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了解不同剂量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用5ug/ml、10ug/ml重组乙肝疫苗(酵母)和20ug/ml重组乙肝疫苗(CHO细胞)免疫HBsAg阳性的母亲所生新生儿523例,采用0、1、6免疫程序,用电化学发光法(德国罗氏试剂)检测儿童的HBsAg、抗-HBs、抗-HBc,同时进行儿童抗-HBs的定量检测。结果接种5ug重组乙肝疫苗儿童的HBsAg阳性率为10.75%,抗-HBc阳性率为9.68%;接种10ug重组乙肝疫苗的儿童HBsAg阳性率为2.22%,抗-HBc阳性率为2.78%;接种20ug重组乙肝疫苗的儿童HBsAg阳性率为1.91%,抗-HBc阳性率为2.54%。5ug组儿童的HBsAg阳性率高于10ug、20 ug组儿童HBsAg阳性率(χ2=10.86,P<0.01;χ2=10.64,P<0.01)。5ug组儿童的抗-HBc阳性率高于10ug、20 ug组儿童抗-HBc阳性率(χ2=7.39,P<0.01;χ2=7.21,P<0.01)。10ug组、20ug组儿童的保护率分别为97.39%、97.75%,高于5ug组儿童的保护率(87.35%)(χ2=12.86,P<0.001;χ2=12.19,P<0.001)。结论对于母亲HBsAg阳性的儿童,主动免疫时接种10ug或20 ug乙肝疫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国产不同剂量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酵母)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用5μg/0.5ml和10μg/0.5ml重组乙肝疫苗(酵母)免疫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膜抗原(HBeAg)双阳性母亲的新生儿68例,采用0、1、6个月接种程序,用固相放射免疫(SPRIA)法定量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滴度及HBsAg。结果全程免疫后1个月,10μg剂量组新生婴儿HBsAg阳性率为2.86%,保护率为96.43%;5μg剂量组的HBsAg阳性率为3.45%,保护率为95.69%。10μg、5μg剂量组的抗-HBs阳转率分别为97.14%、82.76%,产生的抗-HBs几何平均浓度分别为237.44毫国际单位/毫升(mIU/ml)、150.06mIU/ml。10μg组的抗体阳转率明显高于5μg组。结论重组乙肝疫苗(酵母)母婴阻断效果良好,10μg组的免疫原性高于5μg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国产基因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对儿童的免疫效果及持久性。方法对2001年出生并严格按免疫程序全程接种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新生儿隔年随访一次,采血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抗体滴度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结果五年期间3次随访检测HBsAg阳性率平均为0.65%,较免前本底的HBsAg阳性率呈较大幅度下降,疫苗保护率为90.5%(95%可信区间为84.97%~97.02%)。接受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免疫的对象中,无一例急性乙肝病例报告。抗-HBs有效阳性率的逐年下降,但接种免疫之后5年之内HBsAg阳性率、抗-HBc阳性率和HBV感染率均未见随年限延长而增长的趋势。结论国产基因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对儿童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在全程免疫后5年内没有必要进行加强注射。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儿童应用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汉逊酵母)加强免疫的效果。方法采用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新生儿按0、1、6个月程序完成重组乙肝疫苗(酵母)10μg、5μg、5μg3针接种,经筛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均阴性的3~5岁儿童,加强接种重组乙肝疫苗(汉逊酵母)10μg,在免疫后5~6周采血,检测血清中抗-HBs。结果抗-HBs阳转率100%,抗体几何平均浓度809.00毫国际单位/毫升(mIU/ml)。结论儿童应用重组乙肝疫苗(汉逊酵母)加强免疫,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取得良好的加强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盐城市1~7岁儿童乙型肝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和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水平,评估实施乙肝疫苗免疫以来保护效果。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1998~2004年出生的儿童进行HBsAg阳性率和抗-HBs水平测定,并对其中的阴性对象进行加强免疫。结果调查1~7岁儿童2 477人,HBsAg阳性率为0.61%,抗-HBs阳性率为62.4%,各年龄组之间的抗-HBs阳性率和几何平均浓度(GMC)有明显的差异,即随着年龄的增长,抗-HBs阳性率和GMC逐渐下降。对310名抗-HBs阴性对象分别采用重组乙肝疫苗[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细胞)]10μg、20μg和重组乙肝疫苗(酵母)5μg、10μg进行加强免疫,结果显示:重组乙肝疫苗(CHO细胞)20μg组抗-HBs阳性率和GMC最高,分别为96.3%和301.65mIU/ml;重组乙肝疫苗(酵母)5μg的抗-HBs阳性率和GMC最低,分别为90.7%和203.10mIU/ml。结论盐城市1~7岁儿童HBsAg阳性率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抗-HBs阳性率和GMC逐渐下降,3岁儿童的抗-HBs阳性率下降至56.6%,有必要对5μg重组乙肝疫苗(酵母)在儿童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进一步研究,考虑在适当年龄采用10μg以上的重组乙肝疫苗(CHO细胞或酵母)予以加强免疫。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10μg×3和5μg×3)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HepB)(酵母)主动免疫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在北京市、甘肃省、浙江省宁波市选择1997~2005年孕期或住院分娩时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母亲及其儿童,采用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检测(固相放射免疫法)方法,比较不同剂量(10μg×3和5μg×3)重组HepB(酵母)主动免疫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结果接种10μg×3重组HepB(酵母)儿童HBsAg阳性率为2.30%,疫苗保护率为97.29%。其中母亲HBsAg和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双阳性的儿童HBsAg阳性率为4.44%,疫苗保护率为94.77%;母亲HBsAg单阳性的儿童HBsAg阳性率为1.17%,疫苗保护率为98.62%。接种5μg×3重组HepB(酵母)儿童HBsAg阳性率为17.50%,疫苗保护率为79.41%。其中母亲HBsAg和HBeAg双阳性的儿童HBsAg阳性率为37.70%,疫苗保护率为55.65%;母亲HBsAg单阳性的儿童HBsAg阳性率为12.74%,疫苗保护率为85.01%。结论接种10μg×3重组HepB(酵母)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优于5μg×3重组HepB(酵母)。对于母亲HBsAg阳性儿童,特别是母亲HBsAg和HBeAg双阳性的儿童,主动免疫时采用10μg×3的重组HepB(酵母)为宜。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无(低)应答率及再免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无(低)应答率,评价无(低)应答儿童再接种乙肝疫苗后免疫效果。方法在深圳市南山区、东莞市预防接种门诊按0、1、6月龄免疫程序接种5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后1~6个月的婴儿中,随机选择1913名作为研究对象,问卷调查儿童性别、出生体重、是否早产、母亲乙肝感染状况、乙肝疫苗接种史等,并采集其血清,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选择以上研究对象中无(低)应答的109名儿童分别用10μg汉逊酵母乙肝疫苗和10μg CHO重组乙肝疫苗按0、1、6月程序再免疫,接种3针后1个月再检测抗-HBs。结果1913名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无(低)应答率为31.42%,其中无应答率为3.24%,低应答率为28.18%。母亲HBsAg阳性或HBeAg阳性的新生儿无应答率为7.47%、18.37%,分别高于母亲阴性的新生儿(3.04%、3.05%)(均P<0.01),低体重儿的无应答率(8.06%)高于非低体重儿(3.12%)(P<0.05),母亲HBeAg阳性的新生儿抗-HBs滴度明显低于母亲阴性的新生儿(P<0.05)。无(低...  相似文献   

8.
国产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研究和比较国产重组(酵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与血源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采用单纯随机方法,于免疫后1年对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接种的新生儿进行随访观察,采血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HBsAg阳性母亲所生的儿童其HBsAg阳性率为5.2%(4/77),抗-HBs阳性率为83.3%(65/78),疫苗保护效果为91.3%;HBsAg阴性母亲所生的儿童其HBsAg阳性率为0.9%(1/114),抗-HBs阳性率为97.4%(111/114),疫苗保护效果为79.5%.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有较好的近期保护效果和免疫原性,与以前使用的血源乙肝疫苗相当.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啤酒酵母)和重组乙肝疫苗(汉逊酵母)在成人中的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应答。方法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阴性、且未接种过乙肝疫苗的新入学大学生,全程接种重组乙肝疫苗(啤酒酵母)和重组乙肝疫苗(汉逊酵母),观察抗-HBs应答。结果接种10μg、5μg、5μg重组乙肝疫苗(啤酒酵母)的136人,抗-HBs阳转率94.1%,几何平均浓度(GMC)105.42毫国际单位/毫升(mIU/ml);接种10μg×3重组乙肝疫苗(汉逊酵母)的136人,抗-HBs阳转率99.3%,GMC 111.49mIU/ml。接种两种疫苗均未观察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采取10μg×3的免疫程序接种重组乙肝疫苗(汉逊酵母)的抗-HBs阳转率和GMC均高于采用10μg、5μg、5μg免疫程序接种重组乙肝疫苗(啤酒酵母)。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观察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效果,我们将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和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三项均阳性的118名孕妇的婴儿随机分组,一组是单纯疫苗组,按0、1、6个月注射三针乙肝疫苗(5μg);另一组是孕妇临产前3个月,每月注射一次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每次100IU,婴儿出生后使用乙肝疫苗的同时,加注100IUHBIG。全程免疫后7个月采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肝表面抗体(抗-HBs)、HBsAg和抗-HBc。3次随访结果显示,单独及时全程接种乙肝疫苗组,婴儿抗-HBs阳性率为75.39%,无应答率为6.15%,HBsAg阳性率18.46%,保护率为76.92%;联合免疫组,抗-HBs阳性率为90.57%,无应答率为3.77%,HBsAg阳性率5.66%,保护率为92.92%。提示,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具有良好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可有效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HBIG联合乙肝疫苗可明显提高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评价血源性乙肝疫苗和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长期免疫效果。方法对上海市黄浦区1986年出生的并全程接种血源性乙肝疫苗和1997年出生并全程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对象隔年随访,采血测得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与本底值(1984—1985年乙肝病毒横断面调查)相比计算保护率。结果 16年间,血源性乙肝疫苗组的HBsAg、抗-HBs和抗-HBc的阳性率分别为0.47%、28.20%和1.18%,重组乙肝疫苗组为0.94%、12.85%和0.63%;血源疫苗组抗-HBs阳性率从89.72%下降到28.20%,重组疫苗组从93.72%下降到12.85%。两种疫苗的主要差别在于重组乙肝疫苗抗-HBs阳性率在5~16年间均低于血源性疫苗,且下降程度(80.87%)大于血源性疫苗(61.52%)。结论两种疫苗虽然抗体逐年下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更加明显,但是两种疫苗的乙肝保护效果没有差异,提示血源疫苗和重组疫苗免疫后16年免疫效果良好,但血源疫苗组优于重组疫苗组,均无需加强免疫。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对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方法对2011-2015年在丹阳市辖区各医院832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产妇所产婴儿,于出生后12 h内接种100 IU HBIG及10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并按0、1、6方案完成疫苗全程接种。在儿童12月龄时采集血样进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定量检测,并调查母亲分娩方式、出生医院信息,分析其与乙肝母婴阻断效果的关系。结果 832例HBsAg阳性孕产妇所产婴幼儿HBsAg阳性34例,阻断成功率为95.91%,抗-HBs阳性793例,阳性率95.31%。母亲HBeAg阳性阻断成功率(90.95%)低于母亲HBeAg阴性的婴儿(97.47%)(χ~2=16.409,P0.0001),婴儿抗-HBs阳性率(92.46%)也是低于HBeAg阴性母亲(96.21%)(χ~2=4.756,P=0.029);未发现出生医院、分娩方式和监测月龄与阻断效果有关。结论 HBIG联合乙肝疫苗对HBsAg阳性母亲垂直传播乙肝病毒有较高的阻断率和保护率,且不受出生医院、分娩方式和监测月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乙型肝炎疫苗母婴阻断效果监测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评价北京市现行乙型肝炎(乙肝)疫苗(HepB)免疫策略的母婴阻断效果。方法利用北京市1999~2004年部分区对母亲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儿童进行HepB免疫后的血清学监测资料,对母亲HBsAg阳性儿童的血清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和乙肝病毒核心杭体(抗-HBc)水平以及疫苗保护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所监测的727名儿童中,HBsAg阳性率为2.5%。母亲[HBsAg、乙肝病毒膜抗原(HBeAg)]双阳性者HBsAg阳性率高于母亲单阳性者。抗-HBc阳性率为6.1%,母亲单阳性者和母亲双阳性者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抗-HBs阳性率为85.7%,抗体几何平均浓度(GMC)为90.4毫国际单位/毫升(mIU/ml),且母亲单阳性者抗-HBs阳性率高于母亲双阳性者。HepB保护率为92.2%(95%CI:90.3%~94.1%),其中对母亲单阳性者的保护率为93.4%(95%CI:92.3%~94.5%),对母亲双阳性者的保护率为89.3%(95%CI:87.2%~91.4%)。结论北京市现行HepB免疫策略对母亲HBsAg阳性儿童的免疫保护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新生儿重组酵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接种的长期免疫效果和加强免疫的必要性。方法对黄浦区1997年出生的并全程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对象隔年随访,采血测得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与本底对照(1984—1985年原上海南市区乙肝病毒横断面调查)相比计算保护率,并补充急性乙肝发病调查。结果 HBsAg阳性率、抗-HBs阳性率、抗-HBc阳性率逐年下降,分别由基础免疫后1年时的2.62%、93.72%、3.66%降至16年后的1.12%、17.88%、1.12%。免疫组的HBsAg阳性率较本底组均明显下降,平均阳性率1.22%与免疫前本底组的1~20岁HBs Ag阳性率9.52%相比,疫苗保护率为87.18%(χ2=68.083,P0.01)。结论新生儿使用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免疫有较好的持久性和保护效果,免疫后16年无需加强免疫。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血源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后14年效果评价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为了解新生儿血源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免疫后的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持久性及长期保护效果,1986~1989年,在正定县吴兴乡7个自然村结合农村计划免疫活动,给新生儿接种3针10μg/ml血源乙肝疫苗,并以免疫后首次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阴性的762人为研究对象,进行了14年的随访观察.结果显示乙肝疫苗免疫后14年间,HBsAg阴性和阳性母亲所生儿童的抗-HBs阳性率,分别由最高的94.44%和95.83%逐年降至50%左右,至10~14年波动于40%~50%;抗-HBs有效阳性率的动态变化与阳性率相似,10~14年基本维持在20%左右.14年间对HBsAg阴性和阳性母亲所生儿童共随访观察了7 612.5人年,发现HBsAg阳转者6例,HBsAg年阳转率为0.08%,与本底对照的1.13%相比,保护率为92.92%.这6例HBsAg阳转者在之后的多次检查中均HBsAg阴性,未形成HBsAg慢性携带者.表明血源乙肝疫苗的长期保护效果良好,14年内无需加强接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父亲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对其子女的影响,评价兵团现行乙肝疫苗免疫策略的父婴阻断效果.方法 利用2001~2008年,HBsAg阳性母亲所生儿童,接种乙肝疫苗(HepB)或乙肝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HepB+HBIG)免疫后的血清学监测资料,分析其血清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水平及疫苗保护水平.结果 HBsAg阳性父亲新生儿,接种HBIG+HepB联合免疫后,HBsAg阳性率为0,抗-HBs阳性率为82.4 %,疫苗保护率为100.0 %,免疫效果好于规范接种HepB儿童,两组儿童HBsAg阳性率、抗-HBs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58例母亲HBsAg阳性接种HBIG+HepB联合免疫儿童比较,两组儿童HBsAg阳性率、抗-HBs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实施HBIG+HepB联合免疫策略对父母HBsAg阳性的儿童保护效果理想.建议在孕妇自愿基础上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17.
陈敏  和春霞  张俊杰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3):2607-2608
[目的]了解平顶山市儿童乙型肝炎感染情况及乙肝疫苗免疫效果.[方法]对来该市第一人民医院来门诊接种疫苗和预防检测的学龄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和采集静脉血,应用ELISA法检测乙肝5项指标.对抗-HBs阴性者进行5μg疫苗加强免疫1~3针,免疫后3个月进行抗-HBs检测.[结果]学龄前儿童HBsAg阳性率为2.16%,抗-HBs阳性率为60.4%,抗-HBc阳性率为2.62%.城市儿童HbsAg抗-HBc阳性率明显低于农村儿童.而抗-HBs阳性率明显高于农村儿童,接受乙肝疫苗免疫儿童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未免疫儿童.[结论] 平顶山市学龄前儿童乙肝疫苗按程序接种率较高、免疫效果良好,加强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是降低儿童乙肝发病率的有效选择.乙肝疫苗可以有效阻断乙肝传播,对抗-HBs阴性儿童只需加强接种乙肝疫苗5μg即可得到良好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8.
潍坊市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12年的流行病学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疫菌的免疫效果。方法自1993年起,每年随机抽查〈15岁40-50名乙肝疫苗接种儿童,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接种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并进行免疫前后检测结果分析。结果乙肝疫苗免疫后,儿童保护性抗-HBs的阳性率为90.63%,0-15岁儿童的乙肝发病率明显下降。抽样调查〈15儿童1178人,HBsAg、抗-HBs、抗-HBc阳性率分别为1.10%、71.14%、8.15%,未开展接种乙肝疫苗前的1993年抽样调查〈15儿童756人,HBsAg、抗-HBs、抗-HBc阳性率分别为3.17%、12.98%、10.05%,开展接种前后HBsAg、抗-HBs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52、624.00,均P〈0.01);加强免疫和未加强免疫儿童的抗-HBs几何平均滴度(GMT)和保护性抗-HBs的阳性率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35,t=4.51;均P〈0.01)。结论乙肝疫苗有较好的免疫效果,加强免疫对维持较高抗-HBs水平阳性率和GMT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评价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对蓬莱市农村居民乙肝病毒(HBV)感染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对蓬莱市农村1~59岁常住人口共629人进行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和乙肝疫苗接种率调查,采用ELISA法检测HB-sAg、抗-HBs、抗-HBc等乙肝标志物。结果 629名调查对象HBV感染率为22.26%,HBsAg、抗-HBs、抗-HBc阳性率分别为2.70%、62.32%、18.44%。乙肝疫苗接种率由1992年以前出生人群的18.89%提高到2002-2006年出生人群的100.00%,HBV感染率由42.11%降为1.31%;有乙肝免疫史的人群HBV感染率和HBsAg、抗-HBc阳性率均低于无乙肝疫苗免疫史人群,抗-HBs阳性率明显高于无乙肝疫苗免疫史人群,乙肝疫苗保护率为85.63%。结论从1992年使用乙肝疫苗以来,不仅有效的减少了乙肝病毒携带状态,且乙肝疫苗保护率达到较好的效果,进一步说明接种乙肝疫苗可有效防止乙肝病毒的感染。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和10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ep B)联合应用阻断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母婴传播效果。方法 2013-2015年以居住在北京市海淀区、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母亲所生、出生时进行过HBV母婴阻断的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获得被调查儿童的人口学状况、出生医院、HBIG和Hep B接种情况,以及母亲分娩前乙肝e抗原情况。采集儿童静脉血标本5ml,检测HBsAg、乙肝表面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抗-HBs)、乙肝核心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抗-HBc)。计算不同特征儿童的HBsAg和抗-HBs阳性率,并比较其差异。结果共纳入分析儿童377人,HBsAg均为阴性,抗-HBs阳性率为91.25%(344/377)。单因素分析显示,采血距第3剂Hep B(Hep B3)不同间隔儿童抗-HBs阳性率(94.72%VS 7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校正=30.432,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抗-HBs是否阳性与HBIG接种剂量和采血距第3剂Hep B(Hep B3)间隔时间有关,与出生时接种100IU HBIG的儿童(92.56%)相比,接种200IU的儿童抗-HBs阳性率(85.29%)低(OR=0.352,95%CI:0.148~0.834,P=0.018);与采血距Hep B3间隔3年儿童(94.72%)相比,采血间隔≥3年儿童的抗-HBs阳性率(70.91%)低(OR=0.119,95%CI:0.054~0.262,P0.001)。结论≥100IU HBIG和10μg重组酵母Hep B联合应用可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儿童抗-HBs阳性率随时间下降,特别是3年后下降较明显,需对HBsAg阳性母亲所生儿童进行HBV血清学监测,根据结果决定是否需要加强免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