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志宏  邹宗树  吴伟 《中国冶金》2005,15(2):34-36,40
钢铁渣是钢铁冶金生产的主要固体废弃物,开发冶金炉渣的综合利用技术对于防止环境污染和促进冶金工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钢铁渣的理化特性进行了简要的介绍,详细论述了其在农业生产上的资源化再利用技术以及施用钢铁渣肥料后的土壤环境效应.钢铁渣应用于农业生产可以使其含有的有益元素得到充分利用,不会对农产品及土壤环境造成危害,而且通过在钢铁渣中加入添加剂合成新型农业肥料可以有效地提高钢铁渣肥料的附加值,更好地满足农业生产的高产和优质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钱强 《中国冶金》2008,18(1):17-17
在钢铁冶炼生产中会产生大量的低品位冶金渣,将其进行初级球磨后的颗粒铁直接返回冶炼,粉铁产品用于压球,既提高了铁资源的回收率,又实现了冶金渣循环再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对冶金渣进行资源化利用,不仅能够减轻冶金渣弃埋的占地压力,还能减少环境污染,使我国钢铁冶金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阐述了冶金渣的定义及其分类,分析其目前资源化利用的情况及问题,并简要说明冶金渣在资源化利用方面的发展趋势,促进我国冶金渣开发利用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钢铁冶金行业的发展也极为迅速,而在钢铁冶金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冶金粉尘,对冶金粉尘的处置也成为钢铁生产行业发展重点关注的问题,如果处置不合理的话,不仅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同时粉尘也会污染环境以及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在钢铁企业生产过程中应注重对冶金粉尘的有效处理,才能促进钢铁生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环境保护学术委员会冶金渣学组于1983年9月3~9日在新疆钢铁公司召开了钢渣返回钢铁生产的学术交流会议,有关钢铁企业、科研、设计、院校等42个单位共75名代表到会,收  相似文献   

6.
《重钢技术》2009,52(4):56-57
目前我国钢铁总产量已达到五亿吨,每年产生的冶金渣达一亿多吨。在冶金渣中排量大的主要有高炉水淬矿渣、钢渣、高炉重矿渣等,其中高炉水淬矿渣和高炉重矿渣利用率较高,而钢渣利用率较低,仅有20%左右。未得到利用的冶金渣长期堆放而未及时综合利用,一方面冶金渣逐渐失去活性难于再利用,另一方面占用大量土地、严重污染环境。  相似文献   

7.
马根厚  吴飚 《包钢科技》2012,38(6):37-39
随着国家对冶金固体废弃物循环再利用的力度不断加大,对冶金废物再利用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文章阐述了冶金行业固体废弃物矿渣、钢铁渣的利用,分析了钢渣矿渣复合微粉的化学成份和矿物组成,并对复合微粉的易磨性、安定性、活性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做了水泥参合试验,实验证明矿渣、钢铁渣可以充分利用,现已进行工业生产,降低水泥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8.
<正>目录一、冶金渣开发利用产业二、冶金渣开发利用的价值三、冶金渣产业发展现状四、存在的主要问题五、规划及目标六、"十二五"期间冶金渣开发利用重点技术项目七、建议一、冶金渣开发利用产业冶金渣产业的描述:冶金工业在钢铁冶炼过程中伴随着钢铁制造要产生大量的固体废物。炼铁工序产生的铁渣、炼钢工序产生的钢渣以及轧钢工序产生的氧化铁渣,各除尘系统产生的冶金尘泥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重庆钢铁股份公司炼钢厂为了提高钢水洁净度,减缓因Al2O3夹杂堵塞水口造成事故。借助冶金熔渣有关知识,结合炼钢厂连铸生产实际开展中包碱性保护渣研究,解决了中包碱性保护渣在连铸生产应用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使得生产顺行,同时取得了较好的冶金效果。  相似文献   

10.
钢铁行业是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机械制造、城市建设等领域对钢材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钢铁行业必须提升钢材质量水平。将自动化技术应用于钢铁冶金行业之中,通过对钢铁冶金全流程控制可促进钢材质量的提升,同时钢铁行业实现冶金自动化,可以显著提升钢材生产效率,改善企业生产安全和职业健康水平,这对钢铁冶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钢铁冶金行业加强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也能让钢铁冶金企业更加适应市场环境,这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为此我们要加强对冶金自动化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本文对钢铁冶金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做出分析,并对冶金自动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伴随科学技术手段的逐步突破,钢铁冶金行业与时俱进将先进的科技手段应用到钢铁冶金生产中。然而生产过程中难以避免出现冶金粉尘,该问题成为阻碍钢铁生产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大量冶金粉尘没有得到有效处置,不仅导致资源的大量浪费,会造成污染环境,并且不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钢铁企业应针对于冶金粉尘采取积极、合理、科学的处置方式,促进钢铁生产企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马军 《中国钢铁业》2011,(6):17-19,26
冶金石灰是钢铁生产中不可缺少的、数量最多的熔剂材料,主要消耗在炼钢和烧结生产中.我国是钢铁生产大国,但并非强国.我国钢铁工业实现由大向强转变,仍有许多方面需努力,特别是从提高钢铁产品质量、稳定钢铁原燃料供应、实现节能减排等诸多因素分析,冶金石灰当属需要改进的因素之一.本文总结了"十一五"期间,钢铁工业冶金石灰的生产与消耗变化,提出未来钢铁工业冶金石灰的技术进步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一、渣——让其成害还是化害为利? 哪儿生产钢铁,哪儿就可看见渣。因渣处置费用高且对环境有害,故许多钢铁厂都视其为麻烦的废料。但是对于英国钢渣处理公司来说,这种成为公害的付产品在经过处理、分离出废钢后能转变成有商业价值的原料产品,为钢铁生产者增加岁收带来好处。 1892年7月渣处理公司正式成立:九十多年来该公司一直与英国的钢铁生产厂家关系密切,经常参与炼钢工艺的开发项目,其  相似文献   

14.
相图在冶金工程领域应用广泛,可以解释钢铁冶金中的许多现象、机理并用以指导工业生产,如炼钢过程中成渣的条件及工艺控制,石灰的熔化溶解过程,炉渣的返干原因及预防措施等.如果能将相图内容和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结合起来,则可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有助于对后续钢铁冶金课程的学习和理解.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说明了相图在炉渣返干现象分析和夹杂物低熔点控制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在钢铁生产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磷元素,影响钢铁生产质量。传统的去磷工艺存在效率低、污染环境、成本高,以及操作复杂等缺点,无法满足现代钢铁生产的需求。留渣和双渣转炉炼钢工艺是一种高效的脱磷技术,其通过充分利用转炉熔化期后期的热量和渣子中的氧化钙含量,有效地提高脱磷效率。并且,通过控制温度和渣子的成分,进而有效控制钢水的成分和温度,提高钢水的质量和产量。因此,文章基于此,对留渣和双渣转炉炼钢工艺高效脱磷技术进行研究。通过分析传统去磷工艺的不足,以及留渣和双渣转炉炼钢工艺高效脱磷技术的优势,以此来对留渣和双渣转炉炼钢工艺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各类高炉废渣是冶金行业的主要废弃物,武钢每年产生的冶金废渣都在400万吨左右,以往主要靠堆场堆积,废渣堆积如山,最多时曾突破1000万吨,既占用了大量土地,又浪费了宝贵的资源。武钢冶金渣公司主要承担武钢的炼铁、炼钢炉渣处理工作,该公司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冶金废渣综合利用工作,依靠科技进步,开发“渣山”不止。该公司先后利用冶金废渣作为大型土建工程的地基填筑土石料,上马废钢渣提取废钢项目,生产空心砌块,制造钢渣彩色路面砖。近10年来,武钢冶金渣公司共综合利用钢铁废渣4000多万吨,不仅没有产生新的炉渣堆积,还消化了原来堆积…  相似文献   

17.
孙亮  张立国  郑志辉  王东  张勇 《中国冶金》2016,26(12):61-64
冶金固废的综合利用是实现钢铁联合企业固废零排放的关键环节,介绍了一种利用烧结机工艺处理各类冶金固废技术,并对产品进行了在转炉使用的工业生产实践。结果表明,烧结机处理冶金固废从理论和实践上可行;生产的冷却造渣剂在转炉使用效果良好,促进了转炉化渣,能够替代部分球团矿,提高了脱磷率、金属收得率,降低了氧气消耗,对钢水硫质量分数影响甚微;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冶金行业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钢水纯净度是由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类型、大小以及T[O]等因素决定,为了有效控制冶炼过程的钢水纯净度,脱氧方式、精炼渣、保护渣、中间包冶金等工艺不断得以改进和发展。本文对酒钢铁素体不锈钢AOD冶炼过程脱氧过程、夹杂物类型以及LF精炼渣、夹杂物进行了初步实验分析,为后续研究工作和生产提供条件和依据。  相似文献   

19.
应加快钢铁渣资源化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钢铁渣是钢铁生产的必然产物,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钢产量居世界第一,而钢铁渣的产生量也随之增加。但是目前钢铁渣的综合利用率只为50%,钢渣的综合利用率仅为10%,其主要原因是钢渣的处理工艺和设备落后,致使钢渣的体积稳定性不良,达不到应用领域的要求,大量钢铁渣堆置,占用土地、污染环境、浪费资源,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钢产量连续保持20%左右的高速增长。2006年中国钢产量达到4.2亿吨,已经连续11年居世界第一位。随着钢产量的迅速增长,钢铁企业产生的主要固体废弃物——钢铁渣总量也在急剧增加。对钢铁渣的回收利用已经成为制约钢铁生产与环境、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