥胖女生体质在中等以上者仅占7.29%,中等以下者占47.57%。[结论]山东省儿童少年肥胖率快速增长,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肥胖儿童体质较差,应采取综合措施,加强体能训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2013-2017年深圳市儿童青少年肥胖现状和变化趋势。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深圳市随机抽取6所小学、3所初中和3所高中,监测所有在校学生2013-2017年5年间的身高及体重。结果 2013-2017年6~18岁儿童青少年共监测94 868人次,超重率为13.31%,肥胖率为9.60%;男生超重率和肥胖率(17.60%和12.43%)均高于女生(10.27%和5.93%);近5年来男、女生超重肥胖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男、女生超重率峰值分别出现在10~12岁和13~15岁年龄组,而肥胖率峰值均在6~9岁组。结论 2013-2017年深圳市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应继续加强监测和采取相应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2016 - 2018年广州市郊区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及变化趋势,为制定有效的学生营养改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16 - 2018年全国学生常见病及健康危险因素监测的体检数据,对广州市郊区5所学校共3 877名9~18岁学生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价及趋势分析。结果 2016 - 2018年,广州市郊区中小学生营养不良总体检出率从2016年的5.68%上升为2018年的10.43%(χ2趋势 = 20.06,P<0.01),其中轻、中重度消瘦检出率均逐年上升(χ2趋势值分别为11.15、14.34,P<0.01);超重、肥胖检出率随年度变化趋势稳定(P>0.05)。各年度学生肥胖检出率随学段升高而降低(2016 - 2018年度χ2值分别为10.97、19.09、8.11,P<0.05);男生超重、肥胖问题突出,且营养不良有上升趋势(χ2趋势 = 15.87,P<0.01);2016、2017年非寄宿生肥胖检出率分别为9.76%、12.36%,显著高于寄宿生(5.59%、5.94%),2018年非寄宿生中重度消瘦检出率(6.64%)高于寄宿生(3.50%)。结论 2016 - 2018年广州市郊区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控制较好,但营养不良主要表现为消瘦有上升趋势。不同特征学生营养状况各异,应加强防控、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营养指导及干预。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温州城区居民的超重和肥胖流行情况,为开展肥胖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抽取温州市3个城区9个街道4106名≥35岁的人作为调查对象。结果人群标化超重率为35.13%,标化肥胖率为8.36%。随着年龄的增长,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呈上升趋势,随着文化程度增高呈下降趋势。家务及离退休人员的超重及肥胖患病率较高,服务行业及干部职员超重和肥胖患病率较低。结论温州市超重、肥胖患病率处于全国大城市水平,其患病率受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