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特征性标志为染色体t(15; 17)(q22; q21)易位,形成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PML)-视黄酸受体α(RARα)融合基因。PML-RARα融合基因在APL的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不典型APL患者因缺乏PML-RARα融合基因,故为RARα与其他伙伴基因融合形成X-RARα融合基因,主要包括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锌指蛋白-RARα、核仁磷酸蛋白-RARα、核有丝分裂器蛋白-RARα和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5B-RARα等。未来,深入研究APL相关融合基因不仅有助于明确其发病机制,还有望为APL的治疗提供新手段。  相似文献   

2.
<正>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docyt-ic leukaemia,APL)细胞中存在着一种特异性的染色体易位t(15;17)(q22;q12-21)。它使位于15号染色体上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romyelo-cytic leukaemia,PML)基因和17号染色体上的维甲酸受体α(Retinoic acid receptor α,RARα)基因发生并置,结果形成PML-RAR α融合基因。人们早就认定RAR α是一种细胞内受体,它与维甲酸结合后可以调节基因的表达,参与髓系细胞的分化。本文就近年来PML基因研究近况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在检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PML/RARα融合基因中的价值.方法 对初诊的30例及20例疑似APL的患者进行FISH技术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对治疗过程中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细胞比例进行动态观察,进而协助诊断和指导治疗.结果 30例APL中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率90%(27/30),1例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确诊为AML-M2;20例未确诊者中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率15%(3/20),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率50%(10/20),其余7例未检测到以上两种融合基因.达到完全缓解(CR)后有7例融合基因阴性,随访至CR后2年,发现7例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比例较高患者分别于1~3个月后复发.结论 FISH技术对APL的诊断具有高灵敏度和高准确度,并精确定位复杂核型中融合信号的位置,可用以确定白血病类型,指导临床治疗和进行治疗后的疗效监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治疗后转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ML-M5)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机制。方法对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儿的诊断、连续缓解和复发的整个过程应用细胞形态学、组织化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方法进行监测。结果该患儿经骨髓细胞形态学、染色体以及融合基因检查确诊为APL,缓解期间PML/RARα融合基因始终阳性;完全缓解30个月后复发,而此时染色体恢复正常、PML/RARα融合基因转阴;细胞和分子遗传学检查示转型为AML-M5,转型后经再诱导治疗无效死亡。结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后转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为特殊复发形式,耐药性强,治疗效果差。其原因可能与白血病次级克隆扩增或药物诱导的克隆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早期死亡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早期死亡APL患者形态学、免疫分型、染色体核型和PML/RARα融合基因特点,并详细记录年龄、性别、起病时白细胞(WBC)计数、血小板(BPC)计数、血红蛋白(Hb)含量、骨髓中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占单个核细胞百分比(BMLP%)、纤维蛋白原浓度(Fib)等。结果:63例APL患者中13例早期死亡,早期死亡率20.63%。13例早期死亡APL中,7例起病时外周血白细胞大于10×109L-1,9例形态学上表现为M3v,8例为CD34+,8例为CD2+,9例PML/RARα融合基因BCR3亚型,与非早期死亡组相比形态学、免疫分型、染色体核型和PML/RARα融合基因特点等存在统计学差异。除1例死于维甲酸综合征外,其余12例均死于脑出血。结论:外周血高白细胞,形态学表现为M3v、CD34+、CD2+和PML/RARα融合基因BCR3亚型APL早期死亡率极高,临床预后差。  相似文献   

6.
戴辉  杨建民 《现代实用医学》2005,17(9):538-539,546
目的 寻求一种有效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缓解后的治疗方案. 方法 32例APL患者经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分化达完全缓解后,14例采用ATRA、联合化疗交替治疗,18例采用ATRP、联合化疗及As2O3序贯治疗,分析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对PML/RARα融合基因的影响. 结果 序贯组、交替组3年累计CCR率分别为87.3%和52.6%,两组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率同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联用As2O3序贯治疗不良反应轻微. 结论 APL患者CR后,采用ATRA、联合化疗及As2O3序贯治疗,持续缓解率高,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PML/RARαmRNA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逆转录筑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PCR)检测了30例APL患者的PML/RARαmRNA.结果30例APL患者中22例检测到PML/RARαmRNA,其中16例为L型,6例为S型.结论Nested PCR是检测APL患者PML/RARαmRNA有效而敏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影响亚砷酸(As2O3)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对162例患者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染色体异常等可能影响As2O3疗效的因素进行评价。结果162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率为72%;部分缓解(PR)率为13.6%。初诊时WBC数、LDH水平比较高,无(t15,17)(q22,q21)染色体易位或PML/RARα融合基因的APL患者应用As2O3治疗缓解率比较低;而存在(t15,17)(q22,q21)染色体易位或PML/RARα融合基因、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使As2O3治疗APL的缓解率明显提高。结论初诊时WBC计数、LDH水平、有无(t15,17)(q22,q21)染色体易位或PML/RARα融合基因、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是影响As2O3治疗APL患者疗效的重要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9.
分化综合征     
陈刚  夏瑞祥 《安徽医学》2010,31(3):292-294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髓系白血病,其细胞遗传学特征为t(15;17)染色体异位,该异位使15号染色体上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基因与17号染色体上的维甲酸受体α(RARα)基因发生融合,表达PML—RARα融合蛋白,  相似文献   

10.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已有较深入研究,经典的发病机制是由于染色体t(15;17)易位形成PML/维甲酸受体α(RARα)融合基因,进而产生PML/RARα融合蛋白导致疾病的发生。近年来随着研究的进展,更多的融合基因被发现,且有相对各异的性质。虽然经典的PML/RARα占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大多数,但其他类型基因对药物敏感性却各有不同,应明确其发病机制,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Q-PCR)方法并检测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甲幼粒细胞白血病/维甲酸受体(PML/RARα)融合基因含量,评价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欧洲抗癌计划"推荐的引物和探针建立RQ-PCR方法,检测51例初诊APL患者的PML/RARα融合基因含量,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 APL初诊患者的年龄与外周血白细胞(WBC)数呈负相关(r=-0.376,P=0.014),相关性主要见于长型和变异型患者(r=-0.51,P=0.005)。51例APL初诊患者中,长型患者33例,变异型患者3例,长型和变异型36例。APL初诊患者PML/RARα转录本绝对含量为3.75×102~6.20×105拷贝/50ng(中位7.24×103拷贝/50ng);相对含量为0.51%~676.87%(中位9.31%)。15例短型患者PML/RARα转录本绝对含量为2.26×103~2.33×106拷贝/50ng(中位1.17×105拷贝/50ng);相对含量为12.04%~802.68%(中位95.26%)。短型患者外周血WBC数明显高于长型患者(P=0.041),其融合基因含量也明显高于长型患者(P<0.01),而在性别、年龄、外周血Hb、PLT,骨髓原粒及异常早幼粒细胞比例、血液学缓解时间和分子生物学缓解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例初诊患者血液学缓解时间、分子生物学缓解时间与患者的年龄、WBC数及融合基因含量无相关性。结论 RQ-PCR方法敏感、可靠,可以对APL初诊患者进行诊断和分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复方青黛片、全反式维A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与化疗交替治疗缓解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临床疗效。方法: 对初诊24例APL患者,先用复方青黛片或ATRA治疗达完全缓解,再用化疗与ATRA、复方青黛片序贯交替治疗,持续缓解3年以上者监测PML/RARα基因,再决定是否停药或继续治疗。结果: 24例全部存活,复发率8.3%,未发现严重副作用。结论: 复方青黛片、ATRA与化疗交替治疗APL疗效满意,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3.
王子峰  叶筱颖  刘晶  沈佳坤 《中外医疗》2012,31(26):118-119
目的观察亚砷酸(ATO)、维甲酸(ATRA)联合中剂量阿糖胞苷(ID-Ara-c)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疗效。方法 36例初治APL患者联合应用ATO、ATRA诱导分化,序贯应用ATO、ATRA及ID-Ara-c方案巩固维持治疗,定期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结果治疗组CR率为94.4%,1年生存率(OS)91.67%,3年OS为86.11%,达到CR的时间短,缓解率高。结论序贯治疗有复发率低,无病生存期长等优点,其不良反应较轻微。  相似文献   

14.
陆进  查庆桂  苗忠  周广政  王骏 《吉林医学》2007,28(17):1848-1850
目的:观察复方黄黛片、全反式维A酸(ATRA)及化疗序贯治疗缓解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缓解后25例APL患者,先予DA方案(柔红霉素、阿糖胞苷)巩固2个疗程,再用复方黄黛片、ATRA及常规剂量化疗,每月序贯治疗,持续3年。持续缓解3年以上者,根据PML/RARα融合基因调整治疗方案。结果:25例全部存活,复发率8.0%。结论:复方黄黛片、ATRA及化疗序贯治疗缓解后APL,疗效满意,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5.
刘小宁  衡春  陈凤丽 《吉林医学》2010,(35):6514-6515
目的:探讨PML/RARα融合基因检测及染色体分析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诊断的价值。方法:骨髓细胞24h培养后,采用FISH法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同时染色体R显带法分析是否存在t(15;17)。结果:41例确诊的APL患者中FISH检测发现所有病例均存在PML/RARα融合基因,检出率为100%,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现典型t(15;17)38例,复杂核型1例,正常核型2例,检出率为92.7%。结论:PML/RARα融合基因检测和染色体分析是诊断APL的可靠方法,而PML/RARα融合基因检测灵敏度更高,可作为细胞遗传学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6.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是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一个亚型。它的分子生物学特征为15号染色体上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基因与17号染色体上的维A酸受体仅(RARα)基因发生易位,表达PML-RARα融合蛋白。PML—RARα融合蛋白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综述PML蛋白的结构和生物学功能.PML—RARα的结构、功能及其降解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测白血病患者融合基因水平,评估实时定量RT-PCR技术在辅助白血病临床诊断和药物疗效判定方面的价值.方法 3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15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实时定量RT-PCR技术检测骨髓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白血病融合基因M-bcr/abl或PML/RARα的表达,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30例CML患者的 bcr/abl融合基因检测阳性率为93.3%(28/30);检测15例APL患者的PML/RARα融合基因检测阳性率为96.7%(13/15).2)3例CML患者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后定量检测bcr/abl 融合基因的拷贝数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或转阴(2/3).15例APL患者融合基因检测阳性经亚砷酸+化疗治疗后PML/RARα融合基因的拷贝数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或转阴(7/15).结论 实时定量RT- PCR 技术操作简便,检测白血病融合基因的准确性高,在辅助临床诊断和白血病患者药物疗效判定方面都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PML/RARαmRNA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逆转录筑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PCR)检测了30例APL患者的PML/RARαmRNA。结果:3例APL患者中22例检测到PML/RARαmRNA,其中16例为L型,6例为S型。结论:Nested PCR是检测APL患者PML/RARαmRNA有效而敏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常用。引起“维甲酸综合征”报道尚少[1.2]。本院近6年用维甲酸治疗的50例APL,中.仅1例出现维甲酸综合征(RAR-S),报告如下。患者男,43岁。1995年10月24日入院.诊断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合并DIC右拇指、足趾感  相似文献   

20.
郑丽霞  王玲  谭获  徐军 《广东医学》2006,27(12):1852-1853
目的观察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PML—RARα融合基因在治疗前后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筑巢式RT—PCR技术检测15例APL患者PML—RARα融合基因的表达。结果在7例初诊APL中我们检测到t(15;17)一种新的异构体——S变异型,其PML基因断裂点位于外显子4区域。对其中4例患者的追踪检测发现,随着临床治疗,基因表达由S变异型逐渐向经典S型转变。结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存在一种新的异构体——S变异型,S变异体与其临床治疗存在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