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精神顿悟是自英国浪漫主义时代常用的一种文学写作手法。雪莱诗歌中的精神顿悟反映了诗人对泛神主义的信仰。本文将通过分析他的几首诗歌来得出其精神顿悟的运用特点。  相似文献   

2.
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巨匠。他的154首十四行诗被视为世界文学的瑰宝。在《十四行诗集》中,莎士比亚通过歌颂人的高贵性、永恒性以及肯定现世生活的重要性,表达了他的人文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3.
文艺复兴时期十四行诗经由意大利传人英国后,经过大师们的创造性运用,风行于当时的英国,成为一种主要的诗歌抒情手段,而且在传统英诗中占有重要一席。其在英语诗歌的分量由此可见。为此用例证法,分析了十四行诗在英国产生的变体及其特点和有代表性的诗人,希望能为英语诗歌学习者提供些许帮助。  相似文献   

4.
在英国乃至世界十四行诗的创作中,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一座高峰,有着崇高的地位。很多国内学者都尝试翻译过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本文以许渊冲先生诗歌翻译的"三美"原则为分析框架,从意美、音美和形美三个层面上比读和分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脍炙人口的Sonnet 18的3篇译文,说明三篇译文虽各有轩轾,但未见完美。在诗歌翻译中应将"三美"有机结合,在最大程度上体现诗歌的整体美。  相似文献   

5.
闻一多为十四行体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评《给玳姨娜》,在中国新诗史上最早肯定了中国十四行诗,并最早给予十四行体多种译名。他是中国诗人写作汉语十四行诗的最早作者之一,20年代中期写的五首十四行诗产生过重要影响。他最早从理论上介绍十四行体,所揭示的十四行体的艺术规律产生过重要影响。他较早参与了对欧洲十四行诗的翻译,推动了中国诗我人移植十四行体。  相似文献   

6.
19世纪初期。英国的浪漫学派诗人在华兹华斯率领下推动了西方文学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变。新古典主义文学在18世纪的英国文坛史上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新古典主义文学最显著的特征是一味地追求诗歌的“高雅”,而越来越脱离、抛弃人们日常生活中简单而生动的用语。华兹华斯对这一观念进行批判和抨击后,引进了“自然的话言”,从而打开了诗歌的领域。华兹华斯的诗歌语言的创造性体现在其诗歌语言的“自然性”与隐喻性这两个方面,他的诗和诗歌理论在英国文学史上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很多人把冯志的《十四行诗》看作是存在主义文学,本文作者通过分析认为《十四行集》虽有西方十四行诗的外壳和现代主义诗歌文本的诗名,却更有中国文化的精魂在内,那是一种融会了中西文化却又摆脱了狭隘“文化”制约的、自由的中国诗心的结晶!  相似文献   

8.
冯至诗歌艺术个性最突出的特征,在表现内容上是以对生命的独特沉思入诗。冯至诗歌的沉思是主动积极地对有限生命的反思,是寻求意义、指向意义的活动。冯至非常关注个体存在,在他的十四行诗中,宗教被他用来探讨个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使得冯至的十四行诗成为沉思的诗的典范,在中国新诗史上具有不容替代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9.
冯至诗歌艺术个性最突出的特征,在表现内容上是对生命的独特沉思。冯至诗歌的沉思是主动积极地对有限生命的反思,是寻求意义、指向意义的活动。冯至在他的十四行诗中发展了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并给予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一个新的阐释。这使得冯至的十四行诗成为沉思的诗的典范,在中国新诗史上具有不容替代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0.
周盛 《科技信息》2007,2(13):103-1445
萨士比亚的人文主义以他的十四行诗为代表。十四行诗不仅阐述了人文主义,而且还歌颂了人类友谊,它是文艺复兴精神的真实反映,再没有像十四行诗这样高度赞扬人类友谊的文学作品了。本文从文学功用的角度讨论了萨士比亚的第18首十四行诗的实用功效和目的,让读者感受到了这首诗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张红红  冯青 《科技信息》2006,(4):274-275
爱情诗在诗歌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文艺复兴时期诗歌中的爱情诗更是表达了诗人们对爱情的态度。诗人们表达了对真爱的向往和追求,而这种爱情也往往在他们的诗歌中超越了时间和空间而存在。但是一部分诗人特别是约翰·邓恩一反以往十四行诗中所歌咏的高不可攀的圣洁美人形象,把他的爱人降格为实在的女人,表现了独特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12.
约翰·邓恩是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鼻祖与集大成者,玄学派诗歌以玄妙著称。邓恩的作品是诗人坎坷命运的映像。研究邓恩诗歌的写作内容和写作手法,可以体味到玄学派诗歌的玄妙之处。  相似文献   

13.
“回归诗性,建构经典”——论当代诗歌书写的精神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坚、韩东为代表的口语诗歌写作,注重日常性,拒绝伪抒情,曾经推动了当代诗歌的发展,但是成为主流的"口语写作"也出现了书写的中心化倾向,背离了诗歌艺术的艺术指涉,渐渐远离了诗歌本体所追求的文学性、内歌唱、经典性。  相似文献   

14.
屠格涅夫是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大人物,他早期创作的抒情诗作品虽然数量有限,鲜为人知,但对其后来很多伟大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屠格涅夫早期抒情诗分为田园诗,爱情诗和政治诗,从写作背景,诗歌内容等方面分析其特点及对作家本人后继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英国后现代主义的主流诗歌颠覆了传统诗歌的形式和语言,并把技巧作为向所谓的技巧拥有者发动攻击的工具.真正的后现代主义诗歌或其他文学作品十分重视意义和身份的不确定性,并游戏般地加以利用.英国后现代主义诗人诺尔曼·迈克凯哥正是英国后现代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他对苏格兰诗歌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对传统诗歌的大胆革新,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主题是诗人的最大发现.如果说对形式的兴趣,以及对诗歌如何传达内容和传达什么内容的兴趣属于现代主义的特征的话,那么对诗歌传统形式和程式化的关注则更多地意味着诗人迈克凯哥的反现代主义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的古典英诗中,诗人在措辞中特别注意语音因素与思想内容的有机联系,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完美和谐的境界。本文从音位与文体关系的角度来解读英国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诗人弥尔顿(John Milton 1608-1674)的十四行诗《失明》,仅以此诗作为例证,旨在强调在阅读英语诗歌尤其是古典英诗时,对音位模式文体功能的分析无疑对英诗欣赏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的现代诗风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文在新诗坛由“革命期”向“建设期”过渡的时期开始现代诗写作。他的现代诗大多以“我”为主,更多地触及个体的城市生存体验。虽然他的诗在诗艺上略显简单,但他的这些诗歌为我们打开了沈从文作为文学大师的另一面风景。在大量的情诗之外,他还写了不少抒发个人命运感受、讴歌自然与生命、批判都市生活以及记录自己病中思情的诗歌。  相似文献   

18.
高考不写诗歌在于中语大纲的规定,中语大纲的规定来于当代文章分类理论的误导。文章应首先分为韵文和散文两类;韵文和散文既可写实,也可写虚;诗歌属于韵文,就其质料是否虚构来看,有的属于文章,有的属于文学,有的具有文章、文学的二重性;诗歌写作应当纳入中学写作训练的范围  相似文献   

19.
华兹华斯1770年出生于英格兰北部的坎伯兰湖区(Cumberland)。他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史上的一个领袖人物。大自然是他诗歌歌颂的主要主题,他因此也被誉为“崇尚自然主义者”(“Worshipper of Nature”)。他通过对大自然的描写表达他对大自然的真切的爱,他认为大自然除了给人以感官之美外,还给人带来智慧和力量。1797年诗人华兹华斯与塞·特·克勒律治共同出版了《抒情歌谣集》(Lyrical Ballads),标志着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时期的开始。  相似文献   

20.
梁上泉是中国当代诗歌史上少有的持续写作的诗人,写作时间之长,作品之多,显示了一个诗人对诗歌写作的不懈追求,为诗歇创作集聚了有益的诗学经验;梁上泉诗歌始终与人民的心灵相通,这是他诗歌最可贵的品质和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