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火针治疗热痹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针治疗痹证 ,首见于《灵枢·官针篇》 :“刺燔针取痹也”这里明确指出火针可以治疗痹证。后世医家认为火针具纯阳之性 ,有温通经络 ,祛风散寒之功效 ,故多用以治疗风寒湿痹。如《针灸聚英》中 :“若风寒湿浊 ,在于经络不去 ,宜用火针。”《灵枢·经筋篇》提到 :“悴刺者 ,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 ,无用燔针。”指出火针只用于治疗寒痹 ,若因热邪使筋脉驰缓不收者 ,不宜用火针 ,认为火针治疗热痹 ,有悖“治热以寒 ,治寒以热”的经旨。火针沿用至今其主治范围已超出前人的论述 ,用它治疗热痹临床上也不乏其例 ,但许多医者却拘于经旨。不敢妄…  相似文献   

2.
针刺留针时间长短与针刺升温作用关系的热像图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留针法是针刺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古代文献中对此具有专门的论述、如“热则疾之,寒则留之”(灵枢·经脉),“久病者、深内久而久留之”(灵枢·终始),“婴儿者,浅刺而疾发针”(灵枢·逆顺肥瘦)等,并且认为留针是否得当可直接影  相似文献   

3.
刺血精义     
刺血,也称刺络。它是根据“血实宜决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宛陈则除之”(《灵枢·九针十二原》),“其受邪气蓄则肿热,砭射之也”(《难经·第二十八难》)的治疗原则而直接针刺于络脉,并使之出血的一种方法。古人对刺血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理论。《黄帝内经》中有30余篇谈及刺血,尽管零星分散,然而对于刺血的依据、作用、方法、临床运用、注意事项等,阐述得非常清楚,并提出了“络刺”、“赞刺”、“豹文刺”等具体刺法。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刺血具有泄热开窍,宣通经脉,调和营卫,活血消肿止痛的作用,对高热、神昏、中暑、癫狂、头痛目疾、急性扭伤、丹毒、喉痹、风湿痹痛等属热属实的病证,可引起“先行宫”的治疗作用,《素问·血气形志篇》所谓“凡  相似文献   

4.
关于针灸治疗原则 ,《灵枢经·经脉》篇谓 :“盛则泻之 ,虚则补之 ,热则疾之 ,寒则留之 ,陷下则灸之 ,不盛不虚 ,以经取之。”对此 ,后世针灸医籍大多解释为 :凡是实证 ,宜用泻法 ,虚证当用补法 ,热证应疾刺 ,寒证久留针 ,阳气不足而脉陷下者 ,灸法最宜 ,不盛不虚的病证 ,取本经腧穴以治之。笔者通过复习有关文献 ,发现此种解释有悖于该文原意 ,故略陈管见 ,以就正于同道。1 “盛、虚”指脉象《灵枢经·经脉》篇在记述每条经脉的循行与病候后 ,均指出“为此诸病 ,盛则泻之 ,虚则补之 ,热则疾之 ,寒则留之 ,陷下则灸之 ,不盛不虚 ,以经取之…  相似文献   

5.
在临床针刺治疗过程中,持针者往往仅注重于“手法”的实施,而忽视针具的选择。实际上针具的选择与临床疗效关系密切。《灵枢·官针篇》指出:“凡刺之要,官针最妙,九针之宜,各有听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不得其用,病弗能移。”可见古人对针具的选择是很有讲究的。不同的病证应当选择相应的针具进行治疗。《灵枢·官针篇》还强调:“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疾必为害;病大针小,气不泄泻,亦复为败。”说明针具选择不当,则不能达到治疗目的,甚至会延误病情。可见针具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留针 ,即进针后根据症情需要将针留置于穴位内一段时间 ,以加强针感起持续刺激的作用 ,另外还有催气候气之功能 ,古人为了留针候气 ,长时间留针则有静以久留 ;为了气至 ,如待贵宾 ,不知日暮。  留针于否和留针时间长短 ,一直困惑于临床 ,溯本求源 ,笔者探究《内经》理论 ,略作阐述。1 因病而异  留针时间长短 ,主要取决于疾病的性质 ,热病 ,阳症留针时间宜短或针刺得气后行手法完毕即可出针 ,阴病 ,寒症则留针时间宜长。《灵枢》终始篇 :“刺热厥者 ,留针反为寒 ,刺寒厥者 ,留针反为热。”《内经》强调 :“热者疾之” ;“寒者留之” ,…  相似文献   

7.
浅谈留针     
留针是指进针以后,将针留在穴位内,以加强针感和针刺的持续作用,从而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下面仅就留针的有关问题,谈谈粗浅体会,供同道参考。一、留针的作用(一)候气:针刺必须“得气”,《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说明针刺后一定要留针候气,待得气后才能出针。(二)调气:《灵枢·刺节真邪篇》指出:“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所谓调气,就是调节经络脏腑之气的偏胜,通过针刺的补泻手法,使其  相似文献   

8.
<正> 《黄帝内经》专门阐述痹证的专篇有《素何·痹论》和《灵枢·周痹论》,而散在他篇中论及痹病概念的有约40篇,初步形成了一套理法方药,为后世治疗痹证开创了先河。笔者对内经中有关痹证的病因病机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了痹证‘三说’,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现分述如下:1.二合说《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刀又提出“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答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提出了形成痹病的二个前提:一是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三气虽错杂而至,不合而侵袭人体不能成痹。二是风寒湿三气相合而至不与营卫之气合是不致发生痹证的,这就是‘二  相似文献   

9.
“痹”症之论首见于《内经》,《内经》言及“痹”处甚多,《素问·痹论》、《灵枢·周痹篇》为论“痹”专篇,其所言“痹”字,涵义颇丰,本文拟就“痹”之含义、病因、病机、及其病证分类、预后作一追溯探析。痹之含义《说文解字》云:“痹、涩病也。”《集韵》:“涩,或作湿”与湿同。《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南方者……,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病挛痹,”歧伯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可见,“痹”的原义是指风寒湿邪所引起的一种疾病。其实,“痹”作为病名言,其为“痹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素问·痹论》曰:“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又《灵枢·刺节真邪篇》曰:“虚邪之中人  相似文献   

10.
<正> 《灵枢·官能篇》说:“用针之要,无忘其神”。《灵枢·本神篇》亦说:“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可见针刺与神的关系十分密切,也充分体现了神在针刺治疗中的重要性。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相似文献   

11.
<正> 刺血疗法,又称刺络疗法,即指用针具直接施刺于瘀滞的络脉,使之出血,从而达到驱除血中瘀滞,使气血运行通畅的一种治疗方法。古代先贤从大量的临床实践中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仅《内经》中论述此方面的内容就近30余篇。《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载道“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泻之,宛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灵枢·脉度篇》云“盛而血者疾诛之”。明确地提出了刺血疗法的治疗原则,并从血络的形、色等表现为本证的诊断提出了理论依据。如《灵枢·经脉篇》曰“凡诊经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在治疗方法上,《内经》亦予以精辟的论述,遵循局部取穴、循经取穴的原则,运用络刺,赞刺、豹文刺等方法,以达到通经活络、消肿止痛、调和气血、清热开窍的作用,臻使“经脉流行、营复阴阳”。刺血疗法有其简便易行,疗效显著等特点,临床上除单纯刺血外,尚有配合拔罐、体针、中药、艾灸等方法,从而扩大了其治疗范围。现将近六年来临床各科应用的情况综述如下:一、皮肤科 (一)刺血法:有人用三棱针点刺颈7、胸1.2的棘突旁开2寸处的方法,治疗枕后硬结性毛囊炎97例,治愈率为86.6%。以耳背近耳轮角处小静脉放血之法治疗扁平疣100例,观察结果:  相似文献   

12.
叶天士脾胃病病机浅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叶天士在诊治脾胃病中提出“脾胃之病,虚实寒热,宜燥宜润,固当详辨,其于升降二字尤为紧要”之辨治要点.以寒热、虚实、升降、润燥4个方面,贯穿辨证用药全程,既简明扼要,又提纲挈领,笔者试加以阐述和探讨,以推广应用于临床.1寒热失调错杂互见 寒热失调是引起脾胃病的重要病理变化,病变中又可见寒热错杂的复杂病证.如《灵枢·小针解》云:“寒热不适,饮食不节,清生于肠胃.《灵枢·师传》云:“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是心饥.脐以上皮热;……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小腹胀痛”.故胃肠之热由六淫之邪人肠胃化热,或脏腑功能…  相似文献   

13.
“宛陈则除之”出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是针灸治病的一个重要原则。根据一般理解和运用,往往以“刺血”为唯一要义。如《中国医学大辞典》解:“宛陈:脉中蓄血也……。”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针灸学》解·“……”宜用三棱针刺十二井及局部的脉络出血,以祛淤泻实……”;《刺血精义》解:“血盛宜决之”。  相似文献   

14.
刘金法 《四川中医》1997,15(6):14-15
《素问·刺要论》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人体不同组织的病变,所采用的针刺方法各不相同,《灵枢·官针》概括人体表、脉、肉、筋、骨五体的不同,分别论述了多种利皮、刺脉、刺肉、刺筋、刺骨的方法,系统掌握这些刺法将有利于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现就《内经》中有关五体刺法的论述,谈谈自己的肤浅认识。一、《内经》五体刺法的内容1.刺皮法:《灵枢·官针》中的毛刺、半刺、直针刺均属刺皮法。“毛刺者,刺浮痹于皮肤也”,即浅刺皮毛以治皮痹;“半刺者,浅内而疾发外,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即…  相似文献   

15.
邱茂良教授古说匡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邱茂良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从事中医针灸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七十春秋 ,学验甚丰 ,成果迭出 ,是我国著名中医针灸学家。笔者曾就读于邱老博士研究生 ,深得教诲 ,日有所悟。邱老认为 ,对于经典贤说 ,师古是基础 ,博采是手段 ,发挥是关键 ,创新是目的。故他在学术上有许多真知灼见 ,现撷其对古说经论独特见解之片羽 ,以飨同道。1 “热者疾之”新论———热病实证 ,重刺留针“热者疾之”是《灵枢·经脉》提出的针灸治疗原则之一。对于“热者疾之” ,古代医家多以热证宜轻刺、浅刺、疾刺疾出、刺不留针而解。邱老在针灸临床中体会到 ,对…  相似文献   

16.
<正> 针灸治疗急重病证,历代医家为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经验,这不仅丰富了祖国医学宝库,而且也为急证医学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如何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对急重病证的治疗,将是提高针灸学术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对针灸医学的发展亦必将带来深远的影响。据此,笔者根据多年来诊治急重病证的体会,运用八纲辨证,阴阳升降学说,概括之为十法,曾施之于临床尚称应手,故不揣简陋,陈述如下,聊作引玉之砖。一、清热解毒法:本法以《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满则泄之”、《灵枢·经脉》篇“盛则泻之”、“热则疾之”和《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为立法依据。适应病证:主要用于外感温热、湿热内  相似文献   

17.
针刺反应的种族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针刺耐受性的个体差异,古人早有发现,如《灵枢·逆顺肥瘦》篇:“刺壮士者,骨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刺此者,浅而疾之。”这是古人根据患者不同的针刺耐受性而施以不同于刺激强度与不同的刺激量。实际上古人已明确指出针刺耐受性的个体差异。关于这一方面的种族差异,则未见记载。笔者于1986~1988年参加中国赴南也门医疗队工作,在此期间为当地病人针刺治疗万余人次(其中除该国患者外,尚有西德、苏联、英国、法国、捷克、保加利亚等欧洲  相似文献   

18.
汪履秋主任医师治疗痹证,经验丰富,临证详审病机,细辨脉证,区别标本,推判转归,以变应变,随变而治,致许多顽痹得解。现将江老治疗痹证的经验归纳如下。1证治分型,随证加减痹证的形成内为正气不足,外为风寒湿热侵袭。正如《灵枢》云:“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素问》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寒湿热之邪侵袭机体,势必影响卫气营血津液,营卫不和则生寒热,气血不和则气滞血瘀。如《素问}}云:“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灵枢})云:“沫得寒则聚”。综述痹证的病因病机,为风寒湿热痰瘀之邪留伏骨…  相似文献   

19.
风湿痹为临床常见病证,多由风、寒、湿、热之邪入侵人体,闭阻经络关节,气血不畅,以全身关节呈游走性红、肿、重着、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风湿痹的发病与外感邪气和肌体抗邪能力有重要关系,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灵枢·百病始生篇》: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贼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素体虚弱,御外无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临床辨证当辨别风、寒、湿、热痹的不同。风寒湿热之邪致病虽各有特点,但往往相继杂至、合而为痹,很难截然区分。…  相似文献   

20.
留针术,出于《内经》。在《灵枢》的81篇中竟有29篇论及留针问题。留针,即进针后将针留置于穴内一段时间后出针;留针过程可行针,可间歇行针,也可不行针。留针的意义在于候气,或调气。最终目的是维持阴阳平衡,使虚者实而实者虚;或补益扶正,培补阳气,以利驱邪;或协助补泻,祛邪扶正。“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贵宾,不知日暮”(《素问》):“热则疾之,寒则留之”(《灵枢》):“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灵枢》):“久瘤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