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陈四清 《江苏中医药》2007,39(10):52-53
1 病历摘要 患者王某,女,30岁,2002年2月11日初诊.患者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头痛之症,痛势较剧,痛时烦躁欲呕,伴有头昏,后经南京脑科医院确诊为"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当时脑脊液压力20mmH2O,予补液治疗虽暂可缓解,但不久再发,发时痛势如故,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相似文献   

2.
低颅压头痛共分为2类[1],继发性和自发性低颅压头痛,诊断依据脑脊液压力降低(<60mmH20).其根本病因"液"的减少,或造成脑组织下沉移位,从而导致颅底的痛觉敏感结构和硬脑膜、动脉、静脉、神经等受到牵拉所引发的疼痛[2];或腰穿后造成的"液"的外漏;或严重感染、中毒、剧烈运动等造成"液"被迫吸收[3-4].低颅压头...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低颅压头痛是一组病因不明,以体位性头痛为主要症状,侧卧位脑脊液压力<80mmH20的综合征.西医治疗主要为补液、镇痛及卧床休息,虽能解除头痛症状,但对其它伴随症疗效不理想.笔者1999年8月~2003年8月采用中医辨治本病23例,收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SIH)的临床特点及CT、磁共振影像特征。方法:分析20例SIH患者的临床表现和CT、磁共振影像改变。结果:本组患者均有特征性体位性头痛症状,同时伴有头昏、恶心、呕吐、耳鸣等,其中伴有颈项强直5例;20例均行腰穿检查,脑脊液压力均60mmH2O,脑脊液内红细胞升高9例,蛋白增高4例,20例全部头部CT平扫,1例表现为脑组织肿胀,脑池及脑室变窄11例,合并硬膜下积液2例,硬膜下出血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4例CT增强,均见硬脑膜强化。10例磁共振平扫,8例见脑室变窄及硬脑膜增厚。结论:CT及磁共振扫描能发现SIH特征性表现,结合SIH的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可提高SIH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5.
低颅压综合征可属中医之头痛、眩晕范畴,以青壮年发病率为高,女性比男性多见,突然或逐渐起病。直立性头痛是其典型症状,患者往往在直立后15分钟内出现头痛或加重,平卧15分钟后头痛缓解或消失。疼痛程度呈中等或严重,疼痛部位多在额部或枕部,可伴头晕、颈部不适、恶心、呕吐、烦躁或可有畏光、复视及听力过敏和耳鸣等,甚至可有痫样发作和精神症状。神经系统查体正常,脑脊液压力小于30mm H2O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西药仅以止痛补液对症治疗,容易反复发作。周老师临证对该病的治疗疗效显著,兹将跟师学习心得介绍如下,以供…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临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又称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其特征性临床表现是坐位或立位时剧烈头痛,严重时伴呕吐、颈强直,颅压低于6.86 kPa.该病病因不清,劳累过度、脱水、精神刺激等是诱因,其机制可能是上述因素作用于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皮质激素系统及大脑-交感神经-儿茶酚胺系统,通过神经免疫、神经内分泌使脉络丛血管痉挛而致[1],其预后良好.本院近年收治该病患者39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又称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其特征性临床表现是坐位或立位时剧烈头痛,严重时伴呕吐、颈强直,颅压低于6.86kPa。该病病因不清,劳累过度、脱水、精神刺激等是诱因,其机制可能是上述因素作用于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系统及大脑-交感神经-儿茶酚胺系统,通过神经免疫、神经内分泌使脉络丛血管痉挛而致,其预后良好。本院近年收治该病患者39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旨在探讨脑脊液置换疗法解除SAH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和预防CNS发生的作用。方法在常规治疗下,对36例SAH入选病例行腰椎穿刺术,术前均给予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点,穿刺成功后接测压管测压,对压力小于200mmH2O者行脑脊液置换术;压力大于200mmH2O者降低颅内压后再行置换术,首先放出10~20ml脑脊液。然后注入同等量的生理盐水,无不良反应后再重复操作一次。首次置换时加入地塞米松5mg,根据临床症状缓解程度不同置换次数不等。结果头痛缓解的程度与脑脊液置换次数和置换量正相关,其CVS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脊液置换疗法可以减少蛛网膜下腔积血和CSF中的活性物质,减轻对脑膜的刺激,缓解头痛,预防和减少CVS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 (PIH)也称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 ,是指颅压低于 6 .86kPa(51 .45mmHg) ,以起立时剧烈头痛、伴呕吐、颈项强直为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由于本病相对较少见 ,基层医生尤其是非专科医生对本病认识不足 ,常常造成误诊误治。现将笔者近年来遇到的误诊误治的 6例PIH患者资料分析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6例均为住院患者 ,其中男 2例 ,女 4例 ;年龄 2 1~ 64岁。有高血压病史者 1例 ,有神经性头痛史者 1例。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 4例 ,亚急性起病 2例 ,病前有呼吸道感染者 2例 ,患急性胃肠炎者 1例。5例有…  相似文献   

10.
低颅内压性头痛是脑脊液压力降低(<60mmH20)导致的头痛,多为体位性.患者立位时出现或加重,卧位时减轻或消失,头痛多在变换体位15-30分钟内出现.可伴有后颈部疼痛或僵硬,恶心,呕吐,畏光或畏声,耳鸣,眩晕等,为神经内科临床少见综合征.近几年,随着放射性核素造影及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它被越来越多的认识,是新发每日持续性,体位性头痛的最多见的原因.据统计,其发病率为5/10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人群.其中以中年体弱妇女最易发.  相似文献   

11.
腰椎穿刺术后低颅压性头痛是腰穿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常发生于腰穿后第2、3天,持续约3~5d。腰穿后由于脑脊液从针孔连续漏出、局部脉络丛血管反射性痉挛和控制脑脊液产生的下丘脑中枢的紊乱,脑脊液外漏或生成减少,使颅内总体积减少而使颅压下降,脑脊液的"液垫"作用减弱,脑组织下沉移位,使颅底的痛觉敏感结构如硬脑膜、动脉、静脉、神经等受牵拉导致头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低颅压性头痛从心脾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士瑾 《新中医》2009,(6):118-119
低颅压头痛的突出特点是直立性头痛明显,卧位疼痛减轻或消失,头痛轻重不一。本病头痛可能与脊部外伤、劳损、蛛网膜下腔完整性受损,形成潜在窦道,脑脊液漏出有关。伴有体位性低血压患者的头痛则可能与脑脊液分泌不足有关。低颅压头痛属于中医学头痛范畴,凡六淫之邪外袭或内伤诸疾皆可导致头痛。临床上,笔者根据其主要症状体征具有心脾两虚的特点,提出从心脾论治,心得体会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减少误诊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2010年4月门诊收治的误诊误治的7例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早期分别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毒性脑膜炎、偏头痛.结论 医生对本病认识不足是误诊的主要原因,提高认识,仔细分析病情,是减少误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李淑萍  陈宝军  胡明  李滔  王丽霞 《新疆中医药》2012,30(4):146-146,F0003
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治疗腰麻后低颅压综合征的效果。方法:将40例出现腰麻后低颅压综合征患者予补中益气汤治疗。结果:补中益气汤治疗腰麻后低颅压综合征病人症状明显改善。结论:补中益气汤治疗腰麻后低颅压综合征效果良好,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5.
朱丰吾  程振伦 《河南中医》1998,18(3):170-170
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脊椎麻醉后低颅压综合征50例朱丰吾程振伦张均超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467000)主题词补中益气汤/治疗应用麻醉/副作用颅内压/药物作用脊椎麻醉后引起低颅压综合征临床常诊断为腰麻后头痛,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颈项强直、恶心、呕吐、全...  相似文献   

16.
腰椎穿刺术(简称腰穿)是神经系统疾患常规检查之一,因多种因素的影响,约1~8%患者在术后可出现低颅压反应。既往习惯采用等渗透液等治疗。作者采用中药治疗低颅压反应60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诊断标准:神经系统疾病住院患者行腰穿或脊髓造影术后1~2天出现低颅压反应,起立、久坐或行走时,出现头痛、头昏、恶心欲吐或呕吐、疲倦无力、不思饮食,安静平卧后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17.
沙××,男,30岁。1992年2月诊。患者于三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仰卧则轻,站立则重,伴有头晕乏力,腰酸痛。查:血压12/8KPa,心肺(一),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脑CT片未见异常。腰椎穿刺见:脑脊液压力0.580KP,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均正常。舌红少苔,脉细。诊为低颅压综合征。证属肾虚头痛。予六味地黄汤加味:熟地、山茱萸、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医结合治疗外伤性低颅压综合征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于近几年来运用通窍活血汤加味 ,配合针刺和西医治疗外伤性低颅压综合征 2 0例 ,疗效满意 ,并与同期单纯西医治疗的 2 0例作对比观察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表示法分为例数相等的两组。治疗组 2 0例中 ,男性 16例 ,女性 4例 ;年龄 2 9.4± 16 .3岁。对照组 2 0例中 ,男 15例 ,女 5例 ;年龄 30 .1± 13.8岁。两组比较 ,经统计学处理 ,无显著差异 (P>0 .0 5 )。1.2 诊断标准  (1)颅脑外伤后有脑脊液经鼻或耳道大量流失或应用大剂量脱水剂 ,进食不佳 ,补液量不足 ;(2 )临床表现似颅内压增高症状群 ,如头…  相似文献   

19.
脑囊虫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后,形成占位性病变,引起颅内高 压,可出现高颅压危象,造成脑组织移位并被挤入小脑幕裂隙或枕大孔中,压迫脑干、颅神经、血管而发生脑疝.因此,高颅压型脑囊虫病是该病中表现最严重,治疗难度大,预后差的一型.我院 2000年 1月~ 2004年 7月共收治高颅压型脑囊虫病患者 280例,其中并发脑疝 8例,经及时抢救、护理得当,脱险 5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颅脑术后常因减压的目的无法Ⅰ期复位骨瓣,遗留颅骨缺损,引起低颅压综合征及颅骨畸形,给患者造成心理负担.本院2000年1月-2007年6月采用三维钛网对96例颅骨缺损患者行颅骨修补术,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