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阴道镜检查对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09年12月在本院妇科门诊经阴道镜检查并取活检诊断为CIN,继之行宫颈LEEP环切术或宫颈锥切术治疗的124例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阴道镜下组织学诊断与宫颈LEEP环切术或宫颈锥切术最后诊断符合率为69.35%(86/124),不符合率为30.65%(38/124),其中级别升高者占7.26%,其中有4例最终诊断为宫颈浸润癌,漏诊率为3.23%(4/124);级别降低者占23.39%(29/124)。结论:阴道镜检查在诊断CIN和宫颈早期浸润癌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但对高级别的CIN应结合宫颈LEEP术或电刀锥切术作为进一步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2.
茅荣 《中国医药指南》2014,(17):274-275
目的本研究将对宫颈上皮内瘤变(CIN)诊断过程中,阴道镜直视下活检的准确性展开分析讨论。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53例经阴道镜直视下活检被确诊为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确诊后均行子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治疗,所有患者均采用自身对照对比的方式来对最终的病理以及活检结果进行研究,对阴道镜直视下活检诊断宫颈病变的漏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采用阴道镜直视下活检来对宫颈上皮内瘤进行诊断的过程中,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与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的误诊率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CIN患者进行临床诊断的过程中,阴道镜下活检的可靠度相对较低,其对于宫颈浸润癌还存在漏诊的可能,当CIN细胞学检查的结果显示为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时,必须注意患者有可能会出现宫颈浸润癌漏诊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阴道镜指导下宫颈活检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准确性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艳  阚延静  李凤山 《江苏医药》2012,38(4):461-463
目的评价阴道镜指导下宫颈活检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Ⅰ级(CINⅠ)的准确性。方法回顾阴道镜活检诊断为CINⅠ并于短期内行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235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阴道镜下宫颈活检诊断不足及漏诊宫颈浸润癌的相关因素。结果 235例患者中,阴道镜下宫颈活检诊断结果与最终诊断符合者152例(64.7%),诊断过度者29例(12.3%),诊断不足者46例(19.6%)。8例患者最终诊断为宫颈浸润癌,漏诊率为3.4%。结论对细胞学检查结果为非典型鳞状上皮不排除高度病变、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或阴道镜检查不满意者,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确诊为CINⅠ尚不够可靠,需警惕漏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阴道镜指导下宫颈活检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Ⅰ级(CINⅠ)的准确性.方法回顾阴道镜活检诊断为CIN Ⅰ并于短期内行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235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阴道镜下宫颈活检诊断不足及漏诊宫颈浸润癌的相关因素.结果 235例患者中,阴道镜下宫颈活检诊断结果与最终诊断符合者152例(64.7%),诊断过度者29例(12.3%),诊断不足者46例(19.6%).8例患者最终诊断为宫颈浸润癌,漏诊率为3.4%.结论 对细胞学检查结果为非典型鳞状上皮不排除高度病变、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或阴道镜检查不满意者,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确诊为CIN Ⅰ尚不够可靠,需警惕漏诊.  相似文献   

5.
阴道镜下宫颈活检诊断CIN与宫颈LEEP后病检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仁瑛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0):3100-3101
目的:评价阴道镜下宫颈多点活检联合HPV-DNA检测(联合法)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x intraepithelial neeplasia,CIN)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近2年(联合法)诊断为CIN,并于短期内行宫颈环形电切术(loop electrosurg ical excision procedure,LEEP)的240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自身对照对比研究(联合法)和LEEP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并分析其临床价值.结果:240例患者(联合法)病理诊断同LEEP诊断符合率73%(175/240),不符合率27%(65/240).联合法诊断CIN I共108例,LEEP后证实CINⅡ-Ⅲ19例;诊断CINⅡ-Ⅲ共132例,LEEP术后证实宫颈浸润癌17例,漏诊率7.08%.结论:(联合法)诊断CIN能提高宫颈疾病诊断的准确性,以降低宫颈浸润癌的漏诊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比较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术前阴道镜下宫颈活检与宫颈环形电切除术(LEEP)后病理检查结果的差异,评价二者在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诊断价值及其准确性。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209例疑似CIN在我院行阴道镜下宫颈活检和LEEP手术以及术后病理组织检查进行对照比较。阴道镜宫颈活检病理结果其中炎症7例,CINI 52例,CINⅡ72例,CINⅢ53例,均行LEEP手术。结果 209例均行LEEP手术,阴道镜下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与LEEP术后病理检查手术结果完全符合率为55.50%,诊断过度率27.75%,诊断不足率17.70%,漏诊宫颈浸润癌0.96%。结论阴道镜下宫颈活检与LEEP术病理检查均是有效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方法,但二者联合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医药科学》2017,(4):125-128
目的探讨分析阴道镜下宫颈活检及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术后的病理检查在诊断宫颈病变中的效果差异。方法选择就诊于我院门诊的251例患者做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发现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及(或)宫颈细胞学检查(TCT)异常后,行阴道镜下活检及LEEP术,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符合率。结果两种诊断方法的总符合率为45.4%(114/251),阴道镜下诊断为尖锐湿疣或湿疣样改变经LEEP术后病理检查后诊断升级为CIN的比例为6.6%(6/91),阴道镜下诊断为CINⅠ级经LEEP术后病理检查后诊断升级为CINⅡ/Ⅲ级的比例是10.0%(2/20),镜下诊断为原位癌及CINⅡ/Ⅲ级经LEEP术后病理检查后诊断升级为微小浸润癌的比例为33.3%(30/90);阴道镜下活检、LEEP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与联合诊断结果的总符合率分别为65.7%(165/251)、74.5%(187/251),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种诊断方法对尖锐湿疣或湿疣样改变、CINⅠ级和微小浸润癌的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镜下宫颈组织活检及LEEP术后病理检查在宫颈病变性质诊断上各有利弊,两种诊断方法联合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术)治疗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HSIL)的应用价值.方法 用LEEP术对经阴道镜下病理活检诊断为CIN Ⅱ、Ⅲ级(包括原位癌CIS)患者58例进行治疗,根据病检结果进行相应的处理,并对其疗效及并发症等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结果 术前、术后病理诊断一致者占51.7%(30/58):术后病理诊断级别上升占8.6%(5/58),术后病理诊断级别降低占39.7%(23/58).手术切缘未净2例,其中1例病理为浸润癌行广泛性子宫切除+盆腔淋巴清扫术,1例为镜下微小浸润癌行全子宫切除术.LEEP术后主要的并发症是术后出血.结论 LEEP术后病理诊断是阴道镜下多点活检的补充诊断,对于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Ⅲ级)患者,及早行LEEP术诊断和治疗可以早期发现宫颈浸润癌,以便及时得到相应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房梅芳 《江苏医药》2013,39(10):1210-1211
目的 分析宫颈癌筛查诊治中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TCT)联合阴道镜及宫颈环形电波刀切除术(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7070例行TCT检查的已婚女性,560例TCT阳性者行阴道镜下多点活检,CIN者行LEEP治疗,结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560例TCT阳性患者阴道镜下多点活检诊断CIN 472例,两者总符合率为84.3%,过诊断13.4%,漏诊2.3%(13例宫颈癌转上级医院).472例CIN患者行LEEP术,术后病理级别下降107例(22.7%),病理级别上升50例(10.6%),过诊断(70例)14.9%,漏诊(3例)0.6%(3例宫颈浸润癌转上级医院).LEEP治愈率CIN Ⅰ 99.5%、CINⅡ98.3%、CINⅢ93.6%,3个级别病变残留率2%.所有LEEP治疗的患者门诊随访未发现复发病例.结论 TCT有较高的阳性筛查率;联合阴道镜下检查,可提高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早期诊断率;LEEP治疗CIN疗效确切,但应严格掌握指正,避免过度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阴道镜下宫颈活检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CIN)2/3与锥切标本病理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方法对本院收治的240例(其中CIN2和CIN3各120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在阴道镜下多点活检结果为CIN2/3,分别用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和冷刀锥切术进行治疗。结果 LEEP后病理检查结果为:炎症15例,CIN1 24例,CIN2 66例,CIN3 15例,符合率55.00%(66/120);冷刀锥切术后病理检测结果为:炎症13例,CIN2 16例,CIN3 80例,宫颈癌浸润11例,符合率66.67%(80/120)。结论在高度子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中进行宫颈活检术和宫颈锥切术后的病理检测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手术治疗前应进行诊断性锥切来提供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宫颈机能不全(CI)患者使用CCP手术的临床可行性。方法:选取某院治疗的CI患者96例患者,依据方法不同划分为例数相同的两组,参照组以及研究组,分别给予期待疗法、CCP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妊娠结局等情况。结果:研究组的分娩平均孕周(38.98±0.14)明显优于保守治疗的参照组的(30.25±1.24)周(P0.05)。结论:CCP手术应用于CI患者治疗过程中,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液基薄层细胞学(TCT)检查在宫颈病变病理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5795例患者运用TCT进行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阳性病例在阴道镜下活检,二者结果相比较分析。结果 TCT检查阴性5499例,阳性296例,阳性率5.11%,假阴性15例,无假阳性病例。组织活检炎症17例,CINⅠ224例,CINⅡ20例,CINⅢ30例,CA 5例,LSIL与CINⅠ符合率80.0%(36/45),HSIL与CINⅡ/Ⅲ符合率88.9%(24/27)。结论 TCT检查具有损伤小,阳性检出率高,重复性强,对已婚妇女可作为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B超在监测双胎妊娠并宫颈机能不全方面的应用,以及宫颈环扎术在治疗双胎妊娠并宫颈机能不全的应用意义。方法:对2011年8月~2014年8月某院行围产保健的316例双胎妊娠孕妇自孕13周开始定期行B超监测宫颈长度,孕期超声发现宫颈机能不全,行治疗性宫颈环扎术的19例双胎妊娠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双胎妊娠中发生宫颈机能不全比率高于单胎妊娠。B超作为有效的监测方法,能及时发现宫颈机能不全。所有宫颈机能不全患者均行宫颈环扎术,宫颈环扎术能显著延长双胎妊娠孕龄,延长孕龄为8~20周,获得满意疗效。结论:双胎妊娠中流产率、早产率,出生儿低体重率及围产儿死亡率等均较高,严重影响了出生人口素质及母亲的身心健康。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双胎妊娠宫颈机能不全发生率高于单胎妊娠,将双胎妊娠纳入高危妊娠范畴,加强监护,定期B超严密监测宫颈长度,早期诊断宫颈机能不全,及时行宫颈环扎术,能明显延长孕周,降低流产率、早产率,从而降低了低体重儿发生率及围产儿死亡率[1]。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宫颈细胞学联合阴道镜检查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于2014年2月~2015年3月在某院进行宫颈癌检查的受检者700例,按照检查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50例。观察组采用间宫颈细胞学联合阴道镜的方法进行检查,对阳性患者进行病理活检,确定准确率;对照组采用宫颈细胞学检查,对阳性患者进行病理活检,确定准确率。观察两组受检者宫颈癌筛查的准确率以及病理学检查的特异性。结果:观察组筛查准确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受检者检查特异性比例高于对照组受检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宫颈细胞学联合阴道镜对宫颈癌进行筛查能够有效提高筛查的准确率,同时有助于确定宫颈癌病例类型,有助于临床诊断,应当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2月~2007年12月采用颈椎间盘置换方法治疗颈椎病9例,平均随访14个月.回顾性分析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影像学评价病变节段活动度及上位椎间盘高度的变化.结果:9例术后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的改善,VAS评分较术前平均降低3.7分,JOA评分平均提高5.2分,颈椎屈伸侧位X线片显示病变节段活动度由术前的平均1.3°到术后最近一次随访时的1.9°,上位椎间盘高度由术前的平均6.30 mm至术后最近一次随访时的6.25 mm.9例均未发生任何近期并发症.结论: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可以保留病变节段的活动度,预防或减慢邻近节段的退变.  相似文献   

16.
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初步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2月~2007年12月采用颈椎间盘置换方法治疗颈椎病9例,平均随访14个月.回顾性分析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影像学评价病变节段活动度及上位椎间盘高度的变化.结果:9例术后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的改善,VAS评分较术前平均降低3.7分,JOA评分平均提高5.2分,颈椎屈伸侧位X线片显示病变节段活动度由术前的平均1.3°到术后最近一次随访时的1.9°,上位椎间盘高度由术前的平均6.30 mm至术后最近一次随访时的6.25 mm.9例均未发生任何近期并发症.结论: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可以保留病变节段的活动度,预防或减慢邻近节段的退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宫颈高位环扎术与宫颈低位环扎术治疗孕中期宫颈机能不全的妊娠结局。方法:从2017年1月~2018年12月两年间某院收治的102例宫颈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并进行对比。结果:高位宫颈环扎的孕期延长更好,胎儿成活率更高。结论:高位宫颈环扎比低位宫颈环扎的临床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宫颈菌群结构以及免疫微环境在宫颈癌筛选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7年5月,在某院妇科门诊就诊的50例宫颈癌患者为试验组,另外选取50例正常妇女作为对照组,都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标本的采集,对所有患者进行菌群分析以及阴道微生态监测,最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对所有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的pH值以及白细胞分度与试验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试验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阴道乳杆菌数量明显增加,其余各菌数量均呈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一般都会出现明显的pH值、白细胞以及肠道菌群结构改变,且宫颈癌患者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比例明显升高,但其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价值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胸苷酸磷酸化酶(TP)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Ⅱ、Ⅲ)及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TP在慢性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中的表达。结果TP在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慢性宫颈炎;在宫颈癌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宫颈上皮内瘤变(P<0.05)及宫颈炎(P<0.05)。在宫颈癌中,TP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肌层浸润深度有关,与组织学分级无关。结论TP的过度表达与宫颈病变的发生、发展有关,对预测宫颈癌的预后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椎椎弓根钉板内固定技术应用于颈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999年10月~2008年9月为261例患者置人1102枚椎弓根螺钉治疗颈椎疾病,其中上颈椎疾病83例,下颈椎疾病178例.应用图像存储传输系统(PACS)通过X线片及64排CT片,对2 000例正常人颈椎椎弓根的冠状位、矢状位、横断位进行精确测量,得出国人椎弓根的长度、宽度、高度、向内侧倾斜、向头侧倾斜角度、向尾侧倾斜角度的数据,以指导术中选钉及置钉.术前由5名医师按照上述内容,对261例患者拟固定颈椎的椎弓根精确测量,其均值均在2 000例国人的均值范围,术中应用自行研制的颈椎椎弓根定位导向器准确定位入钉点及角度,打孔、置钉、固定,一次成功1086枚,16枚经调整后成功,一次成功率98.55%.结果:术后235例获12~73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74个月.采用JOA评分标准,优131例,良82例,可17例,差5例,优良率90.64%.所有患者X线片示寰椎完全复位,枢椎齿状突骨折处对位良好,均获得骨性融合,未发现钉板断裂;CT片示螺钉与椎动脉及脊髓位置关系良好.上颈椎疾病83例中2例螺钉穿破寰椎左侧椎弓根外侧壁,未发现脊髓、椎动脉损伤,未行二次手术.下颈椎疾病178例中15例16枚椎弓根螺钉术后摄X线片示位置不理想,行二次手术调整.119例骨折脱位中117例脱位完全复位,2例植骨块吸收未融合,融合率为98.32%.结论:应用椎弓根技术治疗颈椎疾病可以获得即刻三维稳定,融合率高,临床效果满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可将2 000例国人椎弓根的数据作为临床置钉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