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水稻光敏核不育系的育性气象模型及其机理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光敏核不育水稻的育性转换主要是抽穗前5 ̄20天的光温条件综合影响的结果。其数量关系可由结实率量化模型表达。温敏型不育系的育性由温度主控;光敏型不育系的育性在日长大于最适日长时由日长主控,日长短于最适日长时由温度主控。温光对育性的影响存在互补效应,在最适温度以下,不育临界日长随温度升高延长;在最适温度以上,不育临界日长随温度升高缩短。温光当量可作为比较温度和日长对育性影响大小的具体量值。根据结实率量  相似文献   

2.
3.
新育成不育系的育性类型及其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三亚,武昌,贵阳等三生态试验点对10个新育成不育系的联合生态试验资料,采用图形判别分析和方差分析两种方法鉴定各供试不育系的育性类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不同类型的不育系作不育稳定性分析,这些分析结果是评价新育成不育系实用价值和适用区域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自然光3年的逐日观测表明,一定照度的光时受天气状况影响发生明显变化,晴天光时长、阴雨天光时短,低温伴随着短光时。武汉地区光照度(E)大于50lx,光时大于13h 45min的持续时间是6月 ̄8月1日,该时段内基本可满足光敏核不育的光照条件。  相似文献   

5.
13个水稻新不育系育性指标生态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97~1998年度参试的13个新不育系为材料,依据在三亚市、武汉市和贵阳市三个地理生态区,进行分期播种试验所获得的套袋自交结实率和温度、日照长度资料,采用光温因子分极和育性量化模型等两种分析方法进行育性指标的生态特性研究,并初步分析了它们的生产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水稻核雄性不育系培矮64S的育性指标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培矮64S是我国目前两系法杂交稻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实用不育系。利用培矮64S在南京、武汉、长沙、贵阳、三亚等地的多年分期播种资料及其相应的温度和日长资料,分析了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的不育性和可繁性,并采用光温分级法和育性量化模型法,分析了培矮64S的育性转换光温指标。表明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根据光(温)敏雄性核不育系水稻的育性模型导出的育性转换临界温度和临界日长指标,用15个代表站1951-1988年逐日平均气温和理论日长分析了7001sN5088s和安农s-1三不育系的育性转换日期及不育期和发育期长度的气候学特征,为二系法杂交水稻的育性转换提供一种实用分析方法,并为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省农科院粮作所,省农业气象中心,远安县气象局、农业局和远安县苟家垭镇农技站今年联合在苟家垭镇姚河村进行光敏核不育水稻W6154S,W8013S,W6184S等品种的繁殖试验工作,取得了较好收成,W6154S每公顷2865kg,w8013S每公顷1155kg,w6184S每公顷3615kg,达到了今年亲繁工作的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时段概率法分析了赣南17个县(市),1959~1993年连续35年的气温资料,查找出了各县(市)日平均气温连续15天以上大于23.5℃,保证率分别为100%、90%及80%的有利时段:提出了赣南不同热量条件地区,可分别采用不同季节制种,确保稳定通过育性转换敏感期的最佳时段;根据最佳育性转换期确定安全抽穗期和播种期.结果表明赣南各县(市)均存在能够满足灿型两用核不育系制种温度值的安全时段.目前选育出的F131S等灿型两用核不育系,在赣南都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水稻两用核雄性不育系的育性模型与鉴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依据水稻光敏不育系育性的实验结果,提出衡量不育系育性变化规律的特征值及其量化模型。并用7个不育系的多点多年育性资料验证该模型的合理性,介绍了鉴定不育特征值的方法和程序。  相似文献   

11.
    
《大气科学学报》1998,21(3):383-389
In this paper, with aid of graph recognition and variance analysis, an appraisal was made on fertility category of new lines of sterile rice with which united ecological experiments had been carried out on three sites located in Sanya, Wuchang and Guiyang respectively. Fertility stability of these lines was further analyzed, which may provide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judging the practical value of newly bred lines and their suitable planting regions.  相似文献   

12.
水稻低温敏不育系培矮64s“冷灌繁种”适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低温敏不育系水稻培矮64s育性敏感期间冷水灌溉处理后的农田微气象要素和自交结实率的平行观测,分析研究了供试不育系的适宜灌水时段、灌水深度以及灌溉用水量等的“冷灌繁种”适用技术。  相似文献   

13.
江苏水稻障碍型冷害时空变化特征及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敏  徐经纬  高苹  于庚康  单婵 《气象》2015,41(11):1367-1373
利用江苏35站1961—2014年的气象观测数据和水稻产量数据,基于ArcGis软件统计分析了水稻关键生育期内低温冷害的时空变化特征和敏感性。结果表明:(1)低温冷害总次数呈现“北多南少”的总体特征,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冷害次数最多,21世纪00年代为第二高值期;(2)全省低温冷害持续天数主要是3~6 d,其中持续3 d的比重最大,平均占50%左右,淮北存在6 d以上的低温冷害过程,但比重基本不足10%,淮北遭遇低温冷害的时间要早于淮南,淮南基本上都是在9月上旬才会发生;(3)低温冷害总体发生几率存在“北大南小”的特征,年代际波动明显,20世纪70年代的发生几率最大,21世纪00年代次之,20世纪80—90年代最小;(4)江苏西北部低温冷害强度最强,21世纪00年代低温冷害强度最强,20世纪70年代次之,20世纪80—90年代最弱;(5)江苏中部是水稻对低温冷害的高敏感地区。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主要水稻雄性不育系的光温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10个水稻雄性不育系的生育期及期间的温度和日长资料,研究了它们的光、温生态特性。用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了决定各不育系生育期变化的决策变量结果表明:晚籼及晚粳类型不育系的感光性强,中籼类型不育系的感光性弱到中等,早籼类型不育系的感光性一般都弱。10个雄性不育系中感温性弱的只占少数,感温性属弱到中强的品种占多数。除HS-3和SE21S的生育期决策变量为日长外,其他各不育系的决策变量均为温度。  相似文献   

15.
广西两系杂交稻制种安全期气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两系杂交水稻制种对气象条件的要求 ,利用广西 80多站的气象资料 ,统计分析了广西各地两系杂交水稻制种的安全期 ,提出了广西杂交水稻安全制种应注意的一些气候问题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60~2001年库沙新区域3个气象站的月平均气温、降水量资料,对区域内近40年。特别是近10年的气候变化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得出近40年库沙新降水量变化趋势一致,整体呈明显增加趋势;气温变化趋势差异较大,年平均气温沙雅、新和呈明显上升趋势,库车呈下降趋势;60年代-80年代库车的年平均气温和四季平均气温均比沙雅、新和偏高,到90年代库车均比沙雅、新和偏低。  相似文献   

17.
两系法杂交稻65396在我国一季稻区的制种播差期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具有超高产水平的两系杂交稻 6 5 396 (培矮 6 4 s× E32 )为研究对象 ,在分析母本不育系培矮 6 4 s用作单季稻区域制种时的稳定不育期的季节和持续期的基础上 ,用生育期模型分析了培矮 6 4 s与 E32在南方一季稻区制种时的播差期及其变化规律。研究得到的两系法杂交稻制种技术的气象学方法可供其他熟制地区应用。  相似文献   

18.
衡量排放物气候效应的指标有两种最为常见:全球增温潜能(GWP)和全球温变潜能(GTP)。这些指标是制定排放政策的基本科学依据;对制造业和相关经济部门的政策制定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对理解排放和减排水平对过去和未来气候变化的定量影响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文中围绕IPCC第五和第六次评估报告针对GWP和GTP的讨论;对排放物气候效应指标的基本概念及其30余年的发展史进行了综述;详细介绍了常见排放物气候效应指标GWP和GTP的概念和算法;并系统分析了两者的区别和适用性。GTP与全球平均地表气温变化的关系更密切;因此在评估温室气体对地表气温的影响方面具有潜在优势。然而;GTP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例如气候敏感性因素的影响、地球系统中的热交换以及目标时间点的选择。此外;还介绍了一些新的排放物气候效应指标;并探讨了排放物气候效应指标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Using the meteorological data set for 1951—1990 over 160 stations,a series of 10-year running mean curves of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averaged for the country and its 7 climate regions,as well as for each season,are obtainedand analyzed.The six aspects of main results can be summarized about the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and its influence onagriculture production in the last 40 yea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