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介绍了白茶的栽培技术,包括白茶园地选择与准备、茶苗移栽、定型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内容,以期为白茶的种植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总结了皖西白茶栽培管理技术,包括茶园建设、茶苗移栽、茶园定植、土壤管理、茶树修剪等方面内容,以期为皖西白茶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开展茶树新品种引种试验,为江西省茶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从浙江省引进的3个茶树新品种(中茶108、中茶302和茂绿)进行引种比较试验,以福鼎大白茶为对照,观测其成活率、物候期、鲜叶产量,测定其生化成分、制茶品质和抗性,分析其在江西省的种植适应性.[结果]3个茶树新品种移栽成活率分别为99.32%、99.21%和96.13%,其中茂绿的移栽成活率稍低于福鼎大白茶(98.66%),中茶108和中茶302均高于福鼎大白茶;与福鼎大白茶相比,3个品种的一芽一叶期早,百芽重低,发芽密度(除茂绿外)高,抗寒和抗旱能力强,产量高或相当.3个品种制成的绿茶品质均优于福鼎大白茶.[结论]中茶108、中茶302和茂绿3个茶树品种在江西南昌表现较好,可在江西南昌茶树种植区域进一步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4.
以福鼎大白茶为对照,对茶树品种丹桂和瑞香引种汉中后的成活率、生长势、抗性、品质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茶树品种丹桂和瑞香移栽成活率低于福鼎大白茶;分枝数、树高、树幅、茎粗、定型修剪枝叶重均不及福鼎大白茶;春茶新梢生育期:丹桂与福鼎大白茶相当,瑞香比福鼎大白茶晚3.3~4.7 d;芽重:丹桂福鼎大白茶瑞香;发芽密度均高于福鼎大白茶;制绿茶和红茶品质均较佳,与福鼎大白茶相当;抗寒性强,抗旱性强。丹桂和瑞香两个茶树品种在陕西汉中表现中等,可作为高香型红绿茶兼制品种引进,在汉中及相似气候区引种要对茶苗的质量严格把关,应选择一级茶苗,才能保证较高的栽植成活率。  相似文献   

5.
安吉白茶引种与种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光旭  肖欢喜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4):181-181,208
本文主要对安吉白茶的选址、种植规格、移栽时间、栽种技术、施肥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总结,为白茶的优质、高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该文对龙井长叶引种陕西汉中后的生长势、抗性、品质等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龙井长叶品种引种陕西汉中后移栽成活率高,生长势良好,新梢生育期明显早于对照福鼎大白茶,发芽密度显著高于福鼎大白茶,制绿茶品质优,抗寒性中等,抗旱性强,在汉中及相似气候区栽培适应性强。  相似文献   

7.
选取位于云南省景洪市大渡岗农场6个不同栽培模式茶园的鲜叶分别制成晒青、烘青、红茶和白茶4个茶样,通过测定其理化成分并结合感官评审,探究不同栽培模式下对茶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生态和野放3个栽培管理模式在加工白茶、烘青、晒青和红茶等产品上对茶叶品质影响较大;从适制性上来说,有机栽培模式的鲜叶适合加工秋季白茶、秋季晒青、秋季红茶,野放栽培管理模式的鲜叶适合加工秋季白茶、秋季烘青、秋季晒青和秋季红茶。  相似文献   

8.
以福鼎大白茶[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 cv.Fuding Dabaicha]自然杂交后代为育种材料,经系统选种,无性繁殖,育成了优质茶树新品种鄂茶12号[C.sinensis(L.)O.Kuntze cv.E-Cha No.12](原代号04-3-9)。经多年的品种比较试验及示范试种结果表明,该品种属中生种;制绿茶嫩香持久,品质优异;茶多酚、水浸出物含量分别比福鼎大白茶高27.18%和6.95%;鲜叶产量比福鼎大白茶高36%以上;并且耐寒、耐旱,抗病虫能力较强,移栽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9.
选取位于云南省景洪市的大渡岗农场的6个不同栽培模式茶园的鲜叶分别制成晒青、烘青、红茶和白茶等4个茶样,通过测定理化成分并结合感官审评,探究不同栽培模式下对茶叶品质影响。结果表明:有机、生态和野放3个栽培管理模式在加工白茶、烘青、晒青和红茶等产品上对茶叶品质影响较大。从适制性上来说,有机栽培模式的鲜叶适合加工夏季白茶、夏季烘青、夏季红茶;野放栽培管理模式的鲜叶适合加工夏季红茶;生态栽培管理模式的鲜叶适合加工夏季晒青。  相似文献   

10.
为了向永州茶农提供适合于当地种植的无性系良种,试验选择和引进了无性系茶树良种5个,进行鲜叶年产量、耐寒性、耐旱性、移栽成活率、树冠性状等等经济与生物学性状的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福鼎大白茶、福云六号、龙井43号、萍云11号和乌牛早等品种在当地生长良好、移栽成活率较高,鲜叶年产量高,萌发早,抗逆性较强,具有加工成名优茶的条件,适合永州茶区推广引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