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对临床分离的副流感嗜血杆菌进行生物分型,并对两种不同方法的分型结果进行比较。方法 用嗜血杆菌专用平板(HAE)进行分离培养,采用推荐的标准方法,对70株副流感嗜血杆菌进行生物分型,并用Vitek-60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对副流感嗜血杆菌进行鉴定和生物分型。结果 标准法结果显示副流感嗜血杆菌以生物I型多见,检出45株(64.3%),其次为生物Ⅱ型11株(15.7%),另检出生物Ⅲ型4株(5.7%),生物Ⅳ型1株(1.4%),生物Ⅷ型1株(1.4%),未能分型有8株(11.4%)。标准法与仪器法对副流感嗜血杆菌的生物分型符合率为67.1%。结论 Vitek-60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对副流感嗜血杆菌的生物分型结果与标准方法存在着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2.
Murex丙型肝炎病毒血清分型试剂应用及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检测丙型肝炎病毒的血清学分型实用检测方法。方法采用Abbott公司的Murex HCV酶联免疫抗原竞争法,对67例抗-HCV阳性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检测。结果67份抗-HCV阳性标本中,61份可分型,分型率为91.0%(61/67)。其中1型44例(72.1%),2型15例(24.6%),3型1例(1.6%),(1 2)型1例(1.6%);同时,对44例HCV RNA阳性标本进行基因分型,两者符合率为97.6%。结论Murex HCV血清分型方法特异、敏感、简便、快速,其结果对临床抗病毒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HBsAg无症状携带者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选择健康体检人员为研究对象,探索乙肝病毒基因分型方法及其特点。[方法]以健康体检人员为目标人群,选取HBsAg阳性者,对HBVDNA载量大于500拷贝/ml者,采用实时定量PCR解链曲线分析法进行HBV基因分型,探讨了HBV不同感染模式、HBVDNA定量对HBV分型的影响,重点分析了出生地与HBV分型的关系。[结果]调查期间目标人群中共检出HBsAg阳性者433例,符合HBV基因分型的标本190例,分型检测率为43.88%,在性别和年龄别组间分布一致,分型样本的代表性良好。分型结果表明,B型、C型和B、C混合型分别占64.2%、27.4%和8.4%,未检出其它型别。HBV基因型别在性别和年龄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出生地为广东、湖北、湖南、江西和四川5省者,B型所占比例(66.6%~78.3%)均高于C型(14.3%~24.4%)。HBVDNA载量较高组、HBsAg,HBeAg,抗-HBc同时阳性组中,C型所占的比例均较高;C型感染者的HBVDNA载量的均数大于B型。[结论]HBsAg无症状携带者中约半数可进行HBV基因分型,基因型别与出生地和HBV感染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缺血性脑卒中患者OCSP·临床分型的构成及不同亚型对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登记2002年1月~2005年6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46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OCSP标准进行分型并进行随访,分析各亚型与生存率的关系。结果OCSP各亚型构成比分变为:TACI型占7.3%,PACI型23.3%,POCI型6.0%,LACI型63.4%,分型与生存率明显相关,TACI型的生存率最低,PACl次之,POCI和LACI的生存率相对较高。结论OCSP分型作为一种缺血性脑卒中临床分型方法,可以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丙型肝炎病毒NS5B基因序列分析的基因分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基于丙型肝炎病毒(HCV)NS5B基因序列分析的基因分型方法,对上海地区慢性丙型肝炎进行基因分型。方法:用HCVRNA实时荧光定量检测试剂盒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血清标本的HCV RNA水平进行定量分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套式-PCR扩增HCV RNA阳性的41份标本的部分HCV NSSB区基因,PCR产物经回收、纯化后直接进行测序分析。从GenBank中下载25份不同基因型的HCV原型序列,用NSSB区222bp的基因片段构建系统进化树,对临床标本相应的HCVNS5B区序列进行分析。结果:基于HCVNS5B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树分析,可成功地对本组41份标本进行基因分型。分型结果显示,1b型占85.4%(35/41),2a型占12.20%(5/41),3a型占2.44%(1/41)。结论:基于HCVNSSB区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树分析是一种可靠和方便的HCV基因分型方法。上海地区的HCV基因型以1b型为主。  相似文献   

6.
用IATS─20型分型血清和王世鹏分型法,将本地区临床分离的128株绿脓杆菌分出10种血清型,17种菌素型,两种方法分型率均为100%。血清学分型以11型(36.72%)和6型(21.88%)多见,菌素分型以122321型(33.59%)为主。其次为112121型(11.72%),888888型(11.72%)。不同的病区有自己独特的感染株,在流行病学和院内感染调查上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脑梗死(CI)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102例无明显消化道症状的脑梗死患者,72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者,采用单克隆抗体蛋白芯片方法检测血清中的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尿素酶(Ure)和空泡细胞毒素(VacA)3种Hp抗体,比较两组抗体的阳性率及菌株分型的差异,分析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子。结果 CI组血清中的CagA、Ure、VaeA抗体的阳性率和Hp的感染率分别为:46.1%、88.2%、48.0%、88.2%,对照组相应的阳性率为:18.1%、43.1%、19.4%和43.1%,两组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其中CI组90例Hp感染者菌株分型比例为:Ⅰ型33.3%、Ⅱ型26.7%、中间型加.0%,2对照组32例Hp感染者菌株分型比例为:Ⅰ型15.6%、Ⅱ型53.1%、中间型31.3%,两组的菌株型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是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子之一,Ⅰ型Hp感染者比Ⅱ型Hp感染者患CI的危险性更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多中心研究我国2005年苯唑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2005年1—12月14个城市17家教学医院连续分离的非重复MRSA595株,通过多重PCR对MRSA进行葡萄球菌染色体mec(SCCmec)分型,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同源性分析。根据药敏结果、PFGE、SCCmec型别和分布地区选出53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采用PCR检测毒素基因。结果595株MRSA中,SCCmecm型243株、占61.5%,不能分型菌株96株、占24.3%,Ⅱ型56株、占14.2%;沈阳SCCmecⅡ型占60.7%(17/28),远高于其他地区(0~42.9%)。PFGE共有24种分型,42种亚型,其中A型占50.1%,为12个城市13家医院所共有,R型占23.5%,存在于8个城市9家医院。MIST共有6种分型,其中序列分型(sT)239占75.5%,ST5占17.0%。595株MRSA中,pvl基因检出率为2.5%。结论我国MRSA主要获得Ⅱ型、Ⅲ型SCCmec基因,SCCmec的分布有地区差异。一些地区发生MRSA的暴发,并且地区间发生流行克隆的传播。有些流行克隆可能来源于某些世界流行克隆株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肾结核的超声诊断与分型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肾结核的超声诊断与分型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资料完整的64例肾结核患的超声声像图特点。结果超声诊断肾结核的符合率为87.S%,根据肾结核超声声像图特点,将肾结核分析归纳为5型,即积水型19例,结节型5例,钙化型9例,炎症萎缩型11例,混合型20例。结论超声检查具有价廉、无创、简便明了等优点,对肾结核声像图的诊断与分型有较高的临床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M蛋白的特性并进行分型鉴定。方法对28例血清蛋白电泳异常的患者血清进行免疫固定电泳、血清蛋白和免疫球蛋白分析。结果分型结果显示,IgG型18例(64.3%);其中κ轻链型7例;λ轻链型11例,IgA型5例(17.9%);其中κ轻链型4例;λ轻链型1例,单纯轻链型2例(7.1%),均为λ轻链型;不分泌型3例(10.7%)。血清总蛋白升高者20例;球蛋白升高者24例,免疫球蛋白和轻链检测表明同型免疫球蛋白和轻链其含量多明显升高并常伴有其它组份的异常。结论应用免疫固定电泳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M蛋白进行分型鉴定具有特异性和高灵敏性,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分型和临床分期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作者将临床分离的55株大肠杆菌进行了系统生化鉴定,并用5株埃希氏菌属分型噬菌体进行了分型。结果55株大肠杆菌中有47例均被5株噬菌体中的一至数株裂解,分型率为85.5%,其中E-1、E-2……E-5裂解率分别是为32.8%,30.9%,10.9%,43.6%,32.8%,其中E-4裂解率最高,达43.6%。共可分18个噬菌体型别,以4型(包括4,4b,4C)最多。  相似文献   

12.
作者将临床分离的55株大肠杆菌进行了系统生化鉴定,并用5株埃希氏菌属分型噬菌体进行了分型。结果55株大肠杆菌中均被47例均5株噬菌体中的一至数株裂解,分型率为85.5%,其中E-1、E-2…E-5一裂解率分别为32.8%,30.9%,10.9% ,43.6%,32.8% ,其中E-4裂解率最高,达43.6%。共可分18个噬菌体型别,以4型最多。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针穴位分型预测与面神经肌电图检查相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02-09/2005-02济南第四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8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电针穴位分型法划分为一般型和顽固型,一般型为电针1组,顽固型分为电针2.组、综合治疗组。电针1组、电针2组均都采用电针治疗:取穴阳白、太阳、地仓、下关、风池、翳风、迎香、攒竹、承浆。均取患侧。同时取健侧的合谷。针刺得气后采用电针治疗仪治疗,频率120-250次/min,每次留针30min。治疗1次/d。10次为1个疗程,休息两天,再行第2个疗程。综合治疗组:在常规电针治疗的同时,针刺时均采用中等手法刺激,同时加取双侧足三里穴,均采用补法,每10min行针1次,面部患侧采用特定电磁波照射.以下关、翳风穴为主进行局部照射,距离30-40cm,温度舒适为宜,每次电针加照射40min,1次/d,10次为1个疗程。休息两天再进行第2个疗程。所有患者均行面部面神经肌电图检查。 结果:80例患者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者。①各组疗效的比较:电针1组43例中42例痊愈,占95%,顽固型37例仅痊愈15例。电针2组和综合治疗组分别占30%,53%。差异明显(P〈0.05)。②各分型患者有效病例疗程长短比较:电针1组基本上在两个疗程内痊愈,电针2组,综合治疗组多在两三个疗程或3个疗程后好转,治疗时间较长。③不同分型患者面神经潜伏期M波比较:80例患侧面神经运动潜伏期有不同程度的延长,M波波幅降低,与健侧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其中患健侧M波波幅比值〉50%35例、50%~30%32例,〈30%13例,3个月后随访,M波波幅比值〈30%中的5例仍有明显面瘫体征,〉30%的67例中面瘫体征基本恢复。④按肌电图分型标准各型所占比例数比较:按肌电图分类的一般型43例中治愈41例,占95%,而顽固型中,按肌电图分类的轻中型31例中痊愈15例,占48%。无效的5例均提示为重度失神经性损害。虽然面神经肌电图,从面神经运动潜伏期是否延长及根据其失神经性损害进行分类,判断患者预后有一定的准确性,但同电针穴位分型两法合用,分型预测更直接明确。 结论:电针分型可以预测该病的预后,对比面神经肌电图情况,判断其预后基本一致。同时根据分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可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性病门诊患者解脲脲原体(Uu)分离株的血清分型与分子分群的分布状况与相互关系。方法采用液体加固体的方法从临床标本中分离获得解脲脲原体临床菌株,纯化后采用PCR扩增Uu多条带基因进行分子分群,采用代谢抑制试验进行血清分型。结果从377例性病门诊患者中分离到Uu117例,阳性率31%。其中男性54例,阳性率46%;女性63例,阳性率54%。成功进行分子分群114例,其中生物1群47例,占41.2%;生物2群67例,占58.8%;进行血清分型60例,其中单个型别41例,占68.3%;多型别合并19例,占31.7%。出现频率高的型别为7型24例(29.63%),2型19例(23.46%),14型11例(13.58%)和4型7例(8.64%)。未见3、5、12、134种血清型别。16.7%Uu分离株(10/60)存在分型与分群结果不符情况。结论性病门诊患者Uu分离株中,生物2群所占比例多于生物1群,血清分型以7、2、14、4等型别常见,发现部分菌株分子分群与血清分型结果不符现象。  相似文献   

15.
目的:阐述颈椎间盘突出症与脊髓型颈椎病的关系,并提出新的分型方法以指导治疗。方法:对经计算机体层摄影脊髓造影述(CTM)磁共振成像(MRI)明确诊断为颈椎间盘突出症106例患进行牵引加理疗疗效分析,着重讨论颈椎间盘突出症与脊髓型颈椎病的关系.并根据临床表现和CTM.MRI所示脊髓受累、受玉情况提出新分型方法。结果:牵引加理疗总有效率94.34%,显效率68.87%.新分型法χ^2=14.787.P<0.05,疗效有差异,Ⅱ型和Ⅲ型χ^2=11.73,P<0.01,有显差异。结论:认为颈椎间盘突出症和脊髓型颈椎病是疾病发展的两个阶段.在一定程度上为因果关系。当临床和影像学都提示脊髓明显受损.短期正规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HLA-A和B位点血清学分型错误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7例HLA—A和—B位点血清学分型错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HLA—A和—B位点的误检型错误均高于漏检型错误(P<0.05),A和B位点分型间别无显差别。中国人分型错误频率高的有A1(66.7%),A3(50.0%),A11(13.5%),A9(11.8%)和A19(7.1%)及B16(50.0%),B48(43.9%),B15(16.7%),B40(11.1%),B13(10.0%)和B17(9.1%)等抗原。结论:血清学分型方法应与基因分型技术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17.
腰椎管狭窄症的CT分型及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的CT分型并进行临床评价。材料与方法:对745例腰椎管狭窄症术前CT分型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T分为三型,Ⅰ型:中心椎管狭窄型;Ⅱ型:脊神经根管狭窄型(即侧椎管狭窄型);Ⅲ型:混合型,Ⅰ、Ⅱ型并存。其中Ⅰ型104例(13.96%);Ⅱ型158例(21.21%);Ⅲ型483例(64.83%)。CT分型与手术符合率为92.21%,不符合者多见于Ⅱ型。结论:CT分型对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小儿HCV感染患者血清型与基因型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有用实验室数据。[方法]对90例抗-HCV总抗体和HCV-RNA检测为阳性、临床明确诊断为HCV感染患者进行血清样本的基因型和血清型检测。患者年龄在1.5-13岁之问,血清型检测使用美国雅培Murex HCV Serotyping 1-6 Assay ELISA试剂盒,基因分型用自建引物特异性HCV基因分型法,分型标准采用Simmons法。[结果]90例HCV患者血清分出基因型的90例,检出率100%,其中1a型1例(0.9%),1b型59例(65.5%),1b/2a型29例(32.2%),2a型1例(0.9%)。分出血清型的49例,检出率为54.4%,1型40例(44.4%),2型8例(9%),1+4混合型1例(0.9%)。未分出血清型的15例(16.6%),无反应的29例(32.2%)。基因型与血清型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可分出基因型与血清型的有49例,总检出率54.4%。[结论]HCV患儿血清基因型主要以1b型为主,血清型主要以1型为主。未分出血清型的样本建议进行HCV基因序列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彩超在宫外孕早期诊断与选择治疗方案及保守治疗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彩超对临床怀疑宫外孕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并根据超声表现对宫外孕患者进行分型,根据超声分型选择治疗方案,并对保守治疗过程进行动态监测。结果共确诊57例为宫外孕,其中未破裂型20例(占35.1%),早期流产型15例(占26.3%),破裂型15例(占26.3%),陈旧型7例(占12.3%)。22例行开腹手术治疗,20例腹腔镜治疗,15例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患者中保守成功7例(占46.7%),违章出院2例(占13.3%),保守失败改手术6例(占40%)(其中2例改开腹手术、4例改腹腔镜治疗)。结论彩超对宫外孕能早期作出诊断,并根据其超声分型,为临床选择何种治疗方案提供有利的诊断依据,且对宫外孕保守治疗过程的动态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47例Evan‘s综合征实验指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36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中检出Evan's综合征47例,占同期AIHA发病率的19.9%。免疫分型以IgG+C3型最多,C3型较IgG型偏多。对30例随访复查发现。经药物及手术治疗后,大部分患Hb及BPC均有明显上升,其Hb上升的程度均优于血小板上升的程度,且较稳定。Hb上升的速度先于抗体或补体下降的速度。免疫分型也可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