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2 毫秒
1.
高校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地,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宣传、教育机构,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发挥重大作用,本文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定义和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深入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策略。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传统文化的传承属于设计领域的重要课题,随着新中式风格的影响,社会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中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本文阐述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分析了其与室内设计的关系,阐明了室内设计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最后提出室内设计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策,以期为室内空间中有效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3.
潮州手拉壶作为中国传统茶具之一,通过浅述潮州手拉壶的历史、工艺特点,分析当下壶艺创新的形式和审美,探讨在国潮风视域下的创新意义,表达对地方非遗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尝试和构想。  相似文献   

4.
我国陶瓷文化自古以来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传承,现如今由于快时代的发展,导致陶瓷工艺的传承人不断减少。在传统的工艺制作中,需要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即传统文化特色,同时还需具有设计创新的理念。科技发展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喜爱和发扬,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意识也越来越淡薄。本文通过讲述十二生肖的文化内涵及与在陶瓷首饰中的应用,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及艺术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壮锦是广西壮族民间手工艺品之一,以其精美绝伦、色彩鲜艳的特点,壮锦纹样在文创产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壮锦纹样元素具有独特的民族艺术特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应该让壮锦纹样元素也跟上时代的发展,因此提取了壮锦纹样的图案、色彩、造型进行重组以及细化得到新的图案。壮锦纹样的图案和色彩是经过历史沉淀和民间传承的,因此在文创产品的运用中可以提高产品的品质和文化内涵。通过文创产品的设计和制作,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壮锦纹样的文化,可以展示出壮锦纹样文化的独特特点和魅力。总之,壮锦纹样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也为壮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6.
几千年的中华文明,蕴育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因其丰富的形式和深厚的文化意蕴深深影响着艺术创作,特别是近年来,传统文化复兴的热潮,更是对艺术作品的造型设计起到了很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创作中。本文以"太极至尊壶"为例,解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紫砂艺术造型设计中的应用,秉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匠精神的宗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紫砂文化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0,(1):F0002-F0002,F0003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陶瓷古国,有“陶瓷故乡”的称号,也是世界陶瓷生产和出口第一大国。中国陶瓷已有3000多年历史,是华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部中国古代的瓷器史,亦是一部传承中国工艺美术的历史。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利用网络平台传承中国陶瓷技艺,面向世界宣传中国陶瓷文化,对于弘扬和传承我国博大情深的陶瓷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乡村景观设计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需要从国内外各方面汲取营养,目前国内乡村景观设计的发展重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本文通过探究中国水墨画对于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启发来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乡村景观设计得以长足发展的理论源泉,而传统水墨语言形态的表达不仅为我国乡村景观设计带来了大量可供参考的视觉元素,它所包含的中国精神与...  相似文献   

9.
紫砂壶是传统的艺术,是中国的艺术,身为一名紫砂艺人,应有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和担当,在提升自身审美水平的基础上,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为作品融入文化内涵,使之具备浓厚的传统文化特色,让传统文化通过紫砂壶融入人们的生活中,让中华文明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本文以紫砂壶"牛气冲天"为例,浅谈其造型设计和文化内涵,探析其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陶瓷装饰艺术植根于传统民族文化,运用吉祥图案表达是重要手段之一。传承和发展传统的陶瓷装饰艺术对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建盏是中国传统的茶具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作为一种独特的茶具,建盏在中国茶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包含了茶道的精髓,更蕴含了陶文化的精华。建盏的艺术特色和传承是非常重要的话题,本文将深入分析建盏这一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品的特色与传承,探究其在历史中的形态变化、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通过对艺术特征、历史渊源和跨传统现象的讨论,以期可以全面了解建盏的艺术价值及其文化意蕴,进而助推建盏文化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深厚的传统文化深深根植于人们的心中,是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沉淀。汇聚了中国民族特征、艺术之精华、思想意识以及观念形态,并被广泛运用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加深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并充分得到创新和弘扬,使得中华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本文简单阐述了现代环境艺术和传统文化内涵,并分析了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600年紫砂意识形态,在7 000年的制陶史上虽然不值一提却显得异彩纷呈。在紫砂壶的造型艺术设计上,在传统中国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在地域文化特点与江南文化的浸润中,在手工技艺传承与手工业发展的特定时间内,在茶文化的兴起与饮茶方式的变革中,在收藏风向不断变革与收藏市场不断变化的形势中,宜兴紫砂壶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没有受到丝毫影响,在传承与创新中不难发现,紫砂壶的造型设计与思想内涵依然焕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从个人的创作实践中谈一谈两个方面的问题:紫砂壶的造型设计与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4.
紫砂制壶是一项优秀的民族传统技艺,也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生活中用以品茗赏玩的一种特殊茶器,紫砂壶在兼具实用性的同时,也充满着古色古香的艺术审美作用,它不仅记录了从古至今多姿多彩的民俗生活,又通过传统文化意象的融入,提升了紫砂壶的艺术品位与文化内涵,丰富了紫砂壶的创作空间与创新思路。文章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通过一些具有代表性和设计理念的传统文蕴紫砂壶艺作品,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意象,分析紫砂壶创作的文化内涵与设计理念,以及如何合理运用传统文化意象进行紫砂壶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5.
宜兴紫砂壶以其独特的材质、巧夺天工的技艺和精美绝伦的造型为人所熟知,在历代紫砂匠人的传承发展和文人雅士的参与设计下,保持着蓬勃的生命力,如今更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气象。一把成功的紫砂作品不是传统的简单复制,而是传统与创新相辅相成,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紫砂壶"竹钮"为例,由造型设计领悟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紫砂艺术积淀着极其丰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无论是天然材质、艺术创意、制作技法和装饰表现等,无不具有鲜明的传统工艺和传统文化特点。这种文化特点的原味性和传承性是我们的骄傲,是真正的"中国特色",并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人的社会以及民族心理之中。因此,紫砂壶的造型也必须遵循文化的发展规律,贴近文化的心理,只有在形制的设计上牢牢地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上生下根,才能体现出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杨慧 《佛山陶瓷》2022,(8):154-156
陶瓷艺术在我国有十分悠久的发展历史,为了进一步发展陶瓷艺术,不仅要传承传统陶瓷艺术技法、理念和审美,也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既要完善陶瓷技术,也要创新文化内涵。要将传统陶瓷艺术文化作为核心,结合时代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结合多项艺术文化要素,在现代作品设计中合理运用,全面提升现代作品的艺术和商业价值。为此,首先要了解陶瓷艺...  相似文献   

18.
许海波 《陶瓷》2023,(12):138-139
紫砂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的创作是基于传统文化与艺术形式而来的,也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继承。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已经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而紫砂壶却依靠着自己的努力与学习,汲取时代的精华,跟上现代的步伐,依旧屹立不倒,在大家心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紫砂壶兼顾传统与创新,传承经典的文化内涵与创作的初心,在造型设计之中加入创新的元素,更符合现代的审美。紫砂壶有现如今的地位都离不开每一位紫砂艺人的努力,他们的热爱造就了紫砂壶的发展,他们的努力为紫砂壶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也是他们的创造让紫砂壶经久不衰,经典的作品层出不穷。笔者所创作的《玉兔呈祥》就是创新与传承融合的产物,运用了经典的陶刻手艺,将紫砂壶的艺术审美抬上更高的台阶。笔者将以《玉兔呈祥》为例,对其设计想法、造型艺术、陶刻手法、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解读,展现紫砂壶的别样魅力。  相似文献   

19.
坝漆工艺是利川传统手工艺的典型代表,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承载了一个地区的文化记忆,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实用价值等。坝漆工艺的传承可以使优秀的传统手工技艺重获新生,弘扬利川地方文化。作为坝漆工艺传承的文化主体,传承人掌握了技艺的核心知识,拥有口口相传的经验和文化资本。对利川坝漆工艺以传承人口述史的方式进行研究可以深入细致地展现工艺的方方面面,并且能够使坝漆工艺传承人在市场化冲击下面临的生存与传承的困境得到直观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传统民居元素在陶瓷艺术设计中起装饰功能、文化功能作用,应用特征主要体现在地域性与时代性、创新性,是两者融合的主要原则。在应用手法方面,体现在形式表现手法与内涵表现手法,将作品的主题、意境充分体现,间接体现出了作者的设计思想情感,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现代精神的传播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