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春季感冒多,有些人感冒后咳嗽缠绵难愈,痰多,还伴有食欲差、腹胀、大便烂等脾虚湿气重的症状。中医认为咳嗽与五脏六腑有关,脾属土,肺属金。脾虚湿重会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因此治疗上在止咳养肺的同时,也要重视健脾祛湿,即中医所言之"培土生金"法。  相似文献   

2.
张小会  张文铠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0):1582-1583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常见的消化道功能性疾病,约占胃肠专科门诊患者的50%,病因与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西医治疗疗效不甚满意,更多的学者把目光投注到中医中药.中医将本病归属于"胃脘痛"及"胃痞"等范畴,认为病位在胃,涉及肝脾,以脾虚为基本病机.合理的饮食宣教、适宜的精神调护等中医施护在疾病的康复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在门诊诊疗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人都有饭后易困的症状,大家不知道,这其实是脾虚的典型症状。为什么脾虚的人饭后易困呢?这还得从脾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运输营养物质的过程讲起。脾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主管运输与消化。水谷入胃,经胃的初步消化之后,下送于脾,由脾再进一步消化与吸收。其后再由脾气帮助使精气上归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益气和胃冲剂治疗肝郁脾虚、肝脾不和型胆囊炎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为该治疗方法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方法将2013年6月-2013年12月接诊的54例肝郁脾虚、肝脾不和型胆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后被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27例患者接受西医肝郁脾虚、肝脾不和型胆囊炎的常规治疗,观察组27例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益气和胃冲剂加以辅助。治疗结束后,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变化情况,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均有明显变化(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评分变化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27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70.4%;观察组27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2.6%。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比对照组更佳,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郁脾虚、肝脾不和型胆囊炎患者使用益气和胃冲剂辅助治疗,能有效改善预后质量,提高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5.
<正>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湿,当脾阳不振或脾气虚,脾的运化失职,水湿易集聚而导致脾虚湿盛,进而引起诸多病证。反之,湿盛也会影响脾的运化,导致脾虚而发生疾病。下面介绍几款有助健脾(胃)化湿之食疗方。1.杏仁五味蒸乌鸡用料及做法:甜杏仁、五味子各10克,白萝卜500克,乌骨鸡1只(净重约750克)。乌鸡去毛除内脏洗净,将杏仁、五味子放入纱布袋内,浸湿后与切成块的萝卜填入鸡腹内,放入  相似文献   

6.
正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对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食物进入机体后的消化吸收,离不开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转,所以民间又有"脾胃一虚百病生"的说法。中医常说"脾胃不和",到底什么意思呢?为何脾胃对身体的影响那么大呢?脾胃虚易生病中医认为,经胃初步消化后的食物分为"清"和"浊"两部分。其清者即津液,由脾吸收运化送至全身各处,故有"脾为胃行其津液"之说。其浊者,由胃下行至小肠,再进一步消化。  相似文献   

7.
王桂华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9):351-352
<正>鼻衄是以鼻腔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鼻腔,与肺、肝、脾、胃、肾有密切的关系。常因鼻部疾患、外伤或肺热上蒸,迫血妄行;或燥邪外袭;或胃、肝经火热上扰,脾虚不能统血所致。我科自2005年至2011年共收治103例鼻衄患者,采用中医辩证施护,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并缩短了病程,从根本上使患者得到康复。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探讨了胃癌患者化疗前后的证型分布及其变化规律。方法对70例采用FOLFOX化疗的胃癌患者,分别在化疗开始前、化疗2周、化疗4周期观察对比患者临床中医证候变化规律。结果化疗2周、化疗4周期与化疗前对比,肝胃阴虚、脾肾阳虚、气血两虚证例数均有增加,痰毒瘀结、肝胃不和、脾虚气滞、脾虚痰湿证型例数均有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化疗联合中医药治疗,可以提高疗效,改善中医证型,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正舌头中间有一条裂纹,不是舌头有裂缝,而是舌苔有裂缝,在中医里管这种舌象叫"裂纹舌"。主病有三:一是过热而伤了体内的阴液,二是血虚,三是脾虚。若舌头肥大,可以判断裂纹舌是由脾虚造成,"湿"最容易伤害脾,脾虚后就无法运化水,导致水液停留在某处造成"肿大"的情况,故舌头有些肥大。  相似文献   

10.
你问我答     
《中国药店》2014,(4):62-62
某些中药说明书中提到的"完谷不化"是什么意思?医师/药师:"完谷不化"一词多与腹泻或泄泻连用,指患者粪便中出现完全没有消化的食物。这一症状提示脾虚、脾失运化,不能将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可见于胃泄、吐利等病症,如《儒门事亲》中提到"胃泄者,饮食不化,完谷出……。"  相似文献   

11.
正中医认为,暑多加湿,湿邪在夏季最为常见。湿又分为"内湿"与"外湿"。"内湿"主要与人体的脾有关.中医讲,脾主运化,正常食物进到胃里消化再通过脾被人体吸收,如果脾出现问题,不能很好地吸收食物,就会使人体产生湿气。另外,中医将一年分为五季,在夏季后还有长夏季节,长夏季节除了天气炎热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湿气偏重,就像我们常见的"桑拿天",总感觉空气里弥漫着湿气。这是"外湿"。人体感受到内外湿邪的侵袭后,会觉得特别  相似文献   

12.
<正>"悦脾和胃,滋养调气,润肺化痰"——《本草纲目拾遗》冬季寒冷干燥,呼吸道疾病也进入高发期,口干舌燥、肠胃不适时有发生,"润肺""和胃"成为冬季健康防护的关键词。中医认为,花生性平,味甘;入脾、肺经,具有醒脾和胃、润肺化痰、滋养调气、清咽止咳等作用。常被用于久咳气喘、咯痰带血疾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开胃理脾口服液的药效学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研究开胃理脾口服液对脾虚小鼠体重、胃肠运动的影响;对大鼠胃液分泌量、胃酸和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对小鼠胃排空的影响;对豚鼠离体回肠的影响。并与丸剂的作用强度进行比较。结果脾虚小鼠口服开胃理脾口服液,剂量为3.2,6.4g生药/kg时,体重增加,胃肠运动增强。大鼠给予开胃理脾口服液口服,剂量为1.4,2.8g生药/kg时,胃液分泌量增加,胃酸浓度增高及胃蛋白酶活性增强。小鼠给予开胃理脾口服液口服,剂量为3.2,6.4g生药/kg时,胃排空速率提高。豚鼠离体实验开胃理脾口服液,浓度为0.2,0.4g生药/mL时,可使离体回肠收缩幅度增强,浓度为0.4g生药/mL时,可使离体回肠收缩频率增加。相同剂量的口服液与丸剂比较,药效学作用稍强或相似。结论开胃理脾口服液具有益气健脾,理气和胃之功效。  相似文献   

14.
<正>慢性胃炎为常见病、多发病,其病位在胃,但多与脾有关,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燥润相济,方可实现脾运胃纳、脾升胃降之职。凡因脾胃燥润失调者,多见寒热错杂于中焦成胃痛或痞满。寒热错杂为慢性胃炎常见的证候,如因脾虚津液代谢失常且滋生胃热者,可按《素问·六微旨大论》篇“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之法辨治,本文以理中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等三案为例,探讨其在临床治疗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凤岐 《家庭医药》2014,(10):20-20
老年人脾胃虚弱,消化功能减退,导致食物营养不能有效吸收,时间长了就会发生营养不良。脾主生血,脾虚则血液生化减少,无法滋养周身,导致脸色苍白,面色无华;脾主肌肉,脾虚则肌肉失去给养,表现为消瘦。芋头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能有效健脾强胃,促进消化吸收,增强气血生化,强身健体。  相似文献   

16.
‘肝病及脾’之说常見于祖国医学各家医籍,临症亦属常見,今将个人浅見,簡述于后。 (一)肝和脾的功能及其间正常关系中医传统說法,因肝与胆互为表里,故論肝者常肝胆相提并论,因脾与胃互为表里,故論脾者則脾胃常相提并论。所以在论述‘肝病及脾’的問题时,也就包括了胆与胃。中医所謂肝胆脾胃,不但指其实质脏器,更重要的是指脏器的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脾和胃的主要功能是:脾主运化、职司输布水谷精微;胃主受纳,功专加工腐熟水谷。在两者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消化营养任务的过程中,有着相互依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脾虚的角度对胰岛素抵抗的中医机制进行初探,认为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是脾的疾病,脾虚贯穿其发生、发展的始终。  相似文献   

18.
总结张士卿教授以虚实为纲辨证论治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经验。张教授将小儿厌食症分为虚证(脾失健运、脾胃气虚、脾胃阴虚)、实证(乳食积滞、痰食互结、肝胃不和)和虚实夹杂证(脾虚肝旺、脾虚痰浊),指出虚证应注意运脾和胃、健脾益气养阴,实证应消食化积、化痰、疏肝理气,虚实夹杂证在补脾益气的同时,还应理气化痰。附案例1则,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19.
<正>中医脾虚证是指中医所称之脾脏虚弱而引起的病证,其病情虽较繁杂,但就笔者长期的临床观察,主要有呕吐、泄泻、水肿、出血等,脾虚呕吐证见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脘腹痞闷,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脾虚呕吐为脾脏虚弱,胃气上逆所致,治宜健脾和胃止呕,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脾虚泄泻证见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  相似文献   

20.
正提起"脾虚"这个中医病名,相信老年朋友都不会陌生。脾虚给人体健康会带来广泛的危害,在老年人中发病率极高。从临床观察看,最常见的老人脾虚表现主要有3种。1.爱流口水。口水(中医称涎或涎液)具有保护口腔黏膜、润泽口腔的作用,人在进食时分泌较多,有助于食物的吞咽和消化。中医认为,在正常情况下,涎液上行于口,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