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4 毫秒
1.
基于MPI的黄河下游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并行计算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余欣  杨明  王敏  姜恺  袁俊 《人民黄河》2005,27(3):49-50,53
基于MPI的消息传递实现了黄河二维水沙数学模型的并行编程。以数据的分布存储作为区域划分的依据,实现了计算量的负载平衡;在全局网格和局部区域之间建立映射关系,并且在临界单元、进出口单元、共用节点通过规约等进行特殊处理,一方面尽可能减少了通讯量,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消息的阻塞。采用曙光4000A并行计算系统的8个CPU进行计算的加速比达0.8,同时,多CPU并行计算极大地提高了计算任务的容量,使得无法在单机上完成的巨量计算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小浪底水库三维数学模型并行计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敏  王明  杨明 《人民黄河》2012,34(5):25-27
基于MPI消息传递实现了小浪底水库三维数学模型的并行编程,采取网格分区和主从模式实现了并行计算,在全局网格和局部区域之间建立了映射关系,并对临界单元和进出口单元等特殊点进行了处理。结果表明:神威-SZNM集群的8CPU并行计算的加速比为5.2,远高于原串行程序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采用CVF编译器编译执行的计算速度,极大地缩短了计算时间,提高了计算准确度。  相似文献   

3.
单片机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智能仪表设计中,在设计中经常遇到CPU单元的工作速度跟不上,以及累计输出量计算精度问题,本文简述一下本人在便携式超声波流量计设计中的解决方法,供同行们参考。一、CPU单元的工作速度在智能仪表设计中单片机经常要面临在控制测量的同时完成计算,管理键盘,打印、显示等任务。当控制测量实时性强时,单个CPU有忙不过来的感觉。为了减轻CPU的负担,可以用增强外围硬件功能的办法来解决,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代表区域由不同方法计算的面雨量成果的比较分析,确定四级区套县为适用算术平均法计算面雨量的基本计算单元,并用同步期多年平均等值线图量算的雨量对四级区套县计算成果进行了合理性检验。  相似文献   

5.
刘武 《吉林水利》2021,(5):8-11,20
降雨量分析与计算是每年水资源公报编制中的重要环节,2020年之前黑龙江省计算降雨量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在黑龙江省地形图上手工绘制降雨等值线,并根据等值线分割区域再利用求积仪在纸质地图上量算各分割区域面积,进而求出各单元降雨量;二是在黑龙江省1:25万地形图上点绘雨量站并绘制等值线然后通过Map info、Arc GIS自带软件计算区域降雨量.黑龙江省雨量站点分布广,手工绘制降雨等直线工作量大,绘制较繁琐.用求积仪量算区域降雨量费时费力,且由于人为原因,利用Map info、Arc GIS软件赋值、裁面易产生人为误差,质量和效率均较低.2020年黑龙江省降雨量计算尝试采用Arc GIS自带Arc Toolbox功能,创建泰森多边形,并对泰森多边形进行裁剪,然后对裁剪面块进行分析与计算.结果证明,该计算方法速度快,无人为误差影响,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可以大大节省降雨量分析计算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其降雨量计算精度也有很大提高,为水行政主管部门重大决策提供了更为及时和有效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6.
太湖流域典型区域污染物总量分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流域水环境系统模型,以水功能区水质目标为依据,计算出长系列设计水文条件下的各控制单元的动态TMDL.基于水生态承载力权重,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构建了多目标优化模型,在各控制单元的TMDL基础上,对污染物进行优化分配,得到各控制单元的污染物允许排放量和削减比例,从而形成了基于流域的总量分配技术体系.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太湖流域典型区域污染物总量研究,实现了其污染物总量分配.  相似文献   

7.
王俊奇  汪志刚 《水利学报》2023,54(5):575-586
裂隙岩体的渗透张量确定一直是渗流领域研究的重点。本文基于广义达西定律,提出一种新型空间一维环单元模型来计算三维裂隙岩体的渗透张量,该模型简化了以往复杂的三维面状流模型。通过解析法和数值模拟法对一维环单元模型的合理性进行验证,并利用面单元模型校核该模型的精度。结果表明:对于同一裂隙岩体,环单元模型计算得到的渗透张量,与现场压水试验校核过的数据相比,误差在合理范围之内,与面单元模型计算得到的结果相比,基本相同;环单元模型是一种可行、精度高且实用的简化模型,比面状流模型简单,在计算渗透张量时能极大地减小运算规模,优化了算法。研究成果可为确定裂隙岩体的渗透张量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复州河流域水环境容量的研究,了解流域水环境容量现状,为环境管理和污染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实现区域水环境容量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地区环境保护与经济关系的协调发展。本文在水环境功能区划的基础上,确定水环境容量控制单元,选择QUAL模型为计算模型,确定相应的设计条件和计算参数,对控制单元的水环境容量进行计算,并对结果进行合理性分析。  相似文献   

9.
自1981年IBM正式发布基于8088(8086)的微型计算机(简称PC机)之后,经历了8086—80286—80386—80486—Pentium的发展过程,目前已进入奔腾(586)及高能奔腾(Pentium Pro)的年代。 微型计算机一般田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等五部分组成,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了中央处理单元(简称CPU)。 1.中央处理单元(CPU)是PC机的心脏,PC机的绝大多数处理工作都由CPU完成。CPU中  相似文献   

10.
分布式水文模型时空离散化并行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空离散化并行计算是一种效率较高的并行计算方法,但以往的研究主要基于MPI框架和多树编码规则。为了使应用广泛的Pfafstetter编码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实现时空并行计算,采用OpenMP编程模型,为WEP-L分布式水文模型汇流过程设计了基于Pfafstetter编码的分层模拟单元方法和时空离散化方法。首先分层模拟单元方法根据Pfafstetter编码规则建立子流域拓扑表,使子流域按照从上游到下游的顺序进行分层,然后在此基础上考虑时间因素重新分层实现时空离散化,最后将同一层中时间及空间上互不影响的子流域模拟任务分配给不同的线程实现并行计算。选取黄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在不同线程条件下对并行效果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汇流并行化提高了模型模拟效率。基于20核的CPU,仅考虑分层模拟单元方法时,加速比最大为4.14,而采用时空离散化方法时,加速比能够达到8.17。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推导了高含沙河流的控制微分方程组,在一定条件下,经适当简化,即转化为低含沙河流的控制方程组,可适用于类似黄河这类水沙条件变化较大的河流。确定了高含沙河流模型的参数,给出了适用高低含沙河流的计算程序。选择黄河小浪底坝区为研究对象,对高含沙河流数学模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2.
黄河小浪底水库初期运用与下游河道冲淤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实测资料,分析了小浪底水库初期运用(2000-2006年)期间水库淤积的特点,重点研究了水库运用对下游来水来沙条件的改变、下游河道冲刷及其特点、水库与河道泥沙冲淤的关系等等,并与三门峡水库蓄水拦沙运用期间下游河道的变化进行了对比,据此对小浪底水库运用及调水调沙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塑造和维持黄河下游中水河槽措施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本文通过实测资料分析和泥沙数学模型计算的方法,就如何塑造并维持黄河下游中水河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了在未来可能的水沙条件下黄河下游中水河槽的规模,计算了小浪底水库不同出库水沙条件对塑造黄河下游中水河槽的作用,认为在目前的水沙条件下塑造和维持平滩流量约4000m3/s的中水河槽是可能和现实的,并进一步分析了影响中水河槽塑造和维持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塑造和维持黄河下游中水河槽的措施,试图为黄河下游防洪治理和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提供技术支持。图4表2参8  相似文献   

14.
黄河流域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河水资源可再生性和可持续性发展理论为指导,分析了黄河流域多维临界调控措施、方案;基于协同学原理和耗散结构理论,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建立了黄河流域多维临界调控仿真模型;通过对黄河水资源分配进行大量模拟研究,实现了黄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以期实现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黄河治理的终极目标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是一种新的治河理念,其初步理论框架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为黄河治理的终极目标."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为体现其终极目标的四个主要标志.该标志应通过九条途径得以实现,"三条黄河"建设是确保各条治理途径科学有效的基本手段.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下游河道萎缩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依据河工模型试验和原型定位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黄河下游河道萎缩的基本模式及河道萎缩与水沙过程的跟随性。结果表明,河道萎缩模式主要有“滩槽并淤”和“集中淤槽”两大类,同时,还存在着“淤积不萎缩”的造床现象;对于某一变异水沙过程,河道萎缩具有“前置”性,而且,河道萎缩并不需要在很长的时期内才可完成,一个汛期内就可能发生明显萎缩;主河槽过流面积、主河槽河床平均高程是判别河道萎缩的必要因子,而断面宽深比不是必要因子。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下游滩区洪水风险分析及减灾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下游滩区洪水漫滩灾害频发,作为防洪非工程措施的洪水风险分析对于指导黄河下游滩区实施防洪减灾措施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黄河下游滩区呈现“二级悬河”的不利局面及下游洪水泥沙含量大的特点,采用基于GIS的黄河下游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分量级计算相关洪水风险信息。根据洪水风险分析结果,制定滩区居民迁安救护方案,编制了不同量级洪水淹没下的滩区洪水风险图,增强滩区居民风险意识及应急避险撤退能力。提出了相关减灾应对措施,有着显著的防洪减灾效益。  相似文献   

18.
"模型黄河"工程规划项目综述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推进治黄现代化进程,黄河水利委员会党组提出了加大治黄科技含量,着力建设“原型黄河”、“数字黄河”和“模型黄河”的科学治黄新理念。通过“模型黄河”工程建设,可以直观地再现“原型黄河”,从而利用实体模拟的方法对黄河的基本规律和治理方案加以研究,并可为“数字黄河”工程建设提供物理参数。“模型黄河”工程建设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为使“模型黄河”工程建设作到科学、合理,遵循“立足黄委、多方参与、专家咨询”的原则,编制了《“模型黄河”工程规划》。该规划是在广泛、细致调研的基础上,依据新世纪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重大需求编制完成的,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是我国第一部由流域机构制定并得到水利部批复的系统的实体模型建设规划。“模型黄河”工程体系由实体模型系统、测控系统和试验基地等基础设施所组成;其中,模型系统是“模型黄河”工程体系最重要的核心组成部分。在今后《“模型黄河”工程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应制定合理的实施计划,建立完善的运行管理制度,建立信息资源成果共享制度,加强基础研究,加强计量认证体系和模型试验标准化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60—2010年黄河下游11月至次年5月时期实测水沙资料,系统地研究了黄河下游河道水沙运动和河床冲淤规律。分析了花园口、高村、艾山和利津等4站输沙率与各自上站的流量、含沙量和输沙率的关系,黄河下游河道冲淤量与小浪底站来水量、来沙量、含沙量和来沙系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黄河下游河道的下站输沙率与上站输沙率有很好相关关系,该时期进入黄河下游河道的输沙量小于1.82亿t、或平均含沙量小于12.6kg/m3、或来沙系数小于0.014 kg·s/m6时,下游河道以冲刷为主,反之则以淤积为主;采用本文建立的下站输沙率与上站输沙率关系式计算的黄河下游各河段冲淤量具有较高的精度。利用本文建立的关系式可以方便地预测未来黄河下游河道该时期不同河段冲淤量,对快速判断黄河上中游水利工程建设对下游河道冲淤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黄河治理的终极目标是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 ”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26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是一种新的治河理念,其初步理论框架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为黄河治理的终极目标;"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河床不抬高"是体现终极目标的4个主要标志。该标志可以通过减少入黄泥沙措施的建设、流域及相关地区水资源利用的有效管理、增加黄河水资源量的外流域调水方案研究、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建设、制定黄河下游河道科学合理的治理方略、使下游河道主槽不萎缩的水量及其过程塑造、满足降低污径比使污染不超标的水量补充要求、黄河河口治理、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的良性维持等途径得以实现。"三条黄河"建设是确保各条治理途径科学有效的基本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