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原位脑灌流技术是研究物质跨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转运的一种快速、敏感、定量和可控的方法。它通过直接向通往脑部的颈动脉灌流可以取代体循环血液的灌流液,待研究物质以已知质量浓度混入灌流液中随其流动在一定时间内运送到脑部,到达预设时间,结束灌流,测定待研究物质的入脑量;由所测结果分析物质的入脑吸收动力学特征[1]。该操作比离体灌流法简单,且具有活体的真实性,灌流液中待研究物质质量浓度可控,便于研究物质跨BBB转运的动力学特征,并可阐明中枢神经系统(CNS)中毒与BBB功能的关系,促进新药研究与开发。尤其在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犬在体脑组织灌流实验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6只杂种犬随机分为两组:灌流组4只犬,麻醉后经心脏先后灌注生理盐水及4%多聚甲醛;对照组2只犬,直接麻醉处死作为对照.均即刻取出脑组织,4%多聚甲醛固定7d后行磁共振T2加权成像(T2WI)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扫描.结果 灌流组全部采用该技术灌流成功.与对照组比较,灌流组犬脑组织发白、质地变韧,磁共振扫描T2WI及SWI扫描图像伪影明显减少,图像分辨率高.结论 犬在体脑组织灌流技术简单可行,效果确切,能够满足后续离体脑组织MRI及病理切片研究需要. 相似文献
3.
低浓度胶原酶原位循环灌流法用于原代大鼠肝细胞分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索高效的原代大鼠肝细胞分离方法.方法改进并建立低浓度胶原酶原位循环灌流法,比较肝细胞产量、存活率以及胶原酶用量等.结果低浓度胶原酶原位循环灌流法肝细胞产量为1.584±0.525×108/100g大鼠体重,存活率达95.2±2.9%,肝细胞纯度>95%,胶原酶用量减少为4.5 mg/100g大鼠体重.而非循环门脉灌流法肝细胞产量为0.508±0.456×108/100g大鼠体重,存活率为84±8%,胶原酶用量10mg/100g大鼠体重.结论低浓度胶原酶原位循环灌流法为一经济、高效、实用的原代大鼠肝细胞分离技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一种小鼠肝脏原位持续灌流的方法,并将该法应用于肝脏非实质细胞的分离。方法利用三通管和静脉留置针将门静脉、蠕动泵软管以及下腔静脉连接形成封闭回路,自门静脉端注入37℃的胶原酶消化液约60 ml,调节蠕动泵转速为20 ml.min-1行循环灌注约30 min,摘除肝脏剪切成小块组织,加入胶原酶孵育液消化30 min后碾碎制备成细胞悬液,离心后取沉淀先后以50%和35%的Per-coll密度离心即可获得小鼠肝非实质细胞。结果肝脏非实质细胞的得率为0.5×107~1×107个/鼠肝,流式检测CD45+细胞占(27.21±1.47)%。结论胶原酶肝脏原位持续灌流+体外孵育消化结合Percoll密度离心是分离小鼠肝脏非实质细胞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5.
6.
温敏型姜黄素鼻用原位凝胶增强脑靶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温度敏感型的姜黄素鼻用凝胶制剂,以提高姜黄素的脑部生物利用度。方法:通过粘度实验进行原位凝胶制剂的处方筛选,以胶凝时间、胶凝温度等为指标,优化处方;采用透析袋法考察原位凝胶的体外释放:以大鼠为模型,考察姜黄素原位凝胶的脑靶向性及脑内分布.并与其静脉注射剂相比较。结果:姜黄素原位凝胶剂优化处方具有最短的胶凝时间,可以长时间粘附在鼻腔粘膜上:释放行为属于Fickian扩散机制;姜黄素脑内分布试验表明,原位凝胶在大脑、小脑、海马、嗅球中的药物靶向效率(DTE)分别为静脉给药的1.82、2.05、2.07、1.51倍,说明原位凝胶给药显著增强了姜黄素的脑靶向性。结论:制备的姜黄素原位凝胶剂具有温度敏感的特点.并显著提高了姜黄素的脑靶向性。 相似文献
7.
8.
目的研究一甲基肼(MMH)跨血脑屏障转运的动力学特征,为阐明其血脑屏障转运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原位脑灌流技术对雄性Wistar大鼠进行MMH双侧脑灌流。MMH灌流浓度分别为145,290和580mg·L-1,灌流时间为2,5,8及10min;采用对-二甲氨基苯甲醛比色法进行脑组织中的MMH浓度测定。结果MMH可以跨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实质,脑中MMH浓度随着灌流浓度和灌流时间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而MMH在各灌流浓度下跨血脑屏障转运速度常数kin并不随灌流浓度的升高而改变,分别为(0.0240±0.0015),(0.0308±0.0041)和(0.0300±0.0041)mL·min-1·g-1。结论MMH跨血脑屏障转运属于被动扩散的膜限速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目前国内外脑靶向给药技术。方法通过文献查阅对药物通过血脑屏障方式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尽管脑靶向给药技术还不尽完善,但目前的研究已展现其实用性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大鼠原位肠肝血管灌流模型的灌流液组成成分进行优化,以获取最佳灌流液配方。方法:对灌流条件进行优化,分别对Krebs-Rin-ger(K-R)液加牛血清白蛋白和甘露醇、K-R液加牛血清白蛋白和右旋糖酐T-40二者进行对比,找出最佳的灌流介质。然后对最佳的灌流介质中牛血清白蛋白的含量进行了优化。结果:K-R液加牛血清白蛋白和右旋糖酐T-40组优于K-R液加牛血清白蛋白和甘露醇组;5%牛血清白蛋白的灌流液是一个较为经济理想的灌流液。结论:在灌流介质中5%牛血清白蛋白是一个较为理想和经济的比例。 相似文献
12.
肺癌脑转移,治疗原则上以化疗为主。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较少,药物对脑转移病灶较难控制。我们同步脑放疗、化疗治疗肺癌脑转移病人30例,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建立大鼠原位肠-肝灌流模型评价绿原酸的代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建立大鼠原位肠-肝灌流模型,运用该模型研究绿原酸在大鼠肠、肝中的代谢转化。方法: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法测定大鼠原位肠-肝灌流模型灌流液中绿原酸及其代谢产物咖啡酸、阿魏酸和马尿酸。结果:绿原酸十二指肠给药后,灌流液中主要活性代谢产物为阿魏酸,同时在灌流液中也检测到少量活性代谢产物咖啡酸和大量代谢终产物马尿酸。结论:大鼠原位肠-肝灌流模型适用于绿原酸生物转化和代谢动力学的研究;绿原酸在肠中存在广泛的代谢。 相似文献
14.
大鼠小肠原位灌流与Caco-2细胞法研究柠檬苦素吸收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柠檬苦素广泛存在于柑橘类水果中, 具有抗菌、抗病毒、镇痛、抗炎和抗癌等活性, 但其口服生物利用度较低。本文意在研究柠檬苦素在肠道内的吸收机制, 为其今后的研究奠定基础。实验通过大鼠原位肠灌流和体外Caco-2细胞法进行。大鼠原位肠灌流结果显示, 柠檬苦素可能通过肠道促进扩散机制吸收, 吸收差且在全肠段都有吸收, 没有部位选择性。Caco-2细胞实验结果显示, 维拉帕米和酮康唑能显著提高柠檬苦素的吸收, 而丙磺舒的影响不明显。柠檬苦素吸收较低和生物利用度较差, 可能是P-gp外排以及CYP3A4代谢共同参与的结果。柠檬苦素的肠吸收机制研究将为其剂型设计和临床应用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考察没食子酸的肠道吸收特性,为提高鞣质类成分生物利用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单向灌流模型、建立HPLC测定没食子酸的方法,并计算没食子酸在各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及有效表观渗透率系数(Peff);分别研究吸收部位、药物浓度、时间、pH值、P-糖蛋白(P-gp)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RP2)抑制剂对没食子酸吸收的影响。结果没食子酸在不同肠段的Ka顺序为空肠>十二指肠>回肠≈结肠;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没食子酸的吸收差异无显著性;酸性环境(pH 5.5)有利于没食子酸的吸收;加入P-gp和MRP2抑制剂后,没食子酸的吸收与不加P-gp和MRP2抑制剂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没食子酸在大鼠肠道内有较好的吸收,在空肠中吸收最好。初步判断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没食子酸的吸收受P-gp和MRP2的外排影响,可能为P-gp和MRP2底物。 相似文献
17.
脑微透析技术及其在脑内药动/药效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脑微透析技术是从神经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实现连续在线监测活体脑内完整细胞外液物质(包括内源性和外源性物质)动态变化的新型 相似文献
18.
原代鸭肝细胞的原位灌流分离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优化的原代鸭肝细胞分离方法,为鸭肝细胞在体外研究中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分别采用胶原酶(Ⅰ型与Ⅳ型)经门静脉或胆总管原位灌注分离鸭肝细胞,观测肝细胞产量、存活率及其形态。结果:1.经门静脉原位灌流分离鸭肝细胞效果明显优于经胆总管灌流法;2.右心室为灌流液流出道分离鸭肝细胞效果明显优于经下腔静脉流出道分离法;3.Ⅰ型胶原酶与Ⅳ型胶原酶灌流分离鸭肝细胞效果相当。结论:采用Ⅰ型或Ⅳ型胶原酶经门静脉 -右心室原位灌流分离鸭肝细胞为一较好的方法,有利于鸭肝细胞为模型的体外研究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9.
应用原位肠灌流标本研究了T2毒素在大鼠小肠中的吸收和代谢功力学,T2毒素对小肠标本进行血管灌流时消除半衰期为46.9 min.主要代谢产物HT2毒素的生成半衰期为12.9 min.当T2毒素由十二指肠注射后再进行灌流时,可同时发生吸收前和吸收后的小肠代谢转化,并主要以HT2,3’-OHHT2等代谢产物的形式吸收,此时毒素在小肠中的吸收和消除半衰期分别为33.0和25.6 min,实验结果表明肠道也是代谢消除T2毒素的主要器官,尤其在消化道中毒时,毒素将经历显著的肠道首过代谢. 相似文献
20.
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了近年来脑靶向给药的研究进展,为研制趋脑性给药系统及可透过血-脑屏障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提供理论参考。初步探讨了脂质体、药质体、化学传递系统和磁性靶向给药的概念、应用与评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