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Ⅱ型糖尿病(NIDDM)尿白蛋白排泄量与视网膜病变的关系及其防治方法。方法对218例NIDDM进行了24h尿白蛋白排泄测定和眼底检查,同时测定糖基化血红蛋白一,并记录血压及病程。结果糖尿病肾病(DN)的发生率为41.3%,其中微量蛋白尿为30.3%,持续蛋白尿11%。糖悄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为50.9%,其背影型视网膜病变(BDR)占42.4%,增殖型 网膜病变(PDR)8.7%。正常蛋白  相似文献   

2.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与糖尿病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56例(男101,女55)糖尿病患者作了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男性糖尿病组G6PD活性(12.08±3.62NBT单位),较对照组(13.44±3.65NBT单位)低,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5);女性糖尿病组(12.32±3.61NBT单位)也较对照组(13.98±3.87NBT单位)低,差异显著(P<0.01),糖尿病病人G6PD活性低于正常值下限7.69(X-1.645S)者男性组的发生率(11.8%)较对照组(3.4%)高,差异显著(P<0.01);女性组的发生率也有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3.
对256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患者同时进行了24h尿白蛋白测定和眼底检查,结果: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随尿白蛋白排泄增加而显著增高和加重;正常、微量和大量白蛋白尿患者背景型和增殖型DR发生率分别为8.8%和1.5%;67.5%和25.3%;40.7%和59.3%,同样,白蛋白尿(微量加大量)发生率也随DR程度的加重而显著升高;②伴白蛋白尿、而无DR者常存在其他肾脏病变。结果表明NIDDM患者DR和尿白蛋白排泄显著相关,揭示两者可能存在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4.
微量白蛋白尿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糖尿病肾病(DN)与视网膜病变(DR) 的关系。方法 对110 例Ⅱ型糖尿病患者进行12 h 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 测定及眼底检查。结果 微量白蛋白尿发生率为36-4% ,DR 发生率为27-3% ,UAER升高组DR发生率较UAER正常组明显增高,分别为65-0% 和5-7% ,差异有显著性(P< 0-01)。DR发生率随病程增加及血糖的增高而增多。结论 DN的严重程度与DR 病变程度相符,二者均与病程、血糖控制及蛋白尿的水平有密切关系,糖尿病患者定期检查眼底及UAER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256例非胰岛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同时进行了24h尿白蛋白测定和眼底检查。结果:(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随白蛋白排泄增和加重;正常,微量和大量白蛋白民水患者背景型和增殖型DR发生率分别为8.8%和1.5%;67.5%和25.3%;40.7%和59.3%,同样,白蛋白尿发生率也随DR程度的加重而显著升;(2)伴白蛋白尿,而无DR者常存在其他肾脏病变。结果表明NIDDM患者DR和  相似文献   

6.
脂蛋白(a)与非依赖型糖尿病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了解糖尿病肾病患者的Lp(a)情况。选择了108例NIDDM患者(按24h尿白蛋白结果,分成无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临床白蛋白尿组)和3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进行了研究。发现临床白蛋白尿组和微量白蛋白尿组血清Lp(a)浓度显著高于无白蛋白尿组和对照组(P<0.05,P<0.01),临床白蛋白尿组又高于微量白蛋白尿组(P<0.05),无白蛋白尿组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Lp(a)与血BUN,Cr,尿白蛋白,Al呈正相关(P<0.05,P<0.01),与TC,TC,LDL-C,HDL-C,ApoA1,A2,B100,C2,C3及年龄、病程、BMI、血压、血糖、HBA1c等均无相关性(P>0.05)。提示高Lp(a)浓度在糖尿病肾病中极其稳定,并且在糖尿病肾病发病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患者第3腰椎骨密度测量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DM)患者继发骨质疏松较多见,为探讨早期诊断,对30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血清钙(Ca)、磷(P)、碱性磷酸酶(AKP)的测定,拍照胸部、腰椎和骨盆X线片,并分别经CT进行第3腰椎骨密度(BMD)测量。结果,DM组BMD均值为127.1±25.77mg/cm3,对照组BMD均值为189.11±71.68mg/cm3,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提示第3腰椎骨密度测量对DM患者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按24h尿白蛋白排泄量(UAE)将58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尿白蛋白正常组(Ⅰ组)和微量尿白蛋白组(Ⅱ组),比较两组血脂、血压、冠心病及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的差异。结果示:Ⅱ组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A1与载脂蛋白B100的比值(ApoA2/ApoB100)较Ⅰ组降低(P<0.05),冠心病、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相关性分析示ApoA1,ApoA1/ApoB100值和高密度脂蛋白(HDL)与24hUAE呈负相关;收缩血压与24hUAE呈正相关。提示微量白蛋白尿与NIDDM脂质代谢紊乱及合并血管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葡萄糖激酶基因与中国北方汉族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的关系。方法:以葡萄糖激酶基因3’端微卫星多态性为遗传标志,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检测各等位基因在145例非糖尿病对照组和105例NIDDM病人组中的分布频率的差异。结果:共发现3个等位基因(大小为195bp、197bp、199bp,分别命名为A,B,C)和6种基因型(AA,BB,CC,AB,AC,BC)。等位基因A、B、C在非糖尿病组的频率分别为53.4%、25.2%和21.4%;在NIDDM组中分别为60.0%、17.1%、22.9%。基因型AA、BB、CC、AB、AC、BC在非糖尿病对照组为28.3%、6.2%、2.1%、24.8%、25.5%、13.1%;在NIDDM组为36.2%、1.9%、3.8%、20.0%、27.6%、10.5%。糖尿病组中B等位基因频率明显低于非糖尿病对照组(17.1%vs25.2%,P=0.03),两组的各基因型频率差异无显著性。带有B等位基因(B+)的NIDDM患者与不带有此等位基因患者(B-)的体重指数(BMI)差异无显著性,而B-的NIDDM患者诊断年龄比B+者小(51岁vs56岁,P=0  相似文献   

10.
用放射免疫法(RIA)通过对64例糖尿病患者和24例经临床确诊的典型的DN患者进行血β2-MG、Cr、BUN及尿蛋白定性测定。在糖尿病组中有29例血β2-MG升高,35例正常,DN组β2-MG全部升高。测定结果:糖尿病组β2-MG:3.04±0.95(μg/ml),DN组6.11±3.39(μg/ml),对照组1.98±0.46(μg/ml)。将β2-MG升高与正常的两组随访观察证实:血清β2-MG的升高早于BUN、Cr及尿蛋白定性,四项检查的临床符合率分别为100%、62.5%、50%、33%。证明血β2-MG定量测定对DN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Ⅱ型糖尿病(NIDDM)患者并发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临床发病的规律及与各种发病因素的关系。方法:对304例NIDDM患者进行病史调查、眼科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分类分析相关发病因素。结果;本组NIDDM患者中DR总发生率为40.8%,其中单纯型视网膜病变(BDR)发生率高于增殖型视网膜病变(PDR);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病程的延长,以及伴发高血压和晶状体后囊下皮质混浊,BDR和PDR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DF)与微量白蛋自尿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方法:对87例 2型糖尿病合并与不合并糖尿病足患者用放射免疫法(RIA)进行24 h尿微量白蛋白的测定,并用眼底荧光造影进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病率分析。结果:DF组24 h尿微量白蛋白显著高于NDF组(P<0. 05)。尿微量白蛋白与糖尿病足显著相关,r=0.264,P<0.05;DF组DR发生率显著高于NDF组(P<0.00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糖尿病足显著相关,r=0.462,P<0.01。结论:微量白蛋白尿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糖尿病足的发生显著相关,微血管病变参与了糖尿病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微量白蛋白尿与糖现视网膜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晓军  刘文星 《广东医学》1999,20(9):709-710
目的 了解糖现肾病(DN)与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方法 对11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进行12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测定及眼底检查。结果 微量白蛋白尿发生率为36.4%,DR发生率为27.3%,UAER升高组DR发生率较UAER正常组织明显增高,分别为65.0%和5.7%,差异有显著性(P〈0.01)。DR发生率随病程增加及血糖的增高而增多。结论 DN的严重程度与DR病变程度相符,二者均与病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大鼠甲状旁腺细胞凋亡的变化以及钙三醇的调控作用。方法:研究对象为SD大鼠,分3组:A组:CRF组;B组:CRF加用钙三醇组,每天皮下注射钙三醇50ng;C组:假手术对照组。术后8周,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甲状旁腺凋亡细胞比率(APO)和细胞周期,同时检测血清肌酐(SCr)、Ca+{2+}、P+{3-}、碱性磷酸酶(ALP)、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以及尿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结果:A组和B组大鼠CCr均较C组下降了近一半;A组ALP和iPTH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1),而B组和C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APO、S期细胞比率(SPR)和增殖指数(PI)分别为(0.23±0.19)%、(11.99±2.73)%和(16.93±3.42)%,B组分别为(1.32±0.51)%、(2.95±1.58)%、(5.24±2.29)%,C组分别为(1.29±0.45)%、(0.73±0.46)%、(1.76±0.70)%,A组APO显著低于B组和C组(%P%<0.01),A组SPR和PI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1),但B组SPR和PI仍高于C组  相似文献   

15.
应用PCR/SSP基因分型方法鉴定HLA-DRB1与北京地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关系。证明IDDM的DR9频率较对照人群明显升高(30.3%vs17.92%,x2=6.97,P<0.01);而DR3在IDDM中虽有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7.0%vs2.36% x2=3.19,P>0.05);糖尿病患者DR2频率明显降低(7.4%vs19.8%,x2=9.67,P<0.01)。上述结果表明DR9、DR3与IDDM易感呈正相关,而DR2与IDDM抗性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患者心律失常的特点及与心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应用24h动态心电图检测82例NIDDM患者。包括A组(无心血管并发症者)36例、B组(有心血管并发症者)46例,并设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B组有较高的室性与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P<0.01或0.005),A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明显增高。B组Lown's分级≥3的室性心律失常和短阵房速、房颤发生率分别为41.3%和4l.3%,均显著高于A组的13.9%和16.7%(P均<0.01).结论:心血管受累是NIDDM患者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对34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患者在用一般降糖治疗后血糖稳定时加用锌剂,检测补锌前后免疫功能和血清锌含量的改变。结果发现:糖尿病组红细胞受体花环(RBC-C3bRR),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及血清锌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CD8及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RBC-ICR)高于对照组(P<0.01);经补锌治疗一月后,糖尿病组血清锌,RBC-C3bRR,RBC-ICR,CD3,CD4及CD4/CD8达正常值,CD8也接近正常。各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提示NIDDM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锌和免疫功能低下,补锌可作为糖尿病(DM)一种可行的辅助疗法  相似文献   

18.
对424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饮酒NIDDM患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享为78.1%,明显高于非饮酒NIDDM患者(33.7%)(P<0.01)。饮酒NIDDM患者血过氧化脂质(LPO)、血栓素B2(TXB2)、TXB2/6—Keto—PGF1a比值明显高于非饮酒组(P<0.01).提示长期饮酒可加重糖尿病患者的氧自由基损伤和TXA2/PGI2的比例失衡。这种变化是饮酒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发生率增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血NO、IL-2和TNF-α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讨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免疫调节情况及NO、TNF-α在其肾病发病机制的作用。方法:NO:比色法测定;TNF-α: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结果:NIDDM肾病组的IL-2水平(1.26±0.24)μg/L明显低于正常(P<0.01),而NO(NO-2/NO-3)(91.2±24.3)μmol/L和TNF-α(3.40±1.20)μg/L则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无并发症组有相同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提示NIDDM患者NO、TNF-α、IL-2调节紊乱,而且与NIDDM肾病、感染等并发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氧化与抗氧化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测定对照(C)组15人及糖尿病蛋白尿正常(DMⅠ)组、微量白蛋白尿(DMⅡ)组、临床蛋白尿(DMⅢ)组患者共56例的红细胞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血清维生素(VitC)。结果:SOD与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呈明显负相关,DMⅡ组明显高于C、DMⅠ组,低于DMⅢ组(P<0.01);VitC与UAER呈明显负相关(P<0.01),但DMⅠ与Ⅱ组,DMⅡ、Ⅲ组间P>0.05;SOD、VitC与HbA1C间呈负相关,前者P<0.01,后者P>0.05。结论:抗氧化能力下降可能是糖尿病发生肾脏损伤的原因之一,并可反映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