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观察循经透刺法联合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各61例,对照组采用温针灸治疗,联合组于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循经透刺法治疗。治疗为5次/周,2周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治疗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周围性面瘫各项症状评分、面神经功能分级(H-B)、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I)变化情况,并统计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联合组各项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H-B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FDI躯体评分高于对照组,FDI社会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生不良事件。结论:循经透刺法联合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良好,可有效改善面神经功能,缓解面部神经麻痹,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诊胸痛患者抢救效果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广东省人民医院急诊科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88例胸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予传统急诊护理流程,观察组予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记录抢救时间、开始治疗时间、住院时间、抢救成功率、病死率、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评价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抢救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死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胸痛患者的抢救中应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有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王雪霞 《河南中医》2020,40(3):455-458
目的:观察温针灸阳陵泉穴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等速肌力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温针灸阳陵泉穴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膝关节屈曲度、伸直度,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及IL-18水平,VAS评分及膝关节症状和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屈曲度及伸直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IL-6及IL-1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症状和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效率95.0%,对照组有效率83.3%,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阳陵泉穴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可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降低炎症因子,减轻疼痛,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流程管理在精神科保护性约束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4年5月到2015年5月期间在我院精神科住院并实施保护性约束管理的1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70例)和观察组(7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保护性约束,观察组患者在进行保护性约束管理中采用流程管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具体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具体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精神科保护性约束管理中采用流程管理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住院期间不良事件以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型的效果。方法:92例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用电针治疗,观察组用温针灸治疗。结果: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观察组(14.89±2.31)分、对照组(17.45±2.59)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91.30%、对照组76.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自理能力评分观察组(68.46±6.91)分、对照组(63.54±6.3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型能更明显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温针灸配合疏肝养血汤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3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患者予以温针灸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温针灸配合疏肝养血汤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前症状积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症状积分、体征积分及综合积分均较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温针灸与疏肝养血汤联合应用于慢性盆腔炎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高,具有较高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汤联合温针灸治疗药物流产后蜕膜残留的临床效果。方法:9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予以清宫术治疗,观察组用益气活血汤联合温针灸治疗。结果:两组阴道出血停止时间、出血量、痊愈率及残留蜕膜排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活血汤联合温针灸治疗药物流产后蜕膜残留效果与清宫术相当,可较好改善阴道出血,促进残留蜕膜排出,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优化抢救流程在急诊危重症监护病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急诊危重症监护病房进行抢救的9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优化抢救流程)和对照组(常规抢救流程)各48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接诊时间、抢救准备时间和总急救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抢救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危重症监护病房护理管理中应用优化抢救流程可以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王敏  梁梦  朱圣文 《新中医》2015,47(7):26-2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双盲法将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则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心功能指标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0%,与对照组的8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心悸、气短、胸闷及胸痛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气短、胸闷及胸痛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早期值流速(EPFV)、舒张晚期峰值流速(APEV)、心输出量(CO)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LVEF、CO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3例(6.0%),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复发、死亡各1例;对照组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11例(22.0%),死亡、心肌梗死各3例,心肌缺血5例。2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心功能,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可作为ACS治疗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温针灸对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疼痛积分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温针灸气海、关元穴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患者作为治疗组,以口服月月舒冲剂为对照组,采用疼痛评分及临床疗效来评定。结果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能有效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  相似文献   

11.
刘小红 《光明中医》2016,(21):3173-3174
目的探讨中医针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24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针灸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结果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中医针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李婷  钟超伶 《新中医》2020,52(6):124-128
目的:观察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温针灸与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以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156例心血瘀阻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8例,2组患者均给予现代医学常规治疗,观察组加温针灸联合血府逐瘀汤治疗。2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对比2组的心绞痛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及心电图疗效,记录并对比心功能指标[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内皮素(ET)、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96.15%,对照组总有效率78.2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98.72%,对照组总有效率69.2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89.74%,对照组总有效率52.5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LVEF、LVEDD、LVESD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观察组LVEF、LVEDD均低于对照组,LVESD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ET、TXB2均较治疗前下降,6-keto-PGF1α均较治疗前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ET、TXB2均低于对照组,6-keto-PGF1α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温针灸联合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可有效缓解心绞痛,提高中医证候疗效,且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及血管内皮功能,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补气活血法配合温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2月—2020年11月收治的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中医组患者接受补气活血法配合温针灸治疗,西医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评价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中医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29/30),高于西医组的76.67%(2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优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临床治疗中,采用补气活血法配合温针灸治疗方法能够取得满意效果,与西医治疗相比,中医联合治疗方法具有更满意疗效,促进患者症状改善,且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牵正穴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6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同时进行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牵正穴温针灸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入组当天及治疗1、2个疗程进行面神经功能评分和House-Brack?mann(H-B)分级评定,并进行疗效统计。结果治疗1、2疗程后,两组H-B分级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面神经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1疗程后,观察组痊愈率24.24%与总有效率87.88%均分别高于对照组的12.12%、75.76%(均P<0.05)。治疗2疗程后,观察组痊愈率75.76%高于对照组的42.42%(P<0.05)。结论牵正穴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操作方便、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温针灸推拿辅以中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膝骨性关节炎患者178例,以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9例。2组均给予温针灸推拿,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中药热敷治疗。采用疗效标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Lequesne膝关节评分作为评价工具,观察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期,2组VAS评分和Lequesne膝关节评分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和Lequesne膝关节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推拿辅以中药热敷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温针灸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方法:将患者采用随机区组化分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法,1次/d;对照组采用毫针法,1次/d,疗程均为20 d。结果:治疗前后2组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VAS疼痛指数、手肿程度方面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1)。2组间治疗前后的FMA差值及VAS差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治疗前后的手肿程度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3)。结论:温针灸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是有效的,特别是在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和疼痛方面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7.
成自霞  聂婷  程晓嫚 《世界中医药》2020,15(9):1351-1354
目的:探究针刺联合艾灸对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性患者炎性反应指标及中医症候积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性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行常规抗炎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艾灸治疗,对比治疗前后2组白细胞计数、中医证候积分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分组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及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RBC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治疗前(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艾灸可显著提高慢性盆腔炎性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中医证候、减轻炎性反应,且治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梁海红  任建雷  沈晓娣 《新中医》2021,53(3):166-169
目的:观察腹针联合艾灸对胃切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及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胃切除术后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围手术期护理和艾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腹针疗法。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瘦素、胃促生长素、胃动素等胃肠激素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瘦素、胃促生长素、胃动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瘦素、胃促生长素、胃动素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瘦素、胃促生长素、胃动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观察组为12.50%,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切除术后患者采用腹针联合艾灸治疗,有助于恢复胃肠蠕动,改善胃肠激素水平,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温针灸联合中医辨证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表面肌电图(s EMG)检测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观察组应用温针灸联合中药辨证治疗,2周为1个疗程,2组患者共治疗2个疗程,于治疗前后应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评价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治疗结束后采用s EMG观察患者面部肌群恢复情况,统计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治疗后2组患者H-B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且治疗后14 d、21 d、28 d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痊愈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治疗结束后,观察组颊肌群、口轮匝肌群、额肌群及鼻肌群RMS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中医辨证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明显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提高治疗有效率,缩短治疗时间;同时s EMG可客观准确地进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腕踝针合温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肩凝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腕踝针针患侧上肢5、6区,配合肩关节主动和被动运动,而后用温针灸肩关节周围的明显压痛点(即阿是穴);并与对照组采用电针刺肩髑、肩贞、肩髂等穴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治疗组86例,其中治愈57例,占66.28%;显效18例,占20.93%;好转8例,占9.30%;总有效率96.51%;对照组70例,其中治愈34例,占48.57%;显效15例;占21.43%;好转6例,占8.57%;总有效率78.57%,两组对照P〈0.01。结论 腕踝针合温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肩凝症其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电针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