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调查骨科围术期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现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2011-2013年某院骨科手术患者240例,其中使用瓜蒌皮注射液、大株红景天注射液、注射用血栓通、注射用血塞通、注射用红花黄色素、疏血通注射液患者各40例,对其适应证、给药时间、疗程、用法与用量、溶剂、联合用药、不良反应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无指征用药53例,占22.08%;平均疗程为(9.29±5.24)d;2种及以上药物联用54例,占22.50%;用药剂量不合理33例,占13.75%;溶剂选择错误率为63.75%.结论:骨科围术期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使用存在无指征用药、选药不当、溶剂选择错误、疗程偏长、剂量偏小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医院骨科住院患者中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调查2012年6月骨科201例住院患者病历,对其中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的使用率、使用金额、疗程、配伍输液、联合用药等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128份病历使用了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使用率为63.68%,用药时间平均8.2 d,不合理应用的占48.44%,注射用血塞通、注射用红花黄色素、苦碟子注射液、丹红注射液使用金额、数量、用药频度(DDDs)排名均处于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前几位。结论 应加强骨科住院患者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使用的培训和监管,严格执行《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原则》及药品说明书的规定,规范、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医院门诊患者常用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及不合理用药原因,为临床中药注射剂的合理规范化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间门诊接受中药注射剂治疗患者332例病历资料,分析其中药注射剂治疗用药处方的合理性以及不合理用药的原因,以及采取的措施。结果:332例接受中药注射剂治疗患者中,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203例(占61.14%),其不合理原因主要体现在溶媒选用方面,其次是用法用量、药品选择、给药途径等方面;不合理用药品种中占比最高的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占52.22%,其次为注射用血塞通、注射用血栓通、香丹注射液和参芪扶正注射液。结论:医院门诊这5种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均存在诸多不合理用药现象,医院相关部门及药学部门应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开展中药注射剂合理用药点评,及时发现不合理用药原因,有助于门诊患者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以确保其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北京天坛医院医疗保险住院患者灯盏细辛注射液用药情况,进一步加强对该院中药注射剂的规范化管理和医疗保险费用管理.方法 随机抽取2004年该院200份使用灯盏细辛注射剂的医保住院患者病历,填写北京市医疗保险住院患者"灯盏"注射剂用药情况调查原始数据表,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病人基本信息、用药情况等方面的统计分析.结果 被调查医保住院患者灯盏细辛注射液平均剂量176.9±20.5mg,平均疗程11.8±6.3d,(1~31)天;给药次数均为1次/日;给药途径均为静脉滴注;86.5%用于脑梗死患者,2.0%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主要用于老年患者,人均合并使用药物5.9种;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0%.结论 该院灯盏细辛注射液用药适应症与说明书符合率较高,给药剂量均在说明书范围内,用药疗程有待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5.
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刘静  刘芳  李培红 《中国药房》2011,(7):646-648
目的:研究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方法:对一家三级甲等中医院2006年7月至2010年6月住院患者使用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3例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中,有既往药物过敏史患者26例(28.1%)。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品种为红花注射液(12.5%),最低为注射用血栓通(0.13%)。丹红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以循环、呼吸、神经系统为主(占总数的60%),注射用血塞通的不良反应以药物热为主(占总数的55%),刺五加注射液不良反应以静脉炎为主(占38%),疏血通注射液不良反应以血液系统为主(占20%)。丹红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发生与疗程相关,用药后症状发生时间均≥7d。结论:成分和适应证相同或相似的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应根据其安全性来选择用药,既往存在过敏史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很大。不同品种的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存在各自的特点,在临床中应有针对性的防治其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6.
[摘 要]目的:分析某院中药注射剂的应用情况,为促进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某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中药注射剂的药物品种、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用药限定日费用(DDC)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院中药注射剂销售金额占比最高的是理血剂,其中注射用灯盏花素、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和舒血宁注射液销售金额分别位居前三位;DDDs居前三位的是注射用灯盏花素、注射用血塞通和参麦注射液。结论:该院中药注射剂品种结构基本合理,但患者使用其日均费用较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中药注射剂使用的监管。  相似文献   

7.
《中国药房》2018,(6):847-851
目的:为促进中药注射剂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分别抽取泸州市9家医院行政干预和药学干预(以下简称"干预")前(2015年1-3月)、后(2017年1-3月)各660份病历资料,并就干预前后9家医院10种中药注射剂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排序比(B/A)、使用情况、人均药品费用和人均中药注射剂费用及合理、不合理使用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后,7家医院10种中药注射剂销售总金额和DDDs较干预前均有所降低,但有2家医院略有升高。干预前后,注射用血栓通销售金额均位居首位;DDDs排序前5位基本一致,均为注射用血塞通、注射用血栓通、参麦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和注射用红花黄色素;B/A均大于1的品种有注射用血塞通、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红花注射液、天麻素注射液。干预后,9家医院10种中药注射剂使用率(24.70%)显著低于干预前(32.42%),使用合理率(61.35%)显著高于干预前(41.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人均中药注射剂费用及与功能主治不符、用药剂量偏大、溶剂选择不当、溶剂用量不足、未单独注射的不合理使用率均显著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人均药品费用及重复给药、疗程过长的不合理使用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政干预和药学干预相结合的干预措施可使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更加趋于安全、合理、经济。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2015年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药注射剂超说明书用药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抽取2015年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药注射剂门急诊处方3526份,从适应症、给药剂量及频次、溶媒选择、疗程、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超说明书用药分析.结果 中药注射剂存在一定程度超适应症、超剂量、溶媒选择不当、超疗程及超给药途径用药等超说明书用药的情况.疏血通注射液的超适应症处方数最多,为154例,构成比为24.06%.在超给药剂量及频次方面,醒脑静注射液的发生率最高.注射用灯盏细辛的超溶媒数最多;在超疗程方面,注射用血栓通的处方数最多;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的超给药途径数最多.结论 加强处方点评与反馈,对超说明书用药进行有效干预,促进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注射用血塞通(冻干)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瘀血阻滞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区组随机、盲法、阳性药/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的方法。本研究分四组:血塞通高剂量组(105例),给予注射用血塞通(冻干)静脉滴注,400 mg/d;灯盏细辛组(36例),给予灯盏细辛注射液静脉滴注,40 m L/d;安慰剂组(70例)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250 m L/d;血塞通低剂量组(71例),给予注射用血塞通(冻干)静脉滴注,200 mg/d。4组患者疗程均为15 d。分别观察NIHSS量表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中医证候积分、Barthel指数等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血塞通高剂量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及单项症状下肢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口唇紫暗、肢体疼痛方面疗效较对照药灯盏细辛注射液有优势,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8 3);血塞通高剂量组在改善NIHS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和单项症状下肢不遂、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口唇紫暗方面疗效好于血塞通低剂量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8 3)。结论注射用血塞通(冻干)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瘀血阻滞证)疗效确切,临床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鄂州中心医院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用药情况,评价其合理性。方法 随机抽取2015—2016年急性脑梗死的住院病历480份,采用药物利用度、药品说明书和不良反应(ADR)监测等评价方法,分析其临床用药合理性。结果 收集到480份病历,用药506例/次,涉及12种中药注射剂;平均用药频度(aDDDs)排名前3位的分别为注射用血塞通、疏血通注射液和丹参注射液,药物利用指数(DUI)均≤1.0;不合理使用为81例/次,不合理用药率为16.0%,主要为单次给药剂量、溶媒种类与说明书推荐不一致、其他药物混合配伍和同时使用两种中药注射剂,西医临床医师不合理率显著大于中医执业医师(P<0.01);11例发生ADR,均为皮肤及附件损害。结论 该院急性脑梗死患者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使用基本合理,但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需进一步规范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2017-2018年江苏省中医院脑梗死住院患者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合理性进行分析,促进合理使用。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江苏省中医院800例脑梗死的病历进行分析,调查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使用种类、适应症、用药时机、用药疗程、用法用量、溶媒的选择及溶媒量、联合用药情况以及使用时是否发生不良反应,通过分析找出其使用不合理的地方,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结果 共有11种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用于脑梗死患者的辅助治疗。使用率最高的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为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使用率达34.68%。316例患者存在超适应症用药,占39.50%。超疗程使用占总使用频次的1.91%。未按说明书推荐使用的稀释溶媒有2.50%。联合使用的治疗脑梗死的相关药物有17种。结论 江苏省中医院脑梗死住院患者的在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使用上存在一定的不合理用药现象,需加强对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在使用中的监测和管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江苏省荣军医院2016-2018年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和优化药品管理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江苏省荣军医院2016-2018年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使用资料,利用Excel对药品金额、科室使用分布、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和药品排序比值(B/A)等进行分析。结果 2016-2018年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销售金额和DDDs总体呈下降趋势,老年康复和骨关节康复科使用相对较多;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的选择性较高,DDC也较高,但B/A值均大于1;丹红注射液的使用量下降较快,B/A值较低,其余各药物的B/A值接近于1。结论 2016-2018年江苏省荣军医院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应用基本合理,适当的干预措施有利于此类药品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3.
冯陆冰  马青松 《中国药业》2011,20(10):59-61
目的加深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促进合理用药。方法从医院2008年至2009年药品不良反应报表中筛选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128例,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类别、名称,不良反应涉及器官/系统、临床表现,临床应用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128例不良反应中老年患者较多,占50.78%;其次是儿童患者,占28.13%。药物共涉及6类24个品种,其中活血化瘀类药物较多(占44.53%),尤其是血塞通注射液(占13.28%)。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多见,累及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最常见,其次为消化系统症状。较严重的不良反应有过敏性休克、呼吸困难等。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中剂量过大、滴速过快、配伍不当等是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结论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较多,不良反应经常发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加强中药注射剂质量管理,以及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监测,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了2015-2018年重庆市永川区中医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筛选符合要求的不良反应报告,记录相关信息,结合指南和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符合要求的报告有180例,男女性比例接近,>70岁的老年人最多,构成比为24.44%;发生时间在用药10~30 min的构成比最高,达35.00%;主要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有97例(占53.89%),其次表现为全身性症状,有32例(占17.17%);不良反应发生涉及药品共有32种,引发不良反应排前3名的中药注射剂品种分别为注射用血塞通、舒血宁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结论 应加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西安市第四医院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随机抽取西安市第四医院2017年1月 2018年6月住院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的病历750份,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抽取的750份病历中,不合理医嘱共111份。其中不合理用药最多的是骨科,达44份(39.64%);适应症不适宜和多组液体间未冲管问题最多,均占不合理医嘱的35.14%,其次为中西药配伍不适宜问题,占19.82%;适应症不适宜和多组液体间未冲管出现最多的药物均为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中西药配伍不适宜问题出现最多的是舒血宁注射液与注射用兰索拉唑或注射用奥美拉唑配伍禁忌;溶媒选择不当的药物主要为红花注射液;超疗程用药的药物有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和注射用血栓通。结论 西安市第四医院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存在一定问题,仍需加强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的监管,以提高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李明真 《中国药事》2017,31(3):337-342
目的: 分析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2013-2015年中药注射剂的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医院HIS系统,调取中药注射剂的用药数据,对本院中药注射剂的用药品种、金额、用药频度(DDDs)等进行统计,分析其用药规律;对临床药学室收集到的因使用中药注射剂而发生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进行整理、分析;利用PASS临床药学管理系统,评价中药注射剂的用药合理性。结果:2013-2015年中药注射剂用药金额分别占全年药品总金额的11.8%、10.5%、10.4%;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DDDs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注射用血栓通与注射用血塞通的DDDs排名连续3年居第l位与第2位,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连续3年位居前列;理血剂使用最为广泛,每年销售金额占比均超过65%;中药注射剂使用中存在适应证不适宜、用法用量不适宜、联合用药不当、疗程偏长等情况。结论:本院中药注射剂使用基本合理,但也存在不规范之处,有待继续通过临床药师干预、处方医嘱点评、合理用药宣教等手段来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